1 / 19

Polanyi 吸附势理论 及其发展应用

Polanyi 吸附势理论 及其发展应用. 甘 霖 贾世开 2008/05/27. OUTLINE. 1. Polanyi 吸附势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2. Polanyi 吸附势理论的要点 3. Polanyi 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4. 总结。. Polanyi 吸附势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1]. 1814 年, de Saussure 提出吸附剂对吸附质有吸引力,据表面越近,引力越大,吸附质密度也越大。 1914 年, Euken 将这种引力引申为吸附势。

nirav
Download Presentation

Polanyi 吸附势理论 及其发展应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Polanyi 吸附势理论 及其发展应用 甘 霖 贾世开 2008/05/27

  2. OUTLINE 1.Polanyi吸附势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2.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要点 3.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4. 总结。

  3. Polanyi吸附势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1] 1814年,de Saussure提出吸附剂对吸附质有吸引力,据表面越近,引力越大,吸附质密度也越大。 1914年,Euken将这种引力引申为吸附势。 随后,Polanyi以定量表达式描述吸附势。

  4.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要点[1] 不对吸附图像给予某些假设的限制 不涉及固体表面的均匀性 离表面越近,引力越大 吸附空间内各处都存在吸附势ε 吸附势相等的点构成吸附面 吸附势ε与吸附体积V的关系对任 何温度都是相同

  5.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要点 • Polanyi认为吸附的三种情况 • 当吸附温度T远低于吸附质气体的临界温度Tc时,吸附膜液态; • 当T略低于Tc时,吸附膜为液态与压缩气体混合体; • 当T大于Tc时,吸附膜为压缩气态。

  6. 吸附特性曲线及吸附势εi • 吸附空间中i点处吸附势εi为1mol理想气体从气相中平衡压力P 压缩到吸附温度T之饱和蒸气压P0时所需之功 • Vi为与εi相对应的吸附体积,x为气体的吸附质量,ρT为吸附温度T时液态吸附质的密度。 P338 图8-22 .(《界面化学基础》 赵振国等)

  7. 不同吸附质特性曲线的相关性及β 物理吸附主要作用力为色散力 对于同一吸附剂,A,B分子在距表面x处 吸附势用London色散作用势能表述为: (α和I为对应的极化率和电势能) 由于对于吸附剂I为常数,吸附分子α和I也为常数,则 β称为亲和系数

  8. Dubinin-Radushkevich方程 • 吸附等温势的数学表达 • V0为极限吸附体积, β称为亲和系数,K与孔结构有关的常数,对于微孔m=2。 • 公式推导 依据特性曲线的形状特点,提出孔分布呈Gaussin分布的假设,导出公式 带入吸附势ε的表达式,可得D-R方程。

  9. D-R方程应用 • 将D-R方程转化可得 • 以lgV0对于lg(P0/P)2做直线图,对与微孔吸附剂线性很好。 但是对于P0/P较高时,由于吸附剂所含的中孔和大孔,偏离较大。 • 主要用于多孔吸附剂中微孔吸附,可以估算微孔容积。

  10.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2](MPTA) MPTA(Multicomponent Potential Theory of Adsorption) 将Polanyi吸附势应用于固液吸附 中心思想是将吸附相中的化学势分为液—液与液—固相互作用两项之和; 下标B代表体相,i代表物质,z为i距吸附剂表面的距离,µ与ε分别代表 化学势与吸附势。上式左边依次为L-L与L-S作用项。

  11.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PTA) Dubinin-Astakhov方程(即L-S项): 上式为吸附势εi与距离z之间的定量关系,吸附剂容量Z0为吸附剂多空结构的真实体积,特征能ε0i为微孔结构的平均孔径。

  12.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PTA) 表面超量ni的定义: ρ(z)为z处的摩尔密度

  13.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PTA) 以上三式联立即可得到p(z)与x(z)在吸附相中的分布,进而求得摩尔密度ρ(z),最终得到各物质的表面超量ni(β一般取2)

  14.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PTA) 简化模型: 对于两组分体系:假设只有溶质与吸附剂接触,则εsolvent(z)=0, 并有下式成立(L-L项采用SPK[3]方程): 1代表溶质,2代表溶剂。在此情况下,溶质的表面超量n1一直为正,溶剂的表面超量n2一直为负,这样得到的等温线为U型线;假如表面超量ni有正有负,则说明此时溶剂也与吸附剂有接触,这样得到的等温线为S型线。 只保留吸附剂容量Z0与特征能ε0i两个变量,β=2。

  15.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PTA) U型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2个变量的简化模型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同时与使用3个变量的模型相接近;

  16. 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PTA) S型线; 线型符合得很好,但具体数据符合得较差。原因可能源于SPK对体系描述的不精确。

  17. 总 结 Polanyi首先以定量表达式形式表达吸附势,使得以定量 研究吸附现象成为可能; MPTA理论的提出使得对多物质体系的液相吸附现象的定 量研究得以实现; MPTA对U型吸附可以较好的描述,对S型吸附等温线的偏 离,可以通过改进L-L与L-S相互作用项的表达形式来得到 更好的结果。

  18. 主要参考文献: 1.《界面化学基础》 赵振国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Prediction of adsorption from liquid mixtures in microporous media by the potential theory , Matias A. Monsalvo, Elsevier,261,292-299 3. G.S.Soave,Chem.Eng.Sci.27,1197-1203 4.《吸附、比表面与孔隙率》 S.J.格雷格等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 Thankyou for your attentio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