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抗菌药 PK/PD 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 赵香兰 中山大学药学院 2007 年 9 月

抗菌药 PK/PD 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 赵香兰 中山大学药学院 2007 年 9 月. 抗菌药、细菌、人体相关示意图. 抗菌药. 体内处置. 耐药性. 药效学. 不良反应. 感染. 细 菌. 人 体. 抗感染(免疫). 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 对细菌 MIC. 药物. 结果. 感染部位浓度. 临床效果 细菌清除 患者依从性 耐受性 耐药产生.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给药方案). 药效学. 抗菌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抗菌药传统给药方案拟定的依据:.

min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抗菌药 PK/PD 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 赵香兰 中山大学药学院 2007 年 9 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抗菌药PK/PD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赵香兰中山大学药学院2007年9月抗菌药PK/PD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赵香兰中山大学药学院2007年9月

  2. 抗菌药、细菌、人体相关示意图 抗菌药 体内处置 耐药性 药效学 不良反应 感染 细 菌 人 体 抗感染(免疫)

  3. 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 对细菌MIC 药物 结果 感染部位浓度 • 临床效果 • 细菌清除 • 患者依从性 • 耐受性 • 耐药产生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给药方案) 药效学

  4. 抗菌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5. 抗菌药传统给药方案拟定的依据: 给药量:以药效学(Pharmacodynamic PD)(即药物体外细菌 培养MIC90)为基础,拟定给药量(血药浓度为MIC90 值的2-10倍。) 给药间隔时间*:以药动学(Pharmacokinetic PK)的半衰期 (t1/2)拟定 *早期仅以常规每天3次 缺点:药效学与药动学参数间未作动态的互相影响的结果来 确定。

  6. PK/PD—药代条件下的药效 PARAMETERS:PK:Cmax、AUC、T1/2 PD:MIC PK/PD:AUC/MIC Cmax/MIC T>MIC

  7.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8. 三种抗生素-绿脓杆菌

  9. ●30 min ◆60min ▲120min 头孢唑啉-克雷伯氏菌

  10. 抗菌药物PK/PD用药方案的临床意义

  11. PK/PD研究与给药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优良方案: • 最有效地清除细菌 • 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 避免细菌发生耐药性 • 方便用药

  12. 药动学/药效学参数与抗菌效力(动物模型) 参数 药物 高于MIC时间 青、头孢、碳青烯、氨曲、大 环、克林 24h AUC/MIC 氨基糖苷、氟喹酮、阿奇 四环、万古、链阳 峰值/MIC 氨基糖苷、氟喹酮

  13. (一)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美国FDA要求新抗菌药物的报批时必须具有该药 的PK/PD参数,其他国家亦有类似要求。

  14. 实例1: 莫西沙星(拜复乐)Moxifloxacin的PK/PD参数与用药方案: 莫西沙星的PK/PD参数 • 用药方案: • 住院病人临床治愈期望值:AUC/MIC>125,Cmax/MIC 8~10 • 门诊病人要求参数值:AUC/MIC>30~40

  15. 实例2: 抗菌药缓(控)释制剂PK/PD参数的要求: 头孢菌素类: 头孢氨苄,头孢克洛:T>MIC 与等量原制剂一致 氟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AUC,Cmax与等量原制剂一致

  16. (二)合理用药方案的确定

  17. 第一大类: 时间依赖杀菌作用 (持续后效应------无或轻、中度) • -内酰胺类(P、Cef、氨曲、碳烯类),克林和大环(红、克)、四环 • 在MIC4-5倍时杀菌率即处于饱和 • 杀菌范围主要依赖于接触时间 • 超过MIC时间是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18. Β-内酰胺类超过MIC的时间(抗肺炎链球菌)

  19. 第二大类:氨基糖苷类 • 氨基糖苷类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 体内外研究证明Cmax/MIC为10左右为最佳治疗参数 • 24h AUC/MIC与疗效相关 • 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具有PAE(0.75~7.5hr)

  20. 氨基糖苷类 • 氨基糖苷类耳肾毒性 • 肾小管对氨基糖苷类摄取的饱和性,一定范围类的高浓度不增加其药物摄取,不增加毒性。

  21. 氨基糖苷类 • 低浓度易诱导适应性耐药 • 高浓度不易选择耐药 • 高剂量少次数给药可避免耐药

  22. 氨基糖苷类 • 氨基糖苷类药物每日一次给药 理论依据充分 临床疗效不变或更好 毒副反应少 更具经济学价值

  23. 氟喹诺酮类的AUC24/MIC的比值(抗肺炎链球菌) CS:环丙沙星敏感菌,MIC<4ug/ml CR:环丙沙星耐药菌, MIC<4ug/ml 氟喹诺酮类AUC/MIC的有效范围30~55 (Lacy et al. Antimicrobiol Agents & Chemotherapy)

  24. MPC新概念 • 现行以MIC为根据的抗菌治疗立足于“消除感染”,为防止突变株出现和进而被选择形成耐药菌群,在新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在金葡菌、肺炎链球菌和分枝杆菌的研究中提出“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的新概念

  25. Serum or tissue drug concentration > MPC 疗效佳,无突变MSW 疗效可,易突变 < MIC 无效,亦无突变 MPC 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IC Time post-administration

  26. MPC和突变选择窗 • 药效学理论的延伸 • 对临床治疗和防止耐药以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目前尚在体外试验和理论探索阶段,需要在活体和临床病人中进一步证实

  27. Thanks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