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华东政法学院 刘招成 副教授. 本章重点 1. 强大的古代中国为什么在近 代前夕停滞不前了? 2. 西方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本章难点 3. 中国有没有可能避免近代的 悲惨命运?. 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 中西比较与传统中国的衰落 3.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案例导入 :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哥伦布. 郑和( 1371—1435 年).

milek
Download Presentation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华东政法学院 刘招成 副教授

  2. 本章重点 1.强大的古代中国为什么在近 代前夕停滞不前了? 2.西方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本章难点 3.中国有没有可能避免近代的 悲惨命运?

  3.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1.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 2. 中西比较与传统中国的衰落 • 3.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4. 案例导入: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哥伦布 郑和(1371—1435年)

  5. 1405-1433年,中国明朝的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 7次率庞大的舰队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435年(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一般每次达260余只,人员2.7万多。 宝船载重量估计为1500吨 ,长138米,最大的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

  6. 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开始美洲航海探险时所率领的船队只有3只帆船,最大的“圣玛利亚”号仅120吨,长34米 。另两只较小的船只有60吨和50吨。 • 哥伦布航行4次,历时13年(1492-1504年). 哥伦布航海船队规模最大时也只有17只船,最大的船只载重量只有200来吨。

  7. 中国之强盛 • 中国的强大是中华先民艰辛奋斗的结果,是汉唐以来延续和积累的产物。

  8. 1.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9. 中国古代的科技一直很发达,在丝绸、青铜器、瓷器、建筑,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古代的科技一直很发达,在丝绸、青铜器、瓷器、建筑,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0. 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 • 但是当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中国封建文明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很快败下阵来,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

  11. 2. 从中西比较看传统中国的衰落

  12. 同样的航海,且中国在技术和规模上远远超过了西方,可是东西方的远洋航行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郑和下西洋之所以没有地理大发现那样的深远影响,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密切相关同样的航海,且中国在技术和规模上远远超过了西方,可是东西方的远洋航行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郑和下西洋之所以没有地理大发现那样的深远影响,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密切相关

  13. 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郑和的远行没有内在的经济动力。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郑和的远行没有内在的经济动力。

  14. 君主专制制度使郑和这支“皇家舰队”其实也是皇权的宣传队,他们到处粘贴的标语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主专制制度使郑和这支“皇家舰队”其实也是皇权的宣传队,他们到处粘贴的标语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15.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对“利”的蔑视,使郑和的船队并非一支贸易船队,而是一支扬我“皇威”,显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船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对“利”的蔑视,使郑和的船队并非一支贸易船队,而是一支扬我“皇威”,显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船队

  16. 突出父权、夫权、君权的宗法家长制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显示出强烈的保守色彩。使郑和们没有了再次远航的强劲动力突出父权、夫权、君权的宗法家长制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显示出强烈的保守色彩。使郑和们没有了再次远航的强劲动力

  17. 总之,中国封建制度在给中国带来强大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隐患,潜伏着不少危机。当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兴起以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日渐拉大,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屈辱。总之,中国封建制度在给中国带来强大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隐患,潜伏着不少危机。当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兴起以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日渐拉大,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屈辱。

  18. 3.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 17世纪40年代,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大事。 • 在东方,是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王朝清朝; • 在西方,是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英国国王与国会斗争加剧,不久爆发内战,从而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

  19. 18世纪后半期,又接连发生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西方资产阶级驾着炮舰,在全球各地掀起殖民掠夺的凶涛恶浪。

  20.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舟触风涛”,要晾晒“水渍贡物”,用欺诈和贿赂手段,租占了澳门。随后,西班牙(1575年)、荷兰(1601年)、英国(1637年)、法国(1698年)、美国(1784年)的船只,先后闯入中国东南沿海。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舟触风涛”,要晾晒“水渍贡物”,用欺诈和贿赂手段,租占了澳门。随后,西班牙(1575年)、荷兰(1601年)、英国(1637年)、法国(1698年)、美国(1784年)的船只,先后闯入中国东南沿海。 澳门海船岩画,刻于妈阁庙前的岩石上。传说这是明万历年间将天后娘娘载入澳门的渔船。 1635年的澳门

  21.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南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湾北部。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南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湾北部。 荷兰攻下基隆,结束西班牙的台湾北部占领。 荷兰殖民者在马六甲修筑的军事要塞

  22. 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武装船队,首次来华,炮击虎门炮台,击沉水师船只,还焚烧官署,劫掠商船。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武装船队,首次来华,炮击虎门炮台,击沉水师船只,还焚烧官署,劫掠商船。 英军炮轰广州十三洋行

  23. 从清王朝建立到18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并没有能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但是资本主义必将使古老中国卷入世界经济的旋涡,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从清王朝建立到18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并没有能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但是资本主义必将使古老中国卷入世界经济的旋涡,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 鸦片战争前北京地安门

  24.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2.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3.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25. 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在广州设立了粤海关,第一次把经营进口贸易的商人从一般商人队伍中分离出来。广东的洋行制度开始建立,洋货行商也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行业,广州建立了十三行,成为全国的聚集之地。 1757年,清朝政府宣布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广州因其特殊的地位,而成为了一个闻名中外的对外贸易口岸。广州十三行也成为中国近代外贸史兴旺顶峰的标志。

  26. 外国商人为攫取暴利,从南亚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并以中国政府实行禁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外国商人为攫取暴利,从南亚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并以中国政府实行禁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27. 战争失败,被迫对外开放

  28.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清政府与多个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柏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清政府与多个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柏杨)。

  29. 鸦片战争爆发61年后,1901年,新世纪的曙光刚到时,大清帝国终于在西方强面前彻底认栽服输了,甘愿作了西方的傀儡。近代中国跌入最低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爆发61年后,1901年,新世纪的曙光刚到时,大清帝国终于在西方强面前彻底认栽服输了,甘愿作了西方的傀儡。近代中国跌入最低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0. 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31. “半殖民地” • “半殖民地” 概念首先是列宁提出的。 •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指的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了破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与完全由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而被称为半殖民地。

  32. 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是晚清上海公共租界的司法机关,是一个能比较典型反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该机构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 说明中国之独立司法权已受到侵犯,但也并没有完全被列强所控制。

  33. “半封建” • “半封建”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 就我们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来说,指的是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称为“半封建”。 轮船招商局

  34. 半殖民地 + 半封建 • 在经典作家那里,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是作为两个独立概念来使用的。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讨论,谈论中有人开始将两半合并起来概括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一直沿用至今天。

  3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36.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导致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 第六,近代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在各种压迫之下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7. 知否知否? • 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55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才标志鸦片战争的一切痕迹才归于消除。

  38. 3.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19世纪40、50年代,已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他们主要是外国轮船上的船员、香港及沿海通商口岸的船坞工人、码头工人以及其他少数的工厂的工人。 • 19世纪60、70年代,在通商口岸,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于是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出现了。 • 伴随而生的新的社会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近代知识分子,再加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强烈要求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农民群众,构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支柱,中国历史才由此最终打通了前进的道路。

  39.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 1.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 2.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40. 1.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这两对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中国以来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1. 在近代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两对矛盾的地位也有不同。当帝国主义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将特别尖锐,阶级矛盾则会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而当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势力结盟并以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时,中国人民斗争的矛头将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则退居次要地位。在近代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两对矛盾的地位也有不同。当帝国主义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将特别尖锐,阶级矛盾则会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而当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势力结盟并以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时,中国人民斗争的矛头将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则退居次要地位。

  42. 2.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始终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个任务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

  43.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44.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志士仁人提出过各种主张,进行过艰辛的探索。但在近代中国,中国人民必须以革命的方式首先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实现了民主革命的直接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放被落后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志士仁人提出过各种主张,进行过艰辛的探索。但在近代中国,中国人民必须以革命的方式首先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实现了民主革命的直接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放被落后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