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创伤与救护

创伤与救护. 漳州市红十字会 杨元勋. 创伤救护. 创伤是在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下造成的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创伤轻者造成体表损伤,引起疼痛或出血;严重创伤可造成心、脑、肺和脊髓等重要脏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过多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 现代创伤以严重创伤、多方伤和同时多人受伤等特点。因此,现代创伤救护要求快速、正确、有效。正确的现代救护能挽救人的生命、防止损伤加重和减轻伤病员的痛苦;反之,可加重损伤,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以至危及生命。所以,普及现代创伤救护知识和技术十分必要。. 外 伤 止 血. ※ 出血 ( 即失血 ) 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失血的数量和速度。

mich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创伤与救护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创伤与救护 漳州市红十字会 杨元勋

  2. 创伤救护 创伤是在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下造成的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创伤轻者造成体表损伤,引起疼痛或出血;严重创伤可造成心、脑、肺和脊髓等重要脏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过多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现代创伤以严重创伤、多方伤和同时多人受伤等特点。因此,现代创伤救护要求快速、正确、有效。正确的现代救护能挽救人的生命、防止损伤加重和减轻伤病员的痛苦;反之,可加重损伤,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以至危及生命。所以,普及现代创伤救护知识和技术十分必要。

  3. 外 伤 止 血 ※出血(即失血)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失血的数量和速度。 ※若一成年的伤病员在短期内失血总血量30%以上,而又没有给以急救则可危及其生命。

  4. 1、出血的特点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液像喷泉一样射出,即短时间内出血量较大,因此其危险性大于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较缓慢地从破损的血管流出。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创面渗出。

  5. 2、出血的种类 ●外出血:血液从皮肤的破损处流出。 ●内出血:血液从破损的脏器流入体腔(如胸腔、腹腔等)。

  6. 3、失血的表现 ●当失血量达1500毫升时,伤病员的脸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发凉、呼吸急促和心慌、气短。 ●脉搏快而细弱,甚至摸不到。 ●内出血时,常伴有局部的剧烈疼痛,如胸痛、腹痛等。

  7. 4、止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4种 ★指压止血法 ★加压包扎止血法 ★加垫屈肢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

  8. 4.1 指压止血法 ★适用于头部、颈部以及四肢较大动脉干出血的临时止血。 ★即用手指或手掌在受伤部位的近心端,把较大的动脉干压于骨骼上。待血止住后,应立即换用其它的止血法。

  9. 4.1.1 颞浅动脉指压止血法 ◆适用于头顶部和颞部的出血 ◆用拇指或食指在患侧或两侧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附近触摸到动脉搏动后,用力压迫动脉即可 ◆局限性:由于头顶部的血液来自前、后、左、右诸多血管,且这些血管的分支之间有广泛的吻合,因此压迫一侧甚至两侧的颞浅动脉往往没能取得满意的止血效果,故头顶部外伤出血常用消毒纱布在伤口处直接加压止血。

  10. 颞浅动脉

  11. 4.1.2 面动脉指压止血法 ◆适用于面部的出血 ◆在下颌骨下缘的中后部、咬肌的前缘附近摸到该动脉搏动后,用力将其压于下颌骨上

  12. 面动脉

  13. 4.1.3 颈总动脉指压止血法 ◆适用于头部和颈部的大出血 ◆把拇指或其它四指置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在触摸到颈总动脉搏动后,用力将该动脉向后压于第6颈椎横突上。

  14. 颈总动脉

  15. 必须强调: ※压迫颈总动脉有很大的危险性,因为它的受压常伴随脑的供血不足,严重者可引起昏迷乃至死亡。 ※颈总动脉指压止血法必须慎用,决不可同时压迫两侧的颈总动脉。

  16. 4.1.4 锁骨下动脉指压止血法 ◆适用于腋窝、肩部和上肢的出血 ◆把拇指置于锁骨上窝内的动脉搏动处,其它4指放在颈后。将拇指压向下、内、后方,也就是将锁骨下动脉压向第l肋骨

  17. 锁骨下动脉

  18. 4.1.5 肱动脉指压止血法 ◆适用于上臂下段、前臂和手的出血 ◆将拇指或其余4指置于上臂上1/3段、肱二头肌的内侧,触摸到动脉搏动后将

  19. 肱动脉

  20. 4.1.6 股动脉指压止血法 ◆适用于大腿、小腿和足部的止血。 ◆将两手的拇指重叠置于大腿前面上部最明显的搏动点,并使劲将股动脉向后压于耻骨上。

  21. 股动脉

  22. 4.2 加压包扎止血法 ★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出血 ★采用棉花团或其它代用品折成垫子,放置于覆盖创面的消毒纱布的表面,随后用绷带或三角巾紧紧包扎起来。 如伤处伴有骨折,则须另加夹板固定;如伤处有碎骨存在,则不宜采用此法

  23. 4.3 加垫屈肢止血法 ★适用于四肢动脉外伤的临时止血 ★采用棉花团、纱布垫或其它的代用品放在腋窝、肘窝或腘窝等部位,或股动脉的搏动点,而后屈曲相应的肢体,并把患肢固定于躯体或健肢。 若伴有骨折或伴关节受伤者,不宜用此法

  24. 4.3.1 肘部或上臂下部出血的加垫   屈肢止血法 ◆在患侧的腋窝加纱布垫、棉花团或毛巾等代用品,用三角巾把患肢固定于患者自己的躯干上,同时屈曲患侧的肘关节,使手心置于胸前 ◆通过压迫患侧上臂上1/3处的肱动脉,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25. 腋动脉

  26. 肘窝动脉

  27. 4.3.2 前臂或小腿出血的加垫屈肢   止血法 ◆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选择在相应的肘窝或腘窝放置纱布垫 ◆棉花团或毛巾,并屈曲肘关节或膝关节,随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将屈曲的肢体按图示包缠固定 ◆通过压迫肱动脉及其分支,或腘动脉及其分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28. 4.3.3 膝部或大腿出血的屈肢加 垫止血法 ◆在患侧大腿前面上部股动脉搏动点,加垫后屈髋关节和膝关节,并用三角巾或绷带按图示将患侧下肢紧紧地固定在患者的躯干。 ◆此法是通过压迫股动脉而止血的。

  29. 股动脉

  30. 4.4 止血带止血法 ★适用于四肢动脉外伤出血的临时止血 ★先在伤口的上方、欲缚止血带的部位用纱布、棉花或衣服垫好,而后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夹持橡皮管止血带的头端,用另一手拉紧止血带缠绕肢体两圈,并将该止血带末端放入左手食指和中指之间、拉回固定

  31. 肱动脉

  32. ★如果现场没有橡皮管止血带,可用就便器材以绞紧止血法替代之。即将绷带或纱布卷放置于伤口上方、动脉压迫点的表面,随后绷带绕肢体、打结,并在结下穿1短棒,旋转此棒使绷带绞紧直到不再流血为止,而后把短棒固定在肢体上。★如果现场没有橡皮管止血带,可用就便器材以绞紧止血法替代之。即将绷带或纱布卷放置于伤口上方、动脉压迫点的表面,随后绷带绕肢体、打结,并在结下穿1短棒,旋转此棒使绷带绞紧直到不再流血为止,而后把短棒固定在肢体上。

  33. 使用止血带应注意的事项 ※止血带应放在伤口的上方 上肢出血时,止血带应缚在上臂的上l/3处,切不可缚在中1/3,以免损伤斜行于上臂后面中部的桡神经,导致上肢背侧肌肉的运动障碍和皮肤的感觉障碍

  34.   下肢的止血带应缚在大腿中、下1/3交界处附近,因为这个部位的血管较邻近于骨骼,所以较易于达到止血的目的

  35. ※止血带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其间必须垫以衣服、三角巾或毛巾等,垫物应平整、不可皱褶。※止血带不可直接接触皮肤,其间必须垫以衣服、三角巾或毛巾等,垫物应平整、不可皱褶。 ※在缚止血带的附近应有明显的标志,标志上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

  36. ※止血带缚的松紧要适度。缚的过紧会引起皮肤和神经的损伤;缚的过松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有时由于缚的不够紧, 未能阻断动脉的血流,而破损的静脉的近心端受压使血出的更多。

  37. ※上止血带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3小时(寒冷季节可延长到4—5小时),且每隔40分钟松解1次,每次历时1—2分钟。这是为了使受缚远侧的组织暂时恢复血液供应,不致于因长期缺血而坏死,也不至于因松解时间太长而失血过多。松解动作要轻、慢,松解时或松解后如有出血,可用指压法临时止血。松解后再上止血带时,应缚在较高位的平面

  38. ※如果出血停止,可改用加压包扎止血法,但仍应把止血带留置原处,并密切观察,再出血时立即缚上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