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第二章 课程目标

第二章 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及相互关系.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1. “ 普遍性目标 ” 取向 “ 普遍性目标 ” 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的课程目标选定方式。. 2. “ 行为目标 ” 取向 “ 行为目标 ” 是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作为课程所要达成的结果的目标陈述方式,它以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为指向 3. “ 生成性目标 ” 取向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课程目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课程目标

  2.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及相互关系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的课程目标选定方式。

  3. 2.“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是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作为课程所要达成的结果的目标陈述方式,它以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为指向 3. “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对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的描述

  4. 4.“表现性目标”取向 •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

  5. 二、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关系与利弊 • “普遍性目标”取向和“行为目标”取向都推行一种“普遍主义”的价值观,都是控制本位的, • “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实践理性”,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者、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动性给出了应有的尊重。 • “表现性目标”取向是对“行为目标”的根本反动,它比“生成性目标”更进了一步,它追求“解放理性”,它以人的个性解放为根本目的。

  6. 第二节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 一、学习者的需要 • 从个体看,学习者作为完整的人,其需要是多样而丰富的; • 从群体看,不同学习者具有不同的需要; • 作为学习者的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需要不仅有个体间的差异性,还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是在动态中变化发展着的。

  7. 二、社会的需求 • 1.要对“学校课程能够满足的社会需求”和“学校课程只有通过社会上其它各种机构的合力才能完成的社会需求”做出明确区分。 • 2.课程目标的确立除应关注对现存社会需求的研究外,还应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进行研究。

  8. 3.课程目标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在确立课程目标时明白哪些才是课程目标需要重点反映的社会需求,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需求系列层级,并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出来。3.课程目标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在确立课程目标时明白哪些才是课程目标需要重点反映的社会需求,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需求系列层级,并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出来。 • 4.在将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考察社会生活需求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9. 三、学科的发展 •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科知识内含着自身的逻辑体系,包含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内容。 • 典型的学科知识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哲学和社会科学(如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类学等);文学艺术等等

  10. 第三节 制定课程目标的原则与环节 • 一、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 • 1.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原则 • 个体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的,社会的发展也必须以个体发展为基础。课程目标的制定在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方面靠充分考虑两者的有机统一

  11. 2.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 基础性目标旨在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养成学生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后继发展奠定基础。 • 发展性目标则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着眼,以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为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是多元、开放和灵活的,不对全体学生作统一要求。

  12. 3.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 • 目标的适应性意味着课程的设置要立足于社会的现实,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建立贴近社会现实的课程系列应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突出目标的超越性,有助于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也是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 4.外显性和过程性相统一的原则 • 课程编制应在目标行为化的基础上,特别关注教育过程中的那些隐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即过程性目标)。

  13. 5.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相统一的原则 • 课程整体功能是建立在所有课程都能恰当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并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整体性之上的。

  14. 二、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和环节 • 1.基本思路: • A.根据社会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 进行社会调查,向社会各方面征询意见。 • 向有关的社会学专家征求意见。 • B.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 向学生调查。 • 向有关专家征询意见,主要是向熟悉学生情况的教师和发展心理学专家进行调查。

  15. C.从课程内容或其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课程目标C.从课程内容或其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 D.对课程目标各类需要进行整合 • 考察课程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关注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 协调各类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16. 2.基本环节 • A.确定教育目的。 • 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怎样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进步是怎样的关系? 等等。 • B.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 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三者是怎样的关系? 课程目标或课程开发究竟应以什么为基点? 当课程开发的基点确立下来以后,应如何处理好与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目标来源的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课程开发的取向,这是确立合理的课程目标的关键。

  17. C.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 D.确定课程目标

  18. 第四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嬗变 • 一、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 1.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 2.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 • 3.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 • 4.过于注重了“教程”而忽视了“学程”

  19.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我国课程目标体系的变革 • “课程标准”替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 • “教学大纲”强调以知识为中心,而“课程标准”突出的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教学大纲”追求的是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的结果是其关注的焦点所在,是一种结果性目标,而“课程标准”更多地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它更多地是一种过程性目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