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9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述了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和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及宪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对我国 1982 年颁布的现行宪法以及修正案做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宪法历史学习是对宪法概念认识的深化。.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近现代宪法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旧中国宪政与宪法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历史经验;了解新中国宪法制度建设的基本概况,特别是四部宪法及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达到认识宪法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宪法概念的目的。.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教学内容:本章重点讲述了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和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及宪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对我国1982年颁布的现行宪法以及修正案做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宪法历史学习是对宪法概念认识的深化。

  2.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近现代宪法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旧中国宪政与宪法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历史经验;了解新中国宪法制度建设的基本概况,特别是四部宪法及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达到认识宪法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宪法概念的目的。

  3. 知识结构图: •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 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 • 近代宪法的产生 宪法的产生 • 和发展 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宪法的发展 宪法发展的趋势

  4. 宪政问题在中国的提出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旧中国宪法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的产生和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新中国宪法的 1954年宪法 产生和发展 1975年宪法 1978年宪法 1982年宪法

  5. 第三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6.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一)经济条件 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原因。 • (二)政治条件 • 资产阶级执掌国家政权,实现对全社会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原因。

  7.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 (三)思想条件 • 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 (四)法律条件 • 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体系的日渐完善和整合需求以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出现,是宪法产生的法律原因。

  8.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 •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 • 1.英国宪法 • 资本主义宪法最早产生于英国。十七世纪的英国宪法是近代宪法的先驱,英国又被称为“宪政的母国”。英国宪法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逐渐形成的。

  9.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 • 2.美国宪法 美国是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美国宪法的产生是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形成的,经历了从发表《独立宣言》到签订《邦联条例》再到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过程。 • 3.法国宪法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于法国大革命。

  10.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 • 如果说英国宪法的出现从内容到形式还不成熟的话,那么美国联邦宪法和法国宪法的诞生则使宪法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具有了与普通法律的明显区别,它们所确立的内容和形式为日后宪法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标志着宪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经形成。

  11.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 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原因基本上同于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原因,也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是社会主义宪法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理论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宪政理论。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12.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 苏俄宪法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 第一,它突破了资本主义宪法和宪政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使宪法也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主和组织国家政权的根本法,世界宪法史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并存发展的态势; • 第二,它第一次系统规定了一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而扩大了宪法的调整范围,宪法由传统的政治领域进入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 第三,它推动了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使之从一国波及到多国,从而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宪政文化的氛围,并使社会主义宪法成为世界文化现象。

  13. 三、宪法的发展 •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 资本主义宪法产生至今已有超过三百年的时间,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它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近代资本主义宪法时期和现代资本主义宪法时期。

  14. 三、宪法的发展 • (1)近代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时期 •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宪法,为了反映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需要和在自由竞争状态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一般都普遍地确认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并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内规定了公民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主性。

  15. 三、宪法的发展 • 但也有个别封建势力很强大的国家的宪法,仍坚持主权在君的原则和反民主倾向,表现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混合的特点,颁布主权在君的钦定宪法。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和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就是其典型代表。

  16. 三、宪法的发展 •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 第一,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民主共和成为宪法发展的主流; • 第二,特别强调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护,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公民权利本位明显; • 第三,严格规制国家权力,国家的宪法角色被定位于社会政治领域,宪法具有浓郁的政治法特点;

  17. 三、宪法的发展 • 第四,成文宪法的形式被普遍采用,不成文宪法成为例外; • 第五,日、德等封建势力强大的国家颁布了主权在君的钦定宪法,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宪法发展的另一道不和谐风景。

  18. 三、宪法的发展 • (2)现代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其失败告终,国内阶级矛盾愈趋尖锐,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1918年11月爆发了革命,推翻了帝制,开创了共和制度,于1919年8月公布实施了《德国志共和国宪法》(又称魏玛宪法)。这部现代资产阶级的第一部宪法。

  19. 三、宪法的发展 •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 1924年1月召开的全联盟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苏联宪法,即1924年苏联宪法。 • 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该宪法是在斯大林参加和指导下制定的,故又称“斯大林宪法”。

  20. 三、宪法的发展 •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在苏联的影响下制定了其第一部宪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也都以苏联为榜样先后颁布了各自的宪法。

  21. 四、宪法的发展趋势 • (一)宪法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 • 1.从宪法对近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的角度看,在传统的政治领域,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配置,一方面表现为加强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呈现扩大趋势,这是宪法对国家权力横向配置方面的发展趋势。

  22. 四、宪法的发展趋势 • 2.随着国家权力进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规定并进而形成基本经济和文化制度,其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完备,许多宪法设有专章(专编)规定。宪法不再是政治法,也逐渐成为包括了全面的社会法内容。

  23. 四、宪法的发展趋势 • (二)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 (三)宪法保障得到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 • (四)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 (五)宪法形式方面的发展 返回

  24.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的提出 “一百多年来,中国革命同反革命的激烈斗争没有停止过。这种激烈的斗争反映在国家制度的问题上,就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势力所要求的三种不同的宪法。” 这三种不同的宪法就是:从晚清皇帝、北洋军阀政府一直到国民党政府所炮制的伪宪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向往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宪法;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宪法。

  25. (一)历史背景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清政府与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帝国主义的入侵,逐步瓦解了中国原有的自给自足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

  26. (一)历史背景 • 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把向西方学习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改良主义者已开始主张把议会制度等部分宪政制度移植于中国 ,康有为、梁启超等,继承总结了以往改良主义的宪政思想,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并具体化,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以“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立宪法”为纲领的君主立宪宪政主张,揭开了中国宪政运动的实践之幕 。

  27. (一)历史背景 •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考察后认为实行宪政会“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使“皇位永固”。于是1906年清政府下令预备立宪,并于1908年9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以9年为期进行立宪预备。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清政府又不得不匆匆忙忙于11月3日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

  28. (二)《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主要内容(二)《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主要内容 • 《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分为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其重心在于维护君上大权。大纲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地位,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确立了皇帝实际上不受约束的绝对权力.

  29.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用三天时间匆忙起草了名为《十九信条》的宪法性文件。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用三天时间匆忙起草了名为《十九信条》的宪法性文件。 • 这份文件是在革命高潮时期制定的,对皇权作了较大的限制,力图以君主立宪政体来挽救王朝的命运。在内容上,规定了象征性国家元首制,除宣布“大清帝国皇帝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外,规定了“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

  30. 二、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 (一)历史背景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之后,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诞生。在辛亥革命期间,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利用出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之机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 1912年3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31. 孙中山 袁世凯

  32. (二)主要内容 • 《临时约法》共7章56条,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一是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宣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配置了各类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特别是规定了大总统不单独行使最高行政权(与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一起),并受参议院的牵制;

  33. (二)主要内容 • 二是赋予了国民广泛的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它规定人民享有人身、住宅、财产及营业权;有言论、著作、游行、集会、结社、通信、信仰、居住迁徙等自由。它还规定只有在为了“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才能依法对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加以限制。这些规定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倾向。

  34. (三)历史地位 • 《临时约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35. (三)历史地位 •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阶级局限性,它未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帝国主义、立宪派和旧军阀的妥协。由于没有政权保障,袁世凯上台以后,《临时约法》很快便被束之高阁,成为几张废纸。

  36. 三、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 (一)历史背景 •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以“中华民国”为招牌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反动武装集团,是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封建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

  37. 三、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 (二)主要宪法性文件及其性质 北洋军阀制定的宪法性文件主要有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和1925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38. 三、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 《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为登上正式大总统宝座并复辟帝制,而于1914年5月1日正式抛出的。 • 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是由直系军阀曹锟掌握政权以后于1923年10月10日颁布的,因其是通过贿赂国会议员而制定的,因此又被称为“贿选宪法”,这是旧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正式宪法。

  39. 曹锟 • 买选票贿选总统  历史无法掩盖,后来揭露的幕后的真相是:共有480名参会议员收受了曹锟的贿赂曹锟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一点,就是他贿选总统。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却被定格在了耻辱点上,十分有趣。这次贿选在历史上也是一出有趣的喜剧或闹剧,把貌似庄严的政治大大调侃了一番。曹锟本是个戏迷,喜欢点戏、看戏、捧戏子,不想自己却主演了这出历史喜剧。

  40. 三、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 1925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是由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府于1925年12月起草的。 • 该草案规定大总统有权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的赦令: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从而确认了大总统高度集中的权力和对议会的控制权,反映了段祺瑞执政府渴望加强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但由于受到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对,该草案未能成为正式宪法。

  41.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 北伐战争的胜利宣告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南京组织国民政府,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先后制定了三部宪法性文件。 • (一)《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它于1931年5月12日制定,其效力一直延续到1946年。它共8章89条,其主要内容是宣布训政时期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虽然它宣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规定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

  42.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 (二)“五五宪草”。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迫于抗日民主运动的压力,于1932年底通过了制宪决议,1933年初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1934年通过了宪法草案,并于1936年5月5日公布。它共8章148条,基本上沿用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43.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 (三)《中华民国宪法》 它是国民党政府撕毁政治协商会议协议、准备发动全面内战的情况下,通过没有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参加的国民大会于1946年底制定并于1947年元旦公布,共14章175条,它确立了高度专制的总统制体制,并按照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设计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院制的国家机关体系确认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宪法地位;规定了一些人民权利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方面的国策。

  44. 五、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 (一)历史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加强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各根据地于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并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45. 革命 根据地 延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46. (二)宪法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除前言外,由17条组成。 •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共21条。 •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斗争的形势下制定的。1946年9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共25条。

  47. (二)宪法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 • 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是人民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性文件,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代表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总方向。它们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经验的总结,不仅促进了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主宪政运动,而且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制宪活动也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返回

  48.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一)制定过程 • 1949年6月15日至20日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任的新政协筹备会,下设6个小组,分别进行召开新政协的各项筹备工作。

  49.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 《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及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共7章60条,其基本内容为: • 1.确认了国家性质和任务。 • 2.规定了政权组织和原则。 • 3.赋予人民广泛的权利和义务。

  50.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 4.规定了国家的经济、文教、民族、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政方针。 • 《共同纲领》所规定内容的根本性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代表社会利益的广泛性,使它能够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发挥临时宪法的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