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4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 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組員 : 黃聖傑 . 林瑋俐 . 李文仁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 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組員 : 黃聖傑 . 林瑋俐 . 李文仁.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前 言. 班級經營的 主要目的 是建構及維持一個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與系統,以促進師生良性互動,提昇教學效能與學生的學習。班級經營的 工作 ﹝ 主題 ﹞ 涵蓋了 1. 班級的行政、 2. 環境 ( 含社會心理環境與物理環境 ) 、 3. 時間管理、 4. 課程與教學的管理、 5. 學生違規與暴力行為的防範與處理、 6. 獎賞與懲罰的運用、 7. 班級的秩序與常規管理、 8. 班級人際關係的經營。

mary-ols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 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組員 : 黃聖傑 . 林瑋俐 . 李文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 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組員:黃聖傑.林瑋俐.李文仁

  2.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前 言 班級經營的主要目的是建構及維持一個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與系統,以促進師生良性互動,提昇教學效能與學生的學習。班級經營的工作﹝主題﹞涵蓋了1.班級的行政、2.環境(含社會心理環境與物理環境)、3.時間管理、4.課程與教學的管理、5.學生違規與暴力行為的防範與處理、6.獎賞與懲罰的運用、7.班級的秩序與常規管理、8.班級人際關係的經營。 補哦!3.以有效方式規劃與運用班級時間,以使學生全心投入時間於學習活動中。 5.對學生進行各種行為改變與矯正策略,使學生違規及暴力行為獲得改正或預防其發生,以維持班級秩序。 6.有效運用獎懲原則改善學生行為,提高學習效果與維持團體秩序。 8.有效激發班級中的人際互動,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及班級互動。(續下頁)

  3.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班級經營主要目標有三: (1)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2)發展學生自我控制能力 (3)增進學生生活適應能力, ●經營依其功能而言,主要區分為以下三種: (1)行政經營《學校行政與班級行政》 (2)教學經營 (3)常規管理經營《為1.2的核心基礎》

  4.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不當行為(misbehavior)係指在某一特定時刻,學生行為表現有礙學習活動之進行。學生之不當行為會打斷班級活動之流暢性,但並非每種違規行為均為不當行為,應考量行為活動時之情境脈絡,此外行為並非完全由內在或外在因素單獨引起,而是個體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結果。 有一點必須值得認清的是並非每種違反規定的表現均為不當行為,教師於課堂中所要介入的是一上課就有明顯不專注的學習活動,如果在課堂結束前幾分鐘學生的不專心表現應是可容忍的行為。

  5.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依照相關學者的論點,班級常規管理或學生適宜的行為表現的評定效標有以下八項: 1.良好自制行為: 2.獨立自主表現: 3.正向自我概念: 4.適當班級行為: 5.預防常規問題: 6.合作群體學習: 7.積極努力學習: 8.參與班級活動:

  6.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壹、不當行為的原因 (一) 教育是長期的教育工程,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必有其背後的原因存在,以下就是可能的原因(李治彬,民86) 。 1.生理的因素: 2.感覺統合失調: 3.馬斯洛需求未被滿足: 4.空間不足:補充~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計劃5.運動量不夠: 補充~體適能333 6.長期不當的溝通方式: 7.觀念偏差: 8.大人的不良示範:

  7.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二)學者Evans及Schmid(1989)綜合相關資料,發現學生不當行為發生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生理環境因素、物理環境因素及心理社會因素等。 1.與健康因素相關的行為問題 一.生理環境因素 2.生理缺陷 3.神經系統方面失調

  8.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1.家庭和社會因素 2.學校因素 二.物理環境 3.班級安排 4.教學因素 1.情緒和學習上的缺陷 三.心理社會因素 2.個體內因素 3.父母.教師.同儕間人際間互動 之程度及溝通之內容

  9.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三)國內王清龍(民81)研究歸納出國內青少年違規行為之六大原因如下: 1.不小心: 2.不滿足: 3.未成熟: 4.不在乎: 5.溝通不良: 6.客觀條件未配合:

  10. 不當行為原因的結論 學生不當行為應被視為是「情境脈絡中的活動」(action in context)(Mehan、Hertweck、Commbs & Flynn,1982),學生不當行為原因的探究,應從「生態模式」(ecological model)的觀點加以分析,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並非只是學生個人人格特質所致,而是與學生所處的整個學習情境有密切關係。教師須於不同情境中對學生活動的可能結果作可靠的判別。一致性結果,並非要求每位教師於不同時段展現相同的教學活動,而是對學生之不當行為作一種可靠而一致的判斷。 • 生態模式~詳見第十章P251頁

  11.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貳、不當行為處理或常規管理時教師應避免之行為 學生不當行為處理或班級常規管理雖有不同模式,如1.Kounin的眼觀四面型 2.Skinner的行為塑造型 3.Ginott的和諧溝通型 4.Glasser的交互責任型 5.Dreikurs的目標導向型 6.Jones的肢體語言型 7.Canter的果斷紀律型(金樹人,民80) 1~7共同之處,就是教師也應避免不當行為產生,這也是教師於教學或班級經營中所應避免的(Burden,1995;Weber & Roff;1983) :(續下頁)

  12. 1.粗暴、羞辱的責罵學生 2.恐嚇 3.嘮叨不休 4.強迫學生道歉 5.諷刺的批評 6.群體處罰 7.安排做額外的學業 8.扣分 9.罰抄寫 10.體罰 11.罰身體勞動或活動 12.終止學習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教師於教學或班級經營中所應避免行為表現如下:

  13.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參、常規管理的合理做法 教室經營或常規管理有效做法,必須講求科學與藝術外,有些基本原則必須把握,學者McCarthy及Cambron-McCable(1992)二者所提之意見,可作為教師及學校參考: 1.學校當局對於任何常規紀律維持之規定,必須有其明確之合理性及需求性,並且有益於學校管理及全體師生之福祉。 2.所有規定內容要簡潔具體,並讓父母及學生知道。 3.違規犯過之處罰要考量違規行為之種類及個人身心特性(如年齡、心智發展及先前行為表現) 。 (續下頁)

  14. 4.不能因學生之不當行為而處罰其餘別的同學。 5.不論處罰之輕重程度為何,均要讓學生承擔得起,輕微處罰如口頭告誡即可,嚴厲處罰要經過正式程序才可(如通知父母、交互詢問其他相關目擊者)。 6.學生不當行為只有在違犯學校基本規範,影響到學校安寧才能處罰。 7.如果有正當合法的保障,且並非是教師個人專斷的行使,則暫時中止學生學習與逐除學生是另一可行的策略。 8.學生轉班必須有一套合適公平的處理程序。(續下頁)

  15.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9.如果州立法和學校政策不禁止,則合理的體罰可作為一種常規維持手段。 10.非學生學業因素(如曠課),而對其學業加以扣分外,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學業之扣分應有一合法而正面的教育目的存在。 11.搜查學生資料,應有一定的緣由與目的,如學生有明顯的攜帶違禁品之可能行為時,搜查才是合理而正當的。 12.學生有吸毒之可能嫌疑時,可藉用化學藥物或其他方式查驗。

  16. 第六章 新世代班級經營之常規管理模式的探究與因應 第一節 不當行為的內涵與原因 肆、常規管理模式的分類 一、低教學控制模式: 二、中教學控制模式: 三、高教學控制模式: 黃老師聖傑即將為您精闢解說這三種教學控制模式……快拍手吧!

  17. 低教學控制模式 低教學控制模式的 1.哲學理念、2.教師角色 3.常規管理模式

  18. 1.哲學理念基礎: • 孩童被認為有內在先天潛能,有能力自我決定,促進自我成長, 學生有基本責任可掌控自己的行為,而學生自己也有做決定的能力 • 學生有較高的自主權, 可以自我決定自己行為的能力和自我管理.

  19. 2.教師角色:輔導者&協調者 • 規則訂定時,教師要引發討論情境,以激起學生認識適當行為的界定範圍,以便訂定合適的規則。 • 當不當行為發生時,教師也要幫忙學生釐清問題所在,並導引學生作適當決定以解泱問題。

  20. 3.常規管理的模式: 1. Bemme及Harris的溝通分析模式 2. Ginott的一致性溝通模式 3. 不同型式的團體管理模式

  21. 低教學控制模式 1.一致性溝通模式(congruent communication) 2交互分析模式(transactional analysts)

  22. (一)交互分析模式 • (A)主要的提倡者: • a.Berne(1964) • b. Harris(1967)

  23. 交互分析模式 模式的中心概念--自我狀態(ego states): 自我狀態是人們根據其生活經驗發展而成,而以意識或潛意識方式儲存在個人腦中。

  24. 自我狀態的展現三種狀態 • A.父母自我狀態. • B.孩童自我狀態 • C.成人自我狀態

  25. 低教學控制模式--交互分析模式 • 在低教學控制模式常規管理中,老師要以成人自我狀態教育學生,給予學生機會,使學生也能展現其成人自我狀態.

  26. 交互分析模式應採的方式: • 強調的是使學生對自己所應扮演角色之自我狀態有深切的了解。 • 問題解決的有效性在於師生適切而雙向的溝通,每個人應以對方相同的自我狀態與對方互動(如成人--成人)

  27. 交互分析模式不應採的方式: • 如果自我狀態不同(成人--孩童),則二者溝通會封閉,溝通的有效性將會受阻,此種無效溝通將促使師生間衝突增加。

  28. 交互分析模式的結論 • 因而在常規管理中或教學互動中,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思索問題,

  29. (二)一致性溝通模式 一致性溝通模式提倡者: Ginott(1972)

  30. 一致性溝通模式強調的是 • 與兒童有效溝通,成年人要避免抹煞兒童個性,對其所處情境及行動表現要特別重視 • 教師要藉由良好的溝通與適宜讚美的使用,以營造安全、富人性化及積極進取的班級,此外,教師要避免侮辱、威脅口語,代之的是以肯定、接受的態度來接納學生,以激發學生需求與意願。

  31. 1.傳遞適切訊息 2.適當表達憤怒 3邀請合作 4.接納、承認學生感受 5.避免標記學生 6.使用導引作為改變學生的手段 7.避免傷害性問題 8.接納學生意見 9.不要使用諷刺話語 10.避免匆忙給予協助 11.簡潔快速處理小問題、不要拖泥帶水 一致性溝通模式中教師可使用的策略

  32. 1.傳遞適切訊息: • 教師應了解、接受學生感受,避免使用責備、命令、訓誡、控訴、輕蔑及威嚇語氣,以免傷了學生自尊.

  33. 2.適當表達憤怒: • 有效方式如:「當…老師會生氣」,「當…老師會不高興」.

  34. 3.邀請合作: • 提供機會讓學生表現,以培養其獨立自主,並對其能力表示肯定,讓學生有機會參與班級事務.

  35. 4.接納、承認學生感受: • 老師應隨時傾聽學生意見、接納學生、了解其內心真實感受,此外,要提供機會,讓學生表達內心感受.

  36. 5.避免標記學生 • 不當描述如「你是位不負責任、不可靠的學生」,「你在班級、學校、家庭中皆是位不受歡迎的人」 一種負面的自我意像(self-image)。

  37. 6.使用導引作為改變學生的手段 • 碰到問題時,老師應提供問題情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供學生選擇 Ex.上自然課學生將實驗桌的水管踢壞了, 開水龍頭使得水溢出來, 不應該批評他, 而是引導他應該如何做比較適當.

  38. 7.避免傷害性問題 • 如「為什麼你無法變好?」、「為什麼您總是忘記我告訴你的每件事?」,相反的,老師提出問題後,應邀請學生一起討論解決之道。

  39. 8.接納學生意見 • 學生所問之問題或所提意見可能與班級正討論的主題無關,但教師也應給予尊重與讚賞,因為從某方面而言,這對學生可能非常重要。 • Ex. 上課上植物的單元, 上一半時有同學突然冒出一個問題: 老師你結婚了沒?

  40. 9.不要使用諷刺話語 • 在常規管理中,老師諷刺學生易使學生受到傷害、自尊受損。

  41. 10.避免匆忙給予協助 • 當教師提出問題時, 「你自己有什麼意見?」,讓學生有思考時間,才能激發學生潛能。

  42. 11.簡潔快速處理小問題、不要拖泥帶水 • 如教師碰到學生小問題發生,如遺失報告、折斷鉛筆、忘記帶作業等,教師要即刻處置,以快速而有效方式處理,不需冗長而長篇大論的說理。

  43. 中教學控制模式 中教學控制模式的 1.哲學理念 2.教師角色 3.常規管理模式

  44. 1.哲學理念基礎 • 學生發展是內在先天與外在力量的結合,學生對行為的控制是師生共同的責任。 • 須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教師的管理(教師的控制權介入較多)

  45. 2.教師角色 • 教師於教學、管理及常規訓練的過程中,也要考量學生的看法、感覺、理念與喜好,學生的行為與學業表現是教師同時所要關注的焦點。

  46. 3.常規管理的模式 • Dreikurs的必然性結果模式 • Albert的合作性常規訓練 • Glasser的控制理論 • Kounin的行動管理模式

  47. 壹.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 貳、Kounin模式

  48. (一) 必然性結果及合作性常規管理模式分為三類: • a.必然性結果模式(Logical consequences) • b.合作性常規管理(Cooperative discipline) • c.明確性常規管理(Positive discipline)

  49. 一、必然性結果模式 (logical consequences) • 倡導者: R.Dreikurs • Dreikurs強調教師要讓學生經驗他(她)不當行為的必然結果. • 例如: 學生亂丟紙張,則學生必須撿拾這些紙張; • 學生未經舉手就講話,教師應忽略其行為,而改叫其他舉手同學; • 學生在桌上亂塗鴉,就必須自行清洗乾淨。

  50. Dreikurs對於不當行為的處理步驟有三 • l.確認不當行為目的: • 2.選擇教師的反應 • 3.鼓勵學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