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2

三國魏晉

三國魏晉. 電子一乙 第六組. 目錄. 朝代的起源與簡史 - 朱嘉程 主要政治運作與經濟制度 - 吳偉彬 重要的歷史事件 - 陳焜塏 三國魏晉的文化社會現象 - 林紀睿 三國魏晉衰亡之因 - 王世信 對後世的貢獻 - 陳永信 結論 - 林俊佑 參考資料. 朝代的起源與簡史. 報告人 朱嘉程. 影片欣賞. 東漢滅亡 董卓亂政 魏蜀吳的建立 三國興亡簡表 三國帝系表 西晉 西晉帝系表. 東漢滅亡. 東漢末年 , 宦官專權 , 民生痛苦 , 最後爆發黨錮之禍與黃巾之亂. 朝廷為了平定地方 , 給與地方州郡的首長兵權 ,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三國魏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國魏晉 電子一乙 第六組

  2. 目錄 • 朝代的起源與簡史-朱嘉程 • 主要政治運作與經濟制度-吳偉彬 • 重要的歷史事件-陳焜塏 • 三國魏晉的文化社會現象-林紀睿 • 三國魏晉衰亡之因-王世信 • 對後世的貢獻-陳永信 • 結論-林俊佑 • 參考資料

  3. 朝代的起源與簡史 報告人 朱嘉程

  4. 影片欣賞

  5. 東漢滅亡 • 董卓亂政 • 魏蜀吳的建立 • 三國興亡簡表 • 三國帝系表 • 西晉 • 西晉帝系表

  6. 東漢滅亡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 民生痛苦, 最後爆發黨錮之禍與黃巾之亂. 朝廷為了平定地方,給與地方州郡的首長兵權, 使至各個地方都有武力,形成州郡割據的局面.

  7. 董卓亂政 經歷了黃巾之亂,權力下放,各地方諸侯自組勢力.而宦官十常侍與外戚何進的爭鬥也日益加劇此時董卓準備討罰他們.董卓奪權後,開始剷除反對者,董卓廢除並殺死了漢少帝,改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但董卓實施恐怖統治,因此百姓們恨之入骨,王允用計謀使呂布殺了董卓

  8. 曹魏的建立 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改漢為魏.漢朝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後控制了中原北方地區大部分,並準備南下一舉統一全國.但在赤壁之戰受挫後即退守北方.曹操去世後由兒子曹丕嗣位,不久曹丕即篡位.漢獻帝被迫禪退,曹魏正式在220年建立。

  9. 蜀漢的建立 東漢末年,經過群雄混戰後,漢景帝後裔劉備先佔據荊州,再吞併劉璋所統轄的益州的大部分地區及曹操的漢中,於219年自封漢中王。不過於同一年,東吳進攻荊州,殺死守將關羽,使劉備元氣大傷。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為魏後,於成都稱帝,自稱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繼續東漢大統

  10. 孫吳的建立 孫堅之子孫策在孫堅死後投靠袁術,向袁術借兵馬,率兵攻佔揚州。在袁術自行稱帝後,與其決裂,自立門戶孫策死後,其弟孫權繼位在短時間內穩住了江東形勢。其後孫權鎮壓揚州境內的山越反叛,在赤壁之戰中,與劉備結盟,大破曹操。此後曹操退守。孫權派周瑜和韓當等將領攻佔江陵。吳國的版圖就此確立.在229年建立.

  11. 三國興亡簡表

  12. 西晉 司馬炎繼位為丞相、晉王、大將軍,執掌全國諸軍事,司馬炎篡奪政權,消滅曹魏。稱大晉皇帝 ,滅東吳,結束了分裂長達半個世紀的三國時代。成為繼秦皇、漢祖、光武帝之後第四位統一全國的皇帝

  13. 西晉帝系表

  14. 主要政治運作與經濟制度 報告人:吳偉彬

  15. 大綱 1.曹魏的主要政治制度 a.中央制度 b.九品官人法 2.蜀漢的主要制度 3.孫吳的主要政治 4.西晉的主要政治 a.中央制度 b.門閥制度 5.曹魏、蜀漢、孫吳、西晉的經濟制度

  16. 曹魏的主要政治制度 中央制度 -曹操對東漢的政治改革 因為在漢武帝時期,他曾奪外朝權,設立以大將軍(外戚)為首的內朝,專門處理軍國大事。以原屬少府的尚書以及中書(宦官)來轉達表章,溝通內外朝。所以曹操設立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台閣制,解決了中央權移外戚、宦官,地方權移州牧的弊端。 丞相以下有東曹、西曹、法曹等曹。丞相以下各曹的設置,是將列曹尚書由內廷轉到外曹、由少府手上轉到丞相手上的開端.

  17. 曹魏的主要政治制度 • 曹丕 • -把丞相廢了,並且從尚書台分離出中書監(因為曹操之前是因為尚書台的權利太大才掌握大權的)。 • 尚書台-行政機關,底下分五曹(即吏曹、左民、客曹、五兵、度支等)。 • 行台制-由尚書台分出部份官員來隨皇帝移動辦事。 • 中書監-決策機關 • 御史台-監察機關 • 侍中寺-服侍皇帝的宦官,之後地位越來越高。

  18. 曹魏的主要政治制度 漢朝察舉制 • 原因:東漢末年的察舉制所選出的人才,以能夠實踐儒家倫理道德的人物為上選。這個標準無法臨時測試出來,所以宗族鄉黨的批評成為選舉上最重要的憑據。但是久而久之,就發展成由『名士』(少數批評人物的專家)主持批評的傳統。名士對人物的批評,可在選舉方面產生左右的作用。 • 弊端:1)舉薦依託於權勢,導致選政不公、名不副實。2)東漢末年,戰火連連,但原來的察舉制,選舉多據鄉評,既然民眾遠離鄉土,鄉評便無所依據。

  19. 曹魏的主要政治制度 曹操的“唯才是舉” • 為了除去察舉制的弊端,曹操實行了“唯才是舉”的選人策略。簡單來說就是,凡是有才能的人,都推舉、任用。但為時不久, 到220年曹魏建立,魏文帝曹丕接受陳群等提議的九品中正制作為拔選人才的制度,漢朝的察舉制度就被取代了。

  20. 曹魏的主要政治制度 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 • 內容: • 先由各州郡分別共推一個在中央任職的賢而有能者擔任大中正,然後大中正下產生小中正。 • 以簿世(譜牒家世)、行狀(才幹、道德)、鄉品(中正鑑定)為標準查訪評定州郡人士。 • 將所有人民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供吏部作為授官之參考資料。

  21. 曹魏的主要政治制度 九品官人法之缺點 • 此選人方法最大的缺點就在於它促進了門閥制度。 • 雖說此法一開始的目的在於矯正東漢末年的察舉制的弊端,但是無形中也成了士族用以鞏固政治權利的工具。 • 在此制度的運作下,權貴者擁有很好的家庭背景、經濟勢力與社會關係,當然就容易被列入上品的行列;至於寒士的品階完全就掌控在中正的手裡,並且沒有任何抗衡的力量,最終演變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22. 蜀漢的主要政治制度 • 蜀漢前期由諸葛亮以丞相總掌軍政,諸葛亮死後不再設置。之後如下: • 政事——尚書令。 • 軍權——大司馬(大將軍為最高軍事統帥)。 • 监察——御史中丞。 • (設有三公,但没有实际权力。) • 諸葛亮入蜀後即提倡治實精神,依法治國。他安撫百姓打壓豪強,提倡法度規範;約制官職,嚴格遵從權制;並且廣開誠心,公平行事。 • 政律方面,依照《蜀科》¹實行。 • ¹ 《蜀科》——由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及伊籍等人共同編列的法律制度

  23. 孫吳的主要政治 • 東吳在政治上大體跟東漢相近,地方上仍實行州郡制,中央官制方面也類似(但前期無九卿)。 • 丞相——管理例行政务 • 尚書台——中央處理政務的機關。 • 中書機構——皇帝的秘書處。 • 大司馬——軍事行政。 • 御史台——中央监察機關。 • 實行『限江自保』和『施德緩刑』。 • 很受世家大族的影響。

  24. 西晉的主要政治 • 西晉的九品官人法與曹魏時期比起來,因為中正官職多為世族門閥出身的官僚所把持,所以更有利於鞏固世族的政治地位了。 • 中央官制: • 丞相/司徒:司徒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與後世的戶部尚書相當 • 八公:只是為了尊崇世族中門望特高的人。 • 尚書省:宗廟祠祀,朝儀禮制、選用署吏廩賑民戶租布、刑獄兵器、督錄遠道文書、章表奏章 • 中書省:幫皇上想公文跟怎麼寫的官職 • 門下省:作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 • 御史台: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受公卿奏事和舉劾百官

  25. 西晉的主要政治政治 • 門閥制度 • 門閥——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 • 門閥制度形成原因與影響:九品官人法的實行促進了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 由於論者所持角度互異,史書對這種特殊階級的稱謂頗不一致。例如:指家門貴盛者,稱為「高門」、「門第」;強調世代做官者,稱「士族」、「世家」。至於「世族」一詞,兼指政治、社會、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較廣。直至現代,門閥等詞彙,仍被用作對有名、有錢、有權有勢之家族的別稱。

  26. 曹魏的經濟制度 • 屯田與水利 • 魏、漢、吳三國中以曹操最重視農業,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當時曹魏經濟實力最強的原因,也與此相關。 •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力興修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27. 蜀漢的經濟制度 • 設官管理水利與屯田 • 劉備入蜀後,藉著戰國時代李冰所開的都江堰所提供的充足水利,不斷增加耕地的灌溉面積。 • 對織綿、煮鹽等手工業實行公營 • 三國中,蜀漢在絲織業最為興盛,以蜀郡為盛產地,稱為「蜀錦」,蜀錦亦多用以外交禮物及賞賜。 • 井鹽也是蜀地特產,為蜀漢其中一項重要工業。

  28. 孫吳的經濟制度 • 屯田制(兵屯) • 主要是用私家部曲去屯國有的土地,這種屯田法不能夠維持很長的時間。 • 海上貿易 • 由於地處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甚至遠超曹魏,同時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單是所生產的船隻,高度已達五層,動輒可載數千人。

  29. 西晉的經濟制度 • 占田制(以名占田) • 王室:王、公、侯,應以封國為家,但可在京城有房屋一棟。大國國王得郊田15頃、次國得10頃、小國得7頃。 • 官員:依照官員的品第准許其佔據一定面積的田地、蔭客數及蔭戶數。 • 平民:人民向國家登記戶口,並呈報所佔田畝數。占田令規定男子一人佔70畝,女子30畝。

  30. 西晉的經濟制度 • 蔭客制(蔭客者被蔭庇者不必繳稅) • 占田制中即規定官吏可以按照品級的高低蔭庇親屬、客戶,多者可以至九族,少者可以蔭三世,此為蔭親屬制。宗室、國賓、先賢後人及士人的子孫待遇相同。官吏還可以蔭庇食客及佃客。 • 食客部分,六品以上可以蔭庇三人,七、八品二人,九品及御前護衛可蔭一人。至於佃客,一二品可蔭庇五十戶,三品十戶,四品七戶,五品五戶,六品三戶,七品二戶,八、九品一戶。

  31. 西晉的經濟制度 • 課田法 • 官府按人徵收固定的田租。 • 《晉書食貨志》:「丁男(16-60歲)課田50畝,丁女20畝,次丁(13-15,61-65歲)男半之,女則不課。」 • 課田的田租50畝收租4斛,大抵合每畝8升。邊遠民族居民不課田,每戶交米3斛,再遠的交5鬥,叫做「義米」;極遠的每人交錢28文,叫做「算錢」。

  32. 重要歷史事件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五丈原之戰 高平陵事變 八王之亂 陳焜塏

  33. 官渡之戰

  34. 背景 • 西元196年,漢獻帝建安五年,華北的兩大勢力,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 • 統一了河北的袁紹,意欲向南發展以爭天下 ,與首當其衝的曹操開戰勢在必行。

  35. 經過 • 袁紹以七十萬大軍的人數占了極大優勢而掉以輕心,又不採納麾下謀事的計謀,反而一意孤行。 • 許攸投降曹操後建議襲擊烏巢的輜重部隊。 •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36. 結果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 官渡之戰後,袁曹雙方再發生倉亭之戰,袁紹再敗。兩次戰勝後,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紹元氣大傷,已無力與之爭衡。 • 建安七年,袁紹憂病而死,袁譚、袁尚爭位,河北大亂。曹操乘亂進取,終於建安十二年統一北方。

  37. 赤壁之戰

  38. 背景 • 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準備統一天下。 • 劉備派遣諸葛亮出使江東,孫權派遣大將周瑜、程普率軍開赴前線與劉備組成聯軍,於赤壁展開決戰。

  39. 經過 • 曹操的部隊在北方爭戰已久,陸上戰力極強,但卻不適應水上作戰,於是曹操以鐵鍊串連各艦,穩固船身。 • 由黃蓋以苦肉計詐降魏軍,火燒連環船。 • 孫劉聯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餘船,引軍退走。沿華容小道,向江陵方向退卻,劉備軍追之不及。曹操至江陵城下,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

  40. 結果 •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代表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 • 曹操在此戰後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孫劉雙方得以擴張、壯大自己的勢力。 • 成就三國鼎立的局面。

  41. 五丈原之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