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马勒布兰奇、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与贝克莱

马勒布兰奇、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与贝克莱. 李忠伟 Zhongweili.net. 内容提要. 1. 导论 2. 马勒布兰奇:偶境主义 3. 斯宾诺莎: 4. 莱布尼茨: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完美的 5.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马勒布兰奇 (Malebranche, 1638-1715). 偶境主义. 马勒布兰奇的生平. 1. 生平 2. 著作: ”The Search after Truth” ( 1674-5 ) ,Enteretiens sur la Metaphysique(1688) 。

Download Presentation

马勒布兰奇、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与贝克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马勒布兰奇、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与贝克莱 李忠伟 Zhongweili.net

  2. 内容提要 • 1. 导论 • 2. 马勒布兰奇:偶境主义 • 3.斯宾诺莎: • 4. 莱布尼茨: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完美的 • 5.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3. 马勒布兰奇(Malebranche, 1638-1715) 偶境主义

  4. 马勒布兰奇的生平 • 1. 生平 • 2. 著作: • ”The Search after Truth”(1674-5),Enteretiens sur la Metaphysique(1688)。 • 3. 笛卡尔主义的忠实跟随者:当他读到笛卡尔的《论人》时,因为“心脏跳动太过激烈,不得不经常将目光从书本上转移开来。”

  5. 马勒布兰奇的心灵哲学 • 1. 认同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 2.神经联系与观念联系: • 用大脑中神经纤维联系来解释“观念联系”(先天观念联系和后天获得的联系)。 • 先天的联系和后天的联系 • 3. 对笛卡尔二元论的彻底化:马勒布兰奇坚持笛卡尔的原初洞见,即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是相互独立与相互穷尽的。心灵是纯粹的思想,而物体纯粹就是广延,不能相互影响。

  6. 问题: • 1.笛卡尔如何解释心物之间的互动? • 2. 马勒布兰奇如何解释至少表面上的心物互动?

  7. 马勒的答案:偶境主义(Ocassionalism) • 1. 心、物的互动是表面的,仅仅是平行活动而已,而不能互为因果。 • 2.偶境主义: • 上帝导致了我的意志,当我发动意念时,上帝同时意愿我的手臂抬起。 • 故而,我的意愿只是提供了上帝意愿我手臂抬起的某种偶境(Occasion),而并不是导致手臂抬起的原因。

  8. 马勒论物物作用与物对心的作用 • 1. 物体也不能作用于物体 • 当两物相撞时,只是上帝使其运动到合适的地方。”说物体移动另外一个物体,是相互矛盾的” • 2. 物体也不能作用于心灵。 • 心灵的感知不来自身体,而是直接来自于上帝。“上帝是心灵的环境,正如自然是身体的环境。”

  9. 马勒的认识论 • 困难:认识个体事物的困难。 • 根据古代的神学理论,我们对永恒真理的认知来自于上帝,然而说我们对个别物体的认知直接来自上帝,则是前所未有的。 • 根据该理论:上帝本身并非有广延的,在其中只能领会到“广延”的纯粹形式。然而,对“广延”的纯粹原型的理解如何使我们理解个别物体的运动历程呢?

  10. 解决方式 • 通过认识规则而认识个体事物运行:当在上帝中得知“广延”的原型后,我们也得知了世界运行的物理规则。 • 这些物理规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A)简单性;(B)普遍性。 • God, discovering in the infinite treasures of his wisdom an infinity of possible worlds (as the necessary consequences of the laws of motion which he can establish) determines himself to create that world which could have been produced and preserved by the simplest laws, and which ought to be the most perfect, with respect to the simplicity of the ways necessary to its production or to its conservation. (TNG, 116)

  11. 两个物理规则 • First, that bodies in motion tend to continue their motion in a straight line; • Second, that when two bodies collide, their motion is distributed in both in proportion to their size.

  12. 马勒布兰奇的道德学说 • 困难;恶的问题 • 全善的上帝造物中为何会有恶的存在?上帝可以干涉单个的事件,使这个世界更完美。 • 解决方式:上帝通过简单的普遍规律来运行世界,而不亲自干涉个别事件。上帝并未创造怪物,导致地震。这些是他创造的自然规律使然。 • 如对个别事物运行加以干涉,就会改变规则的简单性,也会使得规则不再普遍。他不能用同样简单的规律,来创造更为完满的世界。

  13. 斯宾诺莎(1632-1677)

  14. 《伦理学》 • 写作方式:类似于欧几里得几何的写作方式。意图从有限的几条定义、公理、定理出发,推导出很多命题。 • 该书分为五个部分:(1) 论上帝;(2) 论心灵的本性和起源;(3) 论激情的起源和本性;(4) 论人类的羁绊;(5)论人类的自由。

  15. 第一卷:论上帝 • 斯宾诺莎与笛卡尔: • 反对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斯宾诺莎支持单一实体论(自然或上帝); • 一元论和泛神论: • 实体与样态Substance and Mode • “上帝”或者“自然”作为唯一的实体,拥有“广延”和“思想”两个“属性”。因此广延与思想并不属于两个领域,他们不可区分:心灵仅仅是物质的观念。

  16. 第二卷:《心灵的本性和起源》 • 心灵和身体是人可以被思考的两个“模式”,身与心是不可分的。 • 在此形而上学基础上,斯宾诺莎建立了其三重知识理论:想象,理性和直观。

  17. 第三卷:《激情的起源和本性》 • 人类的本能冲动:保存自我,并拒斥导致其毁灭的东西。 • 当这种冲动被意识到时,就是欲望。当欲望被满足时就感到愉快,否则就感到痛苦。 • 所有人类情感都从欲望,快乐与痛苦而来。我们对善恶的判断,我们的行为也因此为我们的欲望与规避所决定。

  18. 第四、五卷《人类的羁绊》与《人类的自由》 • 主题:如何通过从理智上理解激情(Human Freedom),来避免被激情所奴役(human bondage) • 斯宾诺莎的决定论:事物之间是逻辑地联系着的。

  19. 人类被激情所奴役。 • 人类有积极和消极(主动与被动)两种情绪。被动情绪由外力而生,而主动情绪由心灵自身而生。 • 一旦我们理解被动情绪,他就成为了主动情绪。 • 我们必须放弃“恐惧”概念。(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关于死亡“自由之人并不思考死亡,其智慧是关于生命而非死亡的思考。”

  20. 人类的自由之路 • 事物的必然性; • 恐惧、烦恼来自看不到事物的必然性; • 如对所有事物的必然性的认识,包括对人的自由仅仅是幻象的认识,则会获得内心自由。 • 对人的痛恨仅仅是因为看不到人们的行为是被决定的。

  21. 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与《圣经》解释问题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与《圣经》解释问题 • 圣经中的话语如何理解?根据原意,还是根据精神? • “上帝没有特定的说话方式,而是根据他所培养的限制的学识和能力来说话”。然而先知的功能却不在于传达科学真理,而是在于劝人心向上帝。科学与圣经的功能是不同的,前者在于劝人皈依宗教,后者在于教导真理。

  22. 结语:斯宾诺莎和其他哲学家 • 关于实体: • 笛卡尔、洛克、霍布斯、马勒布兰奇 • 关于身心关系 • 关于知识

  23. 莱布尼茨(Leibniz,1646-1716) 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完美的世界

  24. 《单子论》Monodology思想 • 1. 莱布尼茨的实体:单子(Monad) • 复杂的东西有简单的东西组成,而最为简单的东西是无广延的,因为有广延的东西是可分的。 • 不可分的东西就是简单的、非物质的“实体”。这些简单的、非物质的元素就被称为“单子”。

  25. 2. 单子没有窗户 • 与马勒布兰奇一样,莱布尼茨认为一物不能被另一物所影响。 • 因为“单子没有窗户,故无物可以因此而进出。” • 因此,虽然生物的生命就是其意识生活,但不是由外部世界导致的。

  26. 前定和谐论:Predetermined Harmony • 问题:根据莱布尼茨单子之间相互影响吗?单子直接反映世界吗?如何解释意识对世界的认知? • 根据其理论,可以推断:单子反映世界,但并非世界直接影响、照耀了单子 • 那是什么解释了单子与单子,单子与世界的互动? • 是上帝使其跟随者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 (正如好的钟表师可以使两个钟表完美地同步走时,但两者并非互为原因)。上帝正是如此,先定地确定了世界和其中的东西——单子之间的和谐,这就是前定和谐论。

  27. 《神正论》(Theodicy) • Alexander Pope《论人》一诗对该理论总结: • Of Systems possible, if ’tis confest • That Wisdom infinite must form the best. . . . • Respecting Man, whatever wrong we call, • May, must be right, as relative to all . . . • All Nature is but Art, unknown to thee:

  28. All Chance, Direction which thou canst not see; • All Discord, Harmony, not understood; • All partial Evil, universal Good: • And, spite of Pride, in erring Reason’s spite, • One truth is clear, ‘Whatever is, is RIGHT’.

  29. 贝克莱(Berkeley, 1685-1753) 存在即被感知

  30. 生平和主要著作 • 乔治·贝克莱1865年出生于爱尔兰。 • 他15岁的时候进入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9岁因两篇数学论文获得学士学位。 • 贝克莱的主要著作都写作与其24岁到28岁之间。 • 出版了《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三个对话》等著作,试图论证唯心主义以及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物质并不存在的观点。

  31. 视觉新论(A Essay Towards a New Theory of Vision, 1709) • 主题:如何判断所见物体的具体、大小。 • 关于距离:距离本身是不可见的。 • 我们通过视觉现象的明晰度,以及感觉到的经验而判断距离。 • “当我们看到距离时,我们看到大小。但我们正如看到人的表情中的羞耻和愤怒那样,看到这二者。那些情感本身是不可见的,然而….因为他们被观察到为各种表情所伴随。如果没有经验,我们将不知将脸红看成是羞耻还是快乐的符号。”(BPW,30)

  32. 关于大小 • (1)Visible Magnitude;(2) Tangible Magnitude. • 视觉严格来说只能感知到前者;后者严格意义上只被触觉所感知到。 • 不过我们通常凭前者来判断后者。“我们的视觉判断基于感觉的联系的经验。”

  33. 关于形状 • 可见圆形与可触圆形是完全不同的; • 通过经验联系,我们才将二者对应起来; • 天生盲目的人,在回复视力那一刻,将无法通过视力判断此前摸到的圆形是哪一个。(错误)

  34. 人类知识原则和三个对话 • 背景: • (1)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 • (2) 霍布斯式的原子论、经验主义可能导致无神论; • (3) “观念” • (4) 普遍的科学观点: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的区分

  35. 人类知识原则 • 反对第二属性的实在性; • 反对第一属性的实在性; • 观念只与观念相似:反对观念可以类似于(表象)外在事物; • Theistic Idealism.

  36. 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us • 背景: • 两个关于物质事物的观念:(A) 物质事物是直接可感的;(B)物质事物是独立于心灵而存在的。 • 由此导致几种观点: • 直接实在论;Direct Realism • 表象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只能直接感知到观念,不能直接感知到物质事物(物质食物是独立于心灵的),而只能间接通过观念感知到。 • 各自困难。

  37. 贝克莱的解决方式 • 而贝克莱认为我们能直接感知到物质事物,但物质事物是依赖于心灵而存在的。 • 贝克莱的理论(1)所有可感性质都是观念;(2)试图摧毁了惰性的物质这一概念;(3)证明上帝存在;(4)Bundle Theory,簇理论:事物无非观念之簇,为上帝的心灵所产生与感知。

  38. 但如果事物只是经验簇或者观念集合,此时出现的问题是,事物是否能够独立于我们的心灵而存在。但如果事物只是经验簇或者观念集合,此时出现的问题是,事物是否能够独立于我们的心灵而存在。 • 答案是“当然”。但是,根据事物的定义,它不能独立于任何心灵,即便可以独立于人类心灵,也不能独立于上帝心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