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 制作人:海南中学 初二( 4 )班 刘玉婷. 目录.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资源概况 中国国家概况 中国历史概况 中国文学艺术 中国人口和民族 中国教育业的发展 中国商业概况 中国农业概况 中国工业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 中国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 国土面积 地 貌 疆界与四邻 岛屿与海峡 沿海海域. 地理位置.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地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地理 制作人:海南中学 初二(4)班 刘玉婷

  2. 目录 • 中国地理概况 • 中国资源概况 • 中国国家概况 • 中国历史概况 • 中国文学艺术 • 中国人口和民族 • 中国教育业的发展 • 中国商业概况 • 中国农业概况 • 中国工业概况 • 中国科学技术

  3. 中国地理概况 • 地理位置 • 国土面积 • 地 貌 • 疆界与四邻 • 岛屿与海峡 • 沿海海域

  4. 地理位置 •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背陆面海,海陆兼备。中国幅员辽阔,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55多),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O附近),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o多),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73o附近),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

  5. 国土面积 中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6. 地貌 •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混营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7. 疆界与四邻 •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中国陆上疆界长2万多公里,东有朝鲜,东北有俄罗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有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有缅甸、老挝、越南。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环绕大陆边缘的海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8. 岛屿与海峡 •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洲海峡。

  9. 沿海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10. 中国资源概况 • 土 地 资 源 • 水 资 源 • 生 物 资 源 • 矿 产 资 源 • 能 源 资 源 • 旅 游 资 源

  11. 土地资源 中国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但就人均而言,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土地不到13.3亩,只有世界人均39亩的1/3;中国人均耕地不到1.5亩,低于世界人均耕地5.5亩的水平,居世界第67位,由于水蚀、风蚀、沙漠侵吞以及城市建设、农村住房等不断扩大,使耕地面积每年减少百万亩。中国人均林地1.6亩,居世界第121位。中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中南,覆盖率最低的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江苏以及上海和天津,中国属于贫林大国,由于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木材供应不足,水土严重流失,土地沙化;中国人均草原4.4亩,远低于世界平均9.5亩的水平,主要分布在内蒙、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在草原总面积中,丰盛的仅占1/4,其余多是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因地制宜采取退耕还牧战略,是有效利用草场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中国的土地资源,按土壤类型可分为红壤、黄壤、棕壤、褐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漠土、盐碱土、沼泽土、高山土和各种隐域性土壤等。这些土壤类型是在不同的地形、气候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地区差异显著,利用价值各异。中国的土地资源按利用情况的不同,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①耕地中国耕地约有9565万公顷(合14.3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3。水田、水浇地、旱地三者之间的比例是26:22:52。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中国耕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亚麻和甜菜。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棉花,水果有苹果、梨、葡萄、柿子等。长江中下游平原盛产水稻、柑橘、油菜、蚕豆和淡水鱼,被称为“鱼米之乡”。②草原中国有天然草类植被的土地约4亿公顷,其中大面积草原约3.19亿公顷,可利用草原约2.25亿公顷。草原从东北到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分布着许多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出产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和蒙古绵羊。新疆天山南北,也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场和牲畜良种基地,出产著名的伊犁马和新疆细毛羊。③森林中国森林约有1.34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6,森林覆盖率约为13.92%,低于世界平均22%的水平。林地分布很不均匀。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黄花松等针叶林和白桦、柞树、水曲柳、杨树、榆树等阔叶林。其次的西南天然林区,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云南松,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楠、红木等。④高寒荒漠约有1467万公顷。主要位于藏北高原,只有零星地块可放牧。⑤永久积雪和冰川地区约有467万公顷。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是中国河流补给的重要水源。⑥沙漠与戈壁沙漠约有6400万公顷,戈壁约有4600万公顷。此外,干旱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还有4333万公顷岩石裸露的光山秃岭。⑦除陆地外,中国还有包括沼泽、江河、湖泊、水库等约为3733万公顷的水面,其中有开垦前景的沼泽约1067万公顷。

  12. 水资源 中国是一个水利条件优越的国家。江河众多,河流总长达43万公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有5万多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大江河有79条。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多条。长江、黄河分别为中国的第一、第二大河,京杭运河则为著名的人工河。中国河流有以下特点:①除西南部有几条向南流去外,多数由西向东流入太平洋。②流域面积广袤,但分布不均。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的外流流域,总面积6.12亿公顷,占国土的63.8%;少数分布在内流流域,总面积3.48亿公顷,占国土的36.2%,其径流量则只有全国径流总量的4.5%。③江河上游多奔流于高山峡谷中,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中下游多穿插在广阔平原,河宽水缓,利于灌溉、渔业和通航。④华北型河流尤其是黄河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湖泊密布,共约有天然湖泊2.49万个。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10万公顷以上的大湖有13个。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多淡水湖,其面积约占湖泊总面积45%左右,著名的有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西部多咸水湖,著名的有青海湖等。中国陆地水域总面积约2667万公顷,其中江河为1200万公顷,湖泊800万公顷,人工塘库667万公顷。92%分布在国土东半部。中国还有辽阔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海域约4.67亿公顷,可加以开发利用。中国西部多条平行的青年型高大山脉,是世界现代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地区,约有冰川4.3万条,面积587万公顷,总储水量几乎相当于全国年径流总量。冰川是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源。中国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000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总量的5.5%。河流水力理论蕴藏量约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可开发量约为3.8亿千瓦,可发电19000亿千瓦时;可航运里程达10万公里。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的1/4,且分布不平衡,东南多,西北少。

  13. 生物资源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仅脊椎动物就约有4880种,占世界总数的11%。其中有兽类410种,鸟类1180种,爬行类300种,两栖类190种,鱼类2800种。大熊猫、金丝猴、白豚、白唇鹿、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等,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东北的丹顶鹤,川陕甘的锦鸡,滇藏的蓝孔雀,以及绶带鸟、大天鹅和绿鹦鹉等,是名贵珍禽;昆虫中的蝴蝶,在台湾、云南、四川等地,也多有名贵种类。中国植物种类繁多。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约有2.5万种,其中裸子植物约有200多种,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2800多种。水杉、银杏、金钱松等保存下来的中国特有的古生物种属,为举世瞩目的“活化石”。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在中国几乎都有。中国有5000年的农业史,中华民族先民培育更新了很多植物品种,如谷稷、水稻、高粱、豆类、桃、梨、李、枣、柚、荔枝、茶等,为人类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多种栽培植物同繁多的原始天然植物一脉相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按经济用途划分,中国用材林木约有1000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90余种,还有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梅、兰、菊等。

  14. 矿产资源   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中国都已找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8种,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9668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山西、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地区;含油气盆地已发现246个,已投入开发130多个,海上石油勘探已探明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珠江口、南海北部湾、莺歌海等大型油气盆地;铁矿已探明储量501亿吨,分布较广;钨、锡、锑、锌、钼、铅、汞等有色金属的储量居世界前列;稀土金属的储量则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稀土总储量还多,占世界探明储量的80%。

  15. 能源资源 中国能源资源丰富。能源生产总量约为100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三能源生产大国。1993年,原煤产量11.41亿吨,原油产量1.44亿吨,发电量8200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一、五、五位。中国单一能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煤炭探明储量的80%集中在北部(其中山西和内蒙古占全国的62%),经济发达的江南八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的85%在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水力的68%集中于西南。这种自然条件,客观上要求能源的开发不应过于依靠单一能源,而应在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区拥有的能源。能源利用上,在常规能源较少的华南、华东地区已建立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和浙江秦山核电站,标志中国能源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6. 旅游资源 中国幅员广阔,河山壮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旅游活动兴起和发展较早的国家。①自然旅游资源中国以名山众多闻名于世: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五岳雄峰,陡峭险峻;黄山、庐山、青城山等,风光奇特,秀雅幽美;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佛教胜地,景色秀丽;喜马拉雅山脉,冰山雪峰,高险莫测。中国河网交织,湖泊星罗棋布:长江、黄河,源远流长,蔚为壮观;苏州街巷,河道纵横,小桥流水,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杭州西湖、昆明滇池,城湖浑然一体,风景如画;苍山洱海、吉林白头山天池,远离尘嚣,天然美景;洞庭湖、太湖,碧波万顷,湖光迷人;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山水合一,久负盛名。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有许多海滨城市,大连、北戴河、青岛、厦门、三亚、北海、台北等,都是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名山大川,海岛沙滩,都以各自的神韵吸引着旅游者,它们是中国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气候的差异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自然风光。中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既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也有四季无冬、郁郁葱葱的南国景象,还有千里戈壁、万顷沙海、茫茫草原,更有独一无二的世界高寒气候。这都有利于组织一年四季的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中国有许多奇异的动植物。在此基础上,至1993年已设立了70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5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77个。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广东鼎湖山、贵州梵净山、福建武夷山、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湖北神农架、新疆博格达峰等10个自然保护区还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这些自然保护区也是良好的旅游资源。②人文旅游资源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遗址、名胜古迹遍布各地。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及仰韶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等,说明中国的先民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石器文化。中国封建时期漫长,帝王陵墓数目众多,年代久远,文物甚众。其中,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明十三陵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陵墓群落。中国古代建筑和古典园林遍布全国,世界著名的有长城、都江堰、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孔府、孔庙等。宗教艺术遗迹更是十分珍贵,如甘肃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四川乐山大佛、西安大雁塔等。众多的古迹吸引着中外游人。中国革命纪念地、博物馆、大型现代建筑工程,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产,也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17. 中国国家概况 • 国家概况 • 国 体 • 国 旗 • 国 徽 • 首 都 • 纪 年 • 国 歌 • 节 日

  18. 国家概况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170万年至20万年前,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古人类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在经历了4000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制度。1949年,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 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0. 国 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形状为长方形,长高比为3∶2;旗面左上方缀5颗黄色五角星,一星较大,居左,四星较小,环拱在大星之右,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21. 国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它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22. 首 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23. 纪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纪年。

  24. 国 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于1935年。

  25. 节 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节(5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全国放假一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中国重大和普遍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每年寒冬将尽,春天快要来临的时候,中国人民照例要隆重而热烈地庆祝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春节(农历新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饭后,合家围坐欢叙,或作游戏,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做“守岁”。次日清晨,大家就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了,相互祝贺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各地都有当地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清明节每年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如今则更多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也被称做“踏青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战国时楚人,他多次向楚王提出整治政治腐败的改革建议,后遭奸人诬陷,被楚王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兵攻陷楚城,屈原于这年五月初五投江自尽;江边群众得知后,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江河上划龙舟,以示悼念,同时还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祀他。传说,一次有人在江边遇到屈原,屈原说:“你们给我的食物都被龙抢去了,往后可改用艾叶塞筒,并缚以五色彩线,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从此,人们就以竹叶包裹糯米做成粽子来纪念屈原,而粽子也就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了。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中秋之夜,月亮分外明亮。在皎洁的月光下,全家人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别有一番情趣。而那些亲人天各一方的人家,望着圆圆的明月,最容易怀念起自己的亲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至今仍为人们传诵。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例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 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等。

  26. 中国历史概况 • 中国古代(远古~公元1860年) • 中国近代(公元1840~公元1919年) • 中国现代(公元1919~ ……)

  27.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跨越,从大约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的发现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华夏炎黄在历史的分合离析中繁衍生息并不断创造,绵延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珍贵遗产。从现有考古材料看,一百万至四五十万年以前,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就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的发现,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发展,反映人类最初以血缘为组成的嫡系初步形成。炎黄联盟后推行的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为此后几千年的中国式经济开创了先河。因此,炎黄被奉为华夏族祖先,应属当之无愧。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出现了,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之后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就是春秋战国(即东周),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在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奴隶制度下的农业、手工业和冶炼业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商代冶炼水平很有造诣。由于铁器的出现,生产力提高,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土地形式,必然会触及拥有大量私田的奴隶主集团的利益,因此奴隶制势必走向崩溃已是大势所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的诸侯割据,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此后,历史嬗变,朝代更替,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王朝,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即汉唐时期,唐吸取隋朝失败的教训,政治开明,社会稳定,民族联系加强,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辉煌灿烂,与周边各国睦邻相处,被誉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农业、手工业、纺织、造船等技术都有较大发展;水陆交通发达,同日本、朝鲜、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造纸法、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对人类生活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方面: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现仍被广泛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国内外有专门研究"红学"的机构。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药学等方面,中国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汉朝张衡发明了研究天象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南北朝时,祖冲之曾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下七位数字的人;公元十六世纪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记录了1800多种药物和一万多个药方。

  28. 中国近代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枉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1894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1919年5月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29. 中国现代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7-1966年是中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十年中,虽然经济建设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但从整体看,国民经济仍有较大发展。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钢、原煤、原油、发电量、金属切削机床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增长,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建立起来;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如原子能、喷气技术、计算机、半导体、自动控制等也有了较快发展。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10月,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终于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全面而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1987年召开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1992年10月,召开了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前达到了邓小平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新成就。1996年3月举行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纲要》提出未来1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实现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经过14年的漫长谈判,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已接近终点,中国将走向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

  30. 中国文学艺术 • 文 学 • 绘 画 • 戏 剧 • 音 乐 • 杂 技 • 曲 艺 • 工艺美术

  31. 文 学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公元前六世纪编纂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入编诗歌305首。此后300多年,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写下了长篇抒情诗《离骚》。在其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主要的文学形式。简要地说,就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汉赋分小赋和大赋。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生活。唐诗、宋词多为文人创作,数量大,格律和音韵严谨。以唐朝为例,著名诗人不下2200名,诗作不少于5万首,其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公元十三世纪,宋亡元兴,来自北方游牧地区的说唱艺术与汉族地区的诗词艺术相融合,使得散曲和杂剧兴盛起来;著名的杂剧家关汉卿一生写了63个剧本,其中的《窦娥冤》为传世杰作。明清两代,小说纷纷问世,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并有多种外文译本行世。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以文学为武器,揭露恶势力对中华民族的奴役,唤醒民众起来斗争。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茅盾的小说《子夜》和郭沫若的诗篇《女神》,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许多作家深入生活,接触工农群众,创作了大批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和讴歌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出的艰苦努力和巨大牺牲,反映和讴歌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表现出的忘我品格和奉献精神。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出版的《青春之歌》(杨沫)、《创业史》(柳青),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地球上的红飘带》(魏巍)、《苍生》(浩然)、《穆斯林的葬礼》(霍达)、《活动变人形》(王蒙)、《平凡的世界》(路遥)、《雍正皇帝》(二月河),以及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战争与人》(王火)、《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白门柳》(刘斯奋)、《骚动之秋》(刘玉民)等,都是当代文学的优秀之作。

  32. 绘 画 中国的传统绘画俗称为“国画”,是用毛笔蘸墨和颜色在纸上或绢上作画。有的画墨色浓淡相宜,用笔豪放,寥寥数笔便把山水风景或人物动作勾勒出来,而且画意尽在其中。中国人把这种画称为“写意画”。有的画则非常细致,一笔不苟,人的须发、鸟的翎毛,丝丝毕现,规整有序。这种画称为“工笔画”。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是写意画的高手;而另一位国画大师齐白石则有时将写意画和工笔画的技法融于一幅,使传统画别开生面。西洋画,如油画、版画、水彩画,在中国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中国的一些美术院校里,都设置了西洋画的专业,培养相应的人才。由于文化艺术是相容的,已有不少中国画家将传统绘画的技法和西洋绘画的技法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使中国画坛异彩纷呈。

  33. 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主要有①戏曲。它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歌、舞(包括杂技、武术)、剧三者有机结合为特点。由于民族的地区不同,形成许多剧种。②话剧。它是以动作和对白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清代末年从欧洲传入中国,1926年开始称之为话剧。③歌剧:它是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种戏剧。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来广为流传于全欧洲。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也属歌剧性质。“五四”以来,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开始民族新歌剧的创作,《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④舞剧。它是综合舞蹈、武术、哑剧、音乐等艺术的一种戏剧,以舞蹈动作和器乐为主要表演手段。中国现代舞剧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和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借鉴西洋芭蕾舞剧的优点而创造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传统戏曲剧种有300多种,多数是地方性的,全国性的有京剧、评剧、越剧、豫剧、粤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有名。京剧有200多年历史,不同的剧中人物有不同的脸谱,表演时有唱、有念、有做、有打,使用富于夸张和象征性的虚拟动作,如开门、上楼、划船、骑马等,没有实物道具,完全靠演员的舞蹈动作,却给人以逼真的感觉。舞台效果有时歌声嘹亮,有时对白诙谐,有时人物翻飞腾跃,十分热闹。最受外国观众欢迎的京剧剧目是《三岔口》、《秋江》、《大闹天宫》、《白蛇传》等。从20世纪初开始,话剧在中国得到发展,曾演出过许多名剧,其中有《屈原》、《雷雨》、《龙须沟》、《蔡文姬》等。近年来上演的优秀剧目有《旮旯胡同》、《春秋魂》、《孔繁森》、《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这里一片绿色》、《虎踞钟山》等。

  34. 音 乐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育和国际间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音乐开始采用欧洲音乐的表现手法。三四十年代,一大批音乐家以极大的热情深入生活,创作了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风格清新、内容深刻的优秀作品。当时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在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剧《白毛女》的诞生,为中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是同专业音乐团体的普遍建立和演出活动的广泛开展密切联系的。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化部门都建立了歌舞团、歌剧团、管弦乐队、民族乐队,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以及器乐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广泛参加了各种国际性的音乐交流、比赛活动,许多人获得了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中国音乐家和音乐表演团体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外国的许多著名音乐家和音乐表演团体也曾到中国访问演出。为了丰富群众的音乐生活,各地陆续举办了定期的大型音乐节,如"上海之春"、"羊城音乐花会"、"北京合唱节"、"东北音乐周"、"华北音乐周"、"西北音乐周"、"春城音乐会"、"哈尔滨之夏"、"泉城之秋"等等。群众业余音乐表演活动也很活跃,北京的"五月的鲜花"、上海的"十月歌会"、福建的"学校音乐会"、广州的"学生合唱节"等等,都是每年定期举行的活动。

  35. 杂 技 中国古代杂技来自民间,它与人民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宗教祭祀有着密切联系。例如“爬竿”,其原型就是爬树、爬竹之类的技能;而“踢毽子”、“抖空竹”、“杠子”等,则是在民间游戏和民间体育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中国杂技由于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1950年,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杂技团-中华杂技团(后改称中国杂技团)。不久,各级地方杂技团也相继建立起来。中国著名的杂技团有中国杂技团、上海杂技团、重庆杂技团、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沈阳杂技团、武汉杂技团等。它们除经常在国内演出外,还曾先后为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表演,有许多优秀节目在国际杂技会演或比赛中获奖。著名节目有"顶碗"、"滚杯"、"转碟"、"蹬技"、"钻圈"、"车技"、"耍花坛"、"舞狮子"、"魔术"、"硬气功"等。

  36. 曲 艺 曲艺是中国古老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说唱艺术的总称。它包括评弹、评书、相声、鼓曲等340多个曲艺品种。现在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有300多个曲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曲艺工作迅速发展。评弹、相声、评书、说书、二人转和一些鼓曲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长于讽刺的相声《帽子工厂》、《特殊生活》、《如此照相》、《假大空》等节目受到群众欢迎。经过十年动乱,许多曲艺工作者运用多种曲艺形式歌颂老一辈革命家,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如长篇评话《挺进苏北》、《艺海群英》等,长篇弹词《九龙口》,中篇弹词《真情假意》、《新琵琶行》、《春梦》,中篇鼓书《莲花魂》,中篇山东快书《武功山》,中篇评书《彩电风波》等。其它曲艺形式,也有许多优秀作品。由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曲艺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随之有所革新和发展。如数来宝,从简学的即景生情的顺口溜发展到今天的快板书,又如苏州弹词的声腔长于抒情,婉转缠绵,现在也能唱出豪迈奔放的曲调。

  37. 工艺美术 中国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包括雕塑工艺、金属工艺、织绣工艺、花画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以及剪纸、灯彩、风筝、玩具等民间工艺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玉器、牙雕、景泰蓝、刺绣和陶瓷器。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地有北京、上海、广州、辽宁、江苏、新疆;象牙雕刻主要产地在北京、广州、上海。景泰蓝又名掐丝珐琅,先用紫铜打成各种器物的胎型,然后在铜胎上用铜丝掐成各式图案花纹轮廓,焊牢后根据图案色彩填入珐琅釉料,入炉烧结后再磨光镀金。这样,金属的光亮与多彩的珐琅釉色互相掩映,光彩夺目。景泰蓝品种很多,既有欣赏性的瓶、盘、炉、罐,又有实用性的台灯、果盘、糖罐、烟具、文具等。北京是景泰蓝的主要产地,其产品常被选作贵重礼品赠送给外国宾客。刺绣艺人往往可以用几十种不同针法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色泽、层次、体积感、空间感等艺术特色。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为中国的"四大名绣"。苏绣以"猫"和"金鱼"闻名;湘绣以"狮"和"虎"著称;蜀绣以"芙蓉鲤鱼"和"公鸡"、"鸡冠花"取胜;而粤绣"百鸟朝凤"则表现了千姿百态的百鸟聚集飞翔在凤凰周围,同时衬以太阳、青松、翠竹、牡丹、红梅,气氛热烈,装饰性极强。陶瓷是中国古老的发明创造之一。江西景德镇被称为中国瓷都,景德镇瓷器驰名中外,享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美誉。江苏宜兴被称为中国的陶都,用当地紫砂泥烧制的紫砂陶,质地细密,造型古朴,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38. 中国人口和民族 • 人 口 状 况 • 少 数 民 族 • 民主区域自治 • 风 俗 习 惯 • 宗 教 信 仰

  39. 人口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总人口12.95亿。中国人口分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东稠西疏,以漠河~兰州~腾冲为界把中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5%,而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96%,每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220人以上;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55%,而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4%,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12人以下。2、沿海稠密,内陆稀少。3、平原人口稠密,山地人口稀少。4、城镇人口集中,乡村人口稀少。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从全国范围看,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黄淮平原。

  40. 少数民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由于汉族人口众多,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称为少数民族。这55个民族是:壮、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畲、拉祜、佤、水、东乡、纳西、土、柯尔克孜、羌、达斡尔、仫佬、仡佬、锡伯、景颇、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怒、阿昌、鄂温克、基诺、乌孜别克、京、德昂、裕固、保安、门巴、独龙、鄂伦春、塔塔尔、俄罗斯、高山、赫哲和珞巴族。其中壮族有1500多万,其次是满、回、维吾尔、苗、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哈萨克、黎、傣等族,人口均超过百万。最少的民族只有几千人,如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中华民族的分布具有既集中、又分散,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汉族分布的地区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其余分散在各地,与各民族共同杂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其余分散在全国各地。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既聚居又杂居,促进了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学习,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语是当今中国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之一。回族和满族也使用汉语。其余53个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23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41. 民族自治区自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国领土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的地方性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的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到2000年止,中国有五个自治区,即: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除此之外,还有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县以下的民族乡、镇四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以及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包括依照当地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地安排使用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自主地安排和管理本地方的建设事业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另外,国家还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民族大学(学院)、民族干部学校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央政府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民族自治地方积极支援,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

  42. 风俗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各民族都可以自由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饮食方面,一般来说,南方人喜食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喜爱吃烤羊肉串、抓饭和馕,蒙古族爱吃炒米、炸羊尾和喝奶茶,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和泡菜,藏族爱吃糌粑和喝酥油茶,黎族、京族和傣族爱嚼槟榔。在服饰方面,蒙古族习惯穿蒙古袍和马靴,藏族爱穿藏袍,维吾尔族爱戴四楞绣花小帽,朝鲜族爱穿船形胶鞋,苗、彝、藏等民族的妇女爱戴金银制的饰品,彝族男女外出时都喜爱披“擦尔瓦”(形如斗篷的羊毛披衫)。居住方面,汉族聚居地区普遍采用院落式住宅,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牧区的民族大多住蒙古包,傣、壮、布依等南方民族爱住“干栏”式楼房等。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各有不同,有火葬、土葬、水葬、天葬等不同的葬法。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习惯土葬;藏族实行天葬、土葬、水葬。中国各少数民族年节习俗丰富多彩。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雪顿节",回、维吾尔等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各少数民族自由地按本民族的传统习惯欢度节日。

  43. 宗教信仰 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人信仰,信仰者约有上亿人。当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人,信仰也有不同。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仰在乌鲁木齐有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伊斯兰教的教规、习俗等,也早已潜入信教民族的风俗习惯之中了。一个人从生到死,有意无意地都受到伊斯兰教活动或带有宗教色彩活动的强烈影响。例如,取经名、行割礼、死后安葬、结婚庆贺及节日礼拜等都是全民族性的。藏、蒙古、珞巴、门巴、土、裕固族信仰喇嘛教(也称“藏传佛教”)。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瑶、彝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佛教主要为部分汉族人信仰。东正教是俄罗斯族信仰的宗教。信仰佛、道教的汉人都是一些不出家的僧徒香客,信仰基督教的教士,如今多属“新疆中华基督教会”和“乌鲁木齐基督教会”两个组织。佛教约在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公元四世纪后开始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喇嘛教属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流传于西藏和内蒙古。中国著名佛寺有洛阳白马寺、西安大慈恩寺、杭州灵隐寺、河南少林寺。西藏的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青海的塔尔寺,内蒙古的五塔寺,北京的雍和宫则是著名的喇嘛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七世纪中叶。中国著名的清真寺有扬州的礼拜寺、西安的化觉寺、北京的牛街礼拜寺、银川的东大寺、新疆喀什的艾迪卡尔大寺等。天主教和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不及佛教和伊斯兰教久远,影响也小一些,主要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有少数农民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大约形成于公元二世纪。北京的白云观、成都的青羊宫、沈阳的太清宫,是著名的道教宫观。在中国,公民可以信仰宗教,也可以不信仰宗教,所有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宪法的保护。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都建立了各自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组织,独立自主地管理宗教事务。中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44. 中国教育业的发展 • 教育事业的发展 • 初 等 教 育 • 中 等 教 育 • 高 等 教 育 • 成 人 教 育

  45.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50年中,走过了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怎样在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悠久的文明积淀之上营造现代教育的系统,持续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努力拼搏的。建国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2000年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41所,本专科招生221万人,在校生55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772所,本专科招生156万人,在校生354万人。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738个,招生12.9万人,在校生30.1万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普通高中1.46万所,招生473万人,在校生120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425万人,在校生1295万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初步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全国初中学校招生2296万人,在校生6256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88.6%。普通小学招生1946万人,在校生1301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3.21%和0.55%。特殊教育学校招生5.3万人,在校生37.8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244万人。全国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9642万人次。全国共扫除文盲258万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突破,部门办学、条块分割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力量办学长足发展,外资已悄悄渗入到民办教育领域;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国际交流合作、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展开;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进程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了较大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将教育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世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策,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除此之外,中国还在教育法制的建设、先进教育技术的普及、教育研究的开展、考试制度的改革、社会教育的发展、教材的改编与充实、远程教育的拓展、教育管理的完善、教师待遇的提高、教育投资渠道的开发、高校的科研与服务、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科普教育、干部教育等诸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中国的学习化社会正在逐步形成,教育的格局已日趋健全和完善。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紧迫形势,国家在“十五”计划中已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在关注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同时,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目标,坚持适度超前发展,走改革创新之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乃立国之本。新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46. 初等教育 根据中国颁行的《义务教育法》,全国各地必须普及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主体是全日制普通小学,学制六年。课程设置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历史、地理、图画、音乐、体育等。1999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比1998年提高0.2个百分点;辍学率下降到0.9%;小学五年巩固率为92.5%,比1998年提高2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4.4%,比1998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国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分别比1998年增加4万人和9万人;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5.9%和85.6%,分别比1998年提高1.3和2.2个百分点。1999年全国有幼儿园18.11万所,比1998年减少232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326.26万人,比1998年减少76.77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95.79万人,其中幼儿师范专业毕业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占68.6%,比1998年提高5个百分点。1999年,是《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规程》颁布10周年。幼儿教育两个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极大促进了幼教事业的发展。1999年实现"普九"的县(市、区)共计188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个),连同前五批验收通过的"普九"县(市、区),到年底,累计达到2430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45个),人口覆盖率达到80%。随着“普九”规划的实施,“普九”验收工作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中西部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国家“八七”扶贫县有71个通过“普九”验收,占1999年验收通过县数的38%。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截至年底,已有272个通过了“普九”验收。1999年实现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县(市、区)64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8个)。连同前两批验收通过的“普初”县(市、区),累计达到180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7个),累计人口覆盖率为3.19%。

  47. 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学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制均为三年。普通中学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生理卫生、劳动技术等。对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学校给予奖励,免试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中等专业教育分为中等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学制二至三年、三至四年不等。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有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卫生、财经、管理、政法、艺术、师范、体育等;技术学校主要培养中级技术工人。

  48. 高等教育 中国的高等学校有综合性大学和专门性大学或学院。本科一般为四年(少数专业为五年),专科多数为三年(少数为二年)。中国著名的高等学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1999年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任务最重的一年、攻坚的一年。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对提前实现全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1999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按照"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八字方针和有关原则、政策,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全面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年中,全国共有46所高校经合并调整为20所普通高校,其中参与合并的成人高校13所;有51所院校实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包括18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31所中央部门所属成人高校转由地方管理,2所省、市所属学校由省、市业务厅局划转省教委管理;有83所高校实行了共建;有50所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形成了55个合作办学体;另外撤销办学条件严重不合格的成人高校42所。1992年以来,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多个部委参与了改革,涉及高校690余所。1999年,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根据国务院的部署,配合国防科工委的机构改革,由教育部起草实施意见,完成了原国防科工委五大军工总公司所属25所普通高校、34所成人高校、98所中专和232所技校的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7所高校由国防科工委继续管理;另18所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这项工作丰富了部门办学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育部从5月起开始研究其余57个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调整的思路,年底基本形成了指导原则和实施方案,为2000年初实施这批中央部门所属近800所学校的体制调整做好了充分准备。1999年秋季全国高校的扩招工作平稳、顺利进行。据统计,1999年全国高等教育共招收本专科学生275.45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9.6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15.77万人,分别比1998年增加51.32万人和15.63万人,增幅达47.37%和15.61%。1999年全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718.91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413.42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达305.49万人,分别比1998年增加72.54万人和23.27万人,增幅21.28%和8.25%。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幅增长,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99全国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49%,比1998提高了13个百分点。京、津、沪和辽宁等市的高考录取率更是高达70%。199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比1997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为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的目标奠定了基础。1999年研究生招生也有较快增长,全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9.22万人,比1998年增长27.21%。全国在学研究生达23.36万人,比1998年增长17.45%。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01.1万人,其中研究生5.8万人,本科生43.8万人,专科生51.5万人。因受经济形势和机构改革的影响,社会对部委高校和地方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地方院校本专科需求量平均下降10%~15%,其中专科生下降幅度更大一些;许多省份的供需比仅为1:0.5~0.7,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扭转这一局面,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截至6月初,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82%,比1998年增加2个百分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在60%左右,与1998年大体持平。

  49. 成人教育 中国的成人教育十分活跃,形式也多种多样。成人高等学校有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农民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成人中等学校有各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学、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成人初等学校有职工初等学校、农民初等学校、扫盲班等。1999年,成人教育努力提高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同时继续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继续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推进建立学习化社区的试点。各地贯彻落实教育部颂发的《关于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意见》,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召开了全国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经验交流会,推广了湖南省邵阳市的经验。1999年,全国各级成人学校共有725631所(其中成人高校871所,成人中等学校544657所,成人初等学校180103所),毕业学生10974万人(其中成人高校89万人,成人中等学校10327万人,成人初等学校558万人),招生9664万人,在校学生8346万人。教职工1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9万人。1999年,全国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达70.60万所。其中,农民高等学校3所,农民中专学校440所,农民中学3622所,农民技术培训学校522889所,农民初等学校179139所。1999年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村成人达10127.16万人。乡和村的办学面分别达到94%和64%。培训率占当年劳动力的21%。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发展,提高了农村成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急需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为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力争3年~5年内使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行政村都建立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为深化农村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50. 中国商业概况 • 中 国 商 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