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第四章 地球的結構

第四章 地球的結構. 本章目錄. 4-1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1.1 地殼的組成物質 4-1.2 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2 海洋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2.1 海底的構造 4-2.2 海洋的結構 4-2.3 海水的成分 4-3 大氣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3.1 大氣的結構 4-3.2 大氣的組成物質. 4-1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4-1.1 地殼的組成物質. 火成岩 : 由岩漿冷卻形成 沉積岩 : 由沉積作用形成 變質岩 : 由變質作用形成. 圖 4-2. ← 大屯火山群 : 安山岩火山外觀.

lupi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地球的結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地球的結構

  2. 本章目錄 • 4-1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 4-1.1 地殼的組成物質 • 4-1.2 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 4-2 海洋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 4-2.1 海底的構造 • 4-2.2 海洋的結構 • 4-2.3 海水的成分 • 4-3 大氣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 4-3.1 大氣的結構 • 4-3.2 大氣的組成物質

  3. 4-1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組成物質4-1.1 地殼的組成物質 • 火成岩:由岩漿冷卻形成 • 沉積岩:由沉積作用形成 • 變質岩:由變質作用形成

  4. 圖4-2 ←大屯火山群:安山岩火山外觀 ↓澎湖群島:玄武岩,柱狀節理破裂面 百寶箱 4-1 動動腦 4-1

  5. 補充:火山的外觀 • 可分為: • 盾狀火山: 由熔岩流所構成,如夏威夷群島 • 錐狀火山: 火山碎屑物為主,如大屯火山群的紗帽山 • 複式火山: 火山熔岩和碎屑相間成層,如大屯火山群的 • 七星山、大屯山 • 資料來源 http://volcano.gl.ntu.edu.tw/

  6. 表4-1火成岩分類 按岩石圖可看放大圖 • 酸性(二氧化矽含量多)火成岩顏色較基性(二氧化矽含量少)火成岩淺 • 火山岩結晶顆粒較深成岩細

  7. 圖4-3 石灰岩洞穴由碳酸鈣沉澱所形成的鐘乳石

  8. 表4-2 沉積岩分類 • 沉積物顆粒大小比較:礫石>砂>粉砂>泥 • 砂為淺海沉積環境,而泥為深海沉積環境 按岩石圖可看放大圖

  9. 補充:差異侵蝕 • 烏來的突出砂岩 • 頁岩易受侵蝕,故砂岩較突出

  10. 補充:泥岩惡地形 • 曾文水庫密枝附近 • 泥岩夾薄層砂岩 • 寸草不生的惡地形

  11. 表4-3變質岩分類 • 變質岩分成葉理狀和非葉理狀 • 葉理狀變質岩依變質度分類 • 葉理特徵由表面構造判斷 • 非葉理狀變質岩依原岩成分分類 按岩石圖可看放大圖 百寶箱 4-2 動動腦 4-2

  12. 補充:廬山石板屋 • 由板岩組成屋頂 • 板岩為輕度變質岩

  13. 4-1.2 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組成物質 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遞特性,推導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將地球由內而外分成: • 地核:可分為液態的外地核和固態的內地核,成分為鐵鎳金屬 • 地函:可分為上部地函與下部地函,成分為橄欖岩等密度大的岩石 • 地殼:可分為花岡岩質大陸地殼與玄武岩質海洋地殼

  14. 圖4-4 • 古氏不連續面:分隔地函與地核 • 莫氏不連續面(莫荷面):分隔地殼與地函 • 震波低速帶:即是軟流圈 • 板塊即為岩石圈 動動腦 4-3

  15. 表4-4地球內部分層構造特性 • 大陸地殼的深度(0~35公里)和成分(花岡岩質) • 海洋地殼的深度(0~7公里)和成分(玄武岩質) • 地函的成分(橄欖岩質) • 外地核的成分(液態金屬) • 內地核的成分(固態金屬)

  16. 4-2 海洋的結構與組成物質4-2.1 海底的構造 • 利用聲納,自動側深儀,及衛星導航定位裝置,進行海底深度測量,繪製海底地形圖 • 例如若水中聲速為 1500 公尺/秒,而回聲來回為 6 秒鐘,則水深為 6/2×1500=4500公尺深

  17. 海底地形的分類 海底地形可分為 • 大陸邊緣:可細分為大陸棚,大陸斜坡,大陸緣積 • 洋底盆地:主體為深海平原,地表近水平狀態 • 中洋脊:綿延海底的山脈,為軟流圈玄武岩質岩漿噴出的位置

  18. 圖 4-6 各大洋的洋脊分布且洋脊裂谷非連續 大西洋兩側對稱 太平洋洋脊偏東側

  19. 圖 4-7 • 大陸棚和大陸斜坡坡度不同 • 洋底盆地以平原為主 • 中洋脊的錯動處為轉形斷層

  20. 圖 4-8 臺灣附近的海底地形 • 西側和北側: 大陸棚 • 東側和南側: 大陸坡

  21. 4-2.2 海洋的結構 • 海洋的平均深度為 4000 公尺 • 分層依據為海水溫度變化:混合層、斜溫層、深水層 • 受波浪和洋流混合影響,混合層溫度較一致 • 低緯度分層較高緯度明顯 百寶箱 4-3

  22. 4-2.3 海水的成分 • 海水鹽度常因降水量或蒸發量等各地的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 • 例如河口區或赤道雨林區海水的鹽度較小。 • 高壓的副熱帶或中緯度地區海水的鹽度較高。 • 而1000 公尺以上的表層海水,受海面蒸發影響,愈接近海水表面的鹽度會愈大。 動動腦 4-4

  23. 圖4-11 赤道溫度高,密度小 中緯度(30度左右)鹽度大

  24. 全球平均海表溫度分布圖

  25. 全球平均海表鹽度分布圖

  26. 圖4-12 • 氯化鈉含量最多,是海水鹹的原因 • 氯化鎂含量次之,是海水苦的原因 • 各地海水鹽度或有不同,但主要元素的組成比例接近定值 百寶箱 4-4

  27. 圖4-13 •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較氧多 • 二氧化碳隨深度越深含量越多 • 表層的氧含量因植物行光合作用故較多

  28. 圖 4-14 • 黑潮因海底地形影響而造成湧升流 • 藍色圓區塊為湧升流區 • 湧升流可將深層海水的營養鹽帶到表層

  29. 4-3 大氣的結構與組成物質4-3.1 大氣的結構 • 大氣依溫度變化分層 • 大氣可分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和增溫層 • 平流層的增溫是臭氧吸收太陽能量 • 大氣壓力隨高度增加持續減少 • 電離層約在距地面 50 公里以上的高空 動動腦 4-5

  30. 補充:臭氧的生成 • 高層大氣中的氧分子(O2)吸收紫外線,分解成活潑的氧原子(O),再與鄰近的氧分子反應生成臭氧: O2+h → O+O h 為常數,  為電磁波的頻率 O+O2 → O3

  31. 補充:臭氧的分解 • 臭氧也會因受強烈紫外線照射而分解,生成氧原子和氧分子,或是與活潑的氧原子作用形成氧分子: O3+h → O2+O O3+O → O2+O2 • 臭氧也會和氯原子反應而分解。 O3+Cl- → O2+ClO- ClO-+O → Cl- +O2

  32. 4-3.2 大氣的組成物質 • 固定成分:指氣體在大氣中組成比例不易隨時間和空間有太大變化者 • 通常固定成分的比例高 • 變動成分:水氣,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33. 圖 4-16 • 黃色箭頭為短波入射 • 紅色箭頭為長波輻射 • 溫室效應為地球產生保溫作用

  34. 圖 4-17 • 火山爆發 • 氣懸膠柱 • 氣懸膠擴散 • 減少太陽光入射 百寶箱 4-5

  35. 圖 4-18 • 1991年菲律賓賓那土波火山噴發大量火山灰一景

  36. 參考文獻-1 1. 王崇岳(1978),天氣學(上、下),正中書局,共721頁。 2. 呂銀山(1994),臺灣的天氣,聯經出版社,共163頁。 3. 何春蓀(1993),普通地質學,第三版,五南圖書公司,共751頁。 4.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圖,中央地質調查所,掛圖。 5. 何春蓀(1993),臺灣地質圖說明書,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89頁。 6. 林元智(1997),雲與天氣,渡假出版社,共200頁。 7. 莊文星(1993),臺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300頁。 8. 陳文山(1997),岩石入門,遠流出版社,共136頁。 9. 陳民本(1991),臺灣四周之海底地形與資源,行政院國科會,共30頁。 10. 陳正宏(1990),臺灣的火成岩,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37頁。 11. 陳汝勤、莊文星(1995),岩石學,聯經出版社,共444頁。 12. 陳肇夏編(1988),臺灣的地質現象,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05頁。

  37. 參考文獻-2 13.陳肇夏編(1996),臺灣的地質現象,第二集,中央地質調查所,共171頁。 14.陳汝勤、林斐(1990),臺灣附近之海洋地質,中央地質調查所,共79頁。 15.J Farndon著,蘇秋萍譯(1995),揭開地球的奧秘(How the Earth Works),正傳有限公司,共192頁。 16.柳中明、楊之遠、彭立新、錢正安(2001),沙塵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大陸沙塵暴對臺灣地區空氣影響與預測研討會,臺北。 17.徐啟運、胡敬松(1996),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天氣時空分布特徵分析,中國沙塵暴研究,11-15。 18.楊之遠、李侃翰、柳中明(1997),長程輸送黃沙與本地污染之空氣品質監測比較─西元1995年3月12?16日資料分析,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會誌第20期,1-38。

  38. 國內網路資源-1 1.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http://www.geo.ncu.edu.tw 2.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暨地球物理研究所:http://www.gep.ncu.edu.tw 3.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暨大氣物理研究所:http://www.atm.ncu.edu.tw 4.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http://www.csrsr.ncu.edu.tw 5.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http://www.earth.sinica.edu.tw/ 6. 中央地質調查所:http://www.moeacgs.gov.tw/ 7. 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 8. 中國地質學會:http://geolsoc.gl.ntu.edu.tw

  39. 國內網路資源-2 9.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所:http://atmos.as.ntu.edu.tw 10.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所大氣研究資料庫:http://stdank.as.ntu.edu.tw 11.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所:http://www.gl.ntu.edu.tw 12. 臺灣大學地理學系所:http://www.geog.ntu.edu.tw 13.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http://www.oc.ntu.edu.tw/ 14. 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http://www.gcc.ntu.edu.tw/ 15. 國科會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http://gepref.gep.ncu.edu.tw 16. 國科會海洋科學中心海洋資料庫:http://www.ncor.ntu.edu.tw/odbs/ 17.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http://www.wranb.gov.tw/wranb_spring/index1.asp

  40. 國外網路資源-1 1.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da之火山世界:http://volcano.und.nodak.edu/ 2. 美國環保署溫室氣體相關資訊(EPA Global Warming):http://www.epa.gov/globalwarming 3. 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網站(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tmosphere Sciences Section):http://atmospheres.agu.org/ 4. 數位地球(Earth Today):http://www.nasm.si.edu/exhibitions/gal113/earthtoday/start.htm 5. 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 http://www.wmo.ch/web/gcos/gcoshome.html 6. 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http://www.noaa.gov 7. 守望地球環境網(United Nations System-Wide Earthwatch):http://earthwatch.unep.net/

  41. 國外網路資源-2 8. 全球保育監測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er):http://www.unep-wcmc.org/ 9. 全球變遷資訊站(Global Change Electronic Edition):http://www.globalchange.org/ 10. 美國地質調查所:http://www.usgs.gov/ 11. 日本國土地理院:http://www.gsi.go.jp/ 12. 倫敦地質學會:http://www.geolsoc.org.uk/ 13.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http://www.hku.hk/earthsci/rock.html 14. 地球科學虛擬圖書館:http://www.geo.ucalgary.ca/VL-EarthSciences.html 15. OCESTA華人地球科學及技術協會:http://www.geochina.org

  42. 第四章 結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