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選舉制度 (1)

選舉制度 (1). 王業立 Chap 1-2 Farrell, chap 2-3. 如果採用不同選舉制度 …. 歷史會不樣嗎? 2000 年總統選舉結果. 選舉規則關係重大. 同樣選票分配下,不同的 electoral formula ,誰選上了、誰可以組成政府將大不同 選舉的結果不僅由獲得多少選票決定,也受所使用的選舉規則影響. Proportional and non-proportional, two 1983 elections (Farrell,2001: 5). Electoral laws vs Electoral systems.

luigi
Download Presentation

選舉制度 (1)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選舉制度(1) 王業立 Chap 1-2 Farrell, chap 2-3

  2. 如果採用不同選舉制度… • 歷史會不樣嗎? • 2000年總統選舉結果

  3. 選舉規則關係重大 • 同樣選票分配下,不同的electoral formula,誰選上了、誰可以組成政府將大不同 • 選舉的結果不僅由獲得多少選票決定,也受所使用的選舉規則影響

  4. Proportional and non-proportional, two 1983 elections (Farrell,2001: 5)

  5. Electoral laws vs Electoral systems • Electoral laws:有選擇/無選擇的選舉、投票程序(選票、投票的機能、秘密投票)、選票的印製、選舉區劃分、候選人資格、提名制度、競選期限、政治獻金… • Electoral systems:一種決定如何將選票轉換成席次的規則(electoral systems determine the means by which votes are translated into seats in the process of electing politicians into office)

  6. Douglas Rae (1969) • Three components of electoral systems: • District magnitude (DM) 選區幅度 • Electoral formula 選舉規則(公式) • Ballot structure 選票結構 • http://mba.yale.edu/faculty/profiles/rae.shtml

  7. District magnitude (DM) 選區幅度 • USA, UK DM=? • 西班牙使用比例名單制度,平均每一個選區,應選名額是7人。DM=? • 台北縣第一選區 (板橋、樹林、鶯歌、三峽、土城)2004年立委選舉,應選名額8人。 DM=?

  8. Ballot structure 選票結構 • 類別(categorical ballots)選票:選民在選票上,只能圈選一個候選人 • 順序(ordinal ballots)選票:選民必須將候選人排序,例如愛爾蘭(Ireland)的單記可讓渡投票制(STV)、澳大利亞的選擇投票制(alternative vote; reference vote)

  9. Electoral formula 選舉規則 • 依據選舉規則為主,將民主國家的選舉制度區分成三種 • 多數決制 • 比例代表制 • 混合制

  10. Gerrymandering (余明賢,1992:22-23) • 美國 八個城市,民主黨vs 共和黨選舉人數 (千人) • 選區如何劃分? 1. 80-120 140-60 90-110 90-110 2. 110-90 110-90 110-90 70-130 • 將所有反對勢力的選舉票集中在少數選舉區,而讓自己在其他多數選舉區維持適度的優勢

  11. 多數決制(Plurality and Majority Systems) • 相對多數決制(relative plurality) •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 (plurality with single-member-district system, SMD) • 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度(plurality with multimember-district system, MMD) • 全額連記法(Block vote) • 限制連記法(Limited vote) • 單記非讓渡投票(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NTV) • 累積投票制 (Cumulative vote)

  12. 多數決制(Plurality and Majority Systems) • 絕對多數決制 (absolute majority) • 選擇投票制 (alternative vote) • 兩輪決選制 (runoff election)

  13. 多數決制(Plurality and Majority Systems) • 以候選人為投票對象 • 在選區內獲得選票最多的候選人即可當選 • Norris (2004: 42) 至1997年為止,91 out of 191 採用此制度 (佔47.6%) • 在相對多數決制下,當選者的票數不一定要超過有票選票的半數,只要其得票最多即可當選。因為選區規模可分成單一選區和複數選區:

  14.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 (plurality with single-member-district system, SMD) • 又稱 first-past-the-post, FPTP • 應選名額(DM=1)為一名的單一選區下,只有得票最高者(得票不一定要過半)當選。 • Winner-take-all • 英國、美國、加拿大、印度、大英國協國家的國會選舉

  15. British election results, 1945-97: votes and seats percentage (Farrell, p.27)

  16. 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度(plurality with multimember-district system, MMD) • DM>1;中選區 (2 ≦ DM ≦5);大選區(6 ≦ DM) • 視應選名額的多寡,候選人依票數的高低依序當選 • 依選舉人可圈選的候選人數目可進一步區分為 block vote, limited vote, SNTV

  17. 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度(plurality with multimember-district system, MMD) • 全額連記法(Block Vote) • 在該選區中,應選名額有幾名,選舉人就可投幾票,視應選民額多少,以得票較多的候選人依序當選。 Ex: DM=2 • 寮國(Laos), 泰國(Thailand), 模里西斯(Mauritius)採用此制度選舉國會議員 • 我國〈人民團體選舉罷免辦法〉之規定,人民團體內部選舉方式以 block vote 為原則

  18. 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度(plurality with multimember-district system, MMD) • 限制連記法(Limited vote) • 複數選區中,選民可圈選的票數少於應選名額 • 目前是西班牙的上議院選舉採用之 (Spanish, senate) • 國民黨十四全開始,中央委員選舉採二分之一限制連記法 • 2001年農會選罷法中農會會員代表選舉理、監事採用二分之一限制連記法

  19. 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度(plurality with multimember-district system, MMD) • 單記非讓渡投票(SNTV) • 在複數選區中,不論應選名額有多少,選舉人都只能投一票 • 「非讓渡投票」「可讓渡投票」: 「非讓渡投票」是不論候選人得多少票,該候選人都無法將其多餘的選票轉移或讓渡給其他的候選人 • 日本是過去最具代表性的國家 (1948-1993) • 約旦(Jordan)和萬那杜(Vanuatu)使用此選制選舉國會議員

  20. 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度(plurality with multimember-district system, MMD) • 累積投票制(Cumulated Vote) • 應選名額有幾名,選民就有幾票,但是在投票時,選民可以將選票集中投給一位或少數候選人,或是平均分配給他/她所支持的候選人 • 此制在保護少數黨派的意見具有相當成效(Lakeman, 1970;楊泰順, 1991)

  21. 制度設計目的:讓當選者的得票數能夠超過有效票的一半制度設計目的:讓當選者的得票數能夠超過有效票的一半 可分成兩大類:選擇投票制 (alternative vote)和兩輪決選制 (runoff election) 選擇投票制 (alternative vote);又稱偏好投票制 (preferential ballot) 選民在投票時可依自己的喜好將候選人排序,並標示在選票上 開票方式:第一偏好票… 澳大利亞眾議員選舉(Australia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愛爾蘭和斯里蘭卡總統選舉 Example from the 1998 Australian federal elections 絕對多數決制 (absolute majority)

  22. An Alternative vote election result (Farrell, p.58)

  23. Runoff election • 兩輪決選制(Runoff election, two-round system) • 第一輪投票:在第一輪投票後,獲得過半票數的候選人當選 • 第二輪投票:若沒有候選人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過半票數,則獲得最高票數的前兩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的決選 • 選民往往需要投兩次票 • 法國的總統、俄羅斯總統、前法國殖民國家(Chad, Haiti, Mali, Gabon)、前共產主義國家 • 法國國會選舉 (12.5%的票率)

  24. A good example of the strategic nature of the system Should be a battle between the Left and the Right Lionel Jospin (Socialist Party) Jacques Chirac (Rally for the Republic) Edouard Balladur (Rally for the Republic) 如果 Jospin 第一輪輸了,supporters of the Left…. The 1995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

  25. The 1995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 (Farrell, p.54)

  26. 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 普遍施行於歐陸國家,1899年比利時為第一個採用此選制的國家。芬蘭(1906)、瑞典(1907) • 64 out of 191 (佔33.5%) 採用 (Norris, 2004) • 制度設計:強調比例代表性 (proportionality)。各政黨在議會的席次比例盡量符合各政黨在選舉中所得到的選票比例。

  27. 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28. 最大餘數法(Largest remainder method) • 先決定一個當選基數(Quota)來分配席次,取整數部分作為當選名額,依此直到席次分配完畢 • 有效票總數(V)、選區應選名額(M)、當選基數 (Q) • 嘿爾基數(Hare quota):V/M=Q • Ex: M=4, V=100,000, 則Q=100,000/4=25,000

  29. 最大餘數法(Largest remainder method) • 族普基數(Droop quota):Q=(V/M+1)+1 Ex: M=4, V=100,000 則Q=(100,000/5)+1=20,001 • 哈根巴赫基數(Hagenbach-Bischoff quota): Q=V/(M+1) Ex: M=4, V=100,000 則Q=(100,000/5)=20,000 • 因皮立亞里基數(Imperiali quota):Q= V/[M+2] Ex: M=4, V=100,000 則Q=(100,000/6)=16,667

  30. 最大餘數法(Largest remainder method)(王業立, 2006: 20)

  31. 最高平均數法(Highest averages method) • (A)凡是得票超過當選基數的政黨,先分得1席。若尚有議席需分配,則已當選1席的政黨再將總票數除以2,沒當選的除以1 ,依序分配剩餘席次 • (B) 不使用任何當選基數,凡得票最多的政黨先分得1席然後其總票數除以2再比較各政黨的選票數,此時票數最多的可得到第2席,以此類推,依序分配剩餘席次。 • 頓特法(d’Hondt):除數D=S+1,S為已分配到的席次。常被批評對大黨有利(超額當選情況, over-representation),對小黨不利。 • 聖拉葛(Sainte-Laguë): 除數D=2S+1

  32. 頓特最高平均數法(d’Hondt formula)(王業立, 2006: 25)

  33. 聖拉噶最高平均數法(‘pure’ Sainte-Laguë method)(王業立, 2006: 26)

  34. 練習 •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誰當選? • 二輪決選制度,誰可以進入第二輪投票? • 如果是PR制中的嘿爾基數最大餘數法,分配5席,請問各政黨各分得幾席? • 如果是d’Hondt average formula,請問各政黨各分得幾席? • 如果是pure’ Sainte-Laguë method ,請問各政黨各分得幾席?

  35. Largest remainder with Hare quota

  36. d’Hondt average formula

  37. pure Sainte-Laguë method

  38. 單記可讓渡投票(single transferable vote, STV) • 為比例代表制中的一種 • 投票時選民根據自己的偏好將候選人排序,並標示在選票上 • 計算方式:使用族普基數。任何候選人獲得的「第一偏好」選票若多於「族普基數」的票數,則該候選人即可當選。若尚有剩餘席次,則將已當選候選人中超出基數的選票,分配給「第二選擇」的候選人,若有候選人得票數相當少,也將其選票分配給其他候選人。 • 在複數選區中施行 (alternative vote ,實施在單一選區中)愛爾蘭、馬爾他、澳大利亞(上議院) • 這種選制的精神是希望能夠將社會上的不同意見反映到議會的組成份子上。

  39. STV 如何計算 • 參見 Farrell, p.132-133 • Number of Kitt’s voters to be transferred=(number of Kitt’s surplus votes÷ number of Kitt’s votes)*number of votes that would transfer to Candidate • (239 ÷9004)*4683=113 votes

  40. 混合制 (Mixed or Hybrid Systems) • 兼容多數決制和比例代表制的精神 • 學者的使用的名稱並不一致 • Italy in 1993, Japan in 1994, New Zealand in 1993 • 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紛紛採用此制 (前蘇聯國家、東歐國家) • 最具代表性的書籍: Shugart M. S. and Martin P. Wattenberg (eds). 2001. Mixed-Member Electoral Systems: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1. 混合制 (Mixed or Hybrid Systems) • 因為席次的計算方式可以分成聯立制和並立制 • 聯立制:以第二票(政黨得票)為準來決定各政黨應得的席次,扣除掉各黨在單一選區中已當選的席次後,再來分配比例代表席次 ex: 、德、義、紐 • 並立制:各政黨依照其政黨得票率來分配應以政黨比例代表選出的固定名額,分配的名額多少與各政黨在區域選區中已當選的席次多寡無關 ex: 日、南韓、俄 • 德國是最早採用此制的國家 (1949年以後的西德)

  42. 德國混合制 • 選區劃分以邦 (laender)為單位共有16個邦 (656 MPs, 328/328) • 計票方式「嘿爾-尼邁耶」最大餘數法 • 封閉式政黨名單制,候選人可同時角逐區域和政黨名單議席 • 政黨選舉門檻得票率超過5%或單選區獲得3席 • “additional member system” 1. 先以Hare/Niemeyer 最大餘數法算出超越政黨門檻的各政黨在全國應分得的總席次 2. 各黨在各邦實際所獲得的有效票數除以該黨在全國所獲得的有效票數,以此計算出該黨在各邦所應分得的實際席次

  43. 德國混合制 3.確定各政黨在各邦所應分得的席次之後,扣除掉該政黨在各邦的單一選區中已經當選的席次,再來分配比例代表席次。 4.例如:已經計算出某政黨在某邦應獲得30席。假設該政黨在該邦已獲得18個單一選區席次,則該黨在比例代表部分可再分得12席。 5.某黨經計算在該邦應得5席,但該黨在該邦的單一選區部分獲得7席,則該黨在比例代表部分便不再分配席次,多餘的2席就成為超額席次。

  44. 德國混合制 • 決定政黨席次數目 各黨所分配到之國會總席次 (A) =聯邦眾議院總席次 ×(各黨第二票得總票數 ÷全國第二票總票數) • 某黨在某邦所獲得之席次數目 各黨所分配到之各邦席次=各黨所得國會總席次(A) ×(各黨在各邦所得第二票得票數 ÷各黨在全國所得第二票總票數) 可以參見: http://blog.roodo.com/wobblies/archives/178608.html • 決定候選人

  45. 2008年立委選舉制度:並立制 • 2005年6月經由任務行國民大會代表通過 • 減少國會席次以及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為主要特色 • 立委席次有原來的225席,減少113為席,其中73席由單一選區選出,34席由全國不分區政黨比例名單選出,3席由平地原住民選區選出,3席由山地原住民選區選出。 • 名額113席,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 • 區域選舉部分,總共選出73席,採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 • 全國不分區名額34席,仍將採用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產生(另有6席原住民議席),用尼邁耶最大餘數法分配席次。

  46. 2008立委選舉制度

  47. 2008立委選舉第二票 • 嘿爾-尼邁耶最大餘數法 (各政黨的有效票÷選區有效選票總數)×選區應選名額 • 政黨票全部有效票 8,620,907 DPP= (3610106/8620907)*34=14.2392 (14) KMT= (5010801/8620907)*34=19.7608 (20)

  48. 討論 1. 相對多數決制的特徵 2. 比例代表制的特徵 3. 兩輪決選制度的特徵 4. 混合制的特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