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第三章 肌学 第一节 总论 肌 ( muscle ): 运动系统中叙述的肌均属横纹肌,附着 于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可 随人的意志而收缩,所以又称为骨骼肌 或随意肌。 一、分类: (一) 按形态分 : 1 、长肌:肌腹呈梭形,两端腱较细小,全肌

liz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2. 第三章 肌学 第一节 总论 肌(muscle):运动系统中叙述的肌均属横纹肌,附着 于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可 随人的意志而收缩,所以又称为骨骼肌 或随意肌。 一、分类: (一)按形态分: 1、长肌:肌腹呈梭形,两端腱较细小,全肌 呈索条状,多分布于四肢。 2、短肌:短小,多分布于躯干深层。 3、扁肌(阔肌):呈板状,多分布于胸腹 壁。 4、轮匝肌:呈环形,分布于口和眼周围,收 缩时关闭口和睑裂。

  3. (二)按部位分: 1、头肌:面肌、咀嚼肌 2、颈肌:颈肌浅群、舌骨上下肌群、颈肌深群 3、躯干肌:背肌、胸肌、腹肌、膈和会阴肌 4、四肢肌:上、下肢肌

  4. 二、构造:肌腱与肌腹构成。 (一)肌腹:由肌纤维构成,色红、柔软、收缩和舒 张功能。 肌纤维外包肌内膜     肌束       肌 (小血管随膜走行) (二)肌腱:平行致密的肌原纤维构成,肌性两端, 附着于骨;无收缩功能,抗张力强;长 肌为腱,阔肌为腱膜。 多个肌束外包肌外膜 肌束膜

  5. 三、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一)起止点: 1、起点(定点):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 常把接近身体正中线,四肢靠近近侧 的称附着点。 2、止点(动点):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 由于运动多样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置换。 (二)配布: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

  6. 四、辅助装置:保护、减少摩擦。 (一)筋膜(fascia):分为浅、深两种遍布全身。 1、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又称皮下筋膜,位 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大多含 脂肪。 2、深筋膜(deep fascia)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 膜深面,包被体壁、四肢的肌肉、血 管、神经等,位于肌肉与肌肉之间,由 致密结 缔组织,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形 成肌间隔、骨筋膜鞘、支持带、血管神 经鞘等。 (二)、滑膜囊:包括滑液囊和粘液囊。

  7. (三)腱鞘:是套在长肌腱表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 较大的部位。 作用:1、使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 2、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 结构:1、纤维层(腱纤维鞘):深筋膜增厚 形成 的骨性纤维性管道对肌腱 起滑车和约束作用。 2、滑膜层(腱滑膜鞘):纤维鞘内,由滑 膜构成,分脏壁两层。 1)脏层:包于肌腱的表面。 2) 壁层:纤维层内面和骨面   两层间含少量滑液

  8. 第二篇 内脏学 第一章 总论 内脏(viscera):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 特点:1)大多数存在于胸、腹腔和骨盆腔内。 2)借管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一、内脏一般结构: (一)中空性器官: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 膜。 (二)、实质性器官:一侧凹陷形成门,出入门的结 构被结缔组织包被形成蒂或 根。

  9. 二、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一)胸部的标志线 1、前正中线,2、胸骨线 , 3、锁骨中线, 4、胸骨旁线,5、腋前、后线,6、腋中线, 7、肩胛线, 8、后正中线 (二)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四分法:右上腹, 左上腹,右下腹 ,左下腹 九分法:腹上区,脐区,腹下区,左右季肋区, 左右外侧区,左右髂区

  10. 口腔 咽 食管 胃 十二指肠 消化管 小肠 空肠 回肠 盲肠 大肠 阑尾 升结肠 结肠 横结肠 直肠 降结肠 肛管 乙状结肠 小消化腺 消化腺 唾液腺 大消化腺 肝 胰腺 消化系统

  11. 一、口腔(oral cavity): (一)界限: 前壁:唇(人中、唇红) 后壁:咽峡 上壁:腭 硬腭 软腭:腭垂、腭舌弓、腭咽弓 侧壁:颊(腮腺管开口) 下壁:口腔底 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 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12. (二)舌 1、分部:分为舌体和舌根,舌体前端称为舌尖。 2、舌的乳头 丝状乳头:最多,无味蕾 菌状乳头、 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含 味蕾。 3、舌肌 舌内肌 舌外肌:颏舌肌,两侧同时收缩,舌向 前下, 一侧瘫痪,舌尖偏向患 侧。 4、舌下面: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

  13. (三)牙 1.分部: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 2.组成:牙本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 3.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龈。   4.牙的种类和排列:第一套牙称乳牙20个,可分 为乳切牙、乳尖牙和乳磨牙三类。第二套牙称 恒牙共32个,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 牙四类。 5、牙式

  14. (四)口腔腺 上颌第二磨牙牙冠平对的颊粘膜

  15. 二、咽(pharynx) (一)位置:颅底至第六颈椎体下缘,颈椎椎体的前方 (二)形态:上宽下窄、漏斗状的肌性管道。

  16. (三)分部:以腭帆后缘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分为鼻咽、 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1、鼻咽部: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 鼓管扁桃体、咽扁桃体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 纵行深 窝,称咽隐窝,是鼻咽癌好发部位。 2、口咽部:腭扁桃体、舌会厌正中襞、会厌谷。 咽淋巴环:围绕在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周 围,存在有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 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 咽淋巴环,具有防御功能。 3、喉咽部:梨状隐窝,异物易存留。

  17. (四)交通: 咽作为消化与呼吸的共同通道,故 有两套出入口,共计七个开口: 呼吸道: 鼻咽部借鼻后孔(一对)与鼻腔相通 喉咽部借喉口与喉腔相通 消化道: 口咽部借咽峡与口腔相通 喉咽部向下接食管 此外咽又与中耳腔(鼓室)相通,咽鼓管咽口 (一对)→咽鼓管→鼓室。

  18. 三、食管(esophagus)上端在第6颈椎替下缘平面与咽 相接,下端在约平第11胸椎高度,于中线左 侧,与胃的贲门相接。 (一)分部: 1、颈部 T6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气管后方, 约5cm 2、胸部 胸骨静脉切迹至膈的食管裂孔,长约 18~20 cm 3、腹部 膈的食管裂孔与贲门之间,长1~2cm。

  19. (二)狭窄: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 狭窄。 意义: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亦是食管肿瘤的好发部位。

  20. 四、胃(stomach/gaster) (一)形态: 两口 入口:贲门,上接食管 出口:幽门,下接十二指肠 两缘 上缘:胃小弯,凹向右上,最低点称角切迹 下缘:胃大弯,凸向左下,食管左缘与胃大 弯起始处称贲门切迹。 两壁 前壁 后壁 贲门部 (二)分部 胃底 胃体 幽门部(胃窦) 幽门窦 幽门管

  21. (三)位置: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小 部位于腹上部 (四)毗邻: (五)构造: 1、粘膜:幽门处的粘膜形成环状的皱襞,称幽门 瓣。 2、粘膜下层 3、肌层:内斜、中环、外纵,环层肌在幽门处增 厚,形成幽门括约肌 4、外膜:浆膜

  22. 五、小肠(small intestine):长约5~7米,分为十二 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一)十二指肠(duodenum):全长约25cm,大部分 位于腹腔上部,紧贴腹后壁。全部围成“C”字形包 绕胰头,分为以下4部分 1、上部:位于第1腰椎平面正中线右侧,与降部转 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 十二指肠壶腹(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 侧与幽门相连的一段,肠壁薄,粘膜光滑平 坦,无环状襞,称为~,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垂直下行与第1~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 侧,中份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 纵襞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肝胰壶 腹的开口。

  23. 3、水平部:平T3平面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 方,前面有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通过。 4、升部:斜向左上至第2腰椎体左侧,与空肠转折处形成 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 ligament):十二指肠 悬肌和包绕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 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24. (二)空肠(jejunum)和回肠(ileum)鉴别点: 血液 供应

  25. 六、大肠(large intestine):分为盲肠、阑尾、结 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 腹部手术中,鉴别大、小肠主要依赖大肠的下述3个 特征(直肠、肛管和阑尾除外):结肠带、结肠袋、 肠脂垂。 (一)盲肠(c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左侧接回 肠,上接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和回肠为 界,一般位于右髂窝内。

  26. (二)阑尾(vermiform appendix): 1、位置:一般与盲肠一起位于右髂窝内,但变化甚 大,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 之。 寻找阑尾的最可靠的方法:沿盲肠表面的结 肠带向下追踪。 2、阑尾根部体表投影: (1)麦氏点(McBurney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 线中、外1/3交点处。 (2)兰氏点(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右、 中交点处。 (三)结肠(colon):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 平面连接直肠。分为升结肠(ascending colon)、 横结肠(transverse colon)、降结肠(descending colon)和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4部分。

  27. (四)直肠(rectum) 1、位置: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 骨前面下行,终于盆膈平面。 2、弯曲:矢状位上2个: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 冠状位上3个:中间一个凸向左侧,上下 两个凸向右侧。 3、直肠横襞(Houston瓣):直肠壁上常有2~3片 由环层肌和粘膜形成的半月状皱襞,称 为~,其中一个大而恒定的横襞存在于 直肠的右前壁上,距肛门约7cm,可作 为直肠镜检时的标志。 直肠壶腹:直肠下段扩大,称为~。

  28. (五)肛管(anal canal) 1、肛管内主要结构: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 肛梳、白线。 2、概念: (1)齿状线(肛皮线):连接个肛柱下端与各肛 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上 下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和淋巴引流等方面 都不相同。 (2)肛梳:在齿状线下方有一宽约1cm的环状区 域,称为~,外观浅蓝色,光滑。 (3)白线(Hilton线):肛梳下缘有一不甚明显 的环形线,称为~,活体肛门指诊检查 时可触知该处有一环形浅沟,是肛门内 外括约肌的分界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