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把握共性地理规律与方法 关注个性与典型地理现象

把握共性地理规律与方法 关注个性与典型地理现象. 东北师范大学 袁孝亭 E-mail: yuanxt@nenu.edu.cn. 个性与典型地理现象把握的角度. 为什么某种现象只发现在某些地方而为他处所无?. 某些较为典型和特殊或热点地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某种现象只发现在某些地方而为他处所无?. 高考题示例. 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2008 年高考(全国 1 卷).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判断 G 河自 N 点至 M 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9 分) ( 2 )说明 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11 分)

leva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把握共性地理规律与方法 关注个性与典型地理现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把握共性地理规律与方法关注个性与典型地理现象把握共性地理规律与方法关注个性与典型地理现象 东北师范大学 袁孝亭 E-mail: yuanxt@nenu.edu.cn

  2. 个性与典型地理现象把握的角度 为什么某种现象只发现在某些地方而为他处所无? 某些较为典型和特殊或热点地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 为什么某种现象只发现在某些地方而为他处所无?为什么某种现象只发现在某些地方而为他处所无? 高考题示例 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4. 2008年高考(全国1卷) •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5.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 类似地: • 为什么世界大河中唯有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现象?

  6. 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 ……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

  7.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 •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8分) • (3)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16分)

  8. 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2010年文综(新课程卷 )

  9.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 •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6分) •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8分)

  10.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

  11.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6分)(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6分) • 甲地雪期比乙地地雪期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12.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8分)(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8分) • 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更多受到人类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13. 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答题答不到点子上? • 一个案例

  14. 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答题答不到点子上? • 案例分析: • 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15. 地理学思考问题有其基本的“空间逻辑” • 将特定地理空间经实证所获得的空间规律性法则,透过演绎法类推应用到“其它的空间形式”上,借以类推“其它的空间形式”也存在这样的空间规律性;或藉以分析影响其空间结构的因果关系。

  16. 较为典型和特殊或热点地理现象 高考题示例 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7. 2008年高考试题 图4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9~ll题。

  18. 9.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9.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 10.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 11.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19. 2010全国2卷 图1 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图中色调由浅至深,依次是云层,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和陆地表面。读图1,完成1-3题。

  20. 1.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 • A.副极地低压带 B.西风带 • C.副热带高压带 D.东北信风带 • 2.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 • A.反气旋、冷锋 B. 反气旋、暖锋 • C. 气旋、冷锋 D. 气旋、暖锋 • 3.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 • A.中心区 ,沙尘扬升 B.边缘区,沙尘扩散 C.中心区 ,沙尘沉降 D.边缘区,沙尘沉降

  21. 2010新课程卷 图1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l~3题。

  22. 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太平洋 B.印度洋 • C.大西洋 D.北冰洋 •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 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 A.气旋缓慢过境 B.冷锋缓慢过境 • C.反气旋缓慢过境 D.暖锋缓慢过境

  23. 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 虽然看似特殊,但必须从共有规律出发,对“他处所无”的地理现象进行阐释; • 仅仅注重共性规律,不能圆满解释“个性”现象之所以出现的原因、机制。 • 重点在于,要从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围绕个性做具体分析。 • 应重点关注地球表面具有差异性的地方和区域。 • 结论:把握共有规律与方法是教学的核心。能力训练着眼于共有规律的灵活运用。

  24. 把握“核心”的路径 梳理地理知识的体系脉络 从六大地理问题着眼把握地理 共性规律 从地理学家看问题的方式把握 思考地理问题的视角方法

  25. 六大地理问题 • 它在哪里? • 它是什么样子的? • 它为什么在哪里? • 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 它产生了什么作用? • 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

  26. 它在那里 • 内容依托:地理位置 • 教学重点:空间定位方法

  27. 它是什么样子的? • 内容依托:地理特征 • 教学重点:地理特征认知的路径

  28. 它为什么在哪里? • 内容依托:地理因果关系、联系 • 教学重点:地理成因、为什么同一地方发生的现象相互影响?

  29. 同一地方发生的现象相互影响典型案例 • 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30. 气候与地貌相互影响 气候与水文相互影响 气候与生物相互影响 气候与土壤相互影响 地貌和水文相互影响 地貌与生物相互影响 水文与生物相互影响 土壤和生物相互联系 同一地方发生的现象相互影响示例之一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31. 气候与地貌相互影响 •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 如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 • 不同的地貌条件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 如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四川盆地冬季比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高,这是与盆地地形及北部秦巴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分不开的。

  32. 气候与水文相互影响 •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 如南极的冰川——寒极造成的;我国南方河流没有冰期——气温高于0℃;亚马孙河流量大且稳定,水位变化小,是因为流域内全年降水量大,季节分配均匀。 • 植物也影响气候。 如森林对气候的影响。

  33. 气候与生物相互影响 • 一定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 • 沙漠地区,植物稀少,活动着善跑、耐饥渴的鸵鸟和骆驼等。 • 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 河湖众多的地区气候湿润,温差小;西北内陆地区缺少地表水,气候干燥,温差大。

  34. 气候与土壤相互影响 •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 如东北气候寒冷,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 • 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的湿度、温度也有一定影响。

  35. 地貌与水文相互影响 • 不同的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有差别。 如刚果河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长江、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与我国阶梯状分布的地势分不开;北欧高地多湖泊与古冰川作用有关。 • 水文条件对地貌影响更深刻。 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都是流水切割的结果;华北平原、恒河平原都是河流冲积而成的。

  36. 地貌与生物相互影响 • 地貌一般通过影响气候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如山区人少多野兽 •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加快岩石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但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有地表形态。

  37. 水文与生物相互影响 • 不同水分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如骆驼刺、芦苇反映了不同的水分条件; • 生物活动也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通过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使土壤水、生物水、大气水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系统。

  38. 土壤和生物相互联系 •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是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在母质中不断积累,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有机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 • 不同的植被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温带森林中的棕壤。 • 土壤对生物的影响更是普遍。酸性土壤——铁芒萁;碱性土壤——碱蓬。

  39. 气候与人类活动 地形与人类活动 河湖与人类活动 土壤与人类活动 资源与人类活动 海洋与人类活动 同一地方发生的现象相互影响示例之二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交通、港口、城市、消费市场、政策措施等是否可以作为地理环境要素(人文地理环境)加以考量?

  40. 人类活动与物质的机械 搬迁 人类活动与地表水平衡 人类活动与生物界的平衡 人类活动与化学元素 迁移 人类活动与地表热量 平衡 同一地方发生的现象相互影响示例之三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不能改变自然规律。

  41. 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 内容依托:地理过程 • 教学重点:地理过程规律

  42. 地理过程知识 •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反映这种“时间断面”上地理事物动态演化过程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知识,即地理过程知识。 • 在中学地理中存在“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地理扩散过程”四种基本地理过程。

  43. 地理循环过程 • 指地理事物在一定空间领域内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如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地壳中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

  44. 地理演变过程 • 指地理事物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新旧更替、盛衰消长等的变化过程。地理演变过程既有经历时间尺度较长的渐变型演变过程,如湖泊的演变过程、岩石的风化过程等;也有经历时间尺度较短的骤变性演变过程,如气团的变性、锋面的生长与消亡等。

  45. 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 • 指地理事物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尺度内持续变化的过程,如河流流量的月变化与年变化、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农作物产量(某一时间内)的变化等。

  46. 地理扩散过程 • 指地理事物由某一中心或源地向四周扩散的过程,如污染物质由源地向周围的扩散、洪水演进过程等。

  47. 它产生了什么作用 • 内容依托:空间的相互作用 • 教学重点:空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8. 相互作用的前提:区域差异—资源禀赋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相互作用的前提:区域差异—资源禀赋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 相互作用的内容: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 相互作用的条件: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 其中,中介机会改变原有空间相互作用格局 空间相互作用的表现:人口迁移、商贸活动、交通运输、通讯联系、布局选址等等。 空间的相互作用—地域间的联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