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液. 医学生理学教研室. 胡 志 苹. 血液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的功能. 1 .运输功能 2 .缓冲酸碱功能 3 .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4 .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 一)血浆的功能. 1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2 .结合蛋白; 3 .载体功能 4 .参与凝血 - 纤溶的生理性止血过程 5 .抵御病原微生物 6 .营养功能. (二)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lev-web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血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血液 医学生理学教研室 胡 志 苹

  2.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酸碱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4.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

  3.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4. (一)血浆的功能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2.结合蛋白; 3 .载体功能 4.参与凝血-纤溶的生理性止血过程 5.抵御病原微生物 6.营养功能

  5. (二)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测定方法抗凝; 比容管; 离心

  6. 二、血量 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补充循环血量 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70-80ml/kg。

  7.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与红细胞数量有关 血浆比重: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 (二)血液的粘度 粘度: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形成 血液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8. ★ (三)血浆渗透压 1.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半透膜是一种只能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的膜结构。所有的细胞膜以及毛细血管壁都属于生物半透膜。 渗透:水分透过半透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溶液转移的现象。 渗透压:指半透膜一侧的溶质颗粒对半透膜别一侧水分子的吸引力,即“吸水力”。 ★ 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颗粒数量成正比,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及大小无关。

  9.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10.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Na+, 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形成,主要是白蛋白。 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

  11. 高渗 等渗 低渗

  12. (四)血浆的pH 7.35-7.45 取决于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

  13. 造血 干细胞 定向 祖细胞 前体细胞 血细胞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造血:各类造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的能力。

  14. 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 1.数量 正常成人:男性 (4.5-5.5)× 1012/L 女性 (3.8-4.6)× 1012/L 2.形态结构:双凹圆碟形,无核 3.血红蛋白 贫血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

  15. ★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选择通透性、可塑变形性 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1)红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①CO2、O2、尿素可自由通过 ②负离子如Cl-、HCO3-较易通过 ③Na+、K+难通过:低温贮存,K+浓度↑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16.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临床使用红细胞沉降率评价. 影响悬浮稳定性的因素.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2.红细胞的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酸碱

  17. ★ (三)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辅助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 (1)维生素B12 吸收与内因子有关,运输与转钴蛋白结合,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 (2)叶 酸 维生素B12活化后参加DNA的合成。 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都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8. (3)铁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95%来自体内铁的再利用。 缺铁,使合成血红蛋白不足,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19. (图3-3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激活物、EPO、雄激素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由肾皮质管周细胞产生,对组织中氧分压的降低敏感 促进生成过程各时期红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20. (2)雄激素 ①促进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 ②直接作用于骨髓,促进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及释放。

  21. 四.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 体积小,无核,双面微凸圆盘状,有伪足而呈不规则形状。 (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正常值:(100-300)× 109/L 功能: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22.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称为血小板的粘附。 2.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

  23. 3.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 4.收缩 与收缩蛋白有关。 类似肌肉收缩蛋白系统。 5.吸附 吸附凝血因子, 增加局部凝血因子浓度。

  24. (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由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受血小板生成素(TPO)调节。 (四)血小板破坏

  25.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生理性止血过程: 血管挛缩 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

  26.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血管收缩 5-HT、TXA2血小板激活 凝血系统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纤维蛋白形成 (初步止血) 血凝块形成 (有效止血)

  27. 二、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凝血因子 ★ 2. 凝血过程

  28. FⅡ 凝血酶原激活物FⅡa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1. FⅣ是Ca2+,其余均为蛋白质 2.丝氨酸蛋白酶 包括FⅡ、FⅦ、FⅨ、FⅩ、 FⅪ、FⅫ、前激肽释放酶; 激活后能对特定肽链有限水解。

  29. 3. 辅助因子 FⅢ、 Ca2+、FⅧ、FⅤ、高分子激肽原 4.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 FⅡ、FⅦ、FⅨ、FⅩ 含r-羧基谷氨酸,和Ca2+结合暴露磷脂结合部位。 5.FⅦ须与FⅢ结合才能作用;FⅢ存在于血管外,脑、肺、胎盘中含量高。

  30. (二)凝血的过程 1.凝血酶血激活物的生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 2.凝血酶的生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3.纤维蛋白的生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31. 1.凝血酶血激活物的生成 ①内源性途径(内源性凝血) 完全由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参与完成。 启动方式 血液与异物表面的接触。 异物表面 除正常、完整血管壁以外的任何接触面都是异物表面。

  32. 内源性凝血 接触异面 激肽释放酶 Ⅻ Ⅻa HK 前激肽释放酶 Ⅺ Ⅺ a Ca2+ Ⅸ Ⅸa Ⅷa Ca2+ 血小板磷脂表面

  33. 内源性凝血 接触异面 激肽释放酶 Ⅻ Ⅻa HK 前激肽释放酶 Ⅺ Ⅺ a Ca2+ Ⅸ Ⅸa Ⅷa Ca2+ 血小板磷脂表面 Ⅹ Ⅹa Ⅴa凝血酶原 Ca2+ 激活物 血小板磷脂表面

  34. 1.凝血酶血激活物的生成 ②外源性途径 (外源性凝血,血管外FⅢ参与) 启动方式 血管破损,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 a. FⅢ与FⅦ形成1:1复合物; b. FⅢ提供磷脂表面,必须有Ca2+参加; c. FⅢ可提高FⅦa的催化效率。

  35. 外源性凝血 细胞损伤 组织因子(TF) Ⅶ Ca2+

  36. 外源性凝血 细胞损伤 组织因子(TF) Ⅶ Ca2+ 凝血酶原 激活物 Ⅹa Ⅹ Ⅴa Ca2+ 组织因子磷脂表面

  37. 内源性凝血 接触异面 激肽释放酶 Ⅻ Ⅻa HK 前激肽释放酶 Ⅺ Ⅺ a Ca2+ Ⅸ Ⅸa Ⅷa Ca2+ 血小板磷脂表面 外源性凝血 细胞损伤 组织因子(TF) Ⅶ Ca2+ Ⅹ Ⅹa Ⅴa凝血酶原 Ca2+ 激活物 血小板磷脂表面 Ⅹa Ⅹ Ⅴa Ca2+ 组织因子磷脂表面

  38. 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 凝血酶的作用: ①水解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 ②可激活FⅤ、FⅦ、FⅧ、FⅪ、FⅫ及FⅩⅢ; ③活化血小板以提供磷脂表面; ④激活蛋白C系统,从而灭活FⅤa、FⅧa。

  39. ★小   结 1.血液凝固过程是一个瀑布式的连锁反应,凝血因子相继激活,最终生成纤维蛋白 2.血液凝固过程中,只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时,有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两种形式。此后,两条途径归于统一,以相同的方式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 3.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都必须有凝血因子进行催化的场所 —— 磷脂表面,同时都必须要有Ca2+参与。 4.调节蛋白FⅧ、FⅤ使反应过程加速。

  40. 内源性凝血 接触异面 激肽释放酶 Ⅻ Ⅻa HK 前激肽释放酶 Ⅺ Ⅺ a Ca2+ Ⅸ Ⅸa Ⅷa Ca2+ 血小板磷脂表面 外源性凝血 细胞损伤 组织因子(TF) Ⅶ Ca2+ Ⅹ Ⅹa Ⅴa凝血酶原 Ca2+ 激活物 血小板磷脂表面 Ⅹa Ⅹ Ⅴa Ca2+ 组织因子磷脂表面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 ⅩⅢa ⅩⅢ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Ca2+

  41. (三)血液凝固的控制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1)屏障作用 (2)分泌多种活性物质抗凝 PGI2、NO、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抗凝血酶Ⅲ、凝血酶调节蛋白(TM) 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

  42. 2. 纤维蛋白、血流及单核细胞的作用 (1)纤维蛋白的吸附 (2)血流的稀释 (3)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43. 3.生理性抗凝物质 ★ (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Ⅲ:肝脏、血管内皮生成。 作用:灭活FⅡa、FⅨa、FⅩa、FⅪa、FⅫa 机理:分子中的精氨酸残基与凝血因子活性部位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肝素可增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44. (2)蛋白质C系统 包括蛋白质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蛋白质C的抑制物。 蛋白质C由肝脏合成需VitK,蛋白质S是辅助因子。 作用: ①灭活FⅤa、FⅧa; ②抑制FⅩ、凝血酶原的激活; ③促进纤溶。

  45.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由小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抑制外源性凝血过程及FⅦa-TF对FⅨ的激活。 Ca2+ FⅢa FⅦa TFPI 变构 (-) FⅢa-FⅦa- TFPI- FⅩa FⅩa

  46. ★ (4) 肝素 由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肺、心、肝、肌肉含量丰富。 作用: ①间接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②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 ③增强蛋白C的活性; ④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47. 三、止血栓的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分解液化的过程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二)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48.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主要由肝脏生成 激活物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甲状腺、肺、子宫、肾上腺含量高 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3.激肽释放酶、 FⅫa 纤溶酶的作用 ①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②水解凝血因子 FⅡ、FⅤ、FⅧ、FⅫ

  49. 纤维蛋白 纤溶酶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 (二)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可溶,抗凝

  50. (三)纤溶抑制物 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 内皮细胞生成 灭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尿激酶 2.α2- 抗纤溶酶 肝脏生成;灭活纤溶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