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关注高考 立足学情 高效备考

关注高考 立足学情 高效备考. 渭南市瑞泉中学 吴晓媛. 命题特点分析 答题情况分析 一轮备考建议. 一、命题特点分析. 1. 试卷结构固定: 11 道选择题( 44 分) + 两道学科内综合题( 46 分) +3 道 3 选 1 的选修题( 10 分). 2. 试题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 2011 年新课标全国卷的主要考查内容. 自然地理: 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及河流地貌、等值线判读分析等 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工业区位分析、农业区位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人地关系等

lev-perr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关注高考 立足学情 高效备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关注高考 立足学情 高效备考 渭南市瑞泉中学 吴晓媛

  2. 命题特点分析 • 答题情况分析 • 一轮备考建议

  3. 一、命题特点分析 1.试卷结构固定:11道选择题(44分)+两道学科内综合题(46分)+3道3选1的选修题(10分)

  4. 2.试题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2.试题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主要考查内容 自然地理: 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及河流地貌、等值线判读分析等 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工业区位分析、农业区位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人地关系等 选修部分内容:旅游区位优势条件分析,外力作用、生态保护等内容

  5.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主要考查内容 自然地理: 主要包括天气与气候、等值线的判读、地形、外力作用(融雪侵蚀)等内容 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主要包括人口、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产业转移、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选修部分内容: 旅游地优势区位分析、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沙尘暴多发原因分析等内容

  6. 启示:围绕课标,突出主干基础知识的复习。

  7. 3、考点不追求覆盖面,“知识抽样”的特点非常突出。 • 启示:扎实细过每一个知识点,不跳跃、 不拖延,以不变应万变。

  8. 4.能力覆盖面广,要求高。 •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四大基本能力要求:

  9.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 1题立意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2题立意考查推理能力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难,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工业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D.整车厂 9

  10. 3题立意考查分析能力 4题立意考查比较能力 5题立意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 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需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10

  11. 读图1,完成6~8题。 6.图示区域内最大 高差可能为 A.50m B.55mC.60m D.65m 6题立意考查分析和计算能力 7.图中①②③④附 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 B.40mC.65m D.90m 高处(80、85);低处(20、25) 7题立意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8题立意考查读图分析和计算能力 11

  12. 图2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9~11题.图2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9~11题. 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图2 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10.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11.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9题立意考查分析能力 10题立意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10.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C.沟 D.原地 11.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11题立意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12

  13. 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位置,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 ⑴题立意考查读图分析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的需求量大 13

  14. (2)图8为图6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12分)(2)图8为图6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12分) ⑵题立意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咸淡变化: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 原因:水坝修建以前:河流水流平缓,海潮的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上相混。 水坝修建以后:水坝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水坝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14

  15. 37.(18分)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据图9,回答下列问题。37.(18分)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据图9,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8分) ⑵题立意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15

  16. 37.(18分)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据图9,回答下列问题。37.(18分)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据图9,回答下列问题。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10分) ⑵题立意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如环渤海地区吸引制造业总部的优势条件是:位于华北平原和环渤海地区,两大直辖市及其附件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工业发达,是我国四大工业区之一;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发达;是我国信息中心,信息交流畅通;是我国科技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交通运输十分便利等 16

  17. 选考题: 42.(10分) 旅游地理 读图10,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 本题考查从图像中提取地理信息和读图分析的能力 图10 读经纬网,定位很重要;图例中就有答案 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 17

  18. 对关键文字和图像信息的解读很重要 2010新课标全国卷42.(10分) 自然灾害 与防治 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答案: 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公路被毁。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8

  19.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溃、滑坡灾害。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注意图文信息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黄土有湿陷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 19

  20. 44.(10分)环境保护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20

  21. 审题能力 读图能力 提取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计算能力 规范表达的能力 启示: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2. 5、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甚至新知识——联系、迁移旧知——对应分析或推理、判断——关注技能、方法、行为等能力要求。5、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甚至新知识——联系、迁移旧知——对应分析或推理、判断——关注技能、方法、行为等能力要求。

  23.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1~2题。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2.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24. 5、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甚至新知识——联系、迁移旧知——对应分析或推理、判断——关注技能、方法、行为等能力要求。5、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甚至新知识——联系、迁移旧知——对应分析或推理、判断——关注技能、方法、行为等能力要求。 启示:不要让学生记太多的东西,知识和方法,我们更关注方法。

  25. 高考复习资料中说明要求记忆的地理分布知识 高考中涉及考查地理事物分布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最为基础的地理分布知识,如世界海陆分布和大洲及大洋的分布、世界各大洲主要的地形区、著名河流、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世界著名工业地域分布、中国省级行政区及省会的分布、中国主要地形区分布、中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分布、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等,都是必须在图中熟练记忆,并能够在答题中准确再现的,这些是地理学习的基础。不具备这些最为基础的地理知识,就谈不上培养地理能力,也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对于这一类知识的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看图和填图记忆。

  26. 6.试题特点:灵活、生活化,具有时代特征 启示:适当关注热点、新闻,但不能喧宾夺主。 26

  27. 7、以“区域背景,系统原理 ”为问题的呈现方式。

  28. 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货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货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分)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8分)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14分)

  29. 36.(36分)图8为北半球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36.(36分)图8为北半球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l)据图示有关地理要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图幅范围内:①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②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根据环境条件,说明甲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6分) (3)乙城市在国内最大粮食批发市场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试分析乙城市布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4)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丙地所在的大地形区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8分) (5)图幅最南与最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差异明显,试比较两地区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8分)

  30. 例2 高考复习资料中对一道高考题的解析 (2009年高考文综宁夏卷)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1~3题。

  31. 1.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成因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 2.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2.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 ④水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答案]1.B 2. A 3. D

  33. 解析:本组试题通过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图,考查考生区域自然与人文因素差异的基础知识及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本组题要求考生对两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熟练掌握,同时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特点也十分清楚,才能快速作出准确判断。解析:本组试题通过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图,考查考生区域自然与人文因素差异的基础知识及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本组题要求考生对两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熟练掌握,同时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特点也十分清楚,才能快速作出准确判断。 第1题考查两国家的降水特征的对比。据图分析,经纬网判读、疆界轮廓判读,准确定位:甲:荷兰,乙:非洲赤道东岸的肯尼亚。由气候分布规律判断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①叙述正确; 乙位于非洲赤道东岸的东非高原,未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故④正确。

  34. 第2题考查两地鲜花种植的优势条件比较分析,显然地处非洲赤道地区的肯尼亚相对于地处温带的荷兰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热量和光照条件。第2题考查两地鲜花种植的优势条件比较分析,显然地处非洲赤道地区的肯尼亚相对于地处温带的荷兰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热量和光照条件。 第3题考查荷兰保持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显然,荷兰因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含量高,形成鲜花质量优是其突出优势,A、B、C选项所述荷兰相对于肯尼亚均无优势可言,故D项正确。

  35. 7、以“区域背景,系统原理 ”为问题的呈现方式。 启示:强化空间定位训练,做到系统地理与 区域地理的有机结合。

  36. 8、试题图文并茂,一图(表)带多题,地理学科特色显著。8、试题图文并茂,一图(表)带多题,地理学科特色显著。 启示: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7.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 2007-2011年文综试卷地理得分情况统计

  38.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概念不清甚至知识错误。 2、缺乏提取图文信息的能力,不能正确 理解信息,不会转换信息。

  39. 1.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1)~(3)题1.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1)~(3)题 (1)S地的纬度( ) A.与M地相同 B.介于M、N两地之间 C.高于N地 D.低于M地 (2)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 ) A.S地的白昼比N地长 B.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 C.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D.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 (3)若R点沿直线RS ( ) A.上升,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B.下降,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C.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 D.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

  40. 3、审题不清,不能根据试题要求建立思维框架。3、审题不清,不能根据试题要求建立思维框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41. 4、空间定位能力差。 5、答题很笼统,表达不规范。 6、不会结合所给材料答题,容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42.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岛的气候类型是;乙岛的气候类型是。 (2)甲岛气候特征主要是 。甲、乙两岛气候特征上的主要差异是。 (3)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主要差异是 。 (4)甲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影响是。 乙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影响是 。

  43. 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80°25′S,77°06′E)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右图是“我国三座南极科考站分布图”。读图完成第4题。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80°25′S,77°06′E)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右图是“我国三座南极科考站分布图”。读图完成第4题。 4.在昆仑站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全天候,观测广 C.极夜期长,空气稀薄 D.人烟稀少,观测广 5.据报道,我国将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天文台,该地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 A.极昼时间长 B.极夜时间长 C.空气稀薄、干燥 D.海拔高,离太阳近

  44. 三、备考建议 1、重视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 的教学 (1)把握概念特征,明晰易错概念,了解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例如光照与热量,学生很容易混淆。可以举例思考青藏高原光照强而热量不足的原因,从而通过分析影响光照和热量的因素理解光照和热量的不同。

  45. 如光照与热量、风化与风力侵蚀、气旋与台风、专属经济区与领海、地形与地势、水文与水系、冰雪融水与积雪融水、城市地域形态与地域结构与布局形式、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部门、季风与信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工业地域类型与工业布局类型、工业结构与工业性质、能源与资源、赤潮与咸潮、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板块的生长与消亡、气旋与气压等如光照与热量、风化与风力侵蚀、气旋与台风、专属经济区与领海、地形与地势、水文与水系、冰雪融水与积雪融水、城市地域形态与地域结构与布局形式、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部门、季风与信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工业地域类型与工业布局类型、工业结构与工业性质、能源与资源、赤潮与咸潮、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板块的生长与消亡、气旋与气压等

  46. 再如大气热力作用、资源优势、环境问题、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大气环流等再如大气热力作用、资源优势、环境问题、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大气环流等

  47. (2)、“少告知,多探究”,重视地理原理的推理与论证能力的培养(2)、“少告知,多探究”,重视地理原理的推理与论证能力的培养 例如,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冬季风强,时间长,范围广。 原理: 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大。 也要善于进行线索的逆向推理。如风力——气压梯度——温差——季节。

  48. 例如,中国冬夏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要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海陆热力差异中“热力”二字的含义,即指冷热不均。例如,中国冬夏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要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海陆热力差异中“热力”二字的含义,即指冷热不均。 原理:海陆气温差异——海陆气压差异——气压梯度——季风。 例如,原理:地形地势——河流的流速——外力作用(侵蚀、沉积)——外力地貌。

  49. 冬季 40° 30° 夏季 (3)、将地理原理图像化,以图释文。引导学生画图理解并掌握地理原理。 例如: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与特点

  50. 2、加强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