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Chapter 6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Chapter 6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解决 H - O 理论存在的问题. 1 、里昂惕夫之谜如何解释 2 、 H - O 理论赖以存在的一些假设不实际.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新技术在各国传播和发展速度不同等条件基础之上的。. 6.1 H - O 模型与新贸易理论.

lemu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6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6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解决H-O理论存在的问题 1、里昂惕夫之谜如何解释 2、H-O理论赖以存在的一些假设不实际 •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新技术在各国传播和发展速度不同等条件基础之上的。

  2. 6.1 H-O模型与新贸易理论 1. There are two nations (Nation 1 and Nation 2), two commodities (commodity X and commodity Y), and two factors of production (labor and capital). — 需要建筑要素密集性指数来预测贸易模式。 2. Both nations use the same technology in production. - 技术差距和生命周期模型 3. Commodity X is labor intensive and commodity Y is capital intensive in both nations. - 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很少。

  3. 6.1 H-O模型与新贸易理论 4. Both commodities are produced under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规模报酬不变) in both nations. - 规模报酬递增和国际贸易 5. There is 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不完全分工)in production in both nations. 6. Tastes are equal in both nations. 7. There is perfect competition in both commodities and factor markets in both nations. - 产业内贸易理论

  4. 8. There is perfect factor mobility within each nation but no international factor mobility. - 不会损害H-O理论的有效性 9. There are no transportation costs, tariffs, or other obstructions to the free flow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运输成本和环境标准(修正了H-O理论) 10. All resources are fully employed in both nations. 11.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is balanced.

  5. 6.2 需求偏好相似论 • 林德于1961年提出: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的需求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以后向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该国将会进口国内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少数人所需要的那些商品。根据这种“相似偏好”或“重叠需求”的假设,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

  6.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 消费者行为假设 1.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根据上述两条基本假设,我们可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7. 图6-1 需求重叠与国际贸易 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OP表示二者的关系。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的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y

  8. 结论: • 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 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

  9.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 •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10. 6.3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贸易与贸易理论的综合 6.3.1 技术差距模型 6.3.2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11. 6.3.1 技术差距模型 Sketched by Posner in 1961, 认为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新产品和新工序的引进。这使得发明厂商和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暂时处于垄断地位。这种暂时垄断地位通常是建立在为鼓励发明创造而授予的专利或版权基础之上的。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会和可能了。

  12. 创新国进出口 Ⅲ Ⅳ Ⅰ Ⅱ 创新国生产 创新国出口 T T0 T1 T2 T3 需求滞后 模仿国出口 时间 模仿国生产 掌握滞后 模仿国进出口 模仿滞后 技术差距论图解 反应滞后

  13. 6.3.2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 由弗农在1966年推出。这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总结与扩展。根据这一模型,当一种新产品刚刚诞生时,其生产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当这种产品成熟并广为大众接受时,它就变得标准化了,就可以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了。因此,对于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从最早引入它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不发达国家。这一过程通常都伴随着发明 国家向劳动力便宜的国家的直接 投资。

  14. 6.3.3 对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说明

  15. 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第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了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是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的普遍和必然现 象。而且这种动态创新与模仿者 的地位有着某种程度的固定(如 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

  16. 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第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结合起来,不仅对国际贸易,而且对其他国际经济领域有着很大的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该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学说、要素禀赋理论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7. 6.4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18.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19. 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20.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21. 补充说明: • 两国各自不论是在商品X还是商品Y上实行完全分工都没有区别,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分工模式可能是由于某种历史原因造成的。 •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两国在进行互利贸易并不需要两国在各方面完全一致。 • 如果规模经济在很大的产出水平上仍然存在,就会导致完全垄断(monopoly)或者寡头垄断(oligopoly)。 •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致国际经济规模的产生。

  22. 6.5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者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 )的交易。和完全不同商品之间的国际贸易相对,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是差别商品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完全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即,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家的各企业或工厂只生产某一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款式,而不是全部款式,这可以保持单位成本很低。

  23. 6.5.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H-O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Lloyd)合著了一本《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理论, 提出了产业内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

  24. 6.5.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格鲁贝尔认为,在当代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上,主要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前者是指不同产业间的贸易,后者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同时又进口同种产品以及同一产品的中间产品的贸易现象称为产业内贸易。

  25. (一)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完全可以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这类商品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偏好完全相同。通常这类商品是以产业间贸易的形式出现的,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1)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如中国南方进口水泥,而北方出口水泥以减轻运费负担; (2)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等;

  26. (一)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3)转口贸易,同类商品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当然就称为产业内贸易; (4)相互倾销。不同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往往会采取倾销的手段在对方国家市场上出售这类产品,这也是一种产业内贸易。 (5)季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瓜果的进出口。 (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27. (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它的需求交叉弹性小于前一类产品。差异产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水平差异。同一类产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产品产生差异。这一类差异在烟草、化妆品和制鞋等行业比较普遍。这种差异的产生使由于消费和生产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28.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2) 二是技术差异,它是指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商品差异。这种差异在电器和制药业比较普遍。 三是垂直差异,它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这类差异在汽车、计算机、乐器等行业比较普遍。

  29. 产业内贸易的一些有趣之处: • 要素禀赋差别较大的国家之间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额也较大,而产业内贸易则在当生产要素大致确定后具有相同的经济规模和要素比例的国家之间较大。 • 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别产品的生产,贸易前相对商品价格就不再能准确的预测贸易模式。

  30. 产业内贸易的一些有趣之处: • H-O模型预测贸易会降低一国稀缺资源的收入,与之相比较,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 产业内贸易与产品零部件的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

  31. 6.5.2 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市场上,厂商生产同质的产品;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因而消费者和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上的消费者和厂商拥有完全的信息;厂商可以无成本地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 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 允许差异产品存在,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 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希望供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多越好; •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 • 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 • 假设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随之确定。

  33. 垄断竞争模型的假设 • 每个厂商均能生产与竞争对手有差异的产品。即,它的顾客不会由于微小的价格差别而去购买其他厂商的产品,产品的差异确保每家厂商在行业中对它所特有的产品拥有垄断地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竞争。 • 每个厂商把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价格。即,它不考虑自己的价格对其他厂商价格的影响。因此,即使各厂商在现实中均面临着竞争,但在模型中的厂商行为像个垄断者一样。

  34. P 垄断利润 5 4 3 AC 2 MC D 1 MR 0 1 2 3 4 5 Q 垄断价格制定与生产决策 A E

  35. 6.5.3 产业内贸易的正规模型 • 厂商决定其产出的条件MR=MC。 • 如果短期内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大于零,那么就会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市场。

  36.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 • 如果产品是同质的,我们就只有产业间贸易。如果产品是差别的,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都会发生。两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越接近,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就越重要,反之亦然。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国家在要素禀赋和技术上越来越相似,产业内贸 易相对于产业间贸易的重要程 度也越来越大。

  37. AC, P C F 4 C’ E 3 E’ 2 P 200 300 400 公司数, n 6.5.4 产业内贸易模型的另一种形式 贸易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各国的公司可以集中生产较小范围的产品,从而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各国的消费者将从更低的商品价格和更大范围的商品中获益。 H G

  38. 6.6 运输成本、环境标准与国际贸易 • 运输成本可以通过影响进口和出口国相互贸易的商品的价格来直接影响国际贸易,也可以通过影响生产和工厂的选址来间接影响国际贸易。在研究这两类影响的同时,我们还要研究环境污染对产业选址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39. 6.6.1 运输成本和非贸易商品 • 运输成本:运费、装卸费及货物在运输期间的利息费用。我们用运输成本或物流成本(transport or logistics costs)这一术语概括了把货物从一处运到另一处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 非贸易商品与劳务:运输成本超过了两国贸易前的价格差。

  40. 对运输成本的局部均衡分析 运输成本降低了生产的分工程度、贸易额以及两国的贸易所得。由于在运输成本存在的条件下,两国商品X的绝对和相对价格不同,即使H-O模型的所有假设都成立,各国要素价格也不会完全均等。

  41. 6.6.2 运输成本与产业选址 • 资源定向型产业(Resource-oriented industries):那些倾向于靠近其生产所需原材料产地的产业。 • 市场定向型产业(Market-oriented industries):那些靠近该产业产品的市场的产业。 • 流动型产业(Footloose industries):那些生产中既没有大量重量损失又没有大量重量增加的产业。

  42. 6.6.3 环保标准、产业选址与国际贸易 • 产业的选址和国际贸易也会受到不同国家的不同环保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的影响。环保标准指的是一国允许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热污染及垃圾堆积而引起的污染程度。若环境被当作生产和消费中的废物的便宜和方便的堆积和倾泻处,就会导致环境污染。 • 一国可以采用保护性的环境政策来抵消他国本来可能具有的成本优势,并可以把自己的环境标准强加给其他国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