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2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1999 年 10 月 12 日凌晨 0 时 2 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 60 亿位居民的男婴。.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转变模式 三、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10 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 生产活动及其性质:狩猎、采集业 ……. 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性质决定了当时的人口增长受到种群规律的强大制约。. 人口特征 : 1. 极低的人口密度 : 4 人 / 平方公里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

  2.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转变模式 三、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3.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

  4.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 • 生产活动及其性质:狩猎、采集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性质决定了当时的人口增长受到种群规律的强大制约。 人口特征: 1.极低的人口密度: 4人/平方公里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 4.人口迁移,扩大范围。如亚洲的蒙古人,沿白令海峡“冰桥”到达美洲,形成黄种人的分支,即印地安人、爱斯基摩人。

  5. (二)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 1. 高人口密度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动状态 3. 出现定居的村落 4. 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阶层分化

  6. (三)工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 • 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高 • 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 • 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 • 人口移动规模大

  7.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8. 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

  9.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 虽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势头减缓,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势不减,世界总人口仍将持续增长; • 虽然很多国家力图控制人口增长,但人口增长率下降并不快; • 虽然世界人口的死亡率总体水平较低,但还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 人口移动规模仍将进一步加大。

  10. 二、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1.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 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 • 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 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 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开始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

  12.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理论 将兰迪的第三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低低低”阶段。

  13.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单位:%

  14.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死亡率高,并达到均衡 (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 渐加速; (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较低的水平, 出生率也开始下降。 (4)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并达到较低水平, 并重新达到均衡; (5)绝对衰减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 人口出现负增长状态。

  15. 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 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16.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给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这种转变类型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变模式。

  17.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 新中国成立前:高位静止阶段 • 1950-1970年:早期扩张阶段 • 1970年代初起,进入后期扩张阶段 • 预计2020年前后,进入低位静止阶段 • 预计2040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18. 三、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 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19. (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1)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在农业产生之初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农业所导致的对土地的开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土地资源也日益遭到破坏,最终导致耕地面积锐减,为人口良性发展设置了障碍。 (2)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在淡水充足之地,居住的人往往倍增,但人口的增长使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3)森林资源与人口增长: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开垦荒地,建筑屋舍,取得燃料及发展工农业,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 (4)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对能源的过度需求,从而与有限的能源总量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了人类的能源危机。 (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20.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是指按不同的属性划分的各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两种。人口构成的差异会造成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异。

  21. 性别构成 自然构成 年龄构成 人口构成 民族构成 种族构成 职业构成 社会构成 阶级构成 文化教育构成 婚姻家庭构成 人口构成的分类

  22. 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1、人口性别构成对婚姻和家庭状况有很大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人口的增长、移动和其他人口构成。 2、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发展动态有很大的影响:年龄构成较轻,少年儿童比重大,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育龄的人数必然大,出生率高。 3、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少生、优生”等现代生育观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文化素质的提高就延长了劳动者的受教育时间,相对推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另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上妇女平均生孩子的数量与其文化程度呈反比。

  23. 接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1981年)接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1981年)

  24. (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1.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达的欧美国家和人口出现明显老龄化趋势的国家 2.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对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

  25. 1 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 国家: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 原因:人口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法国、德国、卢森堡、丹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每个家庭拥有3个孩子已成为欧共体国家的公认目标。并采取相应的刺激措施。 2 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 直到1960年,世界上仅有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从官方上支持计划生育政策。到1980年,90%的不发达国家的政府支持计划生育。 两种人口政策

  26. 中国的人口政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不成文的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 1954年到1957年——由严禁节育到逐步主张节制生育。 • 1958年到1959年——已孕育起来的上层控制人口思想受到严重干扰。 • 1960年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前夕——计划生育思想复苏与开展工作。 • 1966年至 1969年——计划生育政策未变 ,但丧失实施的社会环境。

  27. 1970年至 1980年初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 ; • 1980年秋至1984年春——计划生育政策向一孩紧缩 • 1984年至 1991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形成各地方计划生育条例。 • 1991年至1999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28. 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29. (一)人口增长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30. (二)适度人口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二)适度人口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31. 适度人口的意义 (1)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的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国家制定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 (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32. 第二节 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三、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3.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与指标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34.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 人口密度是一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 • 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

  35. 人口密度的分类 • 人口算术密度 • 农业人口密度 • 营养密度 • 比较密度 • 公式:D=P/S,其中S:面积---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等。

  36.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分布极不平衡: (1)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趋向低平地区、趋向岸边(海岸、河岸)。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37. 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38. 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

  39. 世界人口的洲际分布情况表(2001)

  40. 三、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 稀疏 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 km、500 km、1 000 km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41. 三、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42. 2000年中国人口密度图 80 146 12 355 66 22 283 823 886 582 85 7 220 579 724 190 >2000 2 2657 174 428 500--1000 324 364 459 200--499 207 307 249 100-199 286 113 190 50-99 480 2--22 231

  43.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44. 图: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45. (一)自然因素: • 1. 主要自然因子: • (1)气候:(气温、雨量)---世界人口集中20—60纬度地区。(生理、经济活动) • 温带:47%;热带:30%;干旱及半干旱地带:12%;寒温带:11%

  46. 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口变化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口变化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 • “直接影响”:即气候变化引起农业产量的增减、农业区域的移动,从而导致人口发生变化; • “间接影响”:则指的是气候恶化通常激化社会矛盾、触发社会危机,引起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同时还会引起外来烈性传染病的传播,从而导致人口减少;反之则引起人口的增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