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领导力与创新

领导力与创新. 文 魁. 主要内容. 创新是领导力的 核心要素 创新领导 领导创新 建设创新型组织 发现潜在利益是创新的 出发点 潜在利益 创新思维 潜在利益的发现 把握创新规律是实现创新的 根本 创新过程 组织创新 把握创新规律 意志和毅力是创新力的 内在动力 创新阻力 创新乐趣 享受创新乐趣,实现人生价值. 创新是领导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领导 什么是领导?领导的职责 什么是创新?创新是领导的必备素质 领导创新 创新的分类 领导方式的创新 建设创新型组织.

Download Presentation

领导力与创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领导力与创新 文 魁

  2. 主要内容 • 创新是领导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领导 领导创新 建设创新型组织 • 发现潜在利益是创新的出发点 潜在利益 创新思维 潜在利益的发现 • 把握创新规律是实现创新的根本 创新过程 组织创新 把握创新规律 • 意志和毅力是创新力的内在动力 创新阻力 创新乐趣 享受创新乐趣,实现人生价值

  3. 创新是领导力的核心要素 • 创新领导 什么是领导?领导的职责 什么是创新?创新是领导的必备素质 • 领导创新 创新的分类 领导方式的创新 • 建设创新型组织

  4. 领导的职责与创新 • 真正意义上的领导,不是任命的职务,也不是选举的结果,而是担当使命的责任。 • 领导的职责主要是实现其供职的组织的宗旨和既定目标,因此就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冲破陈规旧例的束缚和阻碍。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更新、创造和改变,从事创新活动。 • 领导职务有高有低、创新也有大有小,但不创新,难以履职,难以担当使命。可以说,领导的重要职责就是创新。

  5. 创新:引入新组合 • 创,就是开始、初次,从无到有; • 创新,从词义看,意为弃旧图新,一般含有更新、创造、改变的含义。 • 把创新理论化的当首推创新的理论大师熊彼特。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 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流转。他认为,经济本身一定存在着某种破坏均衡又恢复均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创新”活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

  6. ①引入某种新产品或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 ②引用某种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新的市场; ④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 ⑤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 新工作,或原有工作的新改进 ; 引入新工作方法和尝试新管理模式; 创造新需求; 掌控工作的各种新资源 ; 任何领域的组织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超越

  7. 创新的分类 • 创新的范围;小到家庭、企业、单位、组织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创新;中可以是社区的创新、城市的创新、民族的创新、国家的创新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创新;大可以表现为人类的创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创新,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正在兴起的低碳文明; • 创新的种类;原始创新、延续创新、诱发创新等; • 创新的主体:个人承担的创新、团队承担的创新、政府承担的创新。 • 创新的类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

  8. 建设创新型组织 • 一个社会经济组织,一旦形成以创新功能为核心的竞争力,这个组织就成为创新型组织。 • 创新型组织是创新领导与领导创新有机结合的产物。有创新领导,同时有一个创新团队。 • 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较强,能够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 • 形成崇尚创新的共识,从而创造出一种创新文化; • 能把组织成员培育成自觉从事创新活动的组织公民,创新成为组织行为。

  9. 发现潜在利益是创新的出发点 • 潜在利益,是指存在于事物内部,被表象所掩盖,不容易被发现、被发觉的利益。 • 潜在利益,不是主观空想的利益,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有着实现的可能性,只要经过创新活动就可能成为现实的一种利益。 • 潜在利益,一般很难被大多数人直接发现和认识,往往是在转化为现实利益后,才被人们普遍接受、共同认可。

  10. 发现潜在利益的禀赋 • 能够发现潜在利益“可能性”的人,只是少数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很多人对现实不满,牢骚满腹,却提不出任何改进方案,不能预见必然的发展趋势,就在于不能洞察潜在利益。 • 熊彼特认为,创新的成功依靠直觉,以一种远见、洞察和判断能力去拨开迷雾,只有具备这种禀赋的人才能完成创新。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发现潜在利益的禀赋。

  11. 思维方式的关键作用 •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精神活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都源于思维。思维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先思而后行,是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 • 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就是创新的,而且,正是创新的思维方式才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 • 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认知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也出现了惯性思维,或叫做思维定势。定势思维,可以减少人们思维上的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节约时间,快速判断,及时决策;但也会演变为教条主义、墨守陈规和顽固僵化,有时定势思维甚至可以导致不假思索而做出判断、盲目决策;思维惰性不能不说是人类总体进化中的某种退化。

  12. 自觉克服思维异化 • 所谓思维异化,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惰性,用以指导人们行为的认识方法,演变为脱离实际,背离初衷,甚至远离目标的一种思维定势。 • 思维异化,客观上已经是反客为主、本末倒置,而主观上却全然不知、自以为是。思维异化的现象比比皆是。 • 通过“回到出发点”,找到真谛、发现本质,恢复人类原本的创新思维。

  13. 交叉思维催生创新 • 美第其效应 • “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激发最有效的结果。” • 从偶得到自觉:跨界、混搭、交叉、互涉 • 培养不同思维方式

  14. 潜在利益是如何发现的? • 两个基本前提: 潜在利益的出现 创新主体的存在 • 研究潜在利益的出现,必须兼顾“利”与“益”两个方面; 生产供给的“利” 消费需求的“益” • 消费需求的潜在利益:①消费需求规模的增长;②消费需求质量的提高;③消费需求更加丰富;④消费需求更加实惠;⑤消费需求结构更加科学⑥消费环境更加舒适;⑦生活更加稳定,社会更加和谐;⑧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 生产供给的潜在利益:①经济规模的扩张;②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③经济范围的延展;④经济结构的优化;⑤经济质量的提升;⑥经济成本的降低;⑦经济组织效率的改进;⑧经济效益(利润)的增长。 • 可能孕育着潜在利益的因素: 1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 2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新发现、新认知、新理念 3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现有格局的影响 4人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受到的威胁 5资源短缺的困境与废旧物资的累赘 6美好生活的新追求 • 创新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品质: 1不懈的追求 2清醒的头脑 3敏感的认知 4科学的预见 5求异的心智 。

  15. 把握创新规律是实现创新的根本 创新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形成创新“第一行动集团”,即预见到潜在利益,并认识到只要进行制度创新就可以得到这种潜在利益的决策者。他们之中至少有一个成员是创新主体。 第二步,为了进行制度创新,“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创新方案一定要周全可行。如果还没有可行的现成方案,那就等待制度方面的新发明。 第三步,在有了若干可供选择的制度创新方案之后,“第一行动集团”按照最大利益原则进行比较和选择。 第四步,形成“第二行动集团”,即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帮助“第一行动集团”获得利益的单位。它能促使“第一行动集团”制度创新方案得以实现。 第五步,“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共同努力,实现制度创新。

  16. 三级水平的制度创新 组织创新:关键在于 谁来充当创新主体。 • 由个人担当“第一行动集团”; • 由合作团体担当“第一行动集团”; • 由政府担当“第一一行动集团”。 创新究竟在哪一级水平上组织,是根据预期纯收益的大小来决定的。即对制度创新的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进行比较,在哪一级上预期收入大于预期成本,或大得更多,制度创新就会在哪一级进行。 在三级水平的制度创新中,政府担任“第一行动集团”具有明显的优势,

  17. 把握创新规律 • 制度创新与制度均衡 制度创新是一个破坏均衡的过程;制度均衡,是指无论怎样改变现有制度,都不会带来追加利益的状态。只有出现获取潜在利益的新机会,才有制度创新的可能。 • 潜在利益与现实利益 潜在利益是未来的、可能的利益;而创新活动面对的是现实利益。 • 创新时延与创新迟延 现实因素导致的创新延迟;先创造条件和环境,再进行创新 •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 生产创新的地位; 消费需要的创新要求

  18. 意志和毅力是创新力的内在动力 创新阻力: • 传统习俗的阻力 • 陈旧观念的阻力 • 体制机制的阻力 • 路径依赖的阻力 • 惯性惰性的阻力 • 求稳怕乱的阻力 • 既得利益的阻力 • 认识不统一阻力 • 受众不信任阻力 • 政策不配套阻力 • 环境不适应阻力

  19. 创新者创新的真正回报 创新乐趣:“经济人”与“享乐主义”难以解释。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存在着创造和施展个人能力、智慧的乐趣,存在着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常常是精力耗尽时,才停止新的工作,求得成功不是为了其成果,而在于成功本身。 创新的回报:不是名、不是利,而是战胜、是成功。为了创新成功,甚至可以让出名,牺牲利,他们追求的恰恰就是创新本身的乐趣。

  20. 享受创新乐趣,实现人生价值 • 熊彼特认为,社会环境对于新事物总是抵制抗拒的,按照陈规旧例比创新容易的多,创新的成功依靠直觉,以一种远见、洞察和判断能力去拨开迷雾,只有具备这种禀赋的人才能完成创新,这种人就是企业家,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就是引进“新组合”。 • 领导干部应该具有和企业家相同的内涵和禀赋,有探索和征服的追求和毅力。领导干部不从事创新活动,就失去了领导的资格; • 创新和创新的成功,会带来无尽的乐趣。领导干部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1. 谢 谢 ! 2010年4月26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