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采访报道重大突发事故的道德规范

采访报道重大突发事故的道德规范. A4 组:何展婷、刘会娴、刘嘉丽、陈曦鸣. 报告大纲.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 一 ) 定义 : 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 和 一般 四级。 重大突发事件 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决策的事件”。

koha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采访报道重大突发事故的道德规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采访报道重大突发事故的道德规范 A4组:何展婷、刘会娴、刘嘉丽、陈曦鸣

  2. 报告大纲

  3.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一)定义: •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 重大突发事件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决策的事件”。 ——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

  4.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按照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和性质,分为四类: • 自然灾害 • 事故灾难 • 公共卫生事件 • 社会安全事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5. (三)突发事件的特点 • 不可预见性 • 危害性大 • 影响力强 • 涉及面广 (四)突发事件报道的特点: 社会性 、突然性 、风险性、竞争性 、高强度和连续性

  6. 二、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法律规范 2008年7月蔚县李家洼煤矿新井发生重大炸药燃烧事故,造成34人死亡、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924万元。 矿主共支付260多万元收买记者。 10名记者接受“封口费”瞒报,事故一瞒就是80多天。 来源:百度图片 1、瞒报事实 事件:河北蔚县李家洼煤矿“7·14”矿难

  7. 《消费日报》河北记者站记者蔡国海拿到了“封口费”4.5万元,2009年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的判决,但是2010年1月被查证蔡仍在担任该报河北记者站常务副站长。《消费日报》河北记者站记者蔡国海拿到了“封口费”4.5万元,2009年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的判决,但是2010年1月被查证蔡仍在担任该报河北记者站常务副站长。

  8. 负面影响 媒体会失去公信力 相关责任人逃脱罪责,公众对此没有足够关注,令同类事件一再发生 事件不能得到及时的有效的公正处理 涉案记者依然活跃在一线新闻现场,进一步败坏业内风气

  9. 相关规范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五条: 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 香港记协专业守则HKJA code of ethics第八条: 新闻工作者不应接受贿赂或利诱,以致影响其履行专业职责。

  10. 2、渲染恐怖气氛? 菲律宾政治屠杀血案 “他们甚至朝那些女性的私处开枪。这令人震惊。他们不只对一名女性那样做,他们实际上对现场所有女性都如此”。调查发现,一些女性裤子被脱下,但她们是否遭到奸污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南方报网) 报道:菲律宾棉兰老岛马京达瑙省数十名政界人士、律师和记者被约100名武装分子劫持后惨遭屠杀。现场发现的57具尸体上布满枪眼,其中一些人被斩首,20多名女性死者生前遭凌辱。 来源:搜狐新闻网

  11. 负面影响 图片过于恐怖血腥会引起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不安 描述遇害者遇害细节过于详细,对社会无益,对死者不敬 争发此类新闻刺激销量,长此以往败坏社会风气,同行恶性竞争,报道尺度将越来越挑战传媒道德底线

  12. 相关规范 BBC editorial guidelines: It is always important to respect the privacy and dignity of the dead. We should never show them gratuitously. We should also avoid the gratuitous use of close ups of faces and serious injuries or other violent material. “在任何情况下,尊重隐私和死者尊严都是重要的。我们决不应无理由地展示他们。我们也应避免无理由地使用面部和严重伤痕的特写镜头以及其他暴力资料。”

  13. 相关规范 美国德特灾难新闻研究中心: 在灾难中你会纪录许多血腥的画面,扪心自问,这些画面是否重要到要完成纪录历史的目的,对读者或者观众是否太过分。

  14. 借鉴 “9·11”恐怖袭击事件,没有过于血腥的情景,对相关的照片也较为注意。 如果单从职业的需要出发,刺激与恐怖的镜头具有播发的合理性。 从最高的道德准则来衡量,渲染恐怖气氛的报道不能够得到公众认同。

  15. 3、不顾伤者安危 事件:汶川地震 来源:新华网 记者抢新闻,不顾被困者健康承受力。当被困 124小时的女工卞刚芬被救援人员抬出来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将其团团围住拍照。

  16. 负面影响 1.妨碍救援行动 2.耽误伤者病情 3.损害媒体自身形象

  17. 相关规范 美国职业记者协会专业记者守则“减少伤害原则”: 记者应该关怀受到悲怆事件影响的人,以谅解的态度采用照片或访问。 记者应该明白到采集及报导新闻时可能会对他人做成伤害及不安,追逐新闻不等于记者就有权自以为是。 美国德特灾难新闻研究中心: “新闻记者总在尝试接近生还者,但应该心怀体恤谨慎行事,知道何时停止、怎样停止。”

  18. 借鉴 在抗击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中,许多记者与抢险大军奋战在第一线,不但身体力行,舍生忘死地抢险救灾,而且在深入实际中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报道。 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在大多数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并不冲突。

  19. 4、不实报道 事件:甲流肆虐期间,网络媒体热衷报道孕妇注射疫苗后死亡 来源:百度图片 文章标题 • 《香港多名孕妇称接种甲流疫苗后胎儿死亡》 • 《香港再有孕妇疑打甲流疫苗后流产 已怀孕10周 》 • 《韩国一名华人孕妇因感染甲流与胎儿不治身亡 》 后来,《专家:港接种甲流疫苗孕妇流产 无法确认与疫苗有关》

  20. 负面影响 1.深层原因没有经过调查证实,误导受众 2.迅速在公众中蔓延,引起恐慌 3.妨碍公众(孕妇)进行疾病预防治疗

  21. 相关规范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第二条:采访报道突发事件要坚持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全面客观报道事件动态及处置进程,推动事件的妥善处理,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第三条: 报道新闻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 不刊播违反科学和生活常识的内容

  22. 香港记协专业守则: 新闻工作者应致力确保所传播的消息做到公平和准确,并应避免把评论和猜测当作消息,以及避免因扭曲﹑偏选或错误引述而造成虚假。 BBC editorial guidelines: We should not distort known facts, present invented material as fact, or knowingly do anything to mislead our audiences. 我们不应歪曲所知道的事实,将杜撰的材料充当事实,或者有意做任何误导受众的事情。

  23. 借鉴 BBC中文部报道SARS • 始终遵守公正报道,不偏不倚的原则,尽可能为受众提供最新的情况和分析。 • 多渠道采访,进行深入报道 • 不过分张扬、渲染严重情况,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 有利于树立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24. 三、我们的观点——应该如何采访报道 记者如何准备: 一、有一定的重大突发事故报道经验; 二、必须具备灾难常识; 三、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必要时要进行心理辅导;

  25. 采访: 一、不妨碍救援; 二、尊重采访对象,避免二次伤害; (1)侧面报道; (2)不宜打破砂锅问到底; (3)注意言辞,关心顾及他们的感受;

  26. 三、媒体间资源共享,避免同一个受害者多次采访;三、媒体间资源共享,避免同一个受害者多次采访; 四、救助永远比新闻重要,生命总是比图片珍贵

  27. 报道 • 一、及时报道,信息公开,如实全面报道; • 二、把握感情流露与客观报道之间的平衡; • 三、发掘灾难中的人性价值与亮点; • 四、谴词造句应十分谨慎,渗透人文意识;

  28. 报道 • 五、对血腥残忍等场面避免特写,文字和图片的表现应以大多数读者可以接受为限; • 六、关注受难人民的生活状况,积极报道他们的现实困难; • 七、加强灾情的反省报道,教育大众理性对待灾难,学会在各种灾难中如何面对; • 八、关注灾后处理情况,如灾后重建 问题。

  29. 相关部门以及媒体管理者如何规范 (1)制订比较详尽可取的伦理规范,作为聘用合同的一部分予以签订 (2)利用自己的网站将伦理规范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监督。

  30. 参考文献: (1)《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作者许柳根,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10日 (3)《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规范与建构》,作者刘海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25卷第6期 (4)《灾难报道请恪守“最小伤害”原则》,作者陈昌凤、王雪冬,《青年记者》2008年6月下 (5)北大法宝:《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6)香港记者协会http://www.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1-502&lang=zh-TW (7)BBC editorial guidelines in full: http://www.bbc.co.uk/guidelines/editorialguidelines/edguide/ (8)美国职业记者协会:http://www.spj.org/ (9)美国德特中心:http://dartcenter.org/ (10)西方主流传媒新闻报道规范 http://www.xyjyjt.com/html/xyjyb/2010-01/19599.html

  31. (11)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冲突 • http://sjc.gipe.edu.cn/Html/circle/327.html • (12)河北蔚县李家洼煤矿“7·14”矿难新闻 • http://news.qq.com/a/20100201/000343.htm (13)菲律宾政治屠杀血案新闻 • http://news.sohu.com/s2009/feilvbinjiechi09/ • http://int.nfdaily.cn/content/2009-12/03/content_6754629_4.htm • (14)卞刚芬被围住拍照新闻 •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8-05/28/content_8267341.htm • (15)香港孕妇接种甲流疫苗新闻 http://search.sina.com.cn/?q=%BC%D7%C1%F7%D4%D0%B8%BE&range=title&c=news&sort=time&a=&page=2&dpc=1 • (16)BBC新闻报道守则中关于报道SARS • http://www.owmo.net/news_view.asp?id=8850&page=3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