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台灣原住民概論

台灣原住民概論. 導遊 賴延昌 (LAI YEN CHANG) TEL:0916-906532.

knu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原住民概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原住民概論 導遊 賴延昌 (LAI YEN CHANG) TEL:0916-906532

  2. 阿美族居住於花蓮北部之奇萊平原至台東、屏東恒春半島等狹長的海岸平原及丘陵地,人口約十七萬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阿美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台東兩縣,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台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分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北部群包括南勢阿美,中部群包括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括卑南及恆春阿美。阿美族分佈在台灣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沿太平洋岸的台東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包括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關山、長濱、成功、卑南、台東市、花蓮縣新城、吉安、壽豐、鳳林、光復、豐濱、瑞穗、玉里、富里、屏東縣牡丹、滿州等十九個鄉鎮市。阿美人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阿美族早期是個母系社會,由於居住地的差異,風俗習慣略有不同。阿美族居住於花蓮北部之奇萊平原至台東、屏東恒春半島等狹長的海岸平原及丘陵地,人口約十七萬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阿美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台東兩縣,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台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分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北部群包括南勢阿美,中部群包括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括卑南及恆春阿美。阿美族分佈在台灣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沿太平洋岸的台東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包括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關山、長濱、成功、卑南、台東市、花蓮縣新城、吉安、壽豐、鳳林、光復、豐濱、瑞穗、玉里、富里、屏東縣牡丹、滿州等十九個鄉鎮市。阿美人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阿美族早期是個母系社會,由於居住地的差異,風俗習慣略有不同。

  3. 阿美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生活情懷大都用歌舞來表達,現在一般所謂的山地歌舞,大都源於阿美族而為別族所採用。社會組織以男子的年齡階級組織最為嚴密,每個階級有專屬的名稱與歌謠及工作,如此連結成一個完整的部落組織。女子則隨著丈夫的年齡階級運作。每個部落有頭目一名,由具領導能力的族人擔任,有一定的任期,期滿之後再遴選。阿美族原是個多神信仰的民族,各種活動、病痛均有專屬的神靈,且每一個神靈有固定的方位,祭拜時均朝正確的方向,不得有失誤;因西洋宗教之傳入,目前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真耶穌教等三教。服飾女子以紅色及黑色為主要色系,男子則以藍色上衣、黑色短裙或紅色綁腿褲為主要裝扮。男、女的裙子尤其刺繡精美的圖案。阿美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生活情懷大都用歌舞來表達,現在一般所謂的山地歌舞,大都源於阿美族而為別族所採用。社會組織以男子的年齡階級組織最為嚴密,每個階級有專屬的名稱與歌謠及工作,如此連結成一個完整的部落組織。女子則隨著丈夫的年齡階級運作。每個部落有頭目一名,由具領導能力的族人擔任,有一定的任期,期滿之後再遴選。阿美族原是個多神信仰的民族,各種活動、病痛均有專屬的神靈,且每一個神靈有固定的方位,祭拜時均朝正確的方向,不得有失誤;因西洋宗教之傳入,目前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真耶穌教等三教。服飾女子以紅色及黑色為主要色系,男子則以藍色上衣、黑色短裙或紅色綁腿褲為主要裝扮。男、女的裙子尤其刺繡精美的圖案。

  4. 阿美族以水田耕作為生,一年一度的豐年祭是族中最盛大的祭典,文化色彩濃厚。由於阿美族人口多,分布廣,因此豐年祭由各村自行舉行,活動的天數不一定,從一天到七天不等。根據傳統習俗,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加;但最後一天全部的女孩子都必須參加,並且以女子的歌聲作為祭典的圓滿結束。豐年慶典也是阿美族公開社交的場合,在歌舞慶典上,女孩子一旦發現心上人,就偷偷把檳榔塞進男孩的口袋,表示喜歡,充分表現母系社會中的主導角色。阿美族以水田耕作為生,一年一度的豐年祭是族中最盛大的祭典,文化色彩濃厚。由於阿美族人口多,分布廣,因此豐年祭由各村自行舉行,活動的天數不一定,從一天到七天不等。根據傳統習俗,豐年祭在夜晚揭開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參加;但最後一天全部的女孩子都必須參加,並且以女子的歌聲作為祭典的圓滿結束。豐年慶典也是阿美族公開社交的場合,在歌舞慶典上,女孩子一旦發現心上人,就偷偷把檳榔塞進男孩的口袋,表示喜歡,充分表現母系社會中的主導角色。

  5. 鄒族人口約有6千4百人(96年6月數據)。社會組織以嚴格的父系氏族組織及大、小社分脈聯合之政治性組織為主,部落事務及祭儀都以男子會所為中心稱為"庫巴",結婚前的青少年必須居住於此,同時接受訓練,而女性則禁止進入。部落的祭儀以及「戰祭」,最為重要,其中整修會所、修砍神樹、迎靈、娛靈、送靈之祭儀過程繁複最為人稱道,尤以歌舞的階段性、節奏性配合頗值得深究。鄒族又稱曹族,分為阿里山鄒亞族(又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卡那布亞族、沙阿魯阿亞族。鄒族的人口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那瑪夏鄉(原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鄒族人口約有6千4百人(96年6月數據)。社會組織以嚴格的父系氏族組織及大、小社分脈聯合之政治性組織為主,部落事務及祭儀都以男子會所為中心稱為"庫巴",結婚前的青少年必須居住於此,同時接受訓練,而女性則禁止進入。部落的祭儀以及「戰祭」,最為重要,其中整修會所、修砍神樹、迎靈、娛靈、送靈之祭儀過程繁複最為人稱道,尤以歌舞的階段性、節奏性配合頗值得深究。鄒族又稱曹族,分為阿里山鄒亞族(又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卡那布亞族、沙阿魯阿亞族。鄒族的人口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那瑪夏鄉(原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

  6. 鄒族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少部份居住南投縣信義鄉,合稱之為「北鄒」,與北鄒相對映,有稱之為「南鄒」的,居住於高雄縣那瑪夏鄉(原三民鄉)與桃源鄉。北鄒與南鄒的語言、服飾、社會組織大同小異,倒是祭典完全不同。北鄒的「凱旋祭」(MAYSAVI)主要是祭拜戰神。南鄒的「子安貝祭」主要是祭拜祖靈,此外還有小米收穫祭、黑米祭等。鄒族的社會組織分為大社(hosa)、聯族(aemana)、氏族(ongo-no-emo)和亞氏族(emo)。鄒族有男子集會所,少年在十二、三歲時就必須進入(夜宿)會所,接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狩獵的訓練。凱旋祭時,就是以男子會所(KUBA)為活動中心。目前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仍嚴禁女性進入會所,在傳統民居裡,鄒族的男、女各有不同出入的門,也顯示鄒族是個父系社會的制度。鄒族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少部份居住南投縣信義鄉,合稱之為「北鄒」,與北鄒相對映,有稱之為「南鄒」的,居住於高雄縣那瑪夏鄉(原三民鄉)與桃源鄉。北鄒與南鄒的語言、服飾、社會組織大同小異,倒是祭典完全不同。北鄒的「凱旋祭」(MAYSAVI)主要是祭拜戰神。南鄒的「子安貝祭」主要是祭拜祖靈,此外還有小米收穫祭、黑米祭等。鄒族的社會組織分為大社(hosa)、聯族(aemana)、氏族(ongo-no-emo)和亞氏族(emo)。鄒族有男子集會所,少年在十二、三歲時就必須進入(夜宿)會所,接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狩獵的訓練。凱旋祭時,就是以男子會所(KUBA)為活動中心。目前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仍嚴禁女性進入會所,在傳統民居裡,鄒族的男、女各有不同出入的門,也顯示鄒族是個父系社會的制度。

  7. 鄒族裡各大社設頭目一名,部落重要事務,由頭目召集各家族的長老開會研商並決策之。長老在鄒族的社會頗受敬重。鄒族人的宗教信仰屬於超自然的神祇信仰。主要的神祇有天神、戰神、命運之神、獵神、土地之神、粟神、家神、社神等。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皮帽是上山的主要裝扮。另外,紅色的長袖上衣、胸衣與遮陰布加上山羌皮帽是男子盛裝的打扮。女子以頭巾纏髮,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刺繡精美圖案的胸衣為主。目前頭巾的形式已很少使用,而改為帽子形式的簡便頭飾。除了鞣皮的技術之外,以籐編的置物籃或背負獵物用的網袋為主。鄒族裡各大社設頭目一名,部落重要事務,由頭目召集各家族的長老開會研商並決策之。長老在鄒族的社會頗受敬重。鄒族人的宗教信仰屬於超自然的神祇信仰。主要的神祇有天神、戰神、命運之神、獵神、土地之神、粟神、家神、社神等。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皮帽是上山的主要裝扮。另外,紅色的長袖上衣、胸衣與遮陰布加上山羌皮帽是男子盛裝的打扮。女子以頭巾纏髮,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刺繡精美圖案的胸衣為主。目前頭巾的形式已很少使用,而改為帽子形式的簡便頭飾。除了鞣皮的技術之外,以籐編的置物籃或背負獵物用的網袋為主。

  8. 泰雅族人口數約有8萬1千多人(96年6月數據),傳統生活以狩獵、山田燒墾為主。織布技術發達,技巧繁複且花色精巧,其中以紅色象徵血液,具有生命力可以避邪,而喜好紅色服飾。並有紋面習俗。社會組織以祖靈祭祀團體為主,最重要的祭儀活動為祖靈祭。歌舞動態活動以口簧琴與口簧琴舞為其特色。泰雅族居住於本省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的地區。泰雅族人口數約有8萬1千多人(96年6月數據),傳統生活以狩獵、山田燒墾為主。織布技術發達,技巧繁複且花色精巧,其中以紅色象徵血液,具有生命力可以避邪,而喜好紅色服飾。並有紋面習俗。社會組織以祖靈祭祀團體為主,最重要的祭儀活動為祖靈祭。歌舞動態活動以口簧琴與口簧琴舞為其特色。泰雅族居住於本省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的地區。

  9. 族名ATAYAL,原意為真「人、勇敢的人」。共分為兩個亞族,一是泰雅亞族(Tayal),一是賽德克亞族(Sedeq)。泰雅族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民族性剽悍勇猛,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Tseole群。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族名ATAYAL,原意為真「人、勇敢的人」。共分為兩個亞族,一是泰雅亞族(Tayal),一是賽德克亞族(Sedeq)。泰雅族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民族性剽悍勇猛,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Tseole群。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

  10. 因此在日本據台期間不時爆發激烈的抗日事件,其中以霧社事件最為猛烈。泰雅族以紋面及精湛的織布技術聞名。紋面的意義除了美觀以外,就女子而言,代表善於織布,可以論及婚嫁的女子,就男子而言,是獵過首級,能夠勇敢獨當一面,保家衛社稷的標誌(女生多紋雙頰,男生多紋額頭),也是成年的象徵。泰雅族是個平權的社會,由具聰明才智,有領導能力的人擔任部落領袖。遇到部落重大事情時,則由頭目召集長老會議以決策之。泰雅族的部落還有其他三個小團體,祭祀團體、狩獵團體及共負罪責團體gaga。因此在日本據台期間不時爆發激烈的抗日事件,其中以霧社事件最為猛烈。泰雅族以紋面及精湛的織布技術聞名。紋面的意義除了美觀以外,就女子而言,代表善於織布,可以論及婚嫁的女子,就男子而言,是獵過首級,能夠勇敢獨當一面,保家衛社稷的標誌(女生多紋雙頰,男生多紋額頭),也是成年的象徵。泰雅族是個平權的社會,由具聰明才智,有領導能力的人擔任部落領袖。遇到部落重大事情時,則由頭目召集長老會議以決策之。泰雅族的部落還有其他三個小團體,祭祀團體、狩獵團體及共負罪責團體gaga。

  11. 泰雅族人原本是一個非常迷信的一個族群,所以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一定不忘先問 utux(神靈)該怎麼作?要如何進行?而他們求問 utux  的方式大都是以夢卜的方式為最普遍,所以許多習俗包括文面以及各種祭典的作法,也都是按照夢卜所得到的啟示進行的。泰雅族的慶典習俗可分為 sm‘atu ppnayang(開墾祭)、sm’atu ttwbux(播種祭)、sm‘ing(收割祭)以及 pslkawtas(祖靈祭)四種祭典。近年來泰雅族祭典所呈現出來的模式與型態,似乎已經和原來傳統的祭典型式完全相異,是一個有唱歌有跳舞又可以痛快喝酒的場面,是一個很熱鬧的一項活動。 祭典時間基本上都集中在三月到四月之間。其實過去真正的祭典並非如此,以前的祭典儀式是一個既安靜又莊嚴的一件事,每個人在開始預備進行祭典之前,每個人的心都要先清心和帶著莊嚴的態度準備迎接祭典的工作,到了祭典的那天夜晚,族人們都不睡覺,一直等到公雞第一次啼叫的時候,也就是三更半夜(大約凌晨三點鐘左右),族人們就開始將準備好的祭品,按各個 niqan(尼幹)開始分別進行祭典的活動。

  12. 泰雅人的宗教信仰以祖靈的信仰為主,並以超自然的神靈信仰(rutux)最為重要。rutux作為一種無形的超自然力量,使泰雅人在治病、消災祈福時,都會祭祀rutux請其保佑。傳統服飾上依各種場合有不同服飾,紅色是泰雅人的最愛。紅色代表血液,也代表力量。註:泰雅族紋面習俗舊稱「黥面」,惟因時代演進及為尊重原住民,現多半改稱紋面。泰雅人的宗教信仰以祖靈的信仰為主,並以超自然的神靈信仰(rutux)最為重要。rutux作為一種無形的超自然力量,使泰雅人在治病、消災祈福時,都會祭祀rutux請其保佑。傳統服飾上依各種場合有不同服飾,紅色是泰雅人的最愛。紅色代表血液,也代表力量。註:泰雅族紋面習俗舊稱「黥面」,惟因時代演進及為尊重原住民,現多半改稱紋面。

  13. 排灣族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灣族分佈地總人口數約8萬3千多人(96年6月數據)。排灣族舊稱派宛,目前居住於屏東縣的八個山地鄉與台東縣大武太麻里鄉一帶。依學者的分類,分為拉瓦爾群(Raval)與布曹爾群(Vutsul)。三地門鄉屬於前者,其他的鄉鎮屬於後者,崇拜百步蛇,統住屋以石板屋最具特色。排灣族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灣族分佈地總人口數約8萬3千多人(96年6月數據)。排灣族舊稱派宛,目前居住於屏東縣的八個山地鄉與台東縣大武太麻里鄉一帶。依學者的分類,分為拉瓦爾群(Raval)與布曹爾群(Vutsul)。三地門鄉屬於前者,其他的鄉鎮屬於後者,崇拜百步蛇,統住屋以石板屋最具特色。

  14. 排灣族有許多不同的祭典,像粟米播種祭、收穫祭以及五年才舉辦一次的竹竿祭等等。播種祭主要的目的是祈求五穀豐收;收穫祭是為了酬謝神明的保佑,典禮中族人都要準備檳榔、粟米和酒來祭祀。竹竿祭的祭典最特殊,祭典開始前,會場插上許多八公尺高的竹竿圍成一個圓圈,竹竿尾要削得尖尖的,還有五個分別代表豐收、善獵、健康、婚姻和英雄的籐球。祭典開始時,參加的人分別持著竹竿,由另外一個人把五個籐球拋向空中,看誰用竹竿的尖端刺到籐球,就表示那個人可以得到代表好運的藤球,最後還要舉行歌舞大會,讓所有的族人和來賓共同沉醉在歡樂的氣氛中。 這是排灣族最傳統的住家建築!居住在中央山脈南部到恆春半島的排灣族人,是台灣原住民的第三大族,也是最擅長雕刻和刺繡的一族,他們居住的房子和身上穿的衣服,都有精美的雕刻與刺繡。排彎族的社會中,有階級之分,只有貴族的衣服才可以裝飾得漂漂亮亮。因為傳說中,貴族是太陽的後代,平民則是百步蛇的後代,身分和地位是不同的。

  15. 排灣族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行封建制,家族由長嗣(或男或女)來承繼。超自然與多神祇的信仰是排灣族的宗教觀。萬物有造物主,河流、山川各有管理的神祇,家屋也有守護神。而與人最親近的則是祖靈信仰,貴族將祖靈信仰與家族起源傳說表現在家中的雕柱,平民則表現在衣飾的織紋與刺繡上面。祭典有五年祭、毛蟹祭、祖靈祭、豐年祭等。排灣族的服飾在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家喜愛,近年來以刺繡、豐富的圖象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圖案大抵為祖靈像、人頭紋、百步蛇紋、太陽紋。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族群,排灣族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行封建制,家族由長嗣(或男或女)來承繼。超自然與多神祇的信仰是排灣族的宗教觀。萬物有造物主,河流、山川各有管理的神祇,家屋也有守護神。而與人最親近的則是祖靈信仰,貴族將祖靈信仰與家族起源傳說表現在家中的雕柱,平民則表現在衣飾的織紋與刺繡上面。祭典有五年祭、毛蟹祭、祖靈祭、豐年祭等。排灣族的服飾在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家喜愛,近年來以刺繡、豐富的圖象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圖案大抵為祖靈像、人頭紋、百步蛇紋、太陽紋。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族群,

  16.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

  17. 布農族的祭典中包括了打耳祭、豐收祭、成年禮與著名的布農族八部合音等,祭典中以打耳祭最為重要。狩獵是布農族人主要生計活動,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採集食物而已,更是獲取族人肯定認同的方式,也是成年禮儀必經的過程。打耳祭又稱射耳祭、鹿耳祭,是布農族唯一全部落性的祭儀,以狩獵為主要的活動,於每年四月底的時候舉行,以射鹿耳一最大動物的耳朵來象徵來年狩獵的豐碩,目前也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運亨通。傳統的習俗以當年獵獲最多的勇士家門前做為慶祝的場所,為了避免糾紛,而改為固定地點(大都是主祭家)來舉行,射耳祭只限於男子參加,女子禁止至祭祀場所。布農族的祭典中包括了打耳祭、豐收祭、成年禮與著名的布農族八部合音等,祭典中以打耳祭最為重要。狩獵是布農族人主要生計活動,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採集食物而已,更是獲取族人肯定認同的方式,也是成年禮儀必經的過程。打耳祭又稱射耳祭、鹿耳祭,是布農族唯一全部落性的祭儀,以狩獵為主要的活動,於每年四月底的時候舉行,以射鹿耳一最大動物的耳朵來象徵來年狩獵的豐碩,目前也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運亨通。傳統的習俗以當年獵獲最多的勇士家門前做為慶祝的場所,為了避免糾紛,而改為固定地點(大都是主祭家)來舉行,射耳祭只限於男子參加,女子禁止至祭祀場所。

  18. 布農族各社群祭祀儀式的方法,甚至於祭期及祭儀名稱,或由於各氏族群所處的地理環境及時空因素,而不盡相同。不過這種差異性是必然的,無可厚非,但其祭祀的基本精神則是一致的。布農族人的祭儀通常在早晨或夜間.夜半.初更.末明時舉行!時間以二到三日為最普遍,但也有五天,甚至八天.十天不等,殊少一日而畢者。布農族各社群祭祀儀式的方法,甚至於祭期及祭儀名稱,或由於各氏族群所處的地理環境及時空因素,而不盡相同。不過這種差異性是必然的,無可厚非,但其祭祀的基本精神則是一致的。布農族人的祭儀通常在早晨或夜間.夜半.初更.末明時舉行!時間以二到三日為最普遍,但也有五天,甚至八天.十天不等,殊少一日而畢者。 射耳祭布農語叫作 malahodaigian,是布農祭儀中最重要的祭儀。射耳祭不僅能訓練狩獵技巧;也是成年禮儀的必修課程,即布農男子的少年入級式。射身祭這個期節,是男人最為活動的時候,他們一起練習射擊.一起吃烤肉.一起向敵首.獸骨.武器等作祭。

  19. 卑南族全族分居八個部落,有「八社番」之名,人口約有1萬多人(96年6月數據)各部落間因起源傳說的不同,可分為:由"竹子而生"起源的南王群,發源地是Panapanayan,包括南王、檳榔、寶桑。和由"石頭而生"起源的知本群,發源地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卑南族分佈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村、美農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社番」。卑南族全族分居八個部落,有「八社番」之名,人口約有1萬多人(96年6月數據)各部落間因起源傳說的不同,可分為:由"竹子而生"起源的南王群,發源地是Panapanayan,包括南王、檳榔、寶桑。和由"石頭而生"起源的知本群,發源地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卑南族分佈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村、美農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社番」。

  20. 傳統社會組織以長女承家以及男性年齡階段組織為主。男子會所為政治中心及教育場所,未婚男性必須居住在會所接受軍事訓練以防衛部落,並依照年齡分為數個年齡階級。卑南族正稱普悠馬,分布在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為所有「高山族」中漢化最深的民族。卑南族是母系社會男女婚嫁是由男方嫁到女方家,但由於社會的改變,目前母系社會的特色也漸漸的融入父系社會的制度。傳統社會組織以長女承家以及男性年齡階段組織為主。男子會所為政治中心及教育場所,未婚男性必須居住在會所接受軍事訓練以防衛部落,並依照年齡分為數個年齡階級。卑南族正稱普悠馬,分布在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為所有「高山族」中漢化最深的民族。卑南族是母系社會男女婚嫁是由男方嫁到女方家,但由於社會的改變,目前母系社會的特色也漸漸的融入父系社會的制度。

  21. 卑南族是以農耕為生的,部落內有祭師與頭目,前者負責部落的祭祀活動,也可為人驅邪、治病、祈福,後者負責政治與軍事的領導。卑南族的傳統宗教十分盛行,目前各村尚有傳統的巫師為族人治病、驅邪及生命禮俗的執行。祭典有除草祭、海祭、收穫祭、猴祭及大狩獵祭、除喪祭等。傳統服飾方面,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刺繡精美的胸兜,配上刺繡的裙子及綁腿。男子則以藍、黑、白色的上衣加上刺繡的綁腿褲,年長者則穿佈滿菱形紋飾、紅色為主的無肩短上衣。手工藝以精細的籐編籃子最具特色。卑南族是以農耕為生的,部落內有祭師與頭目,前者負責部落的祭祀活動,也可為人驅邪、治病、祈福,後者負責政治與軍事的領導。卑南族的傳統宗教十分盛行,目前各村尚有傳統的巫師為族人治病、驅邪及生命禮俗的執行。祭典有除草祭、海祭、收穫祭、猴祭及大狩獵祭、除喪祭等。傳統服飾方面,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刺繡精美的胸兜,配上刺繡的裙子及綁腿。男子則以藍、黑、白色的上衣加上刺繡的綁腿褲,年長者則穿佈滿菱形紋飾、紅色為主的無肩短上衣。手工藝以精細的籐編籃子最具特色。

  22. 魯凱族人口約1萬1千多人(96年6月數據)。傳統社會組織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個階段,貴族享有神話上血緣之優越性及土地所有權之經濟特權;平民則以發展個人領導能力,農產豐儲以及通婚等方法來提昇地位。繼承方式以長男為主。魯凱族居住於台東縣卑南鄉、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魯凱族主要居住本省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住在西側為分佈在老濃溪支流濁口溪的下三社群,以及分佈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群,以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山區為主要居住地;住在山脈東側的一支則分佈在呂家溪流域,稱為大南群或東魯凱群,居住在台東平原邊緣地帶。魯凱族人口約1萬1千多人(96年6月數據)。傳統社會組織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個階段,貴族享有神話上血緣之優越性及土地所有權之經濟特權;平民則以發展個人領導能力,農產豐儲以及通婚等方法來提昇地位。繼承方式以長男為主。魯凱族居住於台東縣卑南鄉、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魯凱族主要居住本省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住在西側為分佈在老濃溪支流濁口溪的下三社群,以及分佈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群,以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山區為主要居住地;住在山脈東側的一支則分佈在呂家溪流域,稱為大南群或東魯凱群,居住在台東平原邊緣地帶。

  23. 魯凱族是一個內部制度嚴謹的部落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階級為世襲制度,但可以因為婚姻關係而提昇魯凱族是一個內部制度嚴謹的部落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階級為世襲制度,但可以因為婚姻關係而提昇 (或下降)。頭目擁有穿戴華服、頭飾插上熊鷹羽飾的專利,頭目地位的繼承以長男為原則,由此可看出魯凱族是個重男輕女的社會。頭目擁有土地、獵區與河川,平民須將所得的一部份納貢於頭目,頭目再將它回送一部份給需要救濟的平民或宴請所屬的平民、勇士一起來分享當季的收穫,這也是收穫祭的社會意義。祖靈崇拜在本族為基本信仰,其中屬於頭目家族起源傳說的百步蛇,更是族人敬重祭祀的對象。

  24. 祭典有小米收穫祭、買沙呼魯祭、搭巴嘎饒望祭等。魯凱族服飾的式樣,色彩與排灣族大同小異,但以百合花飾的佩戴最為特殊。就女子而言,百合花代表了貞潔,就男子而言,代表善於狩獵的勇士。陶壺、百步蛇紋、蝴蝶紋也是族人常用的圖案。蝴蝶紋時常出現於頭目家的木柱雕刻上,也表現在衣服的圖案上。手工藝則以陶壺、琉璃珠的製作最負盛名。祭典有小米收穫祭、買沙呼魯祭、搭巴嘎饒望祭等。魯凱族服飾的式樣,色彩與排灣族大同小異,但以百合花飾的佩戴最為特殊。就女子而言,百合花代表了貞潔,就男子而言,代表善於狩獵的勇士。陶壺、百步蛇紋、蝴蝶紋也是族人常用的圖案。蝴蝶紋時常出現於頭目家的木柱雕刻上,也表現在衣服的圖案上。手工藝則以陶壺、琉璃珠的製作最負盛名。

  25. 賽夏族分佈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傳說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賽夏以鵝公髻山和橫平背山的脊線,分為南北兩群。北賽夏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的十巴兒(Shipaii)、夏埔(Shigao)、碑萊(Pilai)。南賽夏分佈在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瓦羅(Walu)、卡拉灣(Kalawan)、蓬萊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鄉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馬陵(Malin)、坑頭(Invawan)、獅潭鄉百壽村。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賽夏族分佈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傳說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賽夏以鵝公髻山和橫平背山的脊線,分為南北兩群。北賽夏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的十巴兒(Shipaii)、夏埔(Shigao)、碑萊(Pilai)。南賽夏分佈在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瓦羅(Walu)、卡拉灣(Kalawan)、蓬萊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鄉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馬陵(Malin)、坑頭(Invawan)、獅潭鄉百壽村。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

  26. 賽夏族人口約有5千5百人(96年6月數據)。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組織為主,各式族團體傳統亦各有其圖騰象徵物。清領時期紛改漢姓,逐以原圖騰譯為其姓氏之名,如「風」、「日」、「夏」等姓,祭儀活動以矮靈祭為其中最重要者,而族中歌舞精華亦以此為主,由於居住地鄰近泰雅族,在物質文化上受其影響較多。賽夏族黥面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頭勇士的專利,通常刺青於胸前。賽夏族人口約有5千5百人(96年6月數據)。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組織為主,各式族團體傳統亦各有其圖騰象徵物。清領時期紛改漢姓,逐以原圖騰譯為其姓氏之名,如「風」、「日」、「夏」等姓,祭儀活動以矮靈祭為其中最重要者,而族中歌舞精華亦以此為主,由於居住地鄰近泰雅族,在物質文化上受其影響較多。賽夏族黥面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頭勇士的專利,通常刺青於胸前。

  27. 臀鈴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仁的果實穿綴而成,在矮靈祭期間,每一氏族派一員背著臀鈴繞祭場舞蹈,聲音幽遠泣訴,闡述了矮靈祭複雜的心緒。目前有些臀鈴用銅管代替竹管。肩旗也是各氏族的代表。南、北群的造型不同,通常由族裡的男子負責扛旗,獨立繞行於祭場。肩旗上面寫有家族的姓氏。矮靈祭歌唱法並不像其他族群或現代歌謠的唱法,而是重覆著幾段音節。以第一首第一節為例,共有五句,唱法卻是^1^^2^1^2,^2^3^3,^3^4^4,^4^5^5。以不規則的方式反覆唱法,是非常特殊的表現方式。臀鈴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仁的果實穿綴而成,在矮靈祭期間,每一氏族派一員背著臀鈴繞祭場舞蹈,聲音幽遠泣訴,闡述了矮靈祭複雜的心緒。目前有些臀鈴用銅管代替竹管。肩旗也是各氏族的代表。南、北群的造型不同,通常由族裡的男子負責扛旗,獨立繞行於祭場。肩旗上面寫有家族的姓氏。矮靈祭歌唱法並不像其他族群或現代歌謠的唱法,而是重覆著幾段音節。以第一首第一節為例,共有五句,唱法卻是^1^^2^1^2,^2^3^3,^3^4^4,^4^5^5。以不規則的方式反覆唱法,是非常特殊的表現方式。

  28. 賽夏族社會是父系氏族社會,對於祭典的分工,非常清楚,是由氏族來分擔,如朱姓負責巴斯達隘矮靈祭,求雨、求晴、驅除疾病瘟疫由潘姓主持,祈晴祭由夏姓與蟹姓兩姓主持,鎮風、求大風由風姓長老主持,敵首祭由軍神氏族豆(趙)姓長老主持。這些規範,來自族裡的神話傳說與歷史經驗。原住民賽夏族以著名的「巴斯達隘」矮靈祭典,為我們所認識。兩年一度的「巴斯達隘」矮靈祭典,背後隱藏著賽夏族先人和目前在台灣已絕跡的矮人族之間的一段傳奇歷史,複雜的歷史恩怨和族群發展因素創造了祭典研究的高度價值及特色,而賽夏人對於異族包容和學習的胸懷也藉此流露無遺。賽夏族社會是父系氏族社會,對於祭典的分工,非常清楚,是由氏族來分擔,如朱姓負責巴斯達隘矮靈祭,求雨、求晴、驅除疾病瘟疫由潘姓主持,祈晴祭由夏姓與蟹姓兩姓主持,鎮風、求大風由風姓長老主持,敵首祭由軍神氏族豆(趙)姓長老主持。這些規範,來自族裡的神話傳說與歷史經驗。原住民賽夏族以著名的「巴斯達隘」矮靈祭典,為我們所認識。兩年一度的「巴斯達隘」矮靈祭典,背後隱藏著賽夏族先人和目前在台灣已絕跡的矮人族之間的一段傳奇歷史,複雜的歷史恩怨和族群發展因素創造了祭典研究的高度價值及特色,而賽夏人對於異族包容和學習的胸懷也藉此流露無遺。

  29. 雅美族分布於台東的蘭嶼島上,為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人口約有3千3百多人(96年6月數據),由於生活環境的獨立,傳統文化保存的最為完整,部落間的糾紛都以親族群體相互協調解決,社會活動則主要端賴父系氏族群體及魚團組織來管理。在物質文化上表現的極為豐富,雕造板舟技術,打造銀器,捏塑陶壼泥偶之技藝均具特色。傳統的地下屋冬暖夏涼極具特色,全年的祭典儀式以配合捕撈飛魚之活動為主,視飛魚為神聖物,歌舞方面婦女的頭髮舞,在各原住民族群是獨樹一格的,而男士們的勇士舞則是另一種力與美的表現。雅美族分布於台東的蘭嶼島上,為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人口約有3千3百多人(96年6月數據),由於生活環境的獨立,傳統文化保存的最為完整,部落間的糾紛都以親族群體相互協調解決,社會活動則主要端賴父系氏族群體及魚團組織來管理。在物質文化上表現的極為豐富,雕造板舟技術,打造銀器,捏塑陶壼泥偶之技藝均具特色。傳統的地下屋冬暖夏涼極具特色,全年的祭典儀式以配合捕撈飛魚之活動為主,視飛魚為神聖物,歌舞方面婦女的頭髮舞,在各原住民族群是獨樹一格的,而男士們的勇士舞則是另一種力與美的表現。

  30. 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台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分佈在紅頭、漁人、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是台灣土著中最原始的一支。雅美族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沒有獵首和酒的民族。由於獨居海外,因此發展出獨特的海洋文化,尤以春、夏之間的「飛魚季」最為世人熟知。全年的歲時祭儀也多配合飛魚的捕魚活動而進行。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台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分佈在紅頭、漁人、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是台灣土著中最原始的一支。雅美族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沒有獵首和酒的民族。由於獨居海外,因此發展出獨特的海洋文化,尤以春、夏之間的「飛魚季」最為世人熟知。全年的歲時祭儀也多配合飛魚的捕魚活動而進行。 雅美族的住屋一半在地下,稱為半穴居,食物以薯、芋、栗及捕魚為生。雅美族的歌詠有五分之四屬於男性的專利,舞蹈方面,除了小米豐收節打小米的動作外,其他的舞蹈均為女子的專利,形成有趣的特殊現象。

  31. 雅美族無頭目制度,是以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的另一個組織。在宗教信仰方面,雅美族人的宇宙觀共分為八個層次,天界有五層,掌管陸地、海洋、食物、生命等。雅美族人也相信靈魂觀,尤其以死去的靈魂(Anito)最為懼怕。許多不好的事物都歸咎於惡靈作崇,因此對死亡特別害怕。雅美族無頭目制度,是以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的另一個組織。在宗教信仰方面,雅美族人的宇宙觀共分為八個層次,天界有五層,掌管陸地、海洋、食物、生命等。雅美族人也相信靈魂觀,尤其以死去的靈魂(Anito)最為懼怕。許多不好的事物都歸咎於惡靈作崇,因此對死亡特別害怕。 雅美族傳統以農耕和漁撈為生,但隨著社會經濟型態轉變,種小米的人日漸減少,所以豐年祭是否舉行並不一定,通常要經過長老開會商議之後決定。若是決議要舉辦豐收祭,必須在年初通知各家庭先播種小米,等收割後才能舉行豐年祭,時間大約在六月之際。祭典活動中除了搗小米儀式,還有歌舞活動助興,著名的雅美族女子的長髮舞以及男人的勇士舞,都十分具有特色。

  32. 雅美族大船下水祭: 雅美族居住在蘭嶼島,四面環海,以海為生。為了祈求出海平安,每年舉行的大船下水祭,可以說是全族人的盛典。新船下水祭典儀式中,最特別的是要在船上裝滿芋頭,因此開始製船的同時,船主就會種芋頭。在典禮的前幾天,婦女們配掛瑪瑙,戴上禮帽,手持禮杖到田間挖芋頭,象徵儀式開始。往後幾天,婦女們繼續下田工作,直到芋頭滿出大船為止。祭典當天,船主並將芋頭在有人選定樹材,準備作船的同時,其他的船主都已開始在自己的田地上種芋頭。 在大船下水禮的前幾天,婦女們會配掛瑪瑙,戴上禮帽,手持禮杖到田間進行第一次挖取竽頭的儀式。往後幾天,婦女們都在田裡挖芋頭,直到芋頭滿出大船為止。祭典當天,船主並芋作成禮品分贈給觀禮的人。儀式的高潮,是大夥合力抬起走向海邊,將船拋向空中,反覆數次,據說可以驅逐惡靈。直到新船下水,在海上開始航行,整個典禮才圓滿結束。

  33. 雅美族招魚祭:雅美族以漁撈為生,祭典多跟漁撈有關。每年三月,當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海域時,雅美族舉行招魚祭。祭典之後,利用晚上火炬照明引來魚群,展開捕捉飛魚活動。捕捉飛魚持續到七月,在這幾個月中,除了飛魚以外,其他的魚類都不准撈捕,吃不完的都曬乾儲存起來,過了中秋節以後,就禁止再食用飛魚。雅美族捕魚、吃魚有一套自然法則,不同的月份捕不同的魚,維持海洋生態的均衡。雅美族招魚祭:雅美族以漁撈為生,祭典多跟漁撈有關。每年三月,當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海域時,雅美族舉行招魚祭。祭典之後,利用晚上火炬照明引來魚群,展開捕捉飛魚活動。捕捉飛魚持續到七月,在這幾個月中,除了飛魚以外,其他的魚類都不准撈捕,吃不完的都曬乾儲存起來,過了中秋節以後,就禁止再食用飛魚。雅美族捕魚、吃魚有一套自然法則,不同的月份捕不同的魚,維持海洋生態的均衡。

  34. 雅美族的住屋一半在地下,稱為半穴居,食物以薯、芋、栗及捕魚為生。雅美族的歌詠有五分之四屬於男性的專利,舞蹈方面,除了小米豐收節打小米的動作外,其他的舞蹈均為女子的專利,形成有趣的特殊現象。雅美族無頭目制度,是以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的另一個組織。在宗教信仰方面,雅美族人的宇宙觀共分為八個層次,天界有五層,掌管陸地、海洋、食物、生命等。雅美族人也相信靈魂觀,尤其以死去的靈魂(Anito)最為懼怕。許多不好的事物都歸咎於惡靈作崇,因此對死亡特別害怕。雅美族的住屋一半在地下,稱為半穴居,食物以薯、芋、栗及捕魚為生。雅美族的歌詠有五分之四屬於男性的專利,舞蹈方面,除了小米豐收節打小米的動作外,其他的舞蹈均為女子的專利,形成有趣的特殊現象。雅美族無頭目制度,是以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的另一個組織。在宗教信仰方面,雅美族人的宇宙觀共分為八個層次,天界有五層,掌管陸地、海洋、食物、生命等。雅美族人也相信靈魂觀,尤其以死去的靈魂(Anito)最為懼怕。許多不好的事物都歸咎於惡靈作崇,因此對死亡特別害怕。

  35. 男子的傳統服飾以無袖、無領、短背心,配合丁字褲。女子則以斜繫手織方巾配上短裙,所有手織衣物均以白色為底,黑、藍相間的色彩。不同材質各種式樣的禮帽在不同場合時配戴。雅美族的製陶粗礦、樸質,木雕規則而細膩,拼板船雕刻甚為優美,漁舟下水禮是他們的大事)。男子銀盔或黃金飾片的打造也是其特色,在台灣原住民當中是唯一有冶金工藝的民族。男子的傳統服飾以無袖、無領、短背心,配合丁字褲。女子則以斜繫手織方巾配上短裙,所有手織衣物均以白色為底,黑、藍相間的色彩。不同材質各種式樣的禮帽在不同場合時配戴。雅美族的製陶粗礦、樸質,木雕規則而細膩,拼板船雕刻甚為優美,漁舟下水禮是他們的大事)。男子銀盔或黃金飾片的打造也是其特色,在台灣原住民當中是唯一有冶金工藝的民族。

  36. 邵族人口約6百多人(96年6月數據),行政劃分原本被歸類在鄒族內,近年來因為原住民族意識強烈反應,在族人的爭取下,行政院終於在民國90年8月公布邵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十族。其部落社會組織是以父系外婚氏族為其文化特徵,受漢文化影響頗深,但其固有的成分依舊存在,每戶之客室內側之左牆腳所懸掛之祖靈籃,為不見於其他各族的文化特質,頭目平時是部落祭儀的決定者與社會事務的仲裁者,職位通常由長子世襲。邵族人口約6百多人(96年6月數據),行政劃分原本被歸類在鄒族內,近年來因為原住民族意識強烈反應,在族人的爭取下,行政院終於在民國90年8月公布邵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十族。其部落社會組織是以父系外婚氏族為其文化特徵,受漢文化影響頗深,但其固有的成分依舊存在,每戶之客室內側之左牆腳所懸掛之祖靈籃,為不見於其他各族的文化特質,頭目平時是部落祭儀的決定者與社會事務的仲裁者,職位通常由長子世襲。

  37. 邵族分布在日月潭周圍地區,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無意間來到了日月潭,發現周遭風光明媚且資源肥美,是個可讓子孫世代生存的地方,於是舉族搬遷於此。日月潭位在台灣島的中央,被水社大山、卜吉山、益積山、潭頭山、松柏崙山、貓蘭山等所圍繞,隸屬於南投縣魚池鄉,鄉內山岳甚多,並散布著大大小小十多個湖泊,構成台灣少見的鏡湖景觀。日月潭區含括水社、日月兩村;邵族人口最集中的「德化社」(Barawbaw),即屬於日月村。另外,頭社系統的邵族則位於南投縣水里鄉坎頂村的大平林。邵族分布在日月潭周圍地區,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無意間來到了日月潭,發現周遭風光明媚且資源肥美,是個可讓子孫世代生存的地方,於是舉族搬遷於此。日月潭位在台灣島的中央,被水社大山、卜吉山、益積山、潭頭山、松柏崙山、貓蘭山等所圍繞,隸屬於南投縣魚池鄉,鄉內山岳甚多,並散布著大大小小十多個湖泊,構成台灣少見的鏡湖景觀。日月潭區含括水社、日月兩村;邵族人口最集中的「德化社」(Barawbaw),即屬於日月村。另外,頭社系統的邵族則位於南投縣水里鄉坎頂村的大平林。

  38. 剛開始統計為二百八十三人,這樣的人口數可以說是全世界最袖珍的族群。卲族的生活方式是以魚獵、農耕、山林採集維生,依日月潭而居的邵族,也是擅漁的族群,他們所發展出來的魚獵方式,例如『浮嶼誘魚』、『魚筌誘魚』等,是邵族文化獨特之處。邵族人將稻穀曝曬、去殼,去穀方法是用木樁在石塊上槌打稻穗,是屬婦女工作,因各家各戶同時槌打去穀,造成部落叮叮咚咚聲響,而後族人覺得合乎音感,始發展成杵音之舞。早在日據時期,這一種原始音樂便為人所稱道,『湖上杵聲』因而成為日月潭八景之一。剛開始統計為二百八十三人,這樣的人口數可以說是全世界最袖珍的族群。卲族的生活方式是以魚獵、農耕、山林採集維生,依日月潭而居的邵族,也是擅漁的族群,他們所發展出來的魚獵方式,例如『浮嶼誘魚』、『魚筌誘魚』等,是邵族文化獨特之處。邵族人將稻穀曝曬、去殼,去穀方法是用木樁在石塊上槌打稻穗,是屬婦女工作,因各家各戶同時槌打去穀,造成部落叮叮咚咚聲響,而後族人覺得合乎音感,始發展成杵音之舞。早在日據時期,這一種原始音樂便為人所稱道,『湖上杵聲』因而成為日月潭八景之一。

  39. 邵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靈信仰,亦即最高祖靈和氏族祖靈。祖靈能庇祐族眾,讓族人平安健康,並且賜福給族人,使其代代繁衍並生生不息。最高祖靈居住在Lalu(光華島)的大茄苳樹上,是最具權威的神,其能驅除惡靈,是女祭司求巫的祖師。而氏族祖靈則為各氏族的始祖。拜公媽籃(即祖靈籃)是邵族主要的宗教及巫術呈現的方式,凡是族中之重要祭儀,諸如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都以公媽籃為供奉的對象。這種崇拜方式,不同於其他原住民族群,而這也是邵族獨立成為台灣原住民一族的最主要特徵。邵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靈信仰,亦即最高祖靈和氏族祖靈。祖靈能庇祐族眾,讓族人平安健康,並且賜福給族人,使其代代繁衍並生生不息。最高祖靈居住在Lalu(光華島)的大茄苳樹上,是最具權威的神,其能驅除惡靈,是女祭司求巫的祖師。而氏族祖靈則為各氏族的始祖。拜公媽籃(即祖靈籃)是邵族主要的宗教及巫術呈現的方式,凡是族中之重要祭儀,諸如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都以公媽籃為供奉的對象。這種崇拜方式,不同於其他原住民族群,而這也是邵族獨立成為台灣原住民一族的最主要特徵。

  40. 男子服飾在日治時期以前,形式與阿里山鄒族有類似之處,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多。族人大多以鹿或兔皮揉製而成的軟皮帽為頭飾,另以額帶從額頭上繞而束之或繫於帽子上。女子服飾包括有與布農族女子相似的頭巾,過去以黑棉布為之;現在則以布條或黑布為底做成額飾,上縫亮片與珍珠,在耳鬢有小珠子流蘇掛,綁帶則繫於後腦。皮革多用於男性的衣服,由男子自己揉製而成,女子則自織麻布,且曾以水沙連達戈紋布聞名一隅。男子服飾在日治時期以前,形式與阿里山鄒族有類似之處,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多。族人大多以鹿或兔皮揉製而成的軟皮帽為頭飾,另以額帶從額頭上繞而束之或繫於帽子上。女子服飾包括有與布農族女子相似的頭巾,過去以黑棉布為之;現在則以布條或黑布為底做成額飾,上縫亮片與珍珠,在耳鬢有小珠子流蘇掛,綁帶則繫於後腦。皮革多用於男性的衣服,由男子自己揉製而成,女子則自織麻布,且曾以水沙連達戈紋布聞名一隅。

  41. 噶瑪蘭族人口數約1千多人(96年6月數據)。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而延伸出特有祭儀文化與治療儀式。治療儀式由巫師擔任,先以酒請示之後,再祈求祖靈降臨治病,在治病過程巫師還需吟唱專屬的歌曲。噶瑪蘭平埔族初居住於台灣東北部的蘭陽平原,在台灣平埔族中是最晚受到漢文化影響的族群。根據日治時代留下的傳說,「噶瑪蘭」的祖先叫阿蚊(Avon),原來是從東方海外的「馬瑞利願」坐船到台灣北部登陸,然後才到宜蘭。當族人到宜蘭來時,泰雅族已經住在平地,所以發生了戰鬥。噶瑪蘭族的祖先把他們趕入山中,佔領了宜蘭平原後,自稱為"Kavarawan"亦即住在平原的人,山地人就叫做"Prsoram"。噶瑪蘭族人口數約1千多人(96年6月數據)。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而延伸出特有祭儀文化與治療儀式。治療儀式由巫師擔任,先以酒請示之後,再祈求祖靈降臨治病,在治病過程巫師還需吟唱專屬的歌曲。噶瑪蘭平埔族初居住於台灣東北部的蘭陽平原,在台灣平埔族中是最晚受到漢文化影響的族群。根據日治時代留下的傳說,「噶瑪蘭」的祖先叫阿蚊(Avon),原來是從東方海外的「馬瑞利願」坐船到台灣北部登陸,然後才到宜蘭。當族人到宜蘭來時,泰雅族已經住在平地,所以發生了戰鬥。噶瑪蘭族的祖先把他們趕入山中,佔領了宜蘭平原後,自稱為"Kavarawan"亦即住在平原的人,山地人就叫做"Prsoram"。

  42. 噶瑪蘭族人相信除了實體以外的空間,天地萬物都充滿了靈魂。其中善靈包括各種神靈以及家族祖先,能夠在冥冥之中保佑族人,同時也會因犯錯而處罰他們。噶瑪蘭人相信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受祖靈監護,所以要謹守祖先的規範。噶瑪蘭人對祖靈敬畏的尊重,在他們慎重的"Badohogan"「送葬祭亡魂」儀式裡,表露無遺。另一類是惡靈(Hagu),只會為族人帶來災禍,不像祖靈會保護人。這種和天地、祖靈之間的親密依存關係,正是噶瑪蘭人是大相傳的族群性格。噶瑪蘭族人相信除了實體以外的空間,天地萬物都充滿了靈魂。其中善靈包括各種神靈以及家族祖先,能夠在冥冥之中保佑族人,同時也會因犯錯而處罰他們。噶瑪蘭人相信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受祖靈監護,所以要謹守祖先的規範。噶瑪蘭人對祖靈敬畏的尊重,在他們慎重的"Badohogan"「送葬祭亡魂」儀式裡,表露無遺。另一類是惡靈(Hagu),只會為族人帶來災禍,不像祖靈會保護人。這種和天地、祖靈之間的親密依存關係,正是噶瑪蘭人是大相傳的族群性格。

  43. 位在豐濱鄉海岸公路旁新社,為噶瑪蘭族聚居的主要部落之一。這裡仍保有印璽傳授制度,由每年族人選出的領袖保管,而居住在海邊的族人也靠海吃飯,捕魚、補海螺都是道地的當地文化。噶瑪蘭族婦女的編織技術發達,喜歡編織黑色的織品;此外,取自香蕉樹纖維曬乾軟化後織成的香蕉衣,特別清涼舒適,只有族中具有威望的長者可以穿戴。位在豐濱鄉海岸公路旁新社,為噶瑪蘭族聚居的主要部落之一。這裡仍保有印璽傳授制度,由每年族人選出的領袖保管,而居住在海邊的族人也靠海吃飯,捕魚、補海螺都是道地的當地文化。噶瑪蘭族婦女的編織技術發達,喜歡編織黑色的織品;此外,取自香蕉樹纖維曬乾軟化後織成的香蕉衣,特別清涼舒適,只有族中具有威望的長者可以穿戴。

  44. 太魯閣族人口約2萬3千多人(96年6月數據),在距今大約三、四百年前,從南投縣境內越過中央山脈奇萊山,克服自然環境的險峻,沿著立霧溪山谷向東遷移,數百年來已經和南投原鄉發展出不一樣的民族風貌,他們曾經歷抗日最長的戰爭,長期以來,也曾胼手胝足的一起開創族人的未來。行政院於民國93年1月正式公布太魯閣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族人的努力終於在數十年後完成正名的心願。太魯閣族人除了擅長的狩獵、編織以外,目前還保有傳統的製刀匠和巫術,每年也都會舉辦祖靈祭,尤其是關於祖靈的彩虹橋傳說更是具備淨化人心的特別意義。由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美景天成,目前已經成為聞名國際的觀光景點。太魯閣族人口約2萬3千多人(96年6月數據),在距今大約三、四百年前,從南投縣境內越過中央山脈奇萊山,克服自然環境的險峻,沿著立霧溪山谷向東遷移,數百年來已經和南投原鄉發展出不一樣的民族風貌,他們曾經歷抗日最長的戰爭,長期以來,也曾胼手胝足的一起開創族人的未來。行政院於民國93年1月正式公布太魯閣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族人的努力終於在數十年後完成正名的心願。太魯閣族人除了擅長的狩獵、編織以外,目前還保有傳統的製刀匠和巫術,每年也都會舉辦祖靈祭,尤其是關於祖靈的彩虹橋傳說更是具備淨化人心的特別意義。由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美景天成,目前已經成為聞名國際的觀光景點。

  45. 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太魯閣族群清朝居於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及花蓮縣秀林鄉之山區,目前住於南投縣者,分佈於仁愛鄉之松林、盧山、靜觀;在花蓮縣者,除分佈於秀林、萬榮兩鄉外,尚有一部分住於卓溪鄉立山村,及吉安鄉慶豐,南華與福興等三村。傳統上,過去太魯閣族的男性,婚姻條件是獵首及具有高超的狩獵技巧(唯有已獵首過及擅於狩獵,男子才有資格紋面),其次是守規矩與心地好,有財產及身體強壯則是更次要的條件;女性的首要條件是會織布(女子會織布才能紋面,紋面的女子才算是美麗的),其次則為勤勞、會持家及心地好。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太魯閣族群清朝居於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及花蓮縣秀林鄉之山區,目前住於南投縣者,分佈於仁愛鄉之松林、盧山、靜觀;在花蓮縣者,除分佈於秀林、萬榮兩鄉外,尚有一部分住於卓溪鄉立山村,及吉安鄉慶豐,南華與福興等三村。傳統上,過去太魯閣族的男性,婚姻條件是獵首及具有高超的狩獵技巧(唯有已獵首過及擅於狩獵,男子才有資格紋面),其次是守規矩與心地好,有財產及身體強壯則是更次要的條件;女性的首要條件是會織布(女子會織布才能紋面,紋面的女子才算是美麗的),其次則為勤勞、會持家及心地好。

  46. 而在男女關係之間,傳統祖靈的信仰及恐懼深植於人心之中,因此族人有著極嚴格的規範:不允許未婚的青年男女或已婚的人有越軌的行為或動作。太魯閣人的求婚儀式,必先徵得女方同意後行之,同時求婚的重要內容是議定男方的聘禮、工作天,及女方的嫁妝。婚禮在新郎家舉行,媒人手持一瓢水向神靈祈禱,雙方主婚人用食指浸水中表示不悔。太魯閣人相信生育是由鬼靈所主宰的,因此有種種的禁忌與祈禱的方式祈求賜予他們小孩,嬰兒出生後用竹刀切斷臍帶,將胞胎埋於底下。而在男女關係之間,傳統祖靈的信仰及恐懼深植於人心之中,因此族人有著極嚴格的規範:不允許未婚的青年男女或已婚的人有越軌的行為或動作。太魯閣人的求婚儀式,必先徵得女方同意後行之,同時求婚的重要內容是議定男方的聘禮、工作天,及女方的嫁妝。婚禮在新郎家舉行,媒人手持一瓢水向神靈祈禱,雙方主婚人用食指浸水中表示不悔。太魯閣人相信生育是由鬼靈所主宰的,因此有種種的禁忌與祈禱的方式祈求賜予他們小孩,嬰兒出生後用竹刀切斷臍帶,將胞胎埋於底下。

  47. 嬰兒生下後,由祖父或其父親為嬰兒取名,小孩名後連其父名,也有少數連母的,以示有血統的關係。這種命名的方式,稱為「親子關係的連名制」,通稱為「父子」或「母子(女)」連名制。在太魯閣族人的部落中,由成員共同推舉聰明正直的人為頭目。頭目,對外代表部落,對內維持部落的安寧和諧、解決仲裁紛爭。頭目及其他幹部都是無給職的,其唯一享有的權利是部落的人家舉行慶典時總會受到邀請。嬰兒生下後,由祖父或其父親為嬰兒取名,小孩名後連其父名,也有少數連母的,以示有血統的關係。這種命名的方式,稱為「親子關係的連名制」,通稱為「父子」或「母子(女)」連名制。在太魯閣族人的部落中,由成員共同推舉聰明正直的人為頭目。頭目,對外代表部落,對內維持部落的安寧和諧、解決仲裁紛爭。頭目及其他幹部都是無給職的,其唯一享有的權利是部落的人家舉行慶典時總會受到邀請。

  48. 部落在對外的關係上,獵區的保護是全體部落成員的共同責任,每個部落均有固定的獵區,打獵行為不僅是在維持生計,也由於狩獵團體的組合形成部落男子之間的共擔責任的團體意識。為了維護部落的獵區,防止敵對部落或族群入侵,族人必須團結一致。「紋面」亦即漢人所謂「刺青」,太魯閣語稱「巴大斯克拉斯」,是太魯閣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特色,如今已不再沿襲,只有少數相當年紀以上的太魯閣族老人臉上,才能看到這個歷史痕跡。部落在對外的關係上,獵區的保護是全體部落成員的共同責任,每個部落均有固定的獵區,打獵行為不僅是在維持生計,也由於狩獵團體的組合形成部落男子之間的共擔責任的團體意識。為了維護部落的獵區,防止敵對部落或族群入侵,族人必須團結一致。「紋面」亦即漢人所謂「刺青」,太魯閣語稱「巴大斯克拉斯」,是太魯閣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特色,如今已不再沿襲,只有少數相當年紀以上的太魯閣族老人臉上,才能看到這個歷史痕跡。

  49. 「傳統織布」(得米弄·卡巴安)在太魯閣族的傳統理,是女子婚前必備的才藝本領,織布原料來自「苧麻」,而整個製作過程非常繁瑣,概分為: 1.採麻抽絲。 2.理絲紡線。 3.連線紡球。4.接球紡團。 5.灰煮淋曬。 6.理團紡帶。 7.套帶織布。「木琴」──太魯閣語稱「打庫茲」意義同竹口簧片,傳統木琴製作不易,音只有四階,即Le、Mi、So、La,製成聲音清脆響亮的木琴,木琴的音質好壞與樹木的長短、乾濕及粗細有著極大關係,男女皆可敲奏。太魯閣族傳統舞蹈較保守,以女性為主,大都以隨興哼唱,即席起舞方式表演,男性舞步簡單且多以左右前後跨步方式為主。

  50.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是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人口約一萬多人。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將其列為阿美族的一支,經過17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成為第13個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