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8

高中语文新课程苏教版必修二

高中语文新课程苏教版必修二. “ 珍爱生命”专题教学实践. 新教材对 文本研习 的定位. 主要是指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教学时力求紧扣文本,把立足点放在语言文字上,通过读、议、悟、讲等多种研读途径,扎实地读通,读懂,读深。. (一)“文本研习”是怎么一回事?.

Download Presentation

高中语文新课程苏教版必修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中语文新课程苏教版必修二 “珍爱生命”专题教学实践

  2. 新教材对文本研习的定位 主要是指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教学时力求紧扣文本,把立足点放在语言文字上,通过读、议、悟、讲等多种研读途径,扎实地读通,读懂,读深。

  3. (一)“文本研习”是怎么一回事? “文本研习”顾名思义即指对文章的研究与学习。“文本”是相对于言语(口语)而言的,是记载、传播、交流符号的物质呈现。文本研习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曾经“研读课文”提法的创新表述,是对阅读理念的一种新的探索。 “文本研习”是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一种对话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即文本研习的结果既可以是教师的,也同样可以是学生的。 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能够从文章意蕴、语言运用、行文技巧等方面赏析文章。

  4. (二)“文本研习”的范围 1、内容层面:即文本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感情。 (1)文本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内质 课例《我与地坛》——作者对个体生命的思考 (2)文本所透露出来的情感特质 课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 注:思想与情感往往不可分解

  5. 2、形式层面:包括字、词、句、段、篇及其结构形式与表现形式等等。2、形式层面:包括字、词、句、段、篇及其结构形式与表现形式等等。 (1)字词运用及“语、修、逻”(着眼于知识形式)。 课例: 常规文言文教学。 (2)“鉴赏其艺术性”(着眼于表现形式与艺术手法)。 课例: 《我与地坛》中句子的赏析: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改为“我家和地坛很近”好不好? 这样写就表现出两者是对等的关系,暗示了情感上的契合,我想去,地坛似乎也想接纳我,有两者有不分彼此互为主体相互吸引的言外之意;而且也有作者常常往返两地的意思。 懂得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这才是真正的语文,精彩的语文!

  6. 本专题通过“精神支柱”、“生命之歌”两个板块表达珍本专题通过“精神支柱”、“生命之歌”两个板块表达珍 爱生命这个主题,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教学 时要把立足点放在语言文字上,通过阅读课文,品 味语言,感受本专题的人文内涵。 【专题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通过描写生动、富有哲理的句子,体味理解文章内涵。 3.学习散文、小说的一些常见手法。 4.揣摩真挚深沉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5.了解散文、小说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7. 专题构成与课时安排 珍爱生命(文本研习) 板块一:精神支柱(3课时)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最后的常春藤叶 [美](欧·亨利) 板块二:生命之歌(3课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 (海伦·凯勒) 鸟啼 [英] (劳伦斯) 写作(2课时) 写作观:独立思考,善于发现 写作指导: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写作实践

  8. 板块一“精神支柱”学习要求

  9. 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一:精神支柱 品味《我与地坛》精美的语言,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本文语言特别优美、含蓄、新颖,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发现有疑难的、认为优美的语句,进行思考、讨论;可用两课时。 《最后的常春藤叶》把握情节是基础,体会小说情节尤其是结尾的妙处是重点,文章的幽默、风趣的言语特点也值得一说;可用一课时。 积累生字生词,掌握必要的关于史铁生和欧•亨利的文学常识。

  10. 《我与地坛》文本研习设计 预习: 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并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朗读精选的部分课文。

  11. 一、导读思考:关键语句的揣摩 1、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P.3 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两个问题:①“宿命”该如何解释;②“我”和古园有怎样的宿命。实际上是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与地坛的关系。事先对“宿命”一词的解读,实际上为这一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向度。

  12. 一、导读思考:关键语句的揣摩 2、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P.3 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三个问题:①本句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效果?②语序可不可以重新调整一下,如改为“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③“浮夸”、“炫耀”等词语可否删去?

  13. 一、导读思考:关键语句的揣摩 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P.4 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如此细致地观察过这些事物?为什么?

  14. 一、导读思考:关键语句的揣摩 4、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P.9 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脚印”这个词该如何理解?有没有深层的含义?

  15. 二、联想、创造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你对本文主题的看法。 说明:设计这个问题是因为看到过史铁生文集封面上的一些图片,设计十分新颖动人。记得其中有一幅是一棵植物从岩缝里艰难而顽强地伸出红色的花蕾,令我非常感动。我认为,真正的艺术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她一定能打动人心。史铁生用他的文字打动了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表达一下这种感动呢?这表达的过程就是寻美的历程,就是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的过程。

  16. 学生创作: 陈莺: 在纸的正中间,画出的是一双淡淡的眼睛。那是怎样的眼睛呢?在沧桑的岁月痕迹的背后,饱含了生命的力量。纸的四周以星空为背景,点缀出生命的无尽和深邃,也让眼睛突出于视线之中,让人感到这双眼睛如此亲切。第二步,在眼睛中部的左侧,画上一段残墙向眼中心部位斜伸过去。一枝枝蔷薇依附着爬在墙上。其间,青色的墙砖若隐若现。两三只小蜗牛正在沿着蔷薇向上爬。而在右侧,是坐在轮椅上观看这一切的“我”。在最右侧,一根路灯伸向画面的最高处,灯光横在中心的上部,虽然昏黄,但毕竟照亮了生命之途。残墙如“我”残疾的身体,而慈爱的目光、绿色的蔷薇正是“我”再次生存下去的力量的来源。在画面的下方,我要再写上一段话:曾经,是上天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因为,生命只会被赋予我们一次。

  17. 学生创作: 尹东东: 我想用一个符号表达我对本文的理解。这个符号就是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想让读者对生命的意义有所认识。这说不上是阐释,因为这个长久以来一直被作者和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并没有被想明白。正像课文中说的,这是一个无法辩论的问题。同时,如果生命的意义真的被想明白了,生命恐怕也就没有意义了。一个圆,说明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必须把它进行下去。

  18. 三、朗诵传情 配乐朗诵第二部分第七段。①首先是教师配乐范读;②然后,讨论个别词、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的处理方式。③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跟着音乐朗读。④接着,请一位同学试读。⑤最后,全体同学齐读。 说明:1、为了让联想创造环节形成的良好氛围得以延续,同时,也为了给本课的最后一环(也是我预设部分的高潮部分)蓄势,我在四、五环节间安排了一段总结性的文字,并以朗诵的方式带动了全场的情绪。

  19. 北大教授王岳川在《学术与生命》一文中讲了一个“向死而生”的故事。巧得很,故事的主角也姓史,叫史成芳,他是一个青年学者,在攻读博士时发现得了癌症,在精神普遍被物质击败的时代,放弃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但他没有,他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三十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当他带着他这部厚厚的论文,同时也带着他身上的切口、绷带和药瓶庄严地坐在博士论文答辩席上,当他从肿瘤医院悄悄溜出来,浑身虚汗赶到北大接受校长授予的博士学位的时候,多少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是啊,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她的长度,而在于她的宽度与深度,在于生活、生命意义的充盈,在于生命力爆发的强度。史铁生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戛然而止,1998年,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每周都要透析,这是很痛苦的。但是,他仍快乐地生活着,继续着他的创作,就在今年3月份,他又推出了一部新著《往事》。他以自我的积极行为尽力展现生命的本色,以心灵的激情与力量,跳出昂扬的生命之舞。他的名字已被赋予了一种人格力量,用极有限的、细小的火柴照亮了每个人的生活。

  20. 三、朗诵传情 2、在配乐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对各种乐曲进行了筛选、甄别:二胡过于凄凉;排箫的音色倒是适合,但是没有合适的旋律;交响乐过于辉煌;埙更加凄凉,而且音色单一,不好表现感情的起伏;古筝、古琴又太清幽了。最后选定的是《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神秘园之歌》),钢琴加电声,流畅低回,深情绵邈;而且时间长度也正好,三分钟左右。 3、我之所以设计这个环节是因为我认为和文本对话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诵读。讲是重要的,但你只能讲出知识性的东西,很多更为丰富的东西,如情绪、哲理等是讲不出来的,需要悟,更需要读。

  21. 《最后的常春藤叶》 文本研习设计 教学思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文本中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无疑就是这篇文章作为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抓住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去设计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从一点出发带动全篇学习,才便于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之妙,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内容: 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

  22.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此课根据郑桂华老师的课例整理)《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此课根据郑桂华老师的课例整理) 一、检查预习,评价自学情况 1、用几句话说说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概括时请用上“最后一片叶子”。 2、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朗读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一两句话。班级交流、讨论。 (预习作业1是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内容是训练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本课学习的目标不在情节上,所以概括内容时候要求学生用上“最后一篇叶子”这几个字,点明故事线索,最后一片叶子也是小说的关键,人物因它而美丽。预习作业2是本课学习目标完成的起点。这篇小说可以研习的东西很多,本课选择探究主人公作为突破口,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切入。)

  23. 二、讨论小说的主人公 (进行判断主人公标准的探究,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规则,学到的不仅仅是某一篇小说,而是读小说的一个方法。) 1、提出问题: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个人的性格: 琼珊——追求理想、纯洁朴实 苏艾——善良直爽、比较粗心 老贝尔曼——表面懦弱、内心善良、博爱 2、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圈划、朗读等形式,讨论交流小说主人公的依据。 总结:①判断主人公的依据:从作品的主题看;从该人物与各方的关系看;从作品所用笔墨多少看。 ②老贝尔曼是主人公。小说启示我们:小人物身上往往隐藏着纯洁而美好的品质,一旦给他们机会,就会闪耀出眩目的光彩。老贝尔曼就是这样的人。

  24.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里那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里那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5. 三、探究人物的典型性问题 设计思路:问题设计要找准切入口,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解决人物典型性的问题。 提出问题:这样的情节(最后的画叶子)合理吗?可不可以将情节改造一下,由苏艾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 分析1、三人同住一楼,同是穷画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贝尔曼自认为“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这为贝尔曼画“杰作”打下情感基础。 分析2、琼珊病中认定,当窗外常春藤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之时,也就是他离开人世之时,这一方面为贝尔曼画叶子提供机会——贝尔曼一直嚷着要画一幅杰作,也为这副杰作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

  26. 分析3、苏艾虽然更接近琼珊,与琼珊的感情也很好,但是苏艾始终对琼珊的想法不以为然。分析3、苏艾虽然更接近琼珊,与琼珊的感情也很好,但是苏艾始终对琼珊的想法不以为然。 分析4、在贝尔曼画杰作之前,作者有意巧妙设置了 埋伏:老贝尔曼听说琼珊已“命系一叶”时,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好像他为琼珊什么打算也没有似的。这一设计,使读者一不知道那片叶子是假的,二没想到是贝尔曼画上去的,直到贝尔曼因肺炎去世才真相大白,小说的震撼更强烈,这就是著名的“欧·亨利式结尾”。 总结:小说通过对比、衬托、悬念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使人物更典型。

  27. 分析最后一片叶子在文中三个人物心中的地位,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分析最后一片叶子在文中三个人物心中的地位,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 琼珊:飘摇中的叶子隐喻脆弱的生命。 • 苏艾:作为一个陪衬人物,她开始对琼珊的想法无法理解和不以为然,最后她已被这最后一片叶子深深打动。 • 贝尔曼:维系生命的叶子,闪耀人性光辉的叶子,用生命换取的杰作。 • 最后一片叶子——人性光辉的象征,生命的精神支柱。

  28.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双料骗子》等小说。 2、把你阅读过程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写出来,字数不限。

  29. 板块二“生命之歌”学习要求

  30. 《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要善于发掘课文的不同侧面进行研习,避免按段落次序推进教学。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味亲切自然、出自肺腑的质朴的语言,在品味中感受作者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和美好愿望。《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要善于发掘课文的不同侧面进行研习,避免按段落次序推进教学。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味亲切自然、出自肺腑的质朴的语言,在品味中感受作者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和美好愿望。 体味语言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玩味,把文本研习引向深入。 组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读”的习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理清文脉,领略课文大意,指导学生运用速读;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要与学生一道运用精读;体味课文语言质朴、亲切的特点,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人类的真挚情感,要指导学生朗读;对关键语言咀嚼鉴赏,吸收营养,则要让学生聚神凝思地品读。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当环节播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激发阅读愿望,或加深对课文的体验。

  31. 《鸟啼》 文本研习设计

  32. 死亡 希望 新生 沉思 高歌 预习: 我的个性化解读—— 生命的乐章

  33. 第一课时:让诵读做主 1、对读:四人一小组,一人一乐章,组长领序曲 要求:读准字音,感知文本,自行琢磨每章的感情基 调,能有意识地结合句意与感情读出一点抑扬顿挫的味道 来。[课前已经布置过诵读预习] • 教师文本诵读指导 2、教师文本诵读示范 3、分角色文本示范诵读 由若干小组推荐5名在对读中表现不俗的学生承担全文5个旋律的诵读。

  34. 4、分声部文本诵读 具体做法: 1)女声部:序曲,第二乐章。 男声部:第一、三乐章。 合声部:第四乐章。 2)指定一女生庄重宣告每一乐章,如: 鸟啼——[英]劳伦斯——序曲——死亡 第一乐章:希望 …… 3)要求每位学生全“声心”投入,感受文本之美、声音之美、诵读之美。

  35. 第二课时:让问题引领研习 课前预习之问题设计: • 文中的鸟啼仅仅是写鸟儿的啼鸣吗?这篇散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鸟啼”象征了什么? 课堂文本研习 1)预习结果交流。 2)课堂文本研习问题设计与探究 • 从思路而言,文章是怎样写鸟啼的?或者说鸟啼声是怎样变化的?[课后“文本研习3”的改编] • 就表达方式而言,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写鸟啼?试举例说明。 [课后“文本研习4”的改编] • 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题吗?

  36. 3)语句品读 1)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的精彩句子; 2)学生提出自己难懂的句子。[将课后“文本研习5之(3)(4)”整合进来] 4)积累与应用[课下完成] ①在摘抄本上,摘抄《鸟啼》中有关“感悟生命”的至理名句;②搜集并抄录几则古今中外名人关于“不屈生命”的名言,并能熟读成诵。 既强化本专题的人文生命意识,又逐步积累素材库,以备不时之需。

  37. “独立思考,善于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新教材所提要求是明确的,但对如何才能养成这方面的能力未有具体指导,本节课力图从多个角度切入,对此写作重点内容作深入分析。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开启学生创新作文征程。 本节课主要以创新思维培养和训练的方法为主线,根据新大纲对作文教学的总体要求,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原则,力图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写作。在“导”字上下功夫,在“活”字上做文章,力求每一个问题都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同时又富有挑战性,启发性。

  38. 一、创设情境,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㈠善换角度: 一个圆,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有人看来是一轮满月,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多样的思维,多样的答案,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 同一材料,换一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景象,换一角度欣赏,会得到与众不同的感受。 这当中我们要重点讲一下求异思维: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两首《卜算子·咏梅》

  39. 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0. 课堂思维训练: 小明做完家庭作业,见上晚班的妈妈还没有回来,就从冰箱中拿出一个苹果,精心地为妈妈削好,刚削完最后一刀,门开了……要求:根据上面提供的意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150字片断作文。 此部分定向构思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安排。学生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门开了,妈妈进来了……小明送上自己刚刚削好的苹果。”内容多是“我给妈妈削苹果”之类,没有离开“我”和“妈妈”,表现的是孝心和母爱的交融,或由母子(母女)误会到理解的过程。 显然,这些构思都停留在母子(母女)之爱上,作文的内容较为平庸,缺乏新意,联想和想象展开的空间不大。 运用反向思维会使我们的思想别有洞天:门开了,假如不是妈妈进来怎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题目和构思。但展开的联想一定要符合情理,符合开头一段提供的意境。

  41. 李婷婷《苹果飘香》: 门开了,进来的是一个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的小男孩,他瞪无家可归的饥饿的双眼。小男孩是被迫来该地乞讨的。由于今天讨不到钱而被头儿赶了出来,一路游荡便敲开了小明家的门讨点吃的。小明听了小男孩的遭遇之后,连忙让他洗澡,又拿出自己的衣服让小男孩穿。当小男孩干净地坐在小明面前,小明把刚刚削好的苹果递给他…… 陆继伟《献上一只红苹果》: 门开了,进来的是小明妈妈厂里的一位叔叔。这位叔叔告诉小明,小明妈妈因为劳累过度晕到在车间里,已被工友们送进医院,让小明去看望。小明知道离了婚的妈妈是为他而积劳成疾,急忙带上刚刚削好的苹果赶赴医院……

  42. ㈡抓好关联点 A 联想想象思维训练 联想和想象是艺术创作的生命。没有想象便没有我们的文学创作。“想象力比一切都重要”(爱因斯坦)歌曲《弯弯的月亮》可谓运用联想思维创作的典型: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歌谣…… /我的心充满惆怅/为那弯弯的月亮/呜~~~~ /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喔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 无边的联想,无限的惆怅全在于抓好了联点,作品主题的升华也归功于此。联想:包括相关,相似、相反等,是“由此及彼”;而想象则是“由此‘生’彼”,产生出新的意象。

  43. B发散思维训练: 1.利用媒体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请学生简述设计的画面和含义。 奥运会会徽象征意义: ⑴第29届奥运会会徽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奔跑的人,象征运动员奔跑着迎接胜利。 ⑵“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隐喻着中国的信誉和沉稳。而作为一届运动会的会徽,它还表现出了北京的活力和魅力。北京在舞动,在和着时代的韵律舞动;北京不仅是富有文化传统的古代名城,更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都市――这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又一寓意。

  44. 2.课堂操练: 给你一个圆形(A),一个三角形(B),要求围绕这两个图形展开联想。提问:当你看到这两个图形组合在一起时会想到什么?(分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师范提示:看到A想起麦当劳的汉堡,看到B想起粽子。AB结合起来就想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或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可以摆脱图形本身的习惯性的束缚,抓住图形特征引发相关的联想、想象。

  45. 学生想到的: • 由A想到太阳,由B想到高山,AB结合想到“江山如此多娇”。 • 由A想到月亮,由B想到房子,AB结合想到八月十五合家团圆。 • 由A想到地球,由B想到房子(引申到我们居住的地方),AB结合想到环保问题。------我与家园 • 由A想到为人圆滑世故,由B想到为人实在有个性,AB结合想到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 • 由A想到自行车轮,由B想到自行车车架,AB结合想到车轮只有和车架相互配合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自行车,才能发挥作用,为人服务。引申想到,我们这个集体,只有大家团结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不断进步。 • (学生随堂练笔,完善刚才的思考。)

  46. C抽象思维能力训练(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拼图活动规则:两个三角形,可大可小;两个圆,可圆可扁;两条线段,可长可短;请同学们用所给的图形,可以全用,也可以只用部分,拼成一副画,给所拼的图形拟个画名,并简要说明所拼图形的含义。 教师示范:两个三角形表示连绵起伏的群山;椭圆表示山下的湖泊,两条线段表示湖里的水;再用一个圆表示太阳。这副画就命名为“青山绿水”。 (教师展示示范短文:青山绿水,这优美的大自然,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的身心带来美的享受。拥有秀美洁净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心愿。希望大家都来珍惜、保护这美丽的大自然。)

  47. (三)力补盲点(不易发现或容易遗漏的地方):(三)力补盲点(不易发现或容易遗漏的地方): 别人没想到的我想到了,这也是新。盲点即卖点,训练好发现“盲点”的能力,能激励我们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使思维变得全面而深刻。

  48. 1、善于拓开一层。 拓展思维的“宽度”。这“宽度”,并不是指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指围绕着某一话题或观点,在朝深处开掘的同时,要顾及到材料的典型性、针对的普遍性。拿《学习贵在自觉》这个论题来说,这“学习”是否包括平时一般人的学习?学文化是如此,学技术、学政治、学一切未知的是不是都如此?过去是这样,现在、将来呢?注意了“宽度”,犹如持有高瞻远瞩的望远镜,自能视野开阔,立意高远。

  49. 2、善于提高一步。 许多文章文从字顺,中规中矩,但读起来总觉得不过瘾,总好像缺少些什么,这常常与不善提高一步有关。还拿《学习贵在自觉》这个文题说,一般的写法只在阐明“自觉”的含义,并证明这一论题的重要性后往往就结束了。但假如你再提高一步:“能否做到自觉地学习,决不是一般的方法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理想;坚强毅力和正确方向等带有根本性的原则问题。”这就不是一般的总结概括,而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又将人们的思路引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