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1

第七課 過秦論 賈誼

第七課 過秦論 賈誼. 目次. 一、 題解 六、 語文萬花筒 二、 作者 七、 問題與討論 三、 文學探究 八、 延伸閱讀 四、 課文賞析 九、 牛刀小試 五、 文章結構表 十、 資料來源. 題解. 出處 寫作背景 主旨. 漢朝賈誼的代表作。 借古以喻今,諷諭「仁義興邦,暴政必亡」之理。 文中論述秦的興起、滅亡,提出「仁義不施」所以亡國的觀點,筆鋒犀利。. 過秦論. 本文選自 《 賈子新書 》 《 賈子新書 》 為後人所 輯錄,劉向校定。 內容分「事勢」、「連

kipp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課 過秦論 賈誼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課 過秦論 賈誼

  2. 目次 一、題解 六、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七、問題與討論 三、文學探究八、延伸閱讀 四、課文賞析九、牛刀小試 五、文章結構表十、資料來源

  3. 題解 • 出處 • 寫作背景 • 主旨

  4. 漢朝賈誼的代表作。 借古以喻今,諷諭「仁義興邦,暴政必亡」之理。 文中論述秦的興起、滅亡,提出「仁義不施」所以亡國的觀點,筆鋒犀利。 過秦論

  5. 本文選自《賈子新書》 《賈子新書》 為後人所 輯錄,劉向校定。 內容分「事勢」、「連 語」、「雜事」三部分。 出處

  6. 本文原題為「過秦」,今從《昭明文選》,題作本文原題為「過秦」,今從《昭明文選》,題作 〈過秦論〉。 〈過秦論〉除收於《賈子新書》,《史記‧秦始 皇本紀》亦加以引述。 文選則分為上、中、下三篇,分別評論始皇、二 世、子嬰三代的過失,本課所選屬上篇。

  7. 賈誼:「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所以他作過秦論,目的就在「觀之上古,驗之當世。」賈誼:「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所以他作過秦論,目的就在「觀之上古,驗之當世。」 賈誼作〈過秦論〉,藉論史寓託對時政的諷諭,以秦朝滅亡的教訓,來鑑戒漢文帝。 賈誼之文開兩漢政論風氣之先,「過秦」之說於是成為西漢政論文章的重要主題,政論家借秦為喻,發表治亂之道,以為君主借鏡,期能使天下長治久安。 寫作背景

  8. 賈誼〈過秦論〉的立意所在:「為政應施行仁義」。賈誼〈過秦論〉的立意所在:「為政應施行仁義」。 全文旨在評論秦始皇在政治上的過失,目的則在為漢文帝提供政治上的鑑戒。 主旨

  9. 「過秦」即「說秦之過」,賈誼認為秦之過在於「仁義不施」。「過秦」即「說秦之過」,賈誼認為秦之過在於「仁義不施」。 本文以敘事為主,全文過半的四段篇幅鋪敘秦的興起壯大,再扼要交代秦由盛而亡的歷史,最後順勢點出論點,辭采斐然。 題解

  10. 作者 • 生平事蹟 • 生平思想 • 文學成就

  11. 西漢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 生於高祖七年(西元前二○○),卒於文帝十二年(西元前一六八),年三十三。 漢初傑出的政論家和辭賦家。 賈誼

  12. 賈誼年少即以博學能文聞名,二十二歲召為博士,深得文帝器重,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賈誼年少即以博學能文聞名,二十二歲召為博士,深得文帝器重,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 懷抱政治改革的理想,任內主張改革(改曆法、易服制、更官名、興禮樂)、重農抑商。 生平事蹟

  13. 賈誼對國事多有建言,遂遭守舊大臣排擠,外放為長沙王太傅。賈誼對國事多有建言,遂遭守舊大臣排擠,外放為長沙王太傅。 後又被召為梁懷王太傅,懷王不幸墜馬身亡,賈誼自慚失職,抑鬱而死。 生平事蹟

  14. 賈誼的思想以儒家為主,雜有法家、黃老的成分。賈誼的思想以儒家為主,雜有法家、黃老的成分。 劉向:「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尹)管(仲)未能遠過也。」 (《漢書.賈誼傳贊引》 ) 生平思想

  15. 賈誼是傑出的政論家、辭賦家。 政論散文犀利精闢,識見卓越,對漢朝的內政外交都有深遠的影響。 所作辭賦,上承《楚辭》,下開漢賦的風氣,在文學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政論以〈過秦論〉、〈治安策〉,辭賦以〈弔屈原賦〉、〈鵩鳥賦〉為代表。 文學成就

  16. 其所作的辭賦上,如:〈弔屈原賦〉、 〈惜誓〉、〈鵬鳥賦〉等,上承屈、宋,下開枚、馬,在漢賦發展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 辭賦之作

  17. 二十五 歲過湘水時所作, 〈弔屈原賦〉其實就是弔自己。 文中揭露屈原所處時代是「讒諛得志,方正倒植」,同時表達其「遠濁世而自藏」的處世思想。 弔屈原賦

  18. 二十七歲在長沙,鵩鳥飛入,賈誼以為不祥,作賦以自解。二十七歲在長沙,鵩鳥飛入,賈誼以為不祥,作賦以自解。 〈鵩鳥賦〉表達他對現實世界的不滿,所謂「貪夫徇財,列士徇名」,也道出他對人生無常的憂懼。 此賦主要採用問答體的散文形式,與後來的漢賦很接近。 鵩鳥賦

  19. 文帝對賈誼雖頗賞識,但對他所提的改革建議卻有顧忌,因為他剛繼位,不宜操之過急。乃派賈誼去長沙做長沙王太傅,原也出於一番好意,希望他暫且沉潛,避開朝廷重臣的排擠。賈誼的想法卻不如此,他自比屈原,渡湘水時為文悼屈原,滿腹委屈辛酸。文帝對賈誼雖頗賞識,但對他所提的改革建議卻有顧忌,因為他剛繼位,不宜操之過急。乃派賈誼去長沙做長沙王太傅,原也出於一番好意,希望他暫且沉潛,避開朝廷重臣的排擠。賈誼的想法卻不如此,他自比屈原,渡湘水時為文悼屈原,滿腹委屈辛酸。 任長沙王太傅時,有一天一隻鵩鳥(貓頭鷹)飛到他身邊,他自認為是不祥之兆,寫了〈鵩鳥賦〉,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的憂懼,並以齊死生、等禍福的道家哲學來安慰自己。 自比屈原,懷憂喪志

  20. 賈誼塑像

  21. 〈過秦論〉

  22. 賈誼故居

  23. 長沙賈太傅故宅

  24. 文學探究 • 政論散文 • 治安策(陳政事疏)

  25. 賈誼為政論散文作家中的佼佼者,歷來傳誦的作品有三篇:〈過秦〉 (上)、〈陳政事疏〉 (治安策)【為漢人奏議中第一長篇文字,後世萬言書之祖】、〈論積貯疏〉。 政論散文

  26. 具有卓越識見 強烈的感情色彩 重視修辭: 1.善用對比以造成文章波瀾 2.善用排比以造成文章氣勢 3.善用對偶以造成文章整齊 4.善用誇張以增添文章生趣 政論散文特色

  27. 內政方面:建議文帝削弱王國,眾建諸侯。 外交方面:對匈奴採取恩威並重。 社會方面:以為富豪和遊俠是破壞社會治安與經 濟發展的主因,應予裁抑。 法律方面:主張革除秦朝慘酷法律,把德澤注入法律,使之合乎禮義,又提倡維護人格尊嚴。 經濟方面:主張獎農抑商,不許商人衣絲乘車。 教育方面:倡導孝悌德行,培養倫理觀念,恢復 秦以前的家庭倫理。 治安策(陳政事疏)

  28. 課文賞析 段落大意 深究鑑賞 寫作技巧

  29. 第一段:說明秦孝公任用商君,有統一天下的心意。     第二段:敘惠王、武王、昭襄王蒙故業,益發強大,諸侯無力抗衡,獨霸天下。(本段採對比敘寫:藉六國之強以襯出秦之超強) 第三段:記秦至始皇乃統一天下,始皇因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 段落大意

  30. 第四段:記陳涉揭竿而起,天下景從,導致秦帝國覆亡。(本段舖敘陳勝之弱,以與前段舖陳秦始皇之強作對比)第四段:記陳涉揭竿而起,天下景從,導致秦帝國覆亡。(本段舖敘陳勝之弱,以與前段舖陳秦始皇之強作對比) 第五段:說明秦亡之故:在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本段轉入議論,將陳涉與六國對比,秦國前興後亡作對比)

  31. 〈過秦論〉是賈誼的代表作,內容主要在敘述秦朝興亡的歷史發展,最後總結秦之過在「仁義不施」。〈過秦論〉是賈誼的代表作,內容主要在敘述秦朝興亡的歷史發展,最後總結秦之過在「仁義不施」。 本文「借古喻今」,諷諭「仁義興邦,暴政必亡」的道理,目的在為漢文帝提供施政的鑑戒。 深究鑑賞

  32. 一、敘事為主,波瀾層迭 前四段概括秦由興盛到亡國一百多年的歷史,執簡馭繁,勾勒歷史發展大勢。 雖為政論文,實際上卻以敘事為主。 深究鑑賞

  33. 二、細節經營,別具匠心 「秦孝公時,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一個「窺」字,透露秦伺機而動的野心;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極言取之甚易。 寫始皇統一之後的種種作為,「振長策」、「執捶拊」、「鞭笞天下」,對比「俛首繫頸」、「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等,呈現始皇的霸氣。 深究鑑賞

  34. 寫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渲染他的出身卑微,然其崛起,竟然「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顯示秦帝國的土崩瓦解。寫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渲染他的出身卑微,然其崛起,竟然「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顯示秦帝國的土崩瓦解。 以陳涉之微和九國之君比,所謂「度長絜大,比權量力」不可同時而語。 深究鑑賞

  35. 以寫賦的手法寫政論 本文遣辭造句,十分講究。如「席捲、包舉、囊括、併吞」;「天下、宇內、四海、八荒」;「之屬、之徒、之倫」等同義詞的對仗排比,及「為之謀、通其意、制其兵」和「非尊於、非銛於、非抗於」等的列舉,這就呈現了賦「鋪采摛文」的風貌。 寫作技巧

  36. 本文處處採用「鋪張揚厲」賦的手法,刻意將二十個六國之士羅列在一起,以顯示抗秦聲勢的浩大,其實這些人並非同時出現在歷史上。九國之師聯合攻秦,亦無確切記載,文章目的在於使強弱、攻守的對比更明顯。本文處處採用「鋪張揚厲」賦的手法,刻意將二十個六國之士羅列在一起,以顯示抗秦聲勢的浩大,其實這些人並非同時出現在歷史上。九國之師聯合攻秦,亦無確切記載,文章目的在於使強弱、攻守的對比更明顯。 寫作技巧

  37. 以「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對比「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形成強烈反差。以「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對比「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形成強烈反差。 寫作技巧

  38. 鋪排處處,對比映襯 秦國的興起與滅亡對比; 秦攻天下與守天下的作為得失對比 秦的從容迎敵與六國的倉皇慘敗對比 秦歷代諸王的雄才大略與陳涉的普通平凡對比 陳涉亡秦之速勝與九國聯軍抗秦之難成對比 寫作技巧

  39. 文章結構表

  40. 語文萬花筒 • 字義比較 • 重要修辭

  41. 區區 1.愛戀、依戀: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 〈 陳情表〉) 2.小小的: (1)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本課) (2)今君有「區區」之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 君》) (3)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教 戰守策〉) 字義比較

  42. 1.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本課) 2.勝: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 〈 教戰守策〉) 3.利用: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蘇軾 〈留侯論〉 ) 字義比較

  43. 【錯綜】 1.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天下、宇內、四海、八荒」、「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皆為抽換詞面之「錯綜」。 2.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取、舉、割、收」皆為「占領」之意,亦屬抽換詞面之「錯綜」。 重要修辭

  44. 【轉品】 執捶拊之「鞭笞」天下:名詞作動詞用。 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容詞作動詞用。 會盟而謀「弱」秦:形容詞作動詞用。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名詞作副詞用。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名詞作副詞用。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形容詞作名詞用 追「亡」逐「北」:動詞作名詞用。 重要修辭

  45. 【借代】 宇內、四海、八荒:代指「天下」。 履「至尊」而制「六合」:至尊代指「天子之位」;六合,指「天下」。 以愚「黔首」:指「百姓」。 餘威震於「殊俗」:指蠻夷地區。 重要修辭

  46. 【誇飾】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 重要修辭

  47. 問題與討論

  48. 一、六國雖兵多、將良、地廣,也不能與秦抗衡;陳涉一、六國雖兵多、將良、地廣,也不能與秦抗衡;陳涉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什麼能瓦解強秦? 答:陳涉是貧窮的小老百姓,一個被調去戍守邊地的卑微 的小人物,以陳涉之微和九國之君比,比武器、軍力、謀 略、人才,真是天差地別,但這樣的人揭竿而起,竟然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關鍵就在於秦「不施 仁義」,只顧拓邊興威,驕奢淫逸,高壓統治。在暴政之 下,不願被宰割的人奮力齊心反抗,所以能亡秦中研院院 士許倬雲,在從歷史看領導一書中說:「秦始皇削平六 國,六個國家都不是小國,也各有其人才,卻沒有任何降 臣降將任用於朝廷之中,也無任何地方官吏是前朝遺留。 雖然秦國在立朝之初曾招攬天下豪傑,然而至秦始皇時 代,天下人才約只任用了七分之一,剩餘的七分之六人才 都擱置不用,所以引起相當多的怨懟,以致陳勝、吳廣揭 竿而起,天下就沸騰了。」未將敵國人才吸納為己用,後 來反成為亡秦的急先鋒。)

  49. 二、本文大量採用對比手法來敘事,造成什麼 樣的效果?請舉數例以說明之。 答:如以秦國的興起與滅亡對比;將秦攻天下與守天 下的得失對比;讓秦的從容迎敵與六國的倉皇慘敗對 比;把秦歷代諸王的雄才大略與陳涉的卑微平凡對 比;將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造成強烈的反差,引起 讀者的震撼,而進一步思索何以會導致這麼大的差 別?而對作者所提「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 結論,自然容易產生認同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