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0

大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大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 防震 减 灾 宣 传 提 纲 齐齐哈尔市地震局. 引 言. 我们齐齐哈尔市座落在北国边陲的嫩江之滨,地处松嫩平原与大兴安岭山脉的交接地带。 2003 年“ 8.16 ” 和 2004 年“ 3.24 ” 内蒙古两次 5.9 级地震、 2005 年“ 2.23 ” 我市富裕县富路镇的 4.2 级地震和“ 7.25 ” 林甸县 5.1 级地震,我市震感都十分明显。. 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必要性.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大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大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 减 灾 宣 传 提 纲 齐齐哈尔市地震局

  2. 引 言 我们齐齐哈尔市座落在北国边陲的嫩江之滨,地处松嫩平原与大兴安岭山脉的交接地带。2003年“8.16”和2004年“3.24”内蒙古两次5.9级地震、2005年“2.23”我市富裕县富路镇的4.2级地震和“7.25”林甸县5.1级地震,我市震感都十分明显。

  3. 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必要性 • 作为现代化城市,无论未来能否发生破坏性地震,我们都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到有备无患。因此,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普及防震抗震基本知识,增强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能力,使全市城乡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地震基本常识,掌握备震、避震、自救、互救的方法,是当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的任务。

  4. 第一部分 地震有关概念

  5. 一、什么是地震? • 人们通常所说的地震,一般是指构造地震。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这种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就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当能量大到一定程度,地壳的某些脆弱地带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造成那里的岩层突然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样就发生了地震。所以说,地震是地球不断运动变化的一种结果。

  6. 其实,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多万次,平均每天1万多次。每年这500多万次地震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造成破坏的地震近千次,7级以上造成巨大破坏的地震仅有十几次,并且大多数发生在海洋中或者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其实,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多万次,平均每天1万多次。每年这500多万次地震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造成破坏的地震近千次,7级以上造成巨大破坏的地震仅有十几次,并且大多数发生在海洋中或者在人烟稀少的地方。

  7. 二、什么是震源、震中、震中距? • 1、什么是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部位)叫做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球表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的为深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一般来说,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越浅,对地面造成的破坏越大。

  8. 2、什么是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点叫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叫做震中区或极震区。2、什么是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点叫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叫做震中区或极震区。 • 3、什么是震中距?震中到地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按照震中距的大小,地震可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三类。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叫做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叫做近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叫做地方震。

  9. 三、什么是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不同?三、什么是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不同? • 1、什么是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标度叫做震级。震级是用地震仪器记录推算出来的。震级的大小与震源释放出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10. 就一般的浅源地震来说,按照震级大小,地震可分为7类:小于1级的地震,叫超微震;1级以上,小于3级的地震,叫弱震和微震,这种地震,人们一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也叫无感地震;3级以上,小于4.5级的地震,叫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在震中区会感觉到,但不会造成破坏;4.5级以上,小于6级的地震,叫中强地震,这种地震,对震中区的建筑物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人们普遍能够感觉到;6级以上,小于7级的地震, 叫强烈地震,这种地震,在震中区会造成严重破坏(人员伤亡,地面变形、喷沙冒水、构成灾害);7级以上的地震,叫大地震;8级以上的地震,叫巨大地震,这种地震对震中区可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建筑物倒塌,桥梁断裂,地表严重变形)。

  11. 2、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上各点造成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做地震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不仅与震级的大小和震中距的远近有关,而且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建筑物(构筑物)地基条件有关。一般情况下,就地面上相对震中的某一点来说,震级越大、震中距越近、震源越浅、地质结构越差、建筑物(构筑物)地基条件越差,这一点的地震烈度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一般来说,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来综合评定的结果。震中区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因此烈度也最高。2、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上各点造成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做地震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不仅与震级的大小和震中距的远近有关,而且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建筑物(构筑物)地基条件有关。一般情况下,就地面上相对震中的某一点来说,震级越大、震中距越近、震源越浅、地质结构越差、建筑物(构筑物)地基条件越差,这一点的地震烈度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一般来说,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来综合评定的结果。震中区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因此烈度也最高。

  12. 目前,我国采用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共分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1—2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3—4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白天少数静止的人也有感觉;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8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9—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破坏。目前,我国采用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共分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1—2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3—4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白天少数静止的人也有感觉;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8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9—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破坏。

  13.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现象的两个不同的重要参数。震级和烈度是因果关系,震级是起因,烈度是后果。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值。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现象的两个不同的重要参数。震级和烈度是因果关系,震级是起因,烈度是后果。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值。

  14. 四、什么是地震波?什么是震感? • 1、什么是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弹性波叫做地震波。地震波从震源发出,向四面传播。我们通常所说的地震能量,就是指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的能量。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 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一致的波叫做纵波。纵波在岩石介质里的波速为5—7公里/秒,引起地面的上下颠簸振动。 • 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垂直的波叫做横波。横波在岩石介质里的波速为3—5公里/秒,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一般来说,横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15. 先颠后晃现象 • 因为当地震发生时,纵波比横波速度快,所以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纵波先到),然后才感到左右摇晃(横波后到)。因此,人们通常说,地震时人的感觉是“先颠后晃”。

  16. 五、地震的种类有哪些? • 划分地震种类的方法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划分为5种类型: • 1、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震。这种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而且造成的破坏最大。我们将构造地震按照发震的特点,分为5种类型:

  17. 孤立型地震。其特点是:没有前震,余震很少而且很小,余震与主震的震级相差悬殊,整个地震的能量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释放的。孤立型地震。其特点是:没有前震,余震很少而且很小,余震与主震的震级相差悬殊,整个地震的能量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释放的。 • 主震---余震型地震。其特点是:一个地震序列中,主震的震级很突出,而且余震的次数较多,拖的时间也较长。 • 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其特点是:一个地震序列中,主震之前,有许多前震。 • 双震型地震。其特点是:一个地震序列中,由两个时间间隔不长,地点、大小相近的地震释放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 • 群震型地震。其特点是:一个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没有明显的主震。

  18.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在火山附近也可能引起地震,这种地震叫做火山地震。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在火山附近也可能引起地震,这种地震叫做火山地震。 • 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坍塌、大型山崩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叫做塌陷地震。这种地震约占全世界地震的3%。 • 4、诱发地震。由于人类在地壳外界的活动如水库蓄水、矿山采矿、油田抽油注水等引发的地震,叫做诱发地震。目前最常见的诱发地震是水库地震。 • 5、人工地震。由于人为活动如核爆破、工程爆破、机械振动而引起的地震,叫做人工地震。这类地震一般震级不大。

  19. 六、地震有哪些特点? • 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连锁性强、预测预防难度大。

  20. 七、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 1、什么是直接灾害?地震时直接造成的损失,叫做直接灾害。直接灾害是由强烈地震的原生现象所造成的灾害。比如,造成房屋、桥梁、水坝等各种建筑物崩塌,人畜伤亡,财产损失,生产中断。 • 2、什么是次生灾害?地震时,间接造成的损失,叫做次生灾害。大的地震直接造成易燃物、易爆物或剧毒品等设备受损,而设备受损很可能引起火灾、爆炸、污染以及细菌传播、水源污染、瘟疫等,那么,火灾、爆炸、污染、细菌传播、水源污染、瘟疫等,就是次生灾害。

  21. 八、我国地震概况如何? • 全球有两大地震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也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另一条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它是全球第二个集中发生地震的地方,全球15%的地震发生在这里。我国地处这两大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地震多发而且灾害严重。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7级以上浅源地震(深度小于70公里)约占全球的35%,全球4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有2次发生在我国。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约占全球的53%。据对建国以来各种灾害统计,因地震死亡人数占我国各类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4%,居群灾之首。

  22. 建国后地震发生情况 •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至今的55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因地震死亡27.3万人,伤约76.3万人,房屋倒塌690多万间,经济损失数百亿元。在这期间,我省在1963年6月21日发生了萝北5.8级地震,1967年8月15日发生了密山兴凯湖5.2级地震,1986年2月至8月发生了德都中强震群(5.1级、5.5级、5.4级)和2005年7月25日大庆市林甸县发生5.1级地震。

  23. 九、2010年前我国地震活动趋势如何? • 根据我国历史地震资料分析,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呈活动和平静交替轮回的特征。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历了五个地震活跃期,每个活跃期中都生发过十几次7级以上大震。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地震活动进入了第五个活跃期。期间已发生10余次7级以上强震,和1次8.1级左右巨大地震。1999年以来,东北地区进入了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在这期间,发生了辽宁岫岩两次5.6级地震、内蒙巴林左旗5.9级地震、内蒙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和黑龙江林甸5.1级地震。专家预测东北地区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的后半期。

  24. 十、什么是地震监测预报?国家对地震预报有哪些规定?十、什么是地震监测预报?国家对地震预报有哪些规定? • 1、地震预报:对未来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测,叫做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按时间进程划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4种:长期预报(几年至几十年)给出国土地震危险区划,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服务;中期预报(几个月至几年)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实施地震预防的基础;短期(几天至几个月)和临震(几天内)预报,在于直接减轻地震灾害,特别是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作用。

  25. 2、国家对地震预报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在特殊情况下,也就是在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且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新闻媒体刊登或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依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以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发布的预报为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地震预测意见不得向社会发布,不得向国(境)外提出地震预测意见。2、国家对地震预报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在特殊情况下,也就是在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且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新闻媒体刊登或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依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以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发布的预报为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地震预测意见不得向社会发布,不得向国(境)外提出地震预测意见。

  26. 十一、目前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如何? • 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第四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做出了短临预报。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作为第一次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从科学上掌握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目前的地震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概括为: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对大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成功的概率还相对较低。

  27. 从80年代初开始的地震预报的攻关研究,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特征及活动规律、地震孕育过程及相应前兆表现的认识都在不断深化,预报经验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因此,可以说对未来地震形势估计的结果,是经过多层次科技人员反复研究,并为地震活动证明是有科学依据的。从80年代初开始的地震预报的攻关研究,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特征及活动规律、地震孕育过程及相应前兆表现的认识都在不断深化,预报经验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因此,可以说对未来地震形势估计的结果,是经过多层次科技人员反复研究,并为地震活动证明是有科学依据的。

  28. 但是,任何一种预测科学都不能百分之百的准确,加上一些地区监测能力不足。所以,在某些重点监视防御区虽然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背景,但是也可能没有在预测的时间内发生地震,或者发生了地震而未能做出短临预报。同时,非重点区也不是绝对没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因此,除了重点监视区及其边缘地区必须充分认清震情形势,加强综合防御外,非重点监视防御地区也应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但是,任何一种预测科学都不能百分之百的准确,加上一些地区监测能力不足。所以,在某些重点监视防御区虽然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背景,但是也可能没有在预测的时间内发生地震,或者发生了地震而未能做出短临预报。同时,非重点区也不是绝对没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因此,除了重点监视区及其边缘地区必须充分认清震情形势,加强综合防御外,非重点监视防御地区也应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29. 十二、什么是地震前兆? • 我们把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叫做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分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两种: • 1、宏观前兆: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做宏观前兆。常见的宏观前兆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习性异常反映、地声、地光、火球等。 • 2、微观前兆:通过仪器、仪表才能测量到的自然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做微观前兆。常见的微观前兆有:小地震活动、地壳变化、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变化,地下水氡含量或其他多种化学成分变化,地震波速变化等。

  30. 三、地震宏观异常与地震预报的关系如何? • 地震宏观异常的观测和研究是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特色之一。曾经在海城、松潘、岫岩等地震的成功短临预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地震工作者、群测群防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发现大的地震发生过程中,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震前异常现象,特别是有丰富的宏观前兆现象。例如井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地声、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

  31. 人们对震前动物异常现象,在很早以前就有所认识。据资料和近40年来我国发生的强震震例统计,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有100多种。一般说来,动物在地震前大多为惊恐反应,象遇到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型,表现为萎靡不振。我国历次震例表明,动物异常超前时间多数在24小时左右,震前11小时动物异常的频率会有所增高,震前2—3小时达到高潮。人们对震前动物异常现象,在很早以前就有所认识。据资料和近40年来我国发生的强震震例统计,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有100多种。一般说来,动物在地震前大多为惊恐反应,象遇到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型,表现为萎靡不振。我国历次震例表明,动物异常超前时间多数在24小时左右,震前11小时动物异常的频率会有所增高,震前2—3小时达到高潮。

  32. 有些大震前还有地声、地光现象。地声、地光现象比较复杂,很难作出确切描述。一般而言,与人看惯的光象、听惯的声音不一样,让人感到怪异甚至恐惧。地光的特点: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它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球状光、片形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地声的特点:多数出现在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另外还可能有天气骤冷或骤热,出现大风、大雨、大雪等急变化。有些大震前还有地声、地光现象。地声、地光现象比较复杂,很难作出确切描述。一般而言,与人看惯的光象、听惯的声音不一样,让人感到怪异甚至恐惧。地光的特点: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它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球状光、片形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地声的特点:多数出现在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另外还可能有天气骤冷或骤热,出现大风、大雨、大雪等急变化。

  33. 我省的两次地震都有动物异常 • 1986年2月9日至8月16日我省德都发生的中强震群和2005年7月25日大庆林甸县发生的5.1级地震,震前都出现过狗狂叫、叼狗崽搬家;鸡晚上不进架、惊叫、乱飞;老鼠不怕人、惊恐乱窜等动物习性异常的现象。因此,发现这些宏观异常现象的群测群防人员要及时上报,对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至关重要。

  34. 十四、目前我国及我省地震监测有哪些主要手段?十四、目前我国及我省地震监测有哪些主要手段? • 1、我国情况: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国家和省级专业地震台站400多个,区域遥测台网27个,建有地方台、企业台900多个,群测点8000多个。地震监测手段主要有测震、地形变、地电、地磁、水位、水化、流量、水温、重力,此外还有地应力、地热、电磁波、地声、地光、气象因素等。

  35. 2、我省情况:目前我省有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台11个,区域遥测台网3个,市、县企业台17个,群众观测点68个。主要监测手段有测震、地电、地磁、形变、水位、水氡、地温、电磁波等。对省内发生 的3。0级以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发生的2。0级以上地震,可在15分钟内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36. 2、我市情况:目前我市有测震台1个;正在进行市数字化遥测台网中心和碾子山、甘南、泰来、讷河、克东5个子台建设;在来一井、甘一井、甘三井、湾一井等4个地下流体地震前兆观测站的基础上,在龙江、甘南、泰来、富裕4个县增加了宏观前兆观测手段;在嫩江断裂带两侧龙沙区、泰来县、甘南县、讷河市的部分乡镇建立了8个地震宏观观测点,在九县(市)七区建立了193人的地震灾情速报和宣传教育人员队伍,形成了我市的群测群防宏观监测网络。2、我市情况:目前我市有测震台1个;正在进行市数字化遥测台网中心和碾子山、甘南、泰来、讷河、克东5个子台建设;在来一井、甘一井、甘三井、湾一井等4个地下流体地震前兆观测站的基础上,在龙江、甘南、泰来、富裕4个县增加了宏观前兆观测手段;在嫩江断裂带两侧龙沙区、泰来县、甘南县、讷河市的部分乡镇建立了8个地震宏观观测点,在九县(市)七区建立了193人的地震灾情速报和宣传教育人员队伍,形成了我市的群测群防宏观监测网络。

  37. 十五、如何识别地震谣传? • 1、地震谣传的起因:地震谣言是一种既无确切来源,又无事实根据,凭主观想象猜测的地震消息。产生地震谣传的原因是:(1)是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秋季气候返暖果树开花,及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沙、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前兆异常;(2)是对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等引起猜疑;(3)是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个别人别有用心的造谣;(4)是个别人借机搞封建迷信,部分居民愚昧无知而轻易上当受骗等等。

  38. 2、地震谣言的特征:(1)在谣言开始形成的时候,说法上很不统一,有人说东,有人说西,并且内容也简单。但是经过人们传来传去,就会逐渐形成一条比较统一的谣言,而且相当逼真。另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又有人根据个人的兴趣,对谣传加以补充和再加工,就又形成了一条新的地震谣传流向四面八方。(2)谣传中对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非常具体。在时间上能“准确”到几点几分,在地点上能“精确”到某个村庄。而在震级上又加以夸大,有的传说地震的震级大到自从有记录以来都没有发生过。(3)地震谣传的另一个特征是打着外国人的招牌骗人。传谣的人在叙述内容以前,往往先声明:“是美国人测出来的”、“是日本人测出来的”、“是某某之音说的”等等,反正人们也不会跑到外国去核对。2、地震谣言的特征:(1)在谣言开始形成的时候,说法上很不统一,有人说东,有人说西,并且内容也简单。但是经过人们传来传去,就会逐渐形成一条比较统一的谣言,而且相当逼真。另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又有人根据个人的兴趣,对谣传加以补充和再加工,就又形成了一条新的地震谣传流向四面八方。(2)谣传中对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非常具体。在时间上能“准确”到几点几分,在地点上能“精确”到某个村庄。而在震级上又加以夸大,有的传说地震的震级大到自从有记录以来都没有发生过。(3)地震谣传的另一个特征是打着外国人的招牌骗人。传谣的人在叙述内容以前,往往先声明:“是美国人测出来的”、“是日本人测出来的”、“是某某之音说的”等等,反正人们也不会跑到外国去核对。

  39. 3、地震谣言的识别:(1)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发布的地震预报就都不要相信。国务院规定,只有省一级人民政府才有权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的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2)凡不是通过正式渠道的消息,说“某某单位已经通知了要地震”,都不可信。如要发布地震预报,政府将采用一切措施迅速通知到震区的全体民众。(3)凡是将发震时间“预报”一天以内,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者,肯定都是谣言。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地震预报水平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精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