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三角形

三角形. 回民中学付灵强. 知识要点 1 : 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等概念 ;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 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A. C. B. D. 例 1 、 (02 吉林 ) 木工师傅在作完门框后 , 为防止变形 , 常象图中所示那样钉上两条斜拉的木板条 ( 即图中的 AB 和 CD), 这样做根椐的数学原理是 。. 三角形的稳定性. A. H. E. B. C. D.

kibo-lucas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三角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角形 • 回民中学付灵强

  2. 知识要点1: 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3. A C B D 例1、(02吉林)木工师傅在作完门框后,为防止变形,常象图中所示那样钉上两条斜拉的木板条(即图中的AB和CD),这样做根椐的数学原理是 。 三角形的稳定性

  4. A H E B C D 例2、在△ABC中,高AD和BE所在直线的交点是H,且BH=AC,求∠ABC的度数。 解:(1)当∠ABC为锐角时, ∵AD,BE是高 ∴在Rt△ADC和Rt△BDH中, ∠C=∠BHD(同角的余角相等) 又∵BH=AC ∴ △ADC≌ △BDH(AAS) ∴AD=BD ∴ △AD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45°

  5. A E D B C H (2)当∠ABC为钝角时,如图。同理:可证△ADB为等腰三角形,∠ABD=45° ∴ ∠ABC=135° 故∠ABC的度数为:45°或135°

  6. (2) A A B C D B C 练习:若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它的顶角为. 析: (1) D

  7. 知识要点2: 理解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定理及推论;会根据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8. 例3、(01 南京)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1cm 2cm 3cm B、 1cm 2cm 4cm C、2cm 3cm 4cm D、 6cm 2cm 3cm C

  9. 略解: 解得: 也可以把a当做第三边,即: 练习:(1)(河北)已知三角形三条边长分别为2,3和a,求a的取值范围。

  10. 略解: 又∵AB的长为奇数, ∴AB=7 (2)△ABC中,BC=2,AC=7,AB的长为奇数,求AB。

  11. A 5 3 D C B (3)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5,第三边上的中线a的取值范围是( ) A、1.5<a<2.5B、 1.5<a<4 C、 1<a<2.5 D、 1<a<4 D 5-3<2a<5+3 2<2a<8 1<a<4 E

  12. (4)若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6cm和8cm,则周长为 ; 22cm或20cm (5)若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4cm和8cm,则周长为 ; 20cm

  13. 知识要点3: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三角形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的性质;会对 三角形按不同标准(边、角)分类。

  14. A A E D 1 2 F E B C C B D A E 1 2 C D B (1)

  15. 不等边三角形 边 腰与底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角 锐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分类:

  16. 例4、有下列命题: (1)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 (2)有一个外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等边三角形也是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的外角等于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 的和;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有( )个.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B

  17. y E B C O A x 例5.如图己知:点A,B分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轴、y轴的正半轴上移动,BE是∠ABy的平分线,BE的反向延长线与∠OAB的平分线交于点C, 试问∠ACB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保持不变化,请给出证明;若变化,请求出变化范围.

  18. y E B C O A x 答:不变化.证明: ∵∠yBA= ∠ OAB+ ∠ xOy= ∠ OAB+900 BE平分∠ABy ∵ AC平分∠OAB

  19. ( ) 练习: D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解:两边乘以2移项得: a2-2ab+b2+a2-2ac+c2+b2-2bc+c2=0 所以(a-b)2+(a-c)2+(b-c)2=0 a-b=0 a-c=0 b-c=0 即:a=b a=c b=c 所以a=b=c

  20. (2)已知△ABC三边分别为a,b,c,且 a2-ab=c(a-b),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C A.不等边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 解:∵a(a-b)-c(a-c)=0 ∴(a-b)(a-c)=0 ∵a=b或a=c ∴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21. A 600 O P N 例7.如图己知:OA=a,P是射线上一动点(即P可以在射线ON上运动),∠AON=600.回答下列问题: (1)当OP等于多少时, △AOP为等边三角形? (2)当OP等于多少时, △AOP为直角三角形? (3)当OP满足什么条件时, △AOP为锐角三角形? (4)当OP满足什么条件时, △AOP为钝角三角形?

  22. A A O P N O P N (1)∵∠O=600 ∴当OP=OA时,△AOP为等边三角形. 即当OP=a时,△AOP为等边三角形 (2)当∠A=900或∠OPA=900时, △AOP都是直角三角形。 ①当∠OPA=900时, ∵ ∠O=600 ∴ ∠A=300 ∴OP=0.5×OA=0.5a

  23. A N O P ②当∠OAP=900时,∠OPA=300,∴OP=2OA=2a 即当OP=2a时,△AOP是直角三角形; 综合①②得:当OP=0.5a或OP=2a时,△AOP是直角三角形

  24. A P4 P P5 P3 N O P (3)当2a>OP>0.5a时,△AOP是锐角三 角形; (4)当OP<0.5a或OP>2a时,△AOP是钝角三角形.

  25. 例8、(单元达标题六)已知△ABC的两边AB,AC的长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例8、(单元达标题六)已知△ABC的两边AB,AC的长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x2-(2k+3)x+k2+3k+2=0的两根,第三边BC的长为5. 求(1)k为何值时, △ABC是以B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2) k为何值时, △ABC是等腰三角形,并求△ABC的周长.

  26. 解: (解法一) (1)易知AB+AC=2k+3,AB·AC=k2+3k+2 又BC=5为斜边 ∴AB2+AC2=AB2 即(2k+3)2-2(k2+3k+2)=25 解得:k1= -5 k2=2 其中当k= -5 时,所求方程的两根均为负值 不合题意,故舍去. 当k=2时, △ABC是以BC为斜边的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27. x2-(2k+3)x+k2+3k+2=0,第三边BC的长为5. (2)由△= (2k+3)2-4(k2+3k+2)=1>0 可知:AC=AB 不成立. 显然5是原方程的根,可求得k1=3 k2=4 ①当k=3时,x2_9x+20=0 ∴x1=4 x2=5 ∴等腰△ABC的三边长为:5,5,4,周长为14 ②当k=4时, x2_11x+30=0 ∴x1=5 x2=6 ∴等腰△ABC的三边长分别为5,5,6,周长为16

  28. x2-(2k+3)x+k2+3k+2=0 • 解法二、原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 • [x-(k+1)][x-(k+2)]=0 ∴x1=k+1 x2=k+2 • (k+1)2+(k+2)2=25 2k2+6k-20=0 k2+3k-10=0 ∴k=2 或 k=-5(舍去-5) (2)∵k+1≠k+2 ∴ k+1=5或k+2 =5 ∴k=4 或 k=3 ① k=4 时,x1=5 x2=6 即周长为16. ② k=3 时, x1=4 x2=5 即周长为1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