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漁 父

漁 父. 屈原. 教學活動流程 題解 作者 課文語譯 課文賞析 問題討論 基礎測驗. 題 解 . 本文選自 《 楚辭章句 》 。文章透過問答、對比的方式,慨嘆世俗的黑暗、混濁,抒發自己誓不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懷。. 屈原作品向來以強烈的情感獨白撼動人心,本文看似以理性的問答進行對話,實則寓抒情於議論之中,展現屈原作品的另一種面貌。. 漁父,漁翁。父,通「甫」,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kerem
Download Presentation

漁 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漁 父 屈原

  2. 教學活動流程 • 題解 • 作者 • 課文語譯 • 課文賞析 • 問題討論 • 基礎測驗

  3. 題 解 本文選自 《楚辭章句》。文章透過問答、對比的方式,慨嘆世俗的黑暗、混濁,抒發自己誓不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懷。 屈原作品向來以強烈的情感獨白撼動人心,本文看似以理性的問答進行對話,實則寓抒情於議論之中,展現屈原作品的另一種面貌。

  4. 漁父,漁翁。父,通「甫」,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漁父,漁翁。父,通「甫」,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楚辭,為戰國時南方新興詩體,因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特有的風土物產、方言詞彙與音律變化,故稱「楚辭」。其句式參差,文辭瑰麗,富有神祕浪漫的氣息,且多長篇鋪敘,開漢賦先河。屈原可說是楚辭的開創者,其後宋玉、唐勒等仿而作之;西漢劉向收集屈原、宋玉與漢人的楚辭作品,輯成《楚辭》,東漢王逸為之作注,是為《楚辭章句》。

  5. 楚辭簡介 一 名稱的起源 「楚辭」一詞,最早是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及《漢書‧朱買臣傳》、《王褒傳》、《地理志》。若依司馬遷史記初稿完成時推算,則西元前九一年已有「楚辭」的專名;但若依敘述的時代考證,則「楚辭」一詞最早當在西漢文帝(西元前一七九到前一五七年)已成專名。而在武帝、宣帝時,「楚辭」已成顯學,與六藝並重。

  6. 二 楚辭的編纂 楚辭的編輯成書始於劉向。據《四庫提要》載:「裒屈、宋諸賦,定名《楚辭》,自劉向始也。初向裒集〈離騷〉、 〈九歌〉 、 〈天問〉 、 〈九章〉 、 〈遠游〉 、 〈卜居〉 、 〈漁父〉 ,宋玉〈九辯〉 、 〈招魂〉 ,景差〈大招〉 ,而以賈誼〈惜誓〉 ,淮南小山〈招隱士〉 ,東方朔〈七諫〉 ,嚴忌〈哀時命〉 ,王褒〈九懷〉及向所作〈九歎〉 ,共為楚辭十六篇,是為總集之祖。」自此「楚辭」才有專書。但是劉向版本後來亡佚,今傳世最早的本子為王逸的《楚辭章句》。

  7. 三 楚辭的藝術技巧 (一)詩律的自由 句式長短不一,押韻自由,兼具詩歌的韻律和散文的靈動,加上「兮」字的活用與方言的貼切,產生獨特的文學風格。 圖片來源http://www.51766.com/img/lyzl/20050812%C7%FC%D4%AD%CD%AD%CF%F11.jpg

  8. (二)詩風的轉變 《楚辭》側重個人情感的想像與表達,與《詩經》社會寫實詩風截然不同 ;所以《楚辭》中的超現實的神祕感,將人的情感昇華美化,竟連神鬼也多情浪漫,例如〈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便如此。 (三)神話的素材 在先秦,最能活用神話素材的首推屈原和他的作品。他不但跨越了超現實與現實,還讓作品與神話人物同時出現,打破了人與神鬼的藩籬,這是他獨創而不平凡的藝術技巧。

  9. 四、《楚辭》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一)詩歌句式自傳統四言體詩中解放 (二)歷代辭賦文學之祖 1形式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分辭賦為四體:古賦、俳賦、文賦、律賦。他以〈離騷〉至〈九辯〉為古賦之祖,而以司馬相如〈長門賦〉、張衡〈思玄賦〉等屬之;以〈卜居〉、〈漁父〉為文賦之祖,而以揚雄〈長楊賦〉、杜牧〈阿房宮賦〉、歐陽脩〈秋聲賦〉、蘇軾前後〈赤壁賦〉等篇屬之。 2內容 辭賦以規諷為本色,起源於《楚辭》。《劉勰‧文心雕龍‧辨騷》云:「譏桀紂之猖披,傷羿澆之顛隕,規諷之旨也。」

  10. 3音韻 司馬相如作〈子虛〉、〈上林賦〉多仿效《楚辭》以聯綿字入辭賦,遂成為辭賦中重要特色。 (三)駢儷四六文之祖 《楚辭》中大量駢儷排偶的詞句,精巧清美,均是後代駢文家苦心師法的對象。 (四)七言詩之濫觴 七言詩在《詩經》中極少,而楚辭中各篇關於七言的單句甚多,〈山鬼〉、〈國殤〉兩篇則全是七言古風。若依明代郭正域的看法,把招魂中的「些」字及大招中的「只」字去掉,那便接近長篇的七言古詩。

  11. 作 者 屈原,名平,字原,楚國王族。約生於周顯王二十六年(楚宣王二十七年,西元前三四三年),卒年不詳。 當時天下,秦國最強,齊國最富,楚國朝廷有親齊、親秦兩派政治勢力。屈原為親齊派主要人物,憑其博學多能而官任左徒,甚得懷王信任。後因懷王聽信讒言,屈原遭受斥逐,流放至漢水之北。親秦派得勢後,說服懷王先是與齊斷交,後更與秦交戰,終至喪土辱國。 圖片來源http://rwxy.hutc.zj.cn/jpkc/gdwx/jiaoxueziyuan.htm

  12. 屈原雖一度被起用,擔任聯齊特使,卻無法有所作為。頃襄王繼位後,屈原又得罪令尹子蘭等權貴,最後被放逐到江南之地。 屈原眼見國勢日頹,既憂心救國無門,又自傷被逐處境,於是懷著滿腔悲憤,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在政治上不得志,文學創作則大放異彩,被公認為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著有〈離騷〉、 〈九章〉 、 〈九歌〉 、 〈天問〉 、 〈遠遊〉等,其中以〈離騷〉最具代表性,與《詩經》同被視為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

  13. 課文語譯 屈原遭到放逐以後,到了湘江流域一帶的深水區徘徊,在沼澤旁邊走邊吟唱;神情是那樣憔悴,身體是那樣枯瘦。漁翁看見屈原,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變成這等模樣?」屈原道:「世上的人都混濁不堪,只有我一個人乾乾淨淨;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一個人還醒著,因此就被排擠流放了。」

  14. 漁翁道:「聖人思想超曠,不會受限於任何事物,能夠隨著世俗而進退轉移。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濁,您為什麼不也順勢翻攪水底的汙泥,掀起水面的波浪?既然大家都喝醉了,您為什麼不也吃些酒糟,喝點薄酒?幹嘛還要表現出清高的思想、行為,害得自己被放逐呢?」漁翁道:「聖人思想超曠,不會受限於任何事物,能夠隨著世俗而進退轉移。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濁,您為什麼不也順勢翻攪水底的汙泥,掀起水面的波浪?既然大家都喝醉了,您為什麼不也吃些酒糟,喝點薄酒?幹嘛還要表現出清高的思想、行為,害得自己被放逐呢?」

  15. 屈原回答:「我聽人說:剛洗過頭,要先彈掉帽上的灰塵;剛洗過澡,要先抖掉衣上的灰塵;怎能讓乾乾淨淨的身體,去接觸那些骯骯髒髒的東西呢?我寧願跳進湘江的水裡,給江裡的魚兒吃;又怎能讓我光潔明亮的清白之身,去蒙受那世俗塵埃的汙染呢?」屈原回答:「我聽人說:剛洗過頭,要先彈掉帽上的灰塵;剛洗過澡,要先抖掉衣上的灰塵;怎能讓乾乾淨淨的身體,去接觸那些骯骯髒髒的東西呢?我寧願跳進湘江的水裡,給江裡的魚兒吃;又怎能讓我光潔明亮的清白之身,去蒙受那世俗塵埃的汙染呢?」 漁翁聽後微微一笑,盪起槳離開了。邊盪槳邊唱道:「滄浪河的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帶;滄浪河的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丫。」就這樣走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16. 課文賞析 本文採取問答的形式,以漁父的灑脫對比屈原的執著,除了呈現兩種不同的人生觀,也更能凸顯屈原不願隨波逐流的人格形象。 「屈原既放」至「形容枯槁」五句,總述屈原遭放逐後憔悴、枯槁的情景。接著的漁父兩問,超脫世俗桎梏,曠達自在;屈原兩答,則堅持不願同流合汙,熱誠執著。但是屈原真摯悲痛的自我剖析,卻只換來漁父莞爾一笑,其強烈對比,尤能引人深思。

  17. 最後以漁父悠揚的歌聲作結,一場對話看似甚無交集,實則留給讀者無窮追想。屈原寧可投江自盡也不肯對世俗妥協的人格,向來備受中國知識分子推崇,〈漁父〉一文中的屈原正是此形象的極致展現——明知道人生還可有其他選擇,自己也不是非死不可,最後還是不願意苟活。而藉由漁父觀點來對舉,更使人深刻認識到屈原的凜然風骨和生命價值。最後以漁父悠揚的歌聲作結,一場對話看似甚無交集,實則留給讀者無窮追想。屈原寧可投江自盡也不肯對世俗妥協的人格,向來備受中國知識分子推崇,〈漁父〉一文中的屈原正是此形象的極致展現——明知道人生還可有其他選擇,自己也不是非死不可,最後還是不願意苟活。而藉由漁父觀點來對舉,更使人深刻認識到屈原的凜然風骨和生命價值。 圖片來源http://www.ysljdj.com/photo/imagepages/image277.html

  18. 文章圍繞著「清、濁」、「醒、醉」論辯,生動而具體地呈現了二種人生態度。然而如此不同立場的對話,何嘗不是作者內心種種矛盾的表現!漁父超脫曠達的人生道理,屈原本就是了然於心的!換言之,透過對比的表現手法,更凸顯了屈原投江實乃幾經思量後,主動而無悔的選擇,絕不同於一般的負氣身亡。此外,大量排偶句法的運用,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使得詞句更精鍊,更強化了本文兼具抒情與議論的雙重效果。文章圍繞著「清、濁」、「醒、醉」論辯,生動而具體地呈現了二種人生態度。然而如此不同立場的對話,何嘗不是作者內心種種矛盾的表現!漁父超脫曠達的人生道理,屈原本就是了然於心的!換言之,透過對比的表現手法,更凸顯了屈原投江實乃幾經思量後,主動而無悔的選擇,絕不同於一般的負氣身亡。此外,大量排偶句法的運用,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使得詞句更精鍊,更強化了本文兼具抒情與議論的雙重效果。

  19. 深究鑑賞 這是一篇透過問答的形式突顯屈原的形象為主的文章。漁父代表具有道家思想的隱者,寫漁父在於烘托屈原。漁父的形象及其思想,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前部分與屈原的回答,一是後部分所唱的滄浪之歌。 他提出下列看法:一、「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即要隨世俗進退轉移,隨俗方圓。二、當「世人皆濁」,就應該「淈泥揚波」;「眾人皆醉」,就應該「餔糟歠醨」,就是同流合汙,隨波逐流。

  20. 三、是用反詰收束論點,以「何故深思」反駁屈原的「獨醒」,以「何故高舉」否定屈原的「獨清」,以「自令放為」的結果說明屈原言行的不明智。三、是用反詰收束論點,以「何故深思」反駁屈原的「獨醒」,以「何故高舉」否定屈原的「獨清」,以「自令放為」的結果說明屈原言行的不明智。 然而屈原不領情,漁父離開時擊節唱出的滄浪之歌。(這首歌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上》)漁父再次託歌寄意諷勸屈原,勸他與世浮沉,隱退自全,而這首歌正是前面論述的總結。

  21. 同樣地,屈原的觀點和態度也藉著答話說明。首先是「見放」之因, 當「舉世皆濁」、「眾人皆醉」,可見世道人心的晦暗;「獨清」、「獨醒」,強調屈原堅守高潔志行和對自身遭遇、楚國險境的清醒認知。其次是不認同漁父逃避現實、明哲保身的消極想法。屈原寧可玉碎不願被污染的高潔形象,益見出色。 兩種不同的觀點:隨波逐流與堅持理想。一個貪圖自我,意在苟全;一個堅持淑世,冀盼兼善。作品正是在這鮮明的對比中,給予屈原作了最高的評價。

  22. 問題討論 一、屈原堅守志節,寧可投江自盡也不願同流合汙;漁父則認為應通權達變,隨遇而安以面對人生。對這二種不同態度,你的看法為何? 屈原執著,漁父灑脫。前者不願隨波逐流,明知人生或許還有其他選擇,依然百死無悔;後者隨遇而安,不因外在起伏而影響自在心境。或許,人生觀及處世態度皆為自由意志,旁人無須,也無權干涉。然則前提是不能因此傷害他人,更得對自己負責。

  23.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投江實乃幾經思量,真的無可作為後的選擇,不同於一般的負氣行徑。漁父的通權達變也不是隨波逐流的苟安於世,而是理解人生波折、打擊之必然,自我養成豁達開朗的挺拔心境。值得注意的是,屈原投江實乃幾經思量,真的無可作為後的選擇,不同於一般的負氣行徑。漁父的通權達變也不是隨波逐流的苟安於世,而是理解人生波折、打擊之必然,自我養成豁達開朗的挺拔心境。 二、請指出本文運用排偶句法之處,並討論其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2「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24. 3「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3「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4「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排偶句法的運用,除了營造文字音韻之美外,更在文意推進上產生加成的作用。除了對偶外,這些句子的涵意或相映、或並列、或加強語意,在迴環之間重複申說,兼具抒情與議論的雙重效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