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2

心理案例

心理案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黄加銮 crown611@sina.com 2014 年 3 月 17 日. 【 案例 1】. 14 岁的小刚以前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成绩也十分优秀。去年,小刚每天放学很晚才回家,有时要 10 点左右才回来。父母觉得不对劲,去年冬天,父亲跟踪小刚,发现小刚放学后径直跑到网吧,在网吧里打游戏打得正起劲。父亲进网吧,一把把小刚揪出来呵斥:“不好好学习,整天就知道 上网 。”. 2. 【 案例 1】.

Download Presentation

心理案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理案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黄加銮 crown611@sina.com 2014年3月17日

  2. 【案例1】 • 14岁的小刚以前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成绩也十分优秀。去年,小刚每天放学很晚才回家,有时要10点左右才回来。父母觉得不对劲,去年冬天,父亲跟踪小刚,发现小刚放学后径直跑到网吧,在网吧里打游戏打得正起劲。父亲进网吧,一把把小刚揪出来呵斥:“不好好学习,整天就知道上网。” 2

  3. 【案例1】 • 后来小刚仍对网络痴迷,逃学进网吧看别人打游戏。老师通知家长后,父亲狠狠给了小刚两耳光。 •   小刚当时就和父亲顶起嘴来。后来逃学变本加厉,今年6月和父亲吵架后,干脆离家出走。找了3天,家人在营门口一家网吧门口找到他。无奈之下,父亲只好买了电脑让小刚上网。 3

  4. 【案例1】 • 小刚之所以网络成瘾,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有与家长教育方式不妥有关。孩子在网络游戏中可以找到自我和刺激,于是越玩越起劲,如果家长不正确引导或粗暴干涉,孩子就很容易成瘾。在孩子出现网瘾时,家长只看到他们成瘾这一结果,第一反应就是阻止孩子上网,却并不寻求孩子网络成瘾的根源。 4

  5. 【案例1】 • 事实上,网络成瘾的人群有特定的人格特点:学习困难,尤其是人际交往上产生很大困难。 • 除了给小刚心理辅导外,重点在于强化父母参与行为干预、加强父亲在家庭中的功能,帮助小刚建立行为规范,提供多种现实社会活动与游戏的机会,帮助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建立青少年的同伴朋辈关系和多元化社会支持环境。 • “网瘾也是精神疾病。” 5

  6. 【案例1】 • “为什么会沉迷网络?” • 空余时间多,打游戏消磨时间; • 交际能力差,不愿与人交流; • 学习成绩差,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 • 专业兴趣低,不愿学习等等。 • 赌博心理、群体效应、专业学习兴趣低下。 6

  7. 【案例2】 • 面对心仪的女生,他的自卑不请自来,令他懊恼。而且他知道,班里有几个相貌远胜于他的男生,对这个女生也有着“非分之想”。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以班长的身份欢迎她的回归,并真诚告诫女孩子,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预祝她取得好成绩。 •   然而,在信的末尾,他鬼使神差般地点评了那几位男生的缺点后,提醒女孩子要小心他们的“不良用心”。 7

  8. 【案例2】 • 同学们会不会把信的内容捅到网上?我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随便哪个同学轻点一下鼠标,他就会成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丑闻当事人”。 • 整个暑假,他所有的时间都在各个网站游荡,他时刻关注论坛动向,试图将有可能出现的噩梦扼杀在摇篮里。 8

  9. 【案例2】 • 可是精力毕竟有限,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法与整个网络作战。他绞尽脑汁,想找到一个完美解决的方案。后来,他还真想到了。那就是去改名,然后,去整容 。 • 当他把想法向父亲和盘托出,并开始办理出国护照时,父亲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出了问题。 •   后记: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做了相关心理及人格测试,结果显示有焦虑、抑郁,属神经质人格,个性不健康。 9

  10. 【案例3】 • 他24岁,从小受父母和老师的宠爱。他性格要强,做事追求完美,同时又敏感多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   凭着自己的努力,他从一个小乡村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工作,交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一切显得顺风顺水。 •   今年清明节小长假,他本想休息几天,但女友提出去他家乡看看,他只能勉强出行。 10

  11. 【案例3】 • 因为有事耽搁,出发时间变晚,原本打算寄宿在镇上的小旅馆,最后却变成留宿在了村里的老屋。 •   “怎么会有这么破旧的地方啊!”、“天哪,我被蚊子咬死了”……女朋友为此抱怨了一个晚上,他觉得头皮发麻。 •   第二天早起上坟,还算顺利。祭拜完了老祖宗,他和女友打算开车回杭州,结果走了几步,碰上了几个亲友,对方热情招呼他一起去为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扫墓。 •   他原想拒绝,但碍于情面没说出口。 11

  12. 【案例3】 • 原以为路程不远,没想到走了一个小时才赶了一半路,女友一会儿说头晕,一会抱怨腿抽筋,他起先还耐着性子宽慰对方,渐渐地,他觉得心中厌烦,人累得不行,喉咙口也像是爬进了小虫子,不停干呕。几位亲友看他脸色难看,提出背他一段,但谁都没有说起让他先回去。他想打退堂鼓,又觉得半途反悔一定会被人说三道四,只能纠结着前行。 •   走了两个小时终于到了坟地,他觉得自己已经筋疲力尽,敷衍着上了香。 12

  13. 【案例3】 • 回来的路上,他又纠结了:刚才上香时是不是显得很不虔诚?亲友们看见了会不会觉得我一点都不孝顺? •   心情复杂地往回赶,离家近了,他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到了停车的地方,女友催促着他赶快发车启程,他又犹豫了:我刚才还表现得虚弱不堪,突然又能开车了,亲友们会不会觉得我刚才都是装的?女友不耐烦地催他,他的难受劲又犯了。 •   回程路上,女朋友对他一顿数落。 13

  14. 【案例3】 •   这个不顺的小长假过后,他的身体就没好过,觉得嘴里苦,时不时干呕,最后发展到头痛胸闷,心慌紧张。 • 经检查,他患上了分离转换性障碍,也叫癔症。 • 目前认为,癔症患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比如具有易受暗示性,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 • 对于做事要强,过分在意别人评价,敏感多疑的人来说,对自己要有一个合适的定位,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勉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要学会合理地拒绝,学会说“不”。 14

  15. 【案例4】 • 如同当年的学校生活一样,时隔多年后,她和这些同学仍无太多话可说。饭桌上,听着大家高谈阔论,落寞的她安慰自己说,反正酒席一散,大家各奔东西,一时的好与坏与我有何相干? •   对于初恋男友,她倒是有些话想说的。但显然,“初恋”与同学们的关系要相对融洽一些,他跟大家又是敬酒又是讲段子,过去的那段感情他好像没有提及的愿望。这令她有些难堪又有些失落,一时间,不知饭菜是何滋味。 15

  16. 【案例4】 • 尴尬之余,她没话找话地问旁边的一位男同学现在做什么工作。男同学说现在做律师,她说,不是吧,我怎么听人说你是记者? •   可能她说的记者职业和男同学完全扯不上关系,有同学就笑了,说瞎扯。这令她更尴尬了。本来自己就不爱说话,没想到刚一说话,就招来“瞎扯”的评价。 •   她不甘心,把目光投向“初恋”,向他求证对错。没想到“初恋”也不帮她,再次证实这名男同学就是个律师。 16

  17. 【案例4】 • 随即,同学们开始打探律师行业的内幕,有咨询的,有打趣的,有问赚钱多不多的,有问活好不好接的,反正是立刻有了新话题,并谈笑风生,不亦乐乎。 •   同学们的新话题,她一言未发。她面色平静地坐在那,内心却翻江倒海——“我明明知道这个同学是做记者的,为什么大家一致骗我说他是律师?别人欺骗我也就算了,为什么以前感情那么好的前男友也欺骗我?” 17

  18. 【案例4】 • 聚会疑云,似乎已经拨云见日。可是接下来,她又陷入了恐惧:这一次是欺骗、诬陷,下次用什么方法害我呢?前男友既然可以召集同学害她,那么他也可以联合更多的人,我一个人怎么抵抗这一拨人的谋害呢? •   终于,这种内心的恐慌冲破了她掩饰的平静外表,她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她看电视,觉得电视上的人要害她;上网,觉得网络上的人也要害她。 18

  19. 【案例5】 • 她说:“10次中至少有9次,我对自己半夜用手机给朋友发短信或回复短信一无所知。” • 她父亲回忆:“她去睡了,我去看她,发现她在发短信,手机拿在手里,可眼睛闭着。她发完短信,放下手机,醒来后对自己的行为毫不知情”。 • 经医生诊断,这一现象源于睡眠紊乱。 • 睡眠专家马哈德维亚说,随着手机、尤其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梦中发短信的事更为常见。“他们并未完全入睡,只是意识不清醒,处于临界状态”。 19

  20. 【案例6】 • 他返回,上床。十二个小时的单调工作,令他相当疲乏。他多么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可是,该死的念头又像幽灵一样出现:门,确实关上了吗? •   他再一次从床上爬起,一把拉开大门,然后重重关上,声音大到整幢楼都能听见。他一字一句地告诉自己:记住!门,确,实,关,上,了。 •   但是黑寂的夜里,他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绝望的泪水。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心里,一定有地方出了错。 20

  21. 【案例6】 • 他发现,这种状况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这一天,他受够了用人单位挑剔的目光,和判官一样的审问,他的情绪会落到低点。那么毫无疑问,这种强迫行为会有加重趋势,一夜会重复检查五六次,方能勉强入睡;如果这一天,他受到别人的赞美,哪怕是无意的,他的心情也会变得很好,脚步也会变轻快,那么强迫行为会有所减轻。 • 强迫症又被称为强迫性神经症,或被称为强迫性障碍。 21

  22. 【案例7】 • 这几天他总梦见自己在森林里一条阴森森的小路上走着,看见路两旁有一些全身穿着白衣的女鬼,她们在空中飞来飞去的,我心里特别害怕,她们好像在向路上的行人招手,被她们招到的就会掉到河里,掉到河里的人有的上岸了,有的没有…… • 一般来说,梦中出现的一身白衣、脸色苍白、走路飘着、长发的女鬼常是抑郁情绪的化身。 22

  23. 【案例7】 • “长发”象征她们需要缠绵的感情,这里的“白”是生命力缺乏的象征,“飘”是不“脚踏实地”没有现实感。 • 梦见这样的女鬼,证明了他可能有一定的抑郁情绪,其来源可能是他对女性的恐惧,“河流”里的水是女性的象征,“招手”是来自女性的诱惑,“掉到河里”是掉到两性的情感世界里。 23

  24. 【案例8】 • 他一年前从郑州到西宁经商做机械配件,但生意一直不好,妻子也经常抱怨,于是两人矛盾越来越深,经常吵架。2009年12月26日早上,妻子再次因为一点小事和他大吵了一架。由于生意不顺,心里极度郁闷的他在网吧连续泡了4天,疯狂地打网络游戏发泄,结果导致双眼什么都看不见了。经医生诊断,他患上了罕见的干眼症,是眼睛过度疲劳造成的暂时性失明,其视力想恢复到患病前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治愈后眼睛会很脆弱,不能再长时间用眼。 24

  25. 【案例9】 • 事件背景: •   小张是中文系大四的一名学生,沉稳朴实,成绩也非常突出,尤其在写作方面。每年临近毕业,都有杂志社、新闻机构来学校面试,今年小张即将毕业,很幸运地成为学校推荐的对象。 •   面试的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命题散文,并现场朗读。最后依据散文和朗读两项成绩决定是否录用。面试时,小张的散文得到了考官的一致好评,他顺利通过第一关,可是等到上场朗读的时候却不见了他的踪影。 25

  26. 【案例9】 • 平时认真负责的小张,为什么在这么重要的时刻不见了?出了问题呢?他去了哪里? • 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问题就出在小张一直都有的一个毛病——怯场! • 对话: •   问:朗读时为什么逃跑了? •   小张:因为紧张,一遇到人多的场面,我就控制不了自己的紧张。这次也一样,散文写好后我就躲出去了,一个人在操场上。 26

  27. 【案例9】 • 问:会紧张到什么程度? •   小张:如果真的上场去朗读,我恐怕会变成结巴。虽然文章是自己写的,但朗读起来会觉得都是不认识的字。 • 问:这种紧张事先会不会有反应? •   小张:如果是事先知道要参加活动,前一天晚上一定睡不着。总是在想第二天是什么场面,自己该怎么做。然后就会不睡觉把第二天要说的话,一遍一遍默念。 27

  28. 【案例9】 • 问:你认为自己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吗? •   小张:应该是的,甚至有人说我非常追求完美。 • 点评: •   追求完美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往往顾此失彼。如果是刻意追求完美就容易导致怯场或者临阵紧张,直接表现为“不说话”或者“不敢说话”。这种心理因素的诱因就是自我信心的丢失,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没信心。 28

  29. 【案例9】 • 建议: •   每个人都会有当众紧张或者怯场的情绪,改善这样的心理障碍,关键在于是否有决心战胜自我。当紧张或者胆怯的心理出现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要逃避退缩,而是要积极地挑战自我。从小的尝试开始,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回丢失的自信,进而确立大的方向。这样就会随着不断的成功,坚定自己的信心,彻底改变紧张或者胆怯的情绪。 29

  30. 【案例10】 • 他近来常失眠,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不能专心看书。原来喜欢和几个朋友聊天,近来不爱和任何人来往。 • 原来在大学读书时,他有一位女朋友,相处很好。后来分配两地也有信件往来。假期也能见面,正式恋爱已有五年了,现在在一起工作的又有一位女同事,对他很好,她也知道他有女朋友,所以与他相处只是一般关系,可是由于经常在一起,互相照顾,彼此也很真诚,不知为什么渐渐地对她产生好感,他向她表达爱慕,她也欣然接受。 30

  31. 【案例10】 • 这样一来他却陷入了矛盾的境地,无法自拔。 • 最近又接到原来女朋友的来信,忽然觉得信的内容平淡,他突然觉得她变得陌生了,不如身边工作的这个女孩亲切,他回信也很冷淡。事后他又觉得这样做不对,伤害了对方,思想斗争激烈,不知怎么处理。 31

  32. 【案例11】 • 小张,女,19岁,高中毕业,待业。就诊原因:两年来在街上走路时心里紧张,怕人看。 • 主诉:我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难看,所以一上街就紧张,在人多的地方几乎不敢迈步。 • 医生:有这种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 主诉:两年多以前,开始时没这么重,只是不敢穿高跟鞋,后来不愿在我姨面前走路。 • 医生: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32

  33. 【案例11】 主诉:有一个星期天,我还念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我姨和姨夫来我家,饭后他们在屋里打牌,我哥给我买了一双高跟鞋让我穿穿试试。我穿上后走不太稳,因为从来没穿过。我姨看了后,说了句特别难听的话,我都不愿意重复这句话,我听了后很难过,哭了一下午,后来我再也不敢穿高跟鞋了,过了几天,我还是忘不了骂我的那句话,一想起来就想哭,真想骂我姨几句出出气,可又不敢,我也不会骂人, 心理委屈得很。 33

  34. 【案例11】 从那以后,我觉得穿平底鞋也走不好路了,姿势难看。我姨常到我家,她一来我就跑出去,跑不掉时也坐在椅子上不站起来,更不在她面前走路。不知咋的,后来在大街上也觉得走路姿势难看,怕人笑话。我想摆脱这种想法,可越想摆脱越摆脱不了。 由一次蒙受刺激所造成的情绪反应影响到她的行为,并长达两年之久,断定为心理障碍。 34

  35. 【案例12】 小谢,女,30岁,未婚,大学文化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性格活泼,爱好广泛,业务能力较强,好学上进,事业心很强。自幼受父母宠爱,在单位受领导重视。 她大学毕业后即分配某单位开发部工作,跟随主管干部两年多,因工作关系,经常与主管一起出差,日常生活中接触也较多,突然主管的妻子怀疑她与主管关系不正常,并找到单位领导吵闹,在群众中散布各种对她人格有污辱性的言论。 35

  36. 【案例12】 主管本人由于惧内,不敢站出来替她辩解,一直保持沉默。为此,领导便调她到另外部门工作,从现象上似乎相信了主管的妻子的说法。她的父母得知这种消息后,不但不予同情,反而施加压力,要与其断绝父女和母女关系等等。她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感到世界上没人理解她,开始感到头晕、头痛、失眠、胸闷、记忆力下降,随后出现不自主地痛哭,出现自杀念头。 36

  37. 【案例13】 • 小单,女,30岁,已婚,大学文化,技术人员。患者每日处在精神紧张状态中,随时随地怕把事情办错,不相信自己,经常自卑而就诊。 • 患者主诉:整个头部象有一条带子绷着。记忆力下降,记不住事,脑子很木,迟钝,很笨。我觉得对什么事好像熟视无睹,不关心。与比较熟的人在一起常感到手足无措,干什么事都得被动服从,别人不说,我就不敢做。 37

  38. 【案例13】 • 与别人一起做事或别人看着我做事时心发慌。有时一听说要干某件事就四肢无力,不相信自己能干好。实际上干事总怕出错可每次都出错,填一张支票怕写错,一笔一划地写,最后还有错。 • 生活史:(患者自述)小时候在农村,有一次我的姑姑来我家并带着我表姐,我表姐比我大一岁,长得挺好看。 38

  39. 【案例13】 • 当时一见面我就听到大人评论我们俩个,大人说小亮(表姐的名字)真好看,比小军(我的名字)好看多了,这句话当时很刺激我,对我影响很深,从那以后,我就把自己归在长得不好看、没有能力之类的孩子中,处处都觉得别人好而自己不好,可又怕别人说我笨、看不起我。与别的小孩一起玩耍时总是要躲躲闪闪,一次一个比我小许多的孩子打我,我都不敢还手,只会哭。什么事也不敢与别的孩子争。 39

  40. 【案例13】 • 上学以后,总想和别人看齐,学别人,可好的不学,专门学坏事,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如写作业,成心掉字,好让老师注意我。这些毛病一学会就改不了,于是觉得自己没能力写好。上大学以后,也是不相信自己,办事总爱盲从。别人戴眼镜,我也买来戴,其实我的眼睛并不近视,结果戴眼镜时间一长,真的变成了近视。生活中特别大的精神刺激没有发生过。但上述毛病也改不掉。 40

  41. 【案例13】 • 该例患者的自信心不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除了个性弱点之外,最早的起因是发生在童年,对一个天真的幼小心灵,只是一个贬低性的评价,就足以摧毁自尊和自信。社会环境中的所谓舆论,可能对一些人影响不大,但对于另一些人可能就是致病打击。 41

  42. 【案例14】 • 小项,男,29岁,某机关办事员。因担心自己很快就要死去而就诊。 • 主诉:从去年冬天开始我的两腿疼痛,有时痛的轻有时痛得重,在医院诊治效果也不明显。今年冬天痛的比去年还重。我特别害怕得癌症。孩子才两岁,我死了没人管他们了(哭泣)。 • 医生:你怎么有要死的想法呢? • 患者:我叔叔去年得肺癌死了,他临死之前就腿痛,痛得厉害。我觉得我的腿痛跟他差不多。 42

  43. 【案例14】 • 医生:你到医院检查过身体吗?你的这种想法对检查身体的医生谈过吗? • 患者:检查过身体。我的想法也对医生说过,可医生说我是瞎说。 • 该例患者产生疑病思想,可能是在亲属去世时的悲痛情绪背景上发生的,但无论如何,他得出结论的前提是错误的,“癌症病人腿痛”的逆命题是不真实的,以这种不真实的命题为前提进行推理,结论必然荒谬。该患者在进行归谬法说理疗法后,轻松而去。 43

  44.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44

  45.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45

  46.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等到狗学会能轻易地从笼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让它们参与第一个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狗们就不太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46

  47. 【踢猫效应】 •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这就涉及到一个“风度”问题。 47

  48. 【踢猫效应】 • 古人云:克己、复礼。克己,就是遇事从容,能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人为善,给周边疲倦的心灵以慰籍与鼓励。有位高僧在外出云游前,把自己酷爱的种了满院子的兰花交与弟子,并嘱咐悉心照料。谁知一天晚上弟子忘了将兰花搬回室内,恰巧风雨大作,原本开得正艳的兰花被打得七零八落。弟子忐忑不安等待着师傅的责骂。僧人云游回来,得知缘由,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弟子从中得到启发,幡然悟道。 48

  49. 【踢猫效应】 • “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块木牌。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整个空间。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对面也是这副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来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主妇不经意间的一句平白朴实的话,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又焕发出生机。 49

  50. 【墨菲定律】 • 墨菲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墨菲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5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