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六国论

六国论. 苏 洵. 六 国 论 (宋 苏洵). 一、作者简介 苏洵( 1009—1066 )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 , 始发愤 , 读诗书 … …” ) , 唐宋八大家之一 .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 ( 苏轼 ) 、“小苏” ( 苏辙 ) 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二、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实为论六国,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因此本文为史论,即评论历史的议论文。. 战国七雄. 秦 — 强 楚 — 大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六国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六国论 苏 洵

  2. 六 国 论 (宋 苏洵)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3. 二、解题 •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实为论六国,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因此本文为史论,即评论历史的议论文。

  4. 战国七雄 秦—强 楚—大 齐—富

  5.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6. 读课文,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 殆尽 dài 六国互丧 sàng 下咽 yàn 赂秦 lù 暴霜露 pù 胜负之数 shù 或未易量 抱薪救火 xīn liàng 草芥jiè 邯郸 hán dān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wéi wéi 洎jì

  7.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兵:兵器 • 道:原因 •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 率:全,都,副词 • 以:因为,表因果连词 •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 完:保全,形做动

  8. 一、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中心论点)

  9. 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以:凭借,介词 • 得:得到 • 其实:古今异义,古:它的实际数量,今:事实上,表转折副词 • 亡:丧失、丢失,动词 • 固:本来,副词

  10.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厥:相当“其” 祖父:祖辈和父辈 • 暴:暴露,动词 举:全,副词 • 以:把,介词 兵:军队 • 厌:通“餍”,满足 至于:古:表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译为“以至于”,今:表另提一事 • 颠覆:古——国家灭亡,今——政权的反复

  11.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事:侍奉,动词 得:适宜,得当,形容词

  12. 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割地之易 地有限——欲无厌 薪不尽——火不灭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事实论证) 道理(引用论证)

  13. 翻译第三段,积累字词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①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②速祸焉。 • 终:最终,终于,副词 • 与:亲附、动词 始:起初,副词 • 义:坚持正义,名做动 亡:灭亡 • 兵:武力、战争 为:作为,动词 • 始:才,副词 • 速:招致,形做动

  14.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再:古——两次 ,今——又一次 •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洎:等到 • 以:因为 为:成为 • 终:坚持到底,动词 • 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 • 诚:确实 得:能够 • 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短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 •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诛”表示被动

  15.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向:假使,如果,连词 数、理:命运 当:通“倘”,如果 易:轻易 量:估量

  16. 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勿附于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以荆为计速祸 刺客不行 燕 良将犹在 赵 诛良将,用武不终 (假设论证)

  17. 翻译第四段,积累字词 呜呼!(六国)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六国)有如此之势,而为①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②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以:用,介词 礼: 礼遇,名作动 • 势:形势 • 为……所 :固定的被动句,“为”表被动 • 日、月: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 为:治理,动词

  18. 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 由此得出怎样的历史教训? 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

  19. 翻译第五段,积累字词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势:势力、力量 • 苟:如果 • 从:跟随 • 故事:古——前例,今——真实或虚构的有情节有人物的事 • 其势弱于秦:介宾短语后置句,其势于秦弱

  20. 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 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21.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数量上 赂 秦 力 亏 (总分) (过渡) 程度上 (第二段) 道理上 (第四段) (引古) 弊 在 赂 秦 (总 分) (第一段) (并 列) (分总) (递 进) 齐亡之事实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分) 燕亡之教训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第五段)(讽今)

  22. 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