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7

穴道按摩 DIY

穴道按摩 DIY. 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游志勤 2004/11/18. 前言. 按摩與指壓屬於生命醫學,是經過數千年長久歷史和傳統所孕育而成的經驗醫學,也成為以中醫經絡學為理論基礎的經穴療法。 經穴療法是以按壓疼痛部位或疲勞部位,獲得治療功效的療法,亦即透過指壓方式,刺激分佈全身的「經穴」,讓調整生命能量的「氣血」順暢,達到治療未病的目的。. 經絡與經穴. 中醫認為人體生命係由五臟(肝、心、脾、肺、腎)與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 總和而成。

kars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穴道按摩 DI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穴道按摩DIY 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游志勤 2004/11/18

  2. 前言 • 按摩與指壓屬於生命醫學,是經過數千年長久歷史和傳統所孕育而成的經驗醫學,也成為以中醫經絡學為理論基礎的經穴療法。 • 經穴療法是以按壓疼痛部位或疲勞部位,獲得治療功效的療法,亦即透過指壓方式,刺激分佈全身的「經穴」,讓調整生命能量的「氣血」順暢,達到治療未病的目的。

  3. 經絡與經穴 • 中醫認為人體生命係由五臟(肝、心、脾、肺、腎)與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總和而成。 • 經絡則是臟腑巡行的路徑,臟腑透過經絡調整人體機能,經絡也能支配臟腑機能,調節生命能量的流暢,同時經絡與經穴也是臟腑機能的反應。 • 當臟腑機能不順暢時,一般可以在相對應的經絡與經穴產生酸痛(疼痛)或硬結。

  4. 經穴療法的治病原理 • 皮膚機能的活化。 • 促進體液循環。 • 肌肉組織的柔軟化。 • 矯正骨骼。 • 調整神經機能。 • 調節內分泌機能。 • 臟腑機能正常化。 • 恢復代謝功能。

  5. 經穴按摩的功效 • 促進血液循環,並具有消除疲勞、寧神,提高身體機能的效果。 • 透過經穴按摩可以早期發現臟腑機能失調,治癒疾病於未發。

  6. 心:巨闕(任脈),在腹中央線上,於臍中心點直上六吋。心:巨闕(任脈),在腹中央線上,於臍中心點直上六吋。 小腸:關元,腹中央線上,臍下三吋。 膀胱:中極,腹中央線上,臍中心點直下四吋。 腎:京門,在腹外側部,第十二肋骨之頂端。 心包絡:鳩尾,腹中央線上,臍上七吋,約在劍骨突起尖端。 三焦:石門,腹中央線上,臍下二吋。 上焦:膻中腹中央線上,約在兩乳連線中間,兩側第四肋間隙連線中點。 中焦:中脘:腹中央線上,臍上四吋。 下焦:陰交,腹中央線上,臍下一吋。 膽:日月,乳中央線直下,在第七肋間空隙。 肝:期門,第十肋尖頂端,約位於乳中央線直下處。 中府:位於第一肋間間隙,約與華蓋穴齊高。 大腸:天樞,臍中央點旁開三吋可得。 胃:中脘。 脾:章門,在第十一肋骨頂端。 膽之輔助穴:輒筋,第四肋間隙之穴,以腋中央線為基準,向胸部方向移一吋即是。 募穴

  7. A區: 1.壓痛:可能為潰瘍或膽結石、膽囊炎、肝 炎。 2.腫塊:肝臟下垂或肝腫大,也可能是腎臟 變大。 B區: 1.有痛點或壓痛:當心有動脈瘤。 2.硬塊:胃癌炎、肝臟腫大或主動脈瘤。 C區: 1.有壓痛感:想想是否有撞到。 2.硬塊:脾腫大、胰臟腫大或肝腫大。 D區: 1.疼痛感:盲腸炎或卵巢疾病、輸卵管阻塞。 2.硬塊:腸癌(迴腸部)或卵巢腫瘤,當然也有可能是糞塊。 E區:大概是泌尿或生殖系統問題。 1.有壓痛點:膀胱疾病(如膀胱炎)或子宮方面的疾病。 2.硬塊:子宮癌、子宮肌瘤、子宮外孕、膀胱過度脹大。 F區:大腸直腸問題。 G區:可能是食道炎所致。 H區:腸胃潰瘍或心臟病。 腹診

  8. 肺俞:第三胸椎下,旁開 1.5吋。 厥陰俞:第四胸椎下,旁開1.5吋。 心俞:第五胸椎下,旁開1.5吋。 肝俞:第九胸椎下,旁開1.5吋。 膽俞:第十胸椎下,旁開1.5吋。 脾俞:第十一胸椎下,旁開1.5吋 胃俞:第十二胸椎下,旁開1.5吋。 三焦俞:第一腰椎下,旁開1.5吋。 腎俞:第二腰椎下,旁開1.5吋。 大腸俞:第四腰椎下,旁開1.5吋。 小腸俞:與第一薦椎後孔齊平,旁開1.5吋。 膀胱俞:與第二薦椎後孔齊平,旁開1.5吋。 俞穴

  9. 體質虛弱、虛寒症 • 關元 • 足三里 • 命門 • 氣海 • 腎俞 • 湧泉 • 中脘

  10. 關元(任脈) •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肚臍下3寸,曲骨穴上2寸。

  11.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 在小腿前外側面的上部,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骨前緣1橫指(中指) 。

  12. 命門(督脈) • 在腰部,後正中線上在背下部,當第2腰椎棘突與第3腰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

  13. 氣海(任脈) •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肚臍下1.5寸,即肚臍與曲骨穴連線的上3/5段的中點處。

  14. 腎俞(足太陽膀胱經) • 在腰部,當命門穴(當第2與第3腰椎棘突之間凹陷處)的外側1.5寸。

  15. 湧泉(足少陰腎經) • 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2﹑3趾趾縫紋頭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另一取法當對第2跖骨間隙的中點凹陷處。

  16. 中脘(任脈) •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肚臍上4寸。

  17. 容易疲倦、精力減退 • 湧泉 • 腎俞 • 足三里 • 關元 • 三陰交

  18.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 • 在小腿內側,當足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19. 經痛 • 子宮穴 • 三陰交 • 關元 • 血海 • 腎俞 • 次髎

  20. 子宮穴(經外奇穴) • 在腹下部,當肚臍下4寸(任脈中極穴) ,旁開3寸處。

  21. 血海(足太陰脾經) •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骨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幾內側頭的隆起處。

  22. 次髎(足太陽膀胱經) • 在骶部,當骶中嵴的外側,適對著第2骶後孔處。

  23. 腹脹 • 中脘 • 天樞 • 氣海 • 足三里 • 陰陵泉 • 內關

  24. 天樞(足陽明胃經) • 在腹中部,距肚臍中2寸,即神闕穴外2寸處。

  25.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 • 在小腿內側面的上部,當脛骨內側緣與內側髁移行部和腓腸肌內側頭之間的凹陷處,一般在內膝眼下2寸處。

  26.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 • 在前臂掌面的下段,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大陵(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約與外關相對。

  27. 便秘 • 支溝 • 照海 • 天樞 • 水分 • 足三里 • 大腸俞

  28. 支溝(手少陽三焦經) • 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陽池穴上3寸處,尺骨與橈骨之間。

  29. 照海(足少陰腎經) • 在足內側面,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30. 水分(任脈) •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肚臍上1寸。

  31. 大腸俞(足太陽膀胱經) • 在腰部,當腰陽關穴(第4腰椎與第5腰椎棘突之間凹陷處)外側1.5寸處。

  32. 眼睛疲勞 • 印堂 • 睛明 • 瞳子髎 • 攢竹

  33. 印堂(經外奇穴) • 在面部,當兩眉之間中點處,正對鼻尖。

  34. 睛明(足太陽膀胱經) • 在面部,目內眦角稍上方凹陷處。

  35. 瞳子髎(足少陽膽經) • 在面部,目外眦旁,當眼眶外側緣處。

  36. 攢竹(足太陽膀胱經) • 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迹處。

  37. 失眠與自律神經失調 • 耳神門、交感點 • 神門 • 內關 • 三陰交 • 百會 • 足三里

  38. 耳神門、交感點() • 耳神門:在三角窩內,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上方。 • 交感點:在對耳輪下腳的末端與耳輪交界處。

  39. 神門(手少陰心經) • 在腕部,當腕掌側橫紋尺側1/3段的中點處,即腕豆骨之後,尺側腕屈肌腱橈側之凹陷處。

  40. 百會(督脈) • 在頭頂部正中線上,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當神庭與腦戶(枕外隆凸上緣)連線之中點處。簡易取穴法:兩耳尖連線與頭部正中線之交點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