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第一节 概述. 出血性疾病 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病。.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生理性止血包括 血管收缩、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血浆凝固 三个过程,并彼此密切相关。.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胶原、微纤维 Ⅻ Ⅲ. 血小板粘附、聚集. 限制血流 血小板释放 凝血酶

karly-da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出血性疾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第一节 概述 •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病。

  3.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生理性止血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血浆凝固三个过程,并彼此密切相关。

  4.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胶原、微纤维 ⅫⅢ 血小板粘附、聚集 限制血流 血小板释放 凝血酶 (ADP、TXA2、PAF、IP3) 血小板聚集成栓 纤维蛋白 血管期 细胞期 血浆期 (初步止血) (加固止血)

  5.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因素: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细胞。血小板在电子显微镜下像橄榄形、盘状,也有不规则形。正常人1/3的血小板平时贮存在脾脏中。血小板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2000-7000个血小板。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血小板的寿命平均为8-10天。

  6.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因素: 血小板超微结构: • 膜糖蛋白:与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有关 • 膜外层:可吸附大量的凝血因子、酶、蛋白质 • 微小管和微丝:构成血小板框架以保持形态 • 溶胶及凝胶物质:主要为血栓收缩蛋白 • 胞浆内:含α-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

  7. 循环血平均 生存期 8-10天 主要功能 止血

  8.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功能: • 粘附功能 • 聚集功能 • 释放功能 • 促凝功能 • 血块收缩功能

  9.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粘附功能:指血小板粘着在非血小板表面的现象。 血小板GPⅠb 内皮下组织:胶原、微纤维 血浆因子Ⅷ相关蛋白(vWF) GP1b — vWF —微纤维或胶原

  10. Sub-Endo VWF GPIb-IX-V Platelet Platelet Adhesion

  11.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聚集功能: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彼此粘着。 血小板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钙离子 必须有聚集诱导剂存在(ADP、Adr、胶原) 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 GPⅡb/Ⅲa Ca++ Ca++

  12. Fg Platelet Platelet GPIIbIIIa GPIIbIIIa Platelet Aggregation

  13.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释放功能:血小板颗粒内容物分泌、释放到细胞外的现象。诱聚剂均可诱导血小板释放反应。 α-颗粒:β血小板球蛋白( β -TG)、PF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vWF、纤连蛋白(FN)、凝血酶敏感蛋白(TSP)、Ⅰ、Ⅴ 致密颗粒:ADP、5-HT、ATP、抗胞质素 溶酶体:含多种蛋白水解酶

  14.  -TG PF4 -G ADP DB L AA TXA2 TXA2 Platelet Platelet Releasing Reaction

  15. 血小板的脂质代谢 磷脂 花生四烯酸 内过氧化物 (PGG2、PGH2) PGD2、PGE2、PGF2a 磷脂酶A2 环氧化酶 血栓烷合成酶 血栓烷A2(TXA2) 血栓烷B2 前列环素合成酶 前列环素(PGI2) 6-酮-PGF1a 异构酶

  16.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促凝活性: PF3:可使膜磷脂重排,提供血液凝固过程 中连锁反应的场所 加速因子Ⅻ转变为Ⅻa 直接活化因子Ⅺ 释放PF4与β-血小板球蛋白,加速凝血过程

  17. X Va Ca+ Xa VIIIa+IX Ca++ Fg VWF 血小板促凝活性

  18.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收缩功能: 血栓形成 血栓中血小板形成伪足 纤维蛋白 血小板伪足中收缩蛋白收缩 纤维蛋白丝缩短 血块收缩 Ⅱa Ca++

  19. actinomyosin 血小板收缩反应

  20. 正常凝血机制 • 正常凝血过程 以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为特征的,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瀑布学说的基本观点是:许多凝血因子在血液中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当其中某一因子被激活后,便以另一个因子为底物而将其激活,多个酶原按一定规律被激活即产生生物放大作用,最终导致纤维蛋白的生成和血液凝固。

  21. 凝血因子特性

  22. 正常凝血机制 •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酶促反应过程,分三个阶段: • 凝血活酶形成阶段 • 凝血酶形成阶段 • 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23. 正常凝血机制 • 凝血活酶形成阶段:由于启动方式和激活因子的途径不同,又分为: • 内源性凝血途径 • 外源性凝血途径

  24. 凝血与纤溶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内皮损伤→胶原 组织损伤 TF IX XII→XIIa VII/TF XI→XIa VIIa/TF IXa VIII→VIIIa 纤溶系统 X Xa X Va←V 纤溶酶原 凝血酶原 凝血酶 激活物 纤溶酶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XIII→XIIIa 交连的纤维蛋白 FDP

  25. 实验室检查 病因 优球蛋白 溶解时间↓ AT↓、TAT↑ 纤溶酶活化 凝血酶活化 纤溶酶原↓ 纤溶酶原 纤溶酶 因子II ↓ 凝血酶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F1+2 ↑ F1+2 Fig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单体↑ D-二聚体↑ D-二聚体 肽A、肽B↑ 肽A、肽B FDP↑ 3P(+) 单体复合物 FDP 纤维蛋白 干扰纤维蛋白单体聚 合、抑制血小板功能 微血栓形成 消耗凝血因 子、血小板 aPTT、PT↑,Plt↓ Fig、V、VIII等↓ 出血

  26.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细胞抗凝机制 • 体液抗凝机制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27.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细胞抗凝机制: • 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血栓功能; •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以清除进入血循环的促凝物质。 • 肝细胞能清除存在于血液中已激活的凝 血因子。

  28.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体液抗凝机制: • 抗凝血酶Ⅲ:灭活Ⅹa、Ⅱa、Ⅸa、Ⅺa、Ⅻa • 蛋白C系统:灭活因子Ⅴ和Ⅷ;阻止因子 Ⅹa与血小板的结合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组织因子凝血 机制的主要拮抗物 • 其他抗凝物质:肝素、α2-巨球蛋白、α1- 抗胰蛋白酶、肝素辅因子-Ⅱ

  29.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栓形成过程中,存在于组织、血浆及尿液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通过外激活途径,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使血流保持畅通。 •  纤溶系统由纤溶酶原、t-PA、u-PA组成。

  30. 出血性疾病分类 • 血管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 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 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 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 综合因素引起的出血

  31. 出血性疾病分类 • 血管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 先天性: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 获得性: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单纯性紫癜

  32. 出血性疾病分类 • 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 数量异常:  原发性:ITP、TTP;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急性白血病、再障。 • 功能缺陷: 粘附异常:巨血小板综合症、血管性血友病 聚集异常:血小板无力症 分泌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症、δ贮存池病 促凝功能缺陷:PF3缺乏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