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第 32 章 疱疹病毒

第 32 章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 Herpesviruses )是一类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双链 DNA 病毒。现已发现 114 种,分为 α 、 β 、 γ 三个亚科。 目前发现的人类疱疹病毒有 8 种。. 人类疱疹病毒名称及亚科. 包膜糖蛋白. 壳粒. 壳粒. DNA. 皮层. 人类疱疹病毒的共同特征:. 形态:. 复制: 在 细胞核内 复制和装配,通过核膜出芽,由胞吐或细胞溶解方式释放病毒。能使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感染类型: ① 显性感染 ② 潜伏感染 ③ 整合感染: 致癌 疫苗制备 ④ 先天性感染.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karim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32 章 疱疹病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32章 疱疹病毒

  2. 疱疹病毒(Herpesviruses)是一类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现已发现114种,分为α、β、γ三个亚科。疱疹病毒(Herpesviruses)是一类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现已发现114种,分为α、β、γ三个亚科。 • 目前发现的人类疱疹病毒有8种。

  3. 人类疱疹病毒名称及亚科

  4. 包膜糖蛋白 壳粒 壳粒 DNA 皮层 人类疱疹病毒的共同特征: • 形态:

  5. 复制: 在细胞核内复制和装配,通过核膜出芽,由胞吐或细胞溶解方式释放病毒。能使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6. 感染类型: ①显性感染 ②潜伏感染 ③整合感染:致癌 疫苗制备 ④先天性感染

  7.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8. 一、生物学性状 • HSV具有典型疱疹科病毒的形态。

  9. 有两种血清型: HSV-1和HSV-2,两型病毒DNA有50%同源性,两型感染部位不同。 • HSV糖蛋白:位于病毒体表面,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目前已发现并正式命名的有11种,分别是gB、gC、 gD、 gE、gG、 gH、 gI、 gJ、 gK 、gL 、gM 。

  10. HSV主要包膜糖蛋白的功能

  11. 培养: 细胞培养: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CPE明显,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动物接种:宿主广泛,不同接种途径产生不同感染结果。

  1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传染源:患者和健康病毒携带者 • 传播途径: HSV-1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SV-2通常为性传播,也可垂直传播。 • 初次HSV感染后多无明显症状,隐性感染达80%~90%。

  13. HSV感染形式表现为: 1、原发感染: HSV-1型原发感染多见于6M~2Y婴幼儿。 HSV-2型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 疱疹性龈口炎

  14. 疱疹性角膜炎

  15. 疱疹性湿疹

  16. 2、潜伏与再发感染: HSV原发感染后特异性免疫清除大部分病毒,但少数病毒与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节

  17. 3、先天性感染与新生儿感染:有宫内、产道及产后感染三种途径,其中以产道感染最为常见。3、先天性感染与新生儿感染:有宫内、产道及产后感染三种途径,其中以产道感染最为常见。 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或先天性畸形;皮肤、眼、口等局部疱疹等。 4、 HSV-2与宫颈癌: • 免疫性:在抗HSV感染中,细胞免疫更重要。中和抗体也有一定作用。

  18. 三、防治原则 • 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注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孕妇感染时可行剖宫产避免新生儿感染。 • 可用阿昔洛韦(ACV)治疗,但不能防止潜伏感染复发。

  19.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在儿童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varicella),病愈后病毒潜伏体内,少数人在青春期或成年后复发感染引起带状疱疹(zoster)。 • 生物学性状与HSV相似,但只有一个血清型。

  20. 致病性与免疫性 • 自然宿主:人 靶细胞:主要是皮肤 • 传染源:患者(水疱内容物、上呼吸道分泌物) • 传播途径:接触、呼吸道 • 易感人群:水痘好发于3~9岁小儿,成人也可感染。带状疱疹发生于有水痘病史者,成人、老人多见。

  21. 水痘 小儿患水痘:好发年龄为3~9岁,多在冬春季流行。皮疹分布呈向心性,躯干比面部和四肢多。病情较轻。但在细胞免疫缺陷、白血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可表现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成人患水痘:20%~30%并发肺炎。一般病情重,病死率亦高。 孕妇患水痘:表现亦较严重,并可引起胎儿畸形、流产或死产。

  22. 带状疱疹 潜伏于可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的少量病毒,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在冷、热、药物等因素刺激下,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神经轴突到达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发生疱疹,排列呈带状,故称带状疱疹。

  23. 儿童患水痘后,机体产生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极少再患水痘。儿童患水痘后,机体产生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极少再患水痘。 • 但体内所产生的病毒中和抗体,不能有效地清除神经节中的病毒,故不能阻止带状疱疹的发生。

  24. 微生物学检查 •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都较典型,一般不依赖实验室诊断。 • 疱疹基底部细胞涂片染色,检查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25. 防治原则 • 可预防接种VZV减毒活疫苗。 • 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VIg)被动免疫。 • 正常儿童患水痘不需治疗,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免疫低下患儿的水痘、成人水痘及带状疱疹。

  26. 第三节 EB病毒 • EB病毒是1964年Epstein和Barr最先从中非洲儿童的恶性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 体外培养的淋巴瘤细胞系中,用电镜发现的一种新的疱疹病毒,并命名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27. 一、生物学性状

  28. 培养特性 • EBV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尚不能用常规方法培养。 • 一般用人脐血淋巴细胞或用含EBV基因组的类淋巴母细胞培养EBV。

  29. 抗原性 • EBV基因组可产生多种抗原。 病毒潜伏感染时:EBV核抗原(EBNA)和 潜伏感染膜蛋白(LMP)。 病毒增殖时:EBV早期抗原 (EA)、EBV衣壳抗原(VCA)和EBV膜抗原(MA)。

  3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EBV的感染非常普遍,我国3~5岁儿童EBV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初次感染多无症状,病毒潜伏于体内,甚至终身携带。青少年和成人初次感染,可表现为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1. 传染源:EBV抗体阳性而仍排毒的健康人、隐性感染者和病人。传染源:EBV抗体阳性而仍排毒的健康人、隐性感染者和病人。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唾液感染。输血也偶可传播,但未发现有垂直感染。 • 宿主:在体内感染主要感染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B淋巴细胞和口咽上皮细胞。EBV受体为CD21(CR2)。

  32. 感染形式 • 增殖性感染 • 潜伏感染 • 恶性转化

  33. 相关疾病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良性全身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青春期初次感染大量EBV发病,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血单核细胞增多等。 • 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好发部位为颜面部。 • 鼻咽癌:东南亚、北非等地区多见。 • 霍奇金病:一种恶性淋巴瘤。

  3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免疫酶染色法及免疫荧光法 2、异嗜性抗体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5. 第四节 人巨细胞病毒 • 巨细胞病毒是一类增殖缓慢、具有严格种属特异性的病毒,包括人、鼠、马、牛、猪等巨细胞病毒,致人类疾病的称为人巨细胞病毒(HCMV)。 • 引起先天性畸形;免疫功能低下者显性感染。

  36. 一、生物学性状

  37. 培养特性 • 种属特异性和细胞类型特异性很高;人体内感染多种细胞,但体外仅在人成纤维细胞中增殖。 • 在培养细胞中复制慢,经7~12d才能出现典型的CPE。

  38. 细胞变圆、膨胀、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核内出现周围有一轮“晕”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称“鹰眼”细胞。细胞变圆、膨胀、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核内出现周围有一轮“晕”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称“鹰眼”细胞。

  3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CMV在人群中的感染极为普遍,初次感染大多在2岁以下,通常呈隐性感染,少数人有临床症状 。60%~90%成人有CMV抗体,多数都可长期带病毒。 • 潜伏部位:唾液腺、乳腺、肾脏、白细胞及其他腺体,长期或间歇地从尿、唾液、泪液、乳汁、精液、宫颈及阴道分泌物排出病毒。

  40. 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 • 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 2、接触传播:口-口,手-口 3、性传播: 4、医源性传播:输血及器官移植

  41. 感染类型 1、先天性感染:临床表现为巨细胞包涵体病(CID)。属于HCMV急性感染,表现为肝脾肿大、黄疸、紫癜及溶血性贫血;少数有畸形,流产或死胎。部分患儿在出生数月或数年后出现症状,表现为智力低下、耳聋等。

  42. 围生期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 • 青少年及成人感染:可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症;少见的并发症有肺炎、肝炎。 • 免疫缺陷人群感染:原发及潜伏感染均严重,病情重,发生全身感染,病死率高。

  43. 三、微生物学检查 • 细胞学检查:取组织或尿液标本,离心后涂片染色镜检。 • 病毒分离培养:临床一般不用。 •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与IgA可帮助诊断活动性HCMV感染。新生儿血清有IgM说明有宫内感染。

  44. 四、防治原则 • 婴儿室发现HCMV感染应隔离以防交叉感染。感染产妇避免母乳喂养。 • 加强献血员筛查。 • 疫苗接种不成熟。 • 可用丙氧鸟苷(更昔洛韦)治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