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心理理論與應用 青少年社會與情感發展

心理理論與應用 青少年社會與情感發展. 指導教授:楊慧珍 博士 組別:第四組 組員:高新凱、蔡孟桓、 余筱智、李怡璇、 謝岡政、陳永彣、

kalb
Download Presentation

心理理論與應用 青少年社會與情感發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理理論與應用青少年社會與情感發展 指導教授:楊慧珍 博士 組別:第四組 組員:高新凱、蔡孟桓、 余筱智、李怡璇、 謝岡政、陳永彣、 林志欽、潘建宏

  2. 大綱: 一.青少年人格發展理論觀點: 二.青少年的認定追尋: 1.父母的關係 2.同伴的關係 3.性的認定 三.青少年問題: 1.懷孕問題 2.犯罪問題

  3. 青少年時期 • 青少年階段介於兒童與成人之間,其角色是模糊不清,較社會邊緣化的,然而這階段正是個體自我認同形成的重要關鍵時期。 • 不同於兒童的無知或成年人的成熟,青少年階段正處於學習社會規範,兒童時期社會規範是透過重要他人加以約束,而成人則是將社會規範內化為自我約束,青少年則是處於轉變階段由他律轉向自律的時期。

  4. 人格發展理論與觀點: • 佛洛伊德:兩性期 為青年期的關鍵特徵,也是性器期性衝動的再甦醒。由於性成熟的的生理變化,使得青少年無法再向潛伏 期般壓抑性慾。 • 艾瑞克森:認定與角色混淆 身體快速成長與性的成熟,青少年開始探索自己在成人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透過魯莽行動或退至幼稚期逃避解決衝突表現他們得混淆;透過與他人親近及思想、情緒的分享,表現對自我的認定。

  5. 認定追尋 • 追尋認定是一生的歷程,青少年是起點。 • 心理學家馬西亞借用了艾氏的兩個元素-危機(自知的決策時刻)與承諾(個人對某事務所作的投注)-馬西亞將其作解釋後根據元素出現與否界定四種不同認定狀態。

  6. 心理學家馬西亞四種認定界限 1.認定達成:在面對選擇時,深思熟慮做出他們所想要的決定 2.喪之主動權:這類人做出決定時,卻為可慮期他的可能性,他們接受別人規劃好生活計畫 3.認定擴散:這類人也許曾或不曾經歷考慮可能性的階段,但無論哪種情況下他們都未達成一種承諾 4.延期償付:這類人正處於做決定的過程當中,似乎準備做承諾,且可能達到認定。

  7. 與父母關係 在形成認定過程中,青少年重新調適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他們必須與家庭區隔開來建立一個個別的認定。建立個人認定(分離 個體化)的過程是正常且健康的,但父母常會覺得自己和自己的價值被孩子們所排拒,因此有了口角。然而青少年的好辯與堅持己見,是因其認知發展,正在確立自己的想法的正確性,以提升自身能力發展,其出發點並非是為挑戰與破壞社會規範。 1.父母對青少年之影響 2.青少年的反叛 3.如何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8. 父母對青少年的影響 1.父母的工作型態: 當工作無法給青少年一個家的感覺時,可能會造成他的嚴重叛逆行為。而現今有些家長給孩子的感覺總是直接用錢解決問題。 2.父母所面對的親戚朋友: 常常會看到許多父母在比較自己的兒女,在此時青少年總是最不開心的時候,因為總是會有輸有贏的時候,這時的青少年會造成自己沒有信心甚至會有自暴自棄的情況出現。 3.父母在生活中的限制: 常常會有一句話出現“你可以做,為什麼我不可做?”,“別人可以,我怎麼不可以?”,就因為此階段的青年人總是會有好奇心態出現,而因為每個家庭父母的生活環境不同,也許有些父母的想法比較開放而有些倒是規規矩矩,但是對如此的規定青也單純只是出自自己的愛子心態,而因為父母的要求限制,總是會有出現意見不合的時候。

  9. 父母對青少年的影響 4.父母從前自我的感受: 如同標題所述,父母會將以前所遭遇經驗,加諸於孩子身上,但不是說家長對青少年的事情都會是屬於負面,也有許多正面的狀況。 5.父母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也可以把他看成是家庭形式如:雙薪家庭(父母忙於工作加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將青少年變成所謂的讀書機器。使得青年人對於一個家的觀念卻變的很薄弱。)單親家庭(一半的家長很努力的在尋找更好的生活,在此時的青少年更難去體會到整個家的感覺。)

  10. 青少年的反叛: 當青少年進入青少年時期面臨自我認同混淆危機,對青少年而言,尋求認同支持是重要的,而青少年階段亦開始學習獨立與家庭脫離,尋求自我認同的肯定與父母 的關係更有自己的主觀意見,造成孩子已經不像小孩子那麼聽話了,常與父母頂嘴。親子間的關係開始出現反叛與爭辯。

  11. 如何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一. 尊重:不論小孩年齡的大小,父母都應以獨立個體的態度待之。 二. 信任: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處理問題及分析判斷的能力,父母可以從旁協助,但不是「取而代之」,如此孩子才有機會學習獨立自主及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三. 關心但不干涉:孩子隨年齡的增長,對父母的依賴會逐年遞減,有時為了彌補那種「失落感」和「被需要」的感覺,父母會付出更多的呵護與關心。但也容易造成孩子有被干涉、被束縛的感覺,若雙方的互動是彼此關心不干涉對方,讓彼此都有自己的自由空間。

  12. 如何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四. 享彼此之間的感受:分享彼此的感受是維繫親子關係的要件,也是了解的基礎,許多無心的表現常會造成親子間不必要的隔閡,妨礙正常互動過程,若能經由相互坦誠的分享感受,不但能夠化解不必要的誤解,更能促進彼此間的關係與默契。 五. 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念:公平是孩子很重視的一種感受,上一代的價值觀不一定是錯的,但社會變遷,可能使上一代重視的價值觀,變成下一代永遠解不開的謎語。其實,塑造孩子價值觀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以身作則,只要親子關係良好,子女自然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舉止與觀念,但仍須孩子自己去做判斷與選擇,多提供孩子相關的資訊,以「共同參與的問題解決」方式,和孩子討論出他們的價值觀,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13. 與同伴關係 求學階段的青少年,有許多時間和同年齡層同學在一起學習,這是他們主要的交往對象,因此同學、朋友形成同儕團體的最大來源。同儕團體對於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產生很大的影響。其實青少年之前,同儕團體就已存在了,但隨著年齡成長,同儕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於青少年來說,與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希望被同儕接納的慾望,比其他年齡層來得顯著。因此青少年很容易為了迎合同儕,而改變他們的言語、衣著、行為、思想甚至價值觀

  14. 同儕之間的影響力: 1.情感支持:被接受,有歸屬感。可磨練增進其社交經驗與社交能力。 2.行為楷模:被接受於團體中的青少年在互動中有更多機會觀察學習同儕有效的社交行為,因而改善自己的社交能力。 3.增進正向行為:同儕互動中,同儕直接明確對青少年的行為做出反應,可在此過程中逐漸修正自己的行為。 4.同儕互教:可透過領導等方法,教導同儕某些社會行為。

  15. 性的認定 在心理發展上,青少年是以發展自我為重點,由於身體急速發育,生理上漸趨成熟,心理上也就逐漸渴望自己能夠獨立自主。同時,青少年期也是性驅力增高的時期,男生睪固酮的分泌急速增加,女性則是荷爾蒙,性衝動也隨著提高。然而基本上青少年的性衝動是在學習之中,個別差異大,受到個人身體、情緒及心智改變歷程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心理、生理與社會文化的交互影響。 在青少年期,多數年輕人先與異性形成密切友誼,再進一步產生異性間的情感,這是一個通往成人之路的健康正常的進展。認同自己的性別,處理自己的性衝動,發展親密的浪漫情感,都是達成性認的的重要步驟

  16. 青少年犯罪問題 1.青少年犯罪定義: 2.少年犯罪的原因: 3.青少年犯罪之特性: 4.少年犯罪防治工作:

  17. 青少年犯罪定義: 1.由法律定義來看,少年犯罪指少年違反刑事法令或少年法之犯罪行為。 2.由社會定義來看,少年犯罪指少年偏離社會規範之偏差行為。 此處少年犯罪主體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青少年,依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三條規定列為處理對象之少年行為,包括犯罪少年及虞犯少年

  18. 少年犯罪的原因: • 解釋少年犯罪學者之見解,少年犯罪原因有以下幾項重要因素 • 生理因素如:遺傳、基因、體型、年齡、性別、與生理結構等 • 心理因素包括個體的:人格、認知、動機、潛意識、智能等。 • 學校因素:教育行政、教材與教法、教學氣氛、學校適應、師生關係等。 • 家庭因素:單親家庭、家庭暴力等。 • 社會因素則包括:社會價值、職業環境、社區環境、大眾傳播、文化衝突、社會階級等因素。

  19. 青少年犯罪之特性: 1:相對性---犯罪行為之界定是相對的,不同時空、文化背景、對象皆有可能呈現不同之意涵與評價基準。 2: 過渡性---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偏差或犯罪行為,往往具有過渡性,在進入成年階段即獲得解決。 3: 連鎖性---犯罪行為有時會轉化為新的犯罪行為的誘因,導致連鎖反應或惡性循環。 4: 早發性---青少年犯罪行為之發生很可能在兒童時期便埋下禍根。 5: 多重性---青少年犯罪行為很容易伴隨許多其他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之發生。 6: 集體性---青少年行動常會與團體相依,追求團體認同或表現,以致有集體犯罪型式產生。

  20. 少年犯罪防治工作: a.第一層預防---找出社會環境中提供機會促使少年陷入犯罪行為的因素,加以預防、改善。 b.第二層預防---針對具潛在性之少年虞犯行為者,加以輔導使其不致發生犯罪行為。 c.第三層預防---指少年司法體系採取機構性處遇及社區處遇。也就是對已犯罪之少年進行矯治處理,使其能回歸社會日後不再犯案。

  21. 青少年懷孕問題: 61~89年未婚媽媽個案類別分析 1.青少年為何懷孕 2.懷孕產生之問題 3.懷孕產生的壓力 4.預防懷孕

  22. 青少年為何懷孕: 1.由於社會都市化的變遷,青少年性成熟度的提升,以及性知識與避孕知識的不足,造成青少年懷孕的比率逐年增加 2.「個人神話」的心理,認為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23. 懷孕產生之問題: 1.在醫學上的危險:一般子宮的成熟在十八至十九歲時才會完成,所以少女懷孕引發疾病及死亡率遠較二十歲以上的母親為高。其併發症有子宮脫垂、產後大出血、早產、產程延長…等。且母體本身還在生長發育階段,懷孕時不僅要顧及胎兒的生長發育,還得兼顧本身的生長發育,常容易產生營養不良之現象。 2.對人口之影響:過早生育,會使可生育之年齡相對的延長,加速人口成長之速度。

  24. 懷孕產生之問題: 3.對社會的影響:對於所有女性來說,過早懷孕及生育可能阻礙其本身受教育與工作的機會,由於身心均未成熟且無經濟基礎,亦會影響子女的養育問題。這些青少年婚姻多半感情基礎不穩定又倉卒成婚,而且正處於青春年華、愛玩樂的年齡,能定下心來照顧孩子、擔負為人父母責任的可能性不高。結果常常導致家庭破碎及離婚的悲劇。形成所謂的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再者就是送給他人領養,如此可能衍生更多的社會問題。 4.對原生家庭的影響:當家庭中有青少年懷孕時,整個家庭成員往往會出現憤怒、壓力、敵意或無奈接受的情緒反應

  25. 懷孕產生的壓力: 1.和原有社交圈隔離:因為懷孕,所以無法到學校上課,甚至被學校退學。現在台灣的有些高中職處理方式,男同學記過、女同學退學。 2.缺乏實質的資源:未成年媽媽絕大部分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一切必須仰賴父母或男友(或丈夫)的供給。 3.他人負向之言論:未成年懷孕是一件醜事,父母覺得丟臉、親友鄙夷的眼神和諷刺的言語,都使未成年母親很難感受到懷有新生命的喜悅。

  26. 懷孕產生的壓力: 4.與父母和男友(或丈夫)之衝突:時間點不對,帶來的就是傷心與憂慮。覺得女兒讓自己沒面子,所以大吵一架或是冷戰。而男友可能會希望她把孩子拿掉,所以有爭執。就算結了婚,卻不表示問題已經解決,反而更容易為生活瑣事而爭執。 5.母親角色之學習:當孩子出生後一定會有很多令人煩躁的事情發生,例如孩子生病、哭鬧不休…等。未成年媽媽就會發現,理想中的母親角色和現實情況之間的差距。對於孩子也會產生愛恨矛盾的衝突。 6.負向的情緒反應:因為上述幾項壓力來源,未成年媽媽就會產生焦慮、憂愁、疲倦…等負項的情緒反應。

  27. 預防懷孕: 1.父母應該盡早給予性的觀念,建立、肯定的態度。 2.學校、大眾傳播應提供正確的真實的性教育,如青少年懷孕的後果、如何預防懷孕 3.傳達青少年一些觀念: a.「不」是最理想的口頭避孕方法 b.兩性之間最重要的成分是愛、尊重、和誠實的溝通決不是違背個人的經驗和思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