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连锁遗传规律

连锁遗传规律. (一)、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     最早是由 Bateson 和 Punnett 于 1906 在香豌豆的两对性状杂交试验中首先发现的。. F 2 虽然也表现 4 种表型,但不符合 9 : 3 : 3 : 1 比例,亲本组合的偏多,重新组合的偏少。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 连锁遗传 F 2 中四个类型的个体数同理论数相差很大,原来组合在两个亲本中的性状在 F 2 代中仍然多数连在一起遗传,此现象称为连锁遗传现象。. 相引相和相斥相      相引相 : 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Download Presentation

连锁遗传规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连锁遗传规律

  2. (一)、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     最早是由Bateson和Punnett于1906在香豌豆的两对性状杂交试验中首先发现的。

  3. F2虽然也表现4种表型,但不符合9:3:3:1比例,亲本组合的偏多,重新组合的偏少。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

  4. 连锁遗传 F2中四个类型的个体数同理论数相差很大,原来组合在两个亲本中的性状在F2代中仍然多数连在一起遗传,此现象称为连锁遗传现象。

  5. 相引相和相斥相      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6.  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性和甲隐性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性和甲隐性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P F1

  7. (二) 、 连锁遗传的解释

  8. 1、性状分解单独分析

  9. 第一个试验:     紫:红=(4831+390):(1338+393)≈3:1 长:圆=(4831+393):(1338+390)≈3:1 第二个试验: 紫:红=(226+95):(97+1)≈3:1 长:圆=(226+97):(95+1)≈3:1   说明两个单位性状的综合分离不符合独立分 配规律,但每个单位性状而言,仍是受分离规律支配的。

  10. 2、测交

  11. 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测交试验 配子 YR Yr yR yr yr 理论期望的测交后代 YyRr 黄圆 1 Yyrr 黄皱 1 yyRr 绿圆 1 yyrr绿皱 1 实际测交结果 F1母本 F1父本 31 24 27 22 26 25 26 26 F1黄、圆YyRr 绿、皱yyrr

  12. 1)相引相 CS//CS cs//cs

  13. 计算:测交后代中:     亲本组合=(4032+4035)/86368 ×100%=96.4% 重新组合=(149+152)/8368 ×100%=3.6% 结论: CS:Cs:cS:cs=48.2:1.8:1.8:48.2 ≠1:1:1:1 说明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是独立分配的,而常常是连系在一起遗传,导致亲本型的配子数偏多,而重新组合偏少。

  14. 2)相斥相

  15. 计算:测交后代中:    亲本组合=(21379+21096)/43785 ×100%=97.01% 重新组合=(638+672)/43785 ×100%=2.99% 结论: Cs:CS:cs:cS=47.94:1.43:1.51:49.12≠1:1:1:1 说明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是独立分配的,而常常是连系在一起遗传,导致亲本型的配子数偏多,而重新组合偏少。

  16. 3、连锁的本质 Bateson发现连锁遗传现象不久,Morgan(1910年)用果蝇为材料,证明具有连锁关系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17. 生物的基因有成千上万,而染色体只有几十条,所以一条染色体必须荷载许多基因。生物的基因有成千上万,而染色体只有几十条,所以一条染色体必须荷载许多基因。

  18. (三)、连锁与交换的机制 

  19. 1、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20. 1)不完全连锁    F1不仅产生亲型配子,也产生重组型配子(如前述香碗豆试验),F2中有四种表现型.

  21. 2)完全连锁 F1只产生亲本类型配子,自交或测交,其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只表现为亲本组合的类型。其F2分离比例为3:1。

  22. 思考? 既然连锁,为何又有重组类型? 完全连锁下的两对性状F1自交与测交

  23. 2、交换与不完全连锁的形成 

  24. 细线期 偶线期 粗线期 双线期 终变期

  25. F1

  26. (四)、交换值的概念及基因定位 

  27. 1、交换值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8. 1)交换值,即重组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1)交换值,即重组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   交换值(%) =(重组型的配子数/总配数)%

  29.   假定有100个孢母细胞,其中有40个孢母细胞发生交换,60个孢母细胞不发生交换,F1的基因型为AB/ab(相引相),以每个孢母细胞产生四个配子计算,求交换值?  假定有100个孢母细胞,其中有40个孢母细胞发生交换,60个孢母细胞不发生交换,F1的基因型为AB/ab(相引相),以每个孢母细胞产生四个配子计算,求交换值?

  30. 重组率(交换值) =(40+40)/400%     =20%

  31. 香碗豆杂交试验F1测交结果 Cc与Ss两对基因间的交换值为: 相引相:交换值    =(149+152)/8368 % =3.6 % 相斥相:交换值    =(638+672)/44595%=2.94 %

  32. 2)交换值在0-50%之间变动. 交换值越接近0,连锁强度越大,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越少。反之,相反。 交换值的大小因外界条件和内在条件而会发生变化。一般交换值还是相对稳定的。

  33. 2、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34. 1)基因定位   定义:是指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35.   交换值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的相对距离,这种相对距离称为遗传距离。距离越远,交换值越大,反之则越小。  

  36. 2)基因定位的方法   两点测验法    基本步骤(方法)是首先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是否连锁;然后再根据其交换值来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  

  37.   已知:Aa、Bb和Cc这三对基因是连锁的,其中:Aa与Bb之间的交换值为为5, Aa和Cc之间的交换值为 7,Bb和Cc之间的交换值为12 。则可确定这三对基因的顺序。 

  38.   当连锁基因的距离大于5个遗传单位时,两位点之间所测得的交换值往往偏小,这是因为两位点之间可以同时发生两个交换,即双交换。  当连锁基因的距离大于5个遗传单位时,两位点之间所测得的交换值往往偏小,这是因为两位点之间可以同时发生两个交换,即双交换。

  39. 双交换

  40. B、三点测验   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41. 三点测验举例

  42. 三点测验结果

  43.   每个双交换都包括两个单交换,所以在估算两个单交换值时,应该分别加上双交换值,才能正确反映实际发生的单交换频率。  每个双交换都包括两个单交换,所以在估算两个单交换值时,应该分别加上双交换值,才能正确反映实际发生的单交换频率。

  44. 双交换值 = (4+2)/ 6708 % =0.09%     sh和c间的单交换值 = (116+113 )/ 6708 % + 0.09% =3.5% wx和sh间的单交换值 =( 601+626)/ 6708 % + 0.09% =18.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