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0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选讲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选讲. 上节知识回顾. 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具有三个特点: 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无 “ 他 ” 、 “ 她 ” 之别, “ 妳 ” 没出现) 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无 “ 您 ” , “ 朕 ” 在先秦为一般的第一人称代词) 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们”未出现). 本 节 概 述. 1、虚词,古人称之为虚字、词、辞。 2、凡是虚字,往往都没有 “ 本字 ” ,写的人常爱随便写个声音差不多的字就行了,字与词的形体意义是分离的。一个字形可以代表意义、用法毫不互联的多个虚词。

jos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选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选讲

  2. 上节知识回顾 • 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具有三个特点: • 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 (无“他”、“她”之别,“妳”没出现) • 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 (无“您”,“朕”在先秦为一般的第一人称代词) • 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 (“们”未出现)

  3. 本 节概 述 • 1、虚词,古人称之为虚字、词、辞。 • 2、凡是虚字,往往都没有“本字”,写的人常爱随便写个声音差不多的字就行了,字与词的形体意义是分离的。一个字形可以代表意义、用法毫不互联的多个虚词。 • 3、现代意义上,汉语词类划分为实词与虚词是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的首创。 • 马氏云:“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唯一助它字之态者曰虚字。”

  4. 4、现代语言学的观点:虚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4、现代语言学的观点:虚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5、传统语言学的观点:虚词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但包括今人也认为是虚词的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之类,而且还把今人不认为是虚词的代词、副词、叹词、象声词,甚至某些形容词、数词也看作是虚词。

  5. 古汉语虚词概说1、掌握古汉语虚词的作用绝对量:《古汉语虚词通释》收549个;【副364个,介77个,连85个,助70个,叹23个,代58个,助动23个,不定数3个】相对量:《韩非子》10.8万字,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虚词。 之——5248次,占1/80; 而——3096次,占1/35; 也——2940次,占1/37; 以——1897次,占1/57; 则——1349次,占1/80; 于——1290次,占1/84;……

  6. 2、古人遣词造句,虚词更重要。刘淇《助字辨略》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盖以文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2、古人遣词造句,虚词更重要。刘淇《助字辨略》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盖以文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7. (唐)刘知几《史通·浮词》中说:“夫人枢机之发,亹亹(wei)不穷,必有徐音以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宋稗类钞》载欧阳修《昼锦堂记》原文:“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两个“而”字乃后加)

  8. 3、古汉语虚词的特点与研究特点之一:由少到多,来源不一 王世舜《尚书译注》说:“和《左传》《国语》不同,《尚书》不用或很少用‘也、乎、哉’一类的文言虚词,而这些文言虚词则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运用这些虚词,不仅可使语义明确,而且也可使句子琅琅上口,显得通顺流畅。《尚书》中不用或很少用这些文言虚词,所以显得非常拗口。” 如:

  9. “古【者】我先后既【已】劳乃祖乃父,【则】汝共作我【之】畜民。【若】汝有戕则在乃心,【则】我先后【必】绥【于】乃祖乃父。【若是,则】乃祖乃父乃断弃汝,【而】不救乃【之】死。”“古【者】我先后既【已】劳乃祖乃父,【则】汝共作我【之】畜民。【若】汝有戕则在乃心,【则】我先后【必】绥【于】乃祖乃父。【若是,则】乃祖乃父乃断弃汝,【而】不救乃【之】死。”

  10. 虚词来源有三: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乌,孝鸟也。——借为叹词。焉,焉鸟,出于江淮。——借为合音词,“于之”。而,頰毛也。——借为连词。则,等划物也。——借为连词。虚词来源有三: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乌,孝鸟也。——借为叹词。焉,焉鸟,出于江淮。——借为合音词,“于之”。而,頰毛也。——借为连词。则,等划物也。——借为连词。

  11. 二是实词虚化。如:为,役作。——介词,替,给;益,水溢出。——副词,更加,越发。颇,头偏也。——副词,偏颇。本,植物下基。——原来,本来。二是实词虚化。如:为,役作。——介词,替,给;益,水溢出。——副词,更加,越发。颇,头偏也。——副词,偏颇。本,植物下基。——原来,本来。

  12. 三是通用假借。如:徒、只、但、特、独(仅独副词)若、汝、而、乃、尔(第二称代词)不、弗、毋、无、亡、勿(否定副词)何、曷、胡、害、阖(疑问代词)三是通用假借。如:徒、只、但、特、独(仅独副词)若、汝、而、乃、尔(第二称代词)不、弗、毋、无、亡、勿(否定副词)何、曷、胡、害、阖(疑问代词)

  13. 注意:在通用假借过程中,方言变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收集西周162器,列国164器,其中用“女(汝)”字137次;用“尔”字6次,只限于齐、晋之器,可见“尔”是方言词。注意:在通用假借过程中,方言变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收集西周162器,列国164器,其中用“女(汝)”字137次;用“尔”字6次,只限于齐、晋之器,可见“尔”是方言词。

  14. 特点之二:一词多类,一类多能。如:之(1)代词;(2)助词;(3)连词;以(1)介词;(2)连词;(3)助词;而(1)代词;(2)连词;(3)助词;所谓一类多能,指一个词在一类意义中,有多种含义。如:“而”当连词用,可分别表示“并列、转折、因果、假设、递进”等诸多关系。特点之二:一词多类,一类多能。如:之(1)代词;(2)助词;(3)连词;以(1)介词;(2)连词;(3)助词;而(1)代词;(2)连词;(3)助词;所谓一类多能,指一个词在一类意义中,有多种含义。如:“而”当连词用,可分别表示“并列、转折、因果、假设、递进”等诸多关系。

  15. 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一)、辞训式的研究;第一种,训诂方法。如:(1)“何则,何者,何也、是何也、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此皆文中自问之辞,所以引起下文来”(卢以纬《助语辞》)(2)“能不、能无、能勿、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袁仁林《虚字说》)(3)“《论语》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虽告之曰犹云若告之曰,亦假令之辞也。”(刘淇《助字辨略》)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一)、辞训式的研究;第一种,训诂方法。如:(1)“何则,何者,何也、是何也、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此皆文中自问之辞,所以引起下文来”(卢以纬《助语辞》)(2)“能不、能无、能勿、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袁仁林《虚字说》)(3)“《论语》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虽告之曰犹云若告之曰,亦假令之辞也。”(刘淇《助字辨略》)

  16. 这种方法源远流长。《墨子》:“或也者,不尽也。” “假者,今不然也。”《尔雅》:“朕、余、躬,身也” 。“粤、于、爰,曰也。”《说文》“乎、语之余也。”“兮、语所稽也。”“者,别事词也。” “宁、愿词也。”“乃、曳词之难也”“皆,俱词也。”……

  17. 第二种,语法的方法吕叔湘《文言虚字》;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第三种,虚词来源的研究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第四种,历史比较的方法如:丁声树:释弗不;第二种,语法的方法吕叔湘《文言虚字》;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第三种,虚词来源的研究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第四种,历史比较的方法如:丁声树:释弗不;

  18. 掌握古汉语虚词的方法第一、三定:定性【词性】、 定义【语法和词汇意义】、 定用【在句中的用途,翻译】第二,分析比较,舍同求异。第三,突出重点,解剖麻雀。【最常用的30~50个】

  19. 6、本章所讲虚词实际是传统语言学中的虚词。7、本章我们采用以字为纲的讲授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将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复杂、意义比较虚灵的字(往往代表几个词或具有几种词性)集中在一处讲述,避免一字分散在几个章节中出现。6、本章所讲虚词实际是传统语言学中的虚词。7、本章我们采用以字为纲的讲授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将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复杂、意义比较虚灵的字(往往代表几个词或具有几种词性)集中在一处讲述,避免一字分散在几个章节中出现。

  20. 第一讲 代词与“之、其、然”

  21. 会行走的 —“之”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22. 小篆写作 • 甲骨文写作

  23. “之”的本义 • 《说文解字》:“ ,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尔雅·释诂》:“之,往也。” • 本义:动词:到……地方去。

  24. 例 句 •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 特点:宾语必须出现,以表明到的处所。

  25. 第一,从称代范围上来看,现代汉语中的“他”、“她”只能用来代人,“它”主要用来代物,而“之”的称代范围却宽泛得多。既可以用来代人,也可用来代物,甚至有时“之”所称代的内容一时都很难说得清楚。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第一,从称代范围上来看,现代汉语中的“他”、“她”只能用来代人,“它”主要用来代物,而“之”的称代范围却宽泛得多。既可以用来代人,也可用来代物,甚至有时“之”所称代的内容一时都很难说得清楚。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26. 第二,从语法功能来看,“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不同。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之”只能充当宾语或兼语,不能充当主语和定语。第二,从语法功能来看,“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不同。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之”只能充当宾语或兼语,不能充当主语和定语。

  27. 第二,从语法功能来看,“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不同。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之”只能充当宾语或兼语,不能充当主语和定语。第二,从语法功能来看,“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不同。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之”只能充当宾语或兼语,不能充当主语和定语。

  28. 第三,“之”除可以充当第三人称代词以外,还可以充当第一、二人称代词。例如:第三,“之”除可以充当第三人称代词以外,还可以充当第一、二人称代词。例如: •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 例①中的“之”用作第一人称 • ②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 例②中的“之”用作第二人称。

  29.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 • 从西周金文和早期的典籍看,“之”的结构助词用法由指示代词用法虚化而来。在西周金文中,还没有助词“之”,定语往往直接加在中心语前面。 •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情况:

  30.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这类“之”,用在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之间,一般可以译为“的”,有的可以不译。例如: •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1.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一注意的问题 • 1、当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一种修饰关系时,多是一种比况、形象的说法,而不是指这种事物本身,“之”不能简单地译成“的”。例如: • ①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 ②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中山狼传》

  32.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注意的问题 • 2、当两个名词之间是一种种与属、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时,“之”可不译或翻译成“这”、“这些”。例如: • ①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病梅馆记》)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33.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 这类“之”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它的补语之间,一般可译为“得”。例如: • ①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②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也?何兴之暴也!(《史记·项羽本纪》)

  34.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这类“之”字,用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或介词之间,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译时应省去。例如: •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 ②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35.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四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四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间 • 这类“之”字,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它使得主、谓两部分结合得更为紧密,从意念上表达一件事情、一种情况。这种主谓结构,在句中可充当主语或宾语等成分,有时也可构成一个分句,但需要有别的分句搭配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例如: •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 • ②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僖公四年》)

  36.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五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起强调介宾词组的作用“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五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起强调介宾词组的作用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孟子·滕文公》 • ②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墨子·公输》)

  37.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六用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六用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②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

  38. “之”的音节助词用法 • 这类“之”字,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时间词或形容词、副词之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译时应省去。例如: • ①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②吾子勉之。(《左传·成公二年》)

  39. 注 意 • 古人名字常嵌“之”字以补足音节。如:介之推、佚之狐、烛之武、尹公之佗、孟之侧、公网之裘、管之鼻,公之鱼; • 女的有南之威,丽之姬,等。 • 清·陈仅《扪烛脞存》“古人声缓,多用语助,人名亦然。自汉以降,无此例矣。”

  40. 能力形成训练 • 1.作《师说》以贻之。 • 2.輮使之然也。 •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5.宋何罪之有? •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7.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9.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 10.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41. 问题讨论:关于“之”的词性问题 一 • 关于用在偏正短语和主谓之间的“之”: • 1)介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黎锦熙的《比较文法》、王力的《古代汉语》都持这种观点。《马氏文通》云:“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 • 2)连词: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词诠》;郭锡良《古代汉语》。 • 3)结构助词:这是语法学界目前通常的说法。王力《古汉语常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均采用此说。

  42. 问题讨论:关于“之”的词性问题二 • 关于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的“之”字: • 1)助词:通常的看法。 • 2)代词:王力《古代汉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提前的宾语是古代汉语变更语序的一种手段。即使被提前的宾语本身是代词,也并不排斥这种手段。”郭锡良《古代汉语》也持这种观点。 • 3)介词:《马氏文通》、《比较文法》都持这种观点。

  43. 问题讨论:关于“名+之+名”结构的语义关系问题讨论:关于“名+之+名”结构的语义关系 • 1)“之”为动词,充当谓语。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孟子·藤文公上》) • 2)“之”为结构助词,表示偏正关系。如:羔羊之皮。(《诗经·召南·羔羊》) • 小巧门:“之”作动词使用,其宾语必然为表示地点的名词。

  44. 拓展阅读 • 1、胡安良《词语漫笔》有 “之”字分解,对其动词、代词、助词的用法分辩较多。(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1) • 2、黎锦熙 《三百篇之‘之’》”,(《燕京学报》第8期 )

  45. 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农具——“其”

  46. “其”的本义 • 小篆写作其 • 甲骨文写作 《说文》无解。 • 本义:“其”,本为名词,是“箕”的本字,本义是“簸箕”。

  47. “其”的人称代词用法 • “其”作人称代词,和“之”一样,多表第三人称,但又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其”作人称代词,一般都需要有先行词。也就是说“其”所称代的那个名词或短语,一般都在前文出现过。和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比起来,“其”不论在称代范围上还是语法功能上,都有许多不同之处。

  48. 第一,“其”的称代范围比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要宽泛,它可以代人、事、物。第一,“其”的称代范围比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要宽泛,它可以代人、事、物。 • 第二,从语法功能上来看,“其”只能充当句子的定语或主谓结构、分句的主语,而不能充当宾语或独立句子的主语。

  49. “之”、“其”人称代词用法的区别 • “之”、“其”人称代词用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法功能方面: • 1、同为第三人称代词,“之”只能充当宾语,不能充当定语和主语;而“其”只能充当定语和小主语,不能充当宾语。二者具有互补性。 • 2、“之”作人称代词可以活用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而“其”只可以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

  50. “其”的人称代词用法一 •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充当定语,多是表示领属关系。一般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或者“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例如: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聊斋·促织》) •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诸葛亮《出师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