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0

管理学原理考试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管理学原理考试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结合 《 考试大纲 》 (见教材附录)每章考核要求来复习,复习要全面,无遗漏,不能存侥幸心理。 二、 对相关联内容要对照复习,多多比较。如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X 理论与 Y 理论关于人性的假设,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控制工作应遵循的原理,等等。 三、不要死记硬背,要深入理解,尤其是要把握管理学的思维方式。. 四、不能忽略教材中的图表、公式。 五、 自己去发现“题眼”(即容易出题的地方)。

Download Presentation

管理学原理考试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管理学原理考试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结合《考试大纲》(见教材附录)每章考核要求来复习,复习要全面,无遗漏,不能存侥幸心理。 • 二、 对相关联内容要对照复习,多多比较。如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X理论与Y理论关于人性的假设,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控制工作应遵循的原理,等等。 • 三、不要死记硬背,要深入理解,尤其是要把握管理学的思维方式。

  2. 四、不能忽略教材中的图表、公式。 • 五、 自己去发现“题眼”(即容易出题的地方)。 • 六、考试中,回答诸如“控制工作的基本原理”这一类论述题时,不仅要回答控制工作应遵循的几个原理,还 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控制工作。依此类推。

  3. 七、考试中,在做案例题时,要指明案例所涉及的相应的管理学原理。 • 八、做一下近年的考试试题。其中 的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题,都属于经常考试内容,虽然考过了,还会换一种方式来出题。

  4.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5.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 一、什么是管理 • 所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6.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 (一)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 管理是具有普遍性的 • (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管理者的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管理者的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员工。 • (三)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 管理的任务,也是管理者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 三、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7. 第二节 管理的性质 • 一、管理的两重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 • 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对于我们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的具有重要意义: • 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物品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 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8. 第三节 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 一、管理学及其特点 •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 一般说来,管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般性 2、多科性 管理学的多科性表现为:内容上和方法上 3、历史性 4、实践性

  9. 二、管理学研究内容与范围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二、管理学研究内容与范围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生产力方面 2、生产关系方面 3、上层建筑 • 三、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一)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能 (二)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很多,但贯穿本书的方法,也即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有三。 • 唯物辨证法 • 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1. 这里有必要把系统的特性和系统的观点作一简单的介绍这里有必要把系统的特性和系统的观点作一简单的介绍 • (一)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控制性 • (二)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则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观点、分级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等效观点 •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2. 一、单项 • 1、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学者是( ) A、赫伯特 ·A ·西蒙 B、小詹姆斯·H·唐纳利 C、弗里蒙特·E·喀斯特 D、托尼·布洛克特 • 2、管理的载体是( ) A、管理者 B、技术 C、工作 D、组织

  13. 3、管理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使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 ) A、氛围 B、环境 C、制度 D、体制 • 4、管理直接或间接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这反映了管理的( ) A、科学性 B、艺术性 C、必要性 D、目的性

  14. 5、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的是( ) A、经济性和目的性 B、必要性和目的性 C 、经济性和必要性 D 、有效性和经济性

  15. 6、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中,起总的指导作用的是( ) A、系统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比较分析法

  16. 二、多项选择题 • 1、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的责任包括( ) A、管理一个组织 B、管理管理者 C、管理工作和员工 D、决策 E、计划

  17. 2、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 A、科学性 B、艺术性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 3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包括 A、生产力方面 B、生产关系方面 C、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 E、社会关系

  18. 4、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有( ) A、唯物辩证法 B、直观法 C、因果法 D、系统方法 E、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5、系统的特征有( ) A 、目的性 B、交换性 C、控制性 D、相互依存性 E、开放性

  19. 三、名词解释 • 1、(P4)管理 • 2、(P18)系统

  20. 四、简答题 • 1、(P7)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 2、(P9)简述掌握管理的两重性的重要意义 • 3、(P13)简述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围 • 4、(P19)简述系统的观点

  21. 五、论述题 • 1、(P14)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 2、(P17)论述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

  22.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章 管理学的形成

  23. 第一节 概述 • 18世纪到19世纪末是管理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24. 管理学形 成和发展的阶段 • ⑴古典管理论阶段。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其特点是标准化、制度化; • ⑵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其特点是重视人的因素;

  25. ⑶管理理论丛林。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这一阶段管 理理论学派林立,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是这一阶段的特征; • ⑷战略管理。20世纪60年代以后,其特点是长远性; • ⑸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 其特点是注重持续改进和参与; • ⑹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特点是注重突破式改进和创新。

  26. 20世纪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 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 : • ⑴人类在集体协作和社会化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管理思想与经验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认识基础; • ⑵商品交换、商业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 制度的基础,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制度背景;

  27. ⑶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⑶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⑷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普 及和推广,是管理学形成的现实需要。 萨伊是首先承认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生产要素的人。他明确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要素与土地、劳动、资本相并 列。

  28.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 •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著有《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

  29. 科学管理理 论 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⑴工作定额原理; • ⑵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 • ⑶标准化原理 ; • ⑷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 • ⑸工人和雇主双方的“心理革命”; • ⑹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 • ⑺职能工长制 ; • ⑻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30. 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还包括 : • ⑴巴思。 • ⑵甘特。 • ⑶吉尔布雷斯夫妇。 • ⑷埃默森。

  31. 法约尔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对管理学研究影响深远。法约 尔被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32. 法约尔的管理思想: • ⑴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 • ⑵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⑶管理这一职能活动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要素组成; • ⑷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33. 统一指挥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指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于一个直接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统一领导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同样的目的,在其行动过程中所有部门和人员只能有一个领导人,只能有一个计划。

  34.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理论》中提出的。他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认为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应建立在理性-合法权力基础之上。

  35. 特点: • ⑴明确的分工; • ⑵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 ⑶根据职务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任用人员; • ⑷职业化的管理人员; • ⑸管理人员必须遵守规则和纪律; • ⑹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感情因素影响。

  36. 三种权力类型 • 任何组织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韦伯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即理性-合法权力,传统权力,超凡权力。

  37. 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 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传播和系统化做出重要贡献的是英国的厄威克和美国的古利克。厄威克提出了著名的管理十原则,古利克提出了“POSDCRB”七职能论,即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七项职能。

  38. 第三节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 霍桑试验 1924-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诞生了“人际关系学说”。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 的,因此称为“霍桑试验”。霍桑试验是在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主持下进行的。

  39. 梅奥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对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主要结论包括:梅奥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对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主要结论包括: ⑴职工是社会人。 ⑵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⑶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 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⑷存在着霍桑效应。

  40. 第四节 管理理论丛林 •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当时管理理论流派纷呈的现象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41. 管理过程学派 • 主张按管理职能建立管理学概念框架。具体观点包括:⑴管理是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⑵管理过程具有特定的职能,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 和控制;⑶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管理职能的重点有所不同;⑷管理应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法约尔是这一学派的创始者。

  42. 社会合作学派 • 社会学是该学派的理论基础,早期代表人物是巴纳德。他把组织看作一个社会系统,这个系统要求人们之间的合作。巴纳德的代表作是《经理的职能》。 • 贝克提出了组织结合力概念。组织结合力包括:⑴职能规范系统;⑵职位系统;⑶沟通联络系统;⑷奖惩制度;⑸组织规程。

  43. 经验(案例)学派 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和传授管理学问题,即“案例教学”。 • 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主张以人与人之间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比较注重个人。 • 群体行为学派 注重研究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这一学派也称为“组织行为”。 • 社 会技术系统学派 英国人特里斯特创立。注重工业工程,人-机工程问题的研究。 • 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是西蒙。主张围绕决策这个核心形成管理理论。

  44.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中的运用。 • 数学(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运筹学等数学方法研究管理问题。 • 权变理论学派 主张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学说。

  45. 第五节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提出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各国经济活动和企业经营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而言, • ⑴变化成为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 • ⑵顾客方与生产经销方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 ⑶竞争无所不在。 • 有人用3C来描述当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本轮廓,即变化、顾客和竞争。

  46. 战略管理 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发展。 • 特点 ⑴系统性。 ⑵长远预见性。⑶对外抗争性。⑷灵活应变性。

  47. 第六节 全面质量管理 • 一种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使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菲根堡姆。

  48. 具体体现为8项管理原则: ⑴以顾客为中心。 ⑵领导作用。 ⑶全员参与。 ⑷过程方法。 ⑸管理的系统方法。 ⑹持续改进。 ⑺基于事实的决策。 ⑻与供方的互利关系。

  49. 第七节 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组织绩效模式 • 创建学习型组织,目的是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增强组织战略竞争能力,保证组织 持续稳定发展。美国的卓越绩效模式为创建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标准。 •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⑴领导远见;⑵讲求战略;⑶组织结构扁平化;⑷信息共享;⑸员工活性化;⑹强组织文化。

  50. 卓越绩效标准的7个类目领导,战略计划,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对人员配备的重视,过程管理,经营结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