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第 7 章 生物催化剂 — 酶 Enzymes

羧肽酶. 第 7 章 生物催化剂 — 酶 Enzymes. 本章主要内容. 酶的一般概念 酶的组成与维生素 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酶的催化机理 酶反应的动力学 酶活性的调节. 1. 酶的概述. 1.1 定义. 酶是生物催化剂 。 绝大部分酶是蛋白质,还有一些核糖核酸 RNA 具有催化作用,称为核酶( ribozyme )。. 细胞的代谢由成千上万的化学反应组成,几乎所有的反应都是由酶( enzyme )催化的。 酶对于动物机体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不可或缺。酶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应用。. 1.2 酶的命名.

jolene-dy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7 章 生物催化剂 — 酶 Enzymes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羧肽酶 第7章 生物催化剂—酶Enzymes

  2. 本章主要内容 • 酶的一般概念 • 酶的组成与维生素 • 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酶的催化机理 • 酶反应的动力学 • 酶活性的调节

  3. 1.酶的概述 1.1 定义 酶是生物催化剂。绝大部分酶是蛋白质,还有一些核糖核酸RNA具有催化作用,称为核酶(ribozyme)。 细胞的代谢由成千上万的化学反应组成,几乎所有的反应都是由酶(enzyme)催化的。 酶对于动物机体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不可或缺。酶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应用。

  4. 1.2 酶的命名 (1)习惯命名——依据所催化的底物(substrate)、反应的性质、酶的来源等命名。例如,胃蛋白(水解)酶、碱性磷酸酶。 (2)系统命名—— 根据底物与反应性质命名 反应:葡萄糖+ATP 葡萄糖-6-磷酸+ADP 命名: 葡萄糖:ATP 磷酰基转移酶 (习惯名称,葡萄糖激酶)

  5. 1.3 酶的分类 • 氧化还原酶 AH2+B A+BH2 • 转移酶 Ax+C A+Cx • 水解酶 AB+H2O AH+BOH • 裂解酶 A B+C • 异构酶 A B • 合成酶 A+B C, 需要ATP

  6. 1961年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ssion,EC) 规定酶的表示法: EC. X. X. X. X 例如: 乳酸脱氢酶

  7. 1.4 酶活性(enzyme activity) • 酶活性的表示方法: 酶活性指的是酶的催化能力, 用反应速度来衡量,即单位时间里产物的增加或底物的减少。 V= dP / dt = - dS / dt 测定方法: 吸光度测定、气体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8. 酶活性的计量: EC 1961年规定: 在指定的条件下,1分钟内,将1微摩尔的底物转变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为1个酶活国际单位(IU) 。 比活性(specificity of enzyme )指的是每毫克酶蛋白所具有的酶活性单位数。 比活性 = 活性单位数/酶蛋白重量(mg) 比活性反映了酶的纯度与质量。

  9. 随着酶催化的反应进行,反应速度会变慢,这是由于产物的反馈作用、酶的热变性或副反应引起的。但是,在反应起始不久,在酶促反应的速度曲线上通常可以看见一段斜率不变的部分,这就是初速度。随着酶催化的反应进行,反应速度会变慢,这是由于产物的反馈作用、酶的热变性或副反应引起的。但是,在反应起始不久,在酶促反应的速度曲线上通常可以看见一段斜率不变的部分,这就是初速度。 在酶的动力学研究中,一般使用初速度的(V0)概念。 酶促反应的速度曲线

  10. 1.5 酶的特点 • 高效性 酶的催化作用可使反应速度比非催化反应提高108 -1020倍。比其他催化反应高106 -1013倍 例如:过氧化氢分解 2H2O2 2H2O + O2 Fe3+催化,效率为6×104mol/mol. s 过氧化氢酶催化,效率为6 × 106mol/mol.s • 专一性 即对底物的选择性或特异性。一种酶只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转变成相应的产物。

  11. 绝对专一性 一种酶只催化一种底物转变为相应的产物。 例如,脲酶只催化尿素水解成CO2和NH3。 • 相对专一性 一种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类化学键。 例如,不同的蛋白水解酶对于所水解的肽键两侧的基团有 不同的要求。 • 立体专一性 指酶对其所催化底物的立体构型有特定的要求。 例如,乳酸脱氢酶专一地催化L-乳酸转变为丙酮酸,延胡索酸只作用于反式的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立体专一性保证了反应的定向进行。

  12. R3: Tyr, Trp, Phe R4: 不是 Pro R1: Lys, Arg R2: 不是Pro

  13. 酶容易变性 这是酶的化学本质(蛋白质)所决定的。 • 酶的可调节性 抑制和激活(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 反馈控制(feed back) 酶原激活(activation of proenzyme) 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化学修饰(chemical modification ) 多酶复合体(multienzyme complex) 酶在细胞中的区室化 (enzyme compartmentalization )

  14. 2. 酶的组成与维生素 2.1 酶的化学本质 已知的上千种酶绝大部分是蛋白质 单纯酶:少数,例如:溶菌酶(催化水解细菌多糖细胞壁) 结合酶:大多数 结合酶 = 酶蛋白 + 辅因子 辅因子包括: 辅酶、辅基和金属离子。

  15. 酶蛋白的作用:与特定的底物结合,决定反应的专一性。酶蛋白的作用:与特定的底物结合,决定反应的专一性。 辅酶、辅基的作用:参与电子的传递、基团的转移等,决定了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有十几种. 辅酶与辅基的异同点: 它们都是耐热的有机小分子,结构上常与维生素和核苷酸有关。但是辅酶与酶蛋白结合不紧,容易经透析除去,而辅基通常与酶蛋白共价相连。 金属离子的作用:它们是酶和底物联系的“桥梁”;稳定酶蛋白的构象;酶的“活性中心”的部分。

  16. 结合酶举例,( )内为辅因子: 乳酸脱氢酶(辅酶I, NAD) 异柠檬酸脱氢酶(辅酶I, NAD) 醇脱氢酶(辅酶I, NA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辅酶II, NADP) 琥珀酸脱氢酶(FAD) 乙酰辅酶A羧化酶(生物素,ATP,Mg++) 脂酰辅酶A合成酶(辅酶A, CoA)

  17. 2.2 维生素与辅酶、辅基的关系 维生素(Vitamin)是动物和人类生理活动所必需的,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有机小分子。它们并不是机体的能量来源,也不是结构成分,大多数以辅酶、辅基的形式参与调节代谢活动。 脂溶性维生素: A 视黄醇(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 D 钙化醇 E 生育酚 K 凝血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以下主要介绍B族维生素与辅酶、辅基的关系)

  18. B族维生素及其辅酶、辅基形式

  19. VB1,硫胺素经 焦磷酸化转变为 TPP,焦磷酸硫 胺素。它是酮酸 脱氢酶的辅酶。 以VB2,核黄素为基础形成两种辅基 FMN黄素单核苷酸和FAD黄素 腺嘌呤 二核苷酸。作用是传递氢和电子。

  20. 尼克酸,烟酸(维生素Vpp) NAD+/NAD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还原) NADP+/NADP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氧化/还原)。烟酰胺衍生物 ,传递氢和电子, 氧化还原酶的辅酶。

  21. 泛酸(维生素B3) 是CoA (辅酶A )的组成成分。 CoA是脂酰基的载体。 吡哆醛和吡哆胺(吡哆素), 维生素B6。磷酸吡哆醛是氨 基酸转氨酶、脱羧酶等的辅酶。

  22. 叶酸,其还原衍生物四氢叶酸 是一碳基团转移酶的辅酶。 一碳基团,如甲基、乙烯基、 甲酰基等。 生物素,维生素H。 噻吩和脲缩组成,CO2的载体, 羧化酶的辅酶,且有戊酸侧链 。

  23. 维生素B12中心钴原子结合5’-脱氧腺苷基称辅酶B12,维生素B12中心钴原子结合5’-脱氧腺苷基称辅酶B12, 为一些变位酶和转甲基酶的辅酶。 硫辛酸,含硫脂肪酸,其巯基 有氧化和还原两种形式,既可 以传递氢和电子,又能转移 脂酰基。

  24. 3. 酶的分子结构 单体酶 只有三级结构,一条多肽链的酶。如129个氨基酸的 溶菌酶,分子量14600。 寡聚酶 含2-60 个亚基,有复杂的高级结构。 常通过变构效应在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乳酸脱氢酶。 多酶复合体 由多个功能上相关的酶彼此嵌合而形成的复合体。它可以促进某个阶段的代谢反应高效、定向和有序地进行。 例如,由三个酶组成的丙酮酸脱氢酶系。

  25. 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site) 与酶的催化活性有关的基团称为必需基团 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 必需基团 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与底物结合,决定专一性) 活性中心 催化基团(影响化学键稳定性,决定催化能力)

  26. 酶的活性中心示意图 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上由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构成的一个微区

  27. 4. 酶的催化机理 4.1 活化能 化学反应是由具有一定能量的活化分子相互碰撞发生的。分子从初态转变为激活态所需的能量称为活化能。无论何种催化剂,其作用都在于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 一个可以自发进行的反应,其反应终态和始态的自由能的变化(∆G ’)为负值。这个自由能的变化值与反应中是否存在催化剂无关。

  28. 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物 分子活化时所需的能量 非催化反应和酶催化反应活化能的比较Ea,活化能;ΔG,自由能变化

  29. 4.2 中间产物学说 S+E ES P+E 中间产物 反应过程 S+E ES ES* EP P+E 过渡态 复合物

  30. 酶介入了反应过程。通过形成不稳定的过渡态中间酶介入了反应过程。通过形成不稳定的过渡态中间 复合物,使原本一步进行的反应分为两步进行,而两步 反应都只需较少的能量活化,从而使整个反应的活化能 降低。形成过渡态中间复合物是关键。

  31. 4.3 诱导契合学说(induced fit) 诱导契合学说认为, 酶和底物都有自己 特有的构象,在两 者相互作用时,一 些基团通过相互取 向,定位以形成中 间复合物。

  32. 4.4 催化机理 • 邻近与定向效应:增加了酶与底物的接触机会和有效碰撞。 • 张力效应:诱导底物变形,扭曲,促进了化学键的断裂。 • 酸碱催化:活性中心的一些基团,如His,Asp作为质子的受体或供体,参与传递质子。 • 共价催化:酶与底物形成过渡性的共价中间体,限制底物的活动,使反应易于进行。 • 疏水效应:活性中心的疏水区域对水分子的排除、排斥,有利于酶与底物的接触。

  33. 5.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与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密切有关。这些因素有:温度、酸碱性、底物(substrate)浓度、酶浓度、激活剂(activators)和抑制剂(inhibitors)等。

  34. 5.1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升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加快。在较低温度条件下,酶促反应也遵循这个规律。但是,温度超过一定数值时,酶会因热变性,导致催化活性下降。 最适温度(optimum T):使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的温度。 最适温度因不同的酶而异,动物体内的酶的最适温度在37 0C -40 0C左右。有的温泉微生物的酶非常耐热,也有的酶在较低的温度下活性反而高。

  35. 酶反应的温度曲线和最适温度

  36. 5.2 溶液pH值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 最适pH(optimum pH): • 使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溶液的pH。 酶的最适pH 与酶的性质、底物和缓冲体系有关。 在最适pH时,酶和底物之间有最好的结合状态。

  37. 5.3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确定时, 反应速度与酶的浓度 成正比。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8. 5.4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在低底物浓度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当底物浓度较高时,v也随着[S]的增加而升高,但变得缓慢,表现为混合级反应。当底物浓度达到足够大时,反应速度也达到最大值(Vmax),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 反应速度对于底物浓度的变化呈双曲线,称为米氏双曲线,其数学表达式为米氏方程.

  39. 米氏双曲线

  40. 米氏方程的推导 首先假设: 1. 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 2. pH、温度和酶的浓度固定,变化的是底物浓度 3. 反应在起始阶段,逆反应可忽略 4. 反应体系处在稳态(stable state)

  41. k+1 E + S ES E + P k+2 k-1 根据中间产物学说,在稳态时,ES 中间复合物的生成速度与其分解速度相等,并有以下关系式: V1=V-1+V+2 (1) k+1[E][S] = k-1[ES] + k+2 [ES]= [ES](k-1 + k+2) [E] [S] =[ES] (k-1 + k+2)/ k+1(2) 令(k-1 + k+2 )/ k+1 =Km (米氏常数) [E] [S] =[ES] Km (3)

  42. [Et]是自由酶E的浓度与结合酶ES的浓度之和, 即 [Et] = [ES] +[E] (4) 总的反应速度V应该等于 V+2 = k+2[ES] (5) 将(4) ,(5) 代入 (3),整理得到 米氏方程: V=Vm [S] /(Km+[S]) V速度 Vm 最大速度 [S]底物浓度 Km 米氏常数

  43. 米氏常数是反应最大速度 一半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 当S<<Km时, v正比于[S],呈一级反应 当S>>Km时, v=Vm,呈零级反应 米氏双曲线

  44. 米氏常数及其意义 由米氏方程可知,米氏常数是反应最大速度一半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即当v = 1/2Vm时,Km = S 米氏常数Km=(k-1+k+2)/k+1 在反应的起始阶段,k+2 << k-1,Km ≈k-1/k+1 ≈1/K平≈K解离 此时,Km越大,说明E和S之间的亲和力越小,ES复合物越不稳定。 当Km越小时,说明E和S的亲和力越大,ES复合物越稳定,也越有利于反应。 米氏常数Km对于酶是特征性的。每一种酶对于它的一种底物只有一个米氏常数。

  45. 米氏常数的求法 双倒数方程和双倒数曲线 双倒数作图法

  46. 5.5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的抑制剂(inhibitor):凡能使酶的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 酶抑制作用分为可逆抑制作用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47. (一)可逆抑制作用(reversible inhibition) 抑制剂与酶蛋白以非共价方式结合,引起酶活性暂时性丧失。抑制剂可以通过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被除去,并且能部分或全部恢复酶的活性。根椐抑制剂与酶结合的情况,又可以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和混合抑制等。

  48. 1. 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or) 竞争性抑制剂因具有与底物相似的结构,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与酶形成可逆的EI复合物,减少的酶与底物结合的机会,使酶的反应速度降低的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解除。

  49. 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特点是Vmax不变,而Km增大

  50. 在可逆的竞争性抑制中, 抑制剂通常是酶的天然底物 结构上的类似物,两者竞争 酶的活性中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