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蘇軾( 1037-1101 )

蘇軾( 1037-1101 ). 文光國中 陳政一 整理.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 ( 今四川眉山縣 ) 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祐三年生,嘉祐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 後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後又因晢宗親政啟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之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

Download Presentation

蘇軾( 1037-1101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蘇軾(1037-1101) 文光國中 陳政一 整理

  2.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 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 他是宋仁宗景祐三年生,嘉祐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

  3. 後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後又因晢宗親政啟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之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後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後又因晢宗親政啟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之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 • 當時為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享年六十六歲。 • 高宗朝,賜太師,諡文忠。

  4.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雜染佛禪,既能關注朝政民生,保持獨立的見解,又能隨緣自適,達觀處世。他的思想出入儒道,雜染佛禪,既能關注朝政民生,保持獨立的見解,又能隨緣自適,達觀處世。 • 宏博通達的學識才華和飽經憂患的人生體驗,也玉成了蘇軾詩歌體裁多樣,內容廣博,立意新奇,呈現出「吞五湖三江」的氣象。 • 他的一生政治諷諭詩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5. 蘇軾詩中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蘇軾詩中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 •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念奴嬌 赤壁懷古》」 • 他寫的絕句《題西林壁》也以富與理趣著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6. 總之,蘇軾的詩今存 2700 多首,有著豐富多彩的風格,或雄奇奔放,或富於理趣,或簡淡自然。 • 他善於運用新奇形象的比喻來描繪景物,闡發哲理。尤其是長篇古詩大多博用比喻,聯想無窮,語言流暢,氣勢奔放。 • 他還善於幽默曠達的筆調,隨時生發奇警新鮮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這都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徵。

  7. 他的詩詞衝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艷科」的舊框框。他的詩詞衝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艷科」的舊框框。 • 他和南宋的辛棄疾行成詞壇的「蘇辛」豪放詞派。 • 他的散文,書,畫等成就都很高。 •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8. 他資稟忠愛,議論英發,歷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他資稟忠愛,議論英發,歷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 • 其文章政事為天下所宗仰,蓋過歐陽修為文壇領袖。 • 喜交遊,推獎後進不遺餘力,一時知名之士皆歸之如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號稱蘇門四學士。 • 有東坡集行世。其詞集名東坡樂府,傳本甚多,王鵬運四印齋覆刻景元延祐本,朱氏彊村叢書編年本俱佳。

  9. 蘇軾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泠,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0. 翻譯 • 何必去理會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一邊長嘯,悠然地前行。 • 竹杖和草鞋輕捷更騰駿馬,有什麼可怕?我披一領簑衣,只管在風雨中過它一生。 • 輕寒的東風將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在相迎。 • 回望走過的風雨蕭瑟處,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謂天晴。

  11. 賞析 • 此詞作于作者貶官黃州時,通過對途中遇雨一事的記敍,表現作者謫居時的胸襟開朗,性格曠達。 • 上篇寫途中遇雨,卻泰然處之。"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語雙關,既說自己向來在風雨中泰然處之,也說在坎坷的仕途上同樣泰然處之,顯示了開朗的胸襟和曠達的性格。

  12. 賞析 • 下篇首兩句詞意略轉。“微冷”之感流露出作者因遭不幸心中泛起的一縷不快情緒,但馬上又被那曠達的性格所排遣,天晴了,回顧來程中所經歷的風雨,自有一番感觸。 • 自然界之風風雨雨,早已見慣;仕途中風雨襲來,卻很難料定。然而遭受風吹雨打的人卻更是盼望著晴天。

  13.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4.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 • 唐人稱李白爲“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爲“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

  15. 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 • 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

  16. 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爲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爲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 • 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爲,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

  17. 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 • 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 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18. 念奴嬌 • 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 驚濤裂岸 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 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人間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