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第三节 糖的有氧氧化与三羧酸循环

第三节 糖的有氧氧化与三羧酸循环. 一 . 有氧氧化的三个阶段 G ---- 2 丙酮酸 (同酵解). 2 丙酮酸 2 乙酰辅酶 A. 2 乙酰辅酶 A TCA 循环. 在有氧时,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内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 A 再进入 三羧酸循环 :. 二、丙酮酸氧化脱羧成乙酰辅酶 A 丙酮酸脱氢酶系

jerr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节 糖的有氧氧化与三羧酸循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糖的有氧氧化与三羧酸循环 一. 有氧氧化的三个阶段 G ---- 2丙酮酸(同酵解) 2丙酮酸2乙酰辅酶A 2 乙酰辅酶A TCA循环 在有氧时,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内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 二、丙酮酸氧化脱羧成乙酰辅酶A 丙酮酸脱氢酶系 CH3COCOOH + HSCOA + NAD+ CH3CO~SCOA +CO2+ NADH+H+ 三、 TCA途径:

  2. 这一途径普遍存在动、植物及微生物细胞中,不仅是糖分解的主要途径,也是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途径,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为此获1953年的诺贝尔奖这一途径普遍存在动、植物及微生物细胞中,不仅是糖分解的主要途径,也是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途径,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为此获1953年的诺贝尔奖 三.TCA循环共有8步,(P95,图13-9) 1.1、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TCA循环起始步骤,由柠檬酸合成酶(柠檬酸缩合酶)催化,乙酰辅酶A的甲基移去质子形成负碳离子,亲核攻击草酰乙酸的酮基碳,缩合生成柠檬酰辅酶A,再由高能硫酯键水解推动总反应进行,生成柠檬酸。

  3. 柠檬酸合成酶: 键。形成的柠檬酰CoA使酶结构进一步变化,活性中心增加了一个天冬氨酸残基捕获水分子以水解硫酯键。CoA和柠檬酸相继离开酶,酶恢复成开放型。此酶是一个调控酶,可受ATP、NADH、琥珀酰CoA和长链脂酰CoA抑制。故此反应是可调控的限速步骤。 草酰乙酸 1.构象变化: 开放型 关闭型 HSCOA、柠檬酸 2.活性中心: His 草酰乙酸; His 乙酰COA; Asp H2O 3.可调节酶: ATP、NADH、琥珀酰CoA和长链脂酰CoA可抑制此酶活性。

  4. 状态时被激活。异柠檬酸脱氢酶是TCA循环中第二个调节酶。状态时被激活。异柠檬酸脱氢酶是TCA循环中第二个调节酶。

  5.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成为琥珀酰CoA: 第二次氧化反应且伴有脱羧,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催化

  6. 5. 琥珀酰COA转化成琥珀酸并产生GTP; 这是TCA中唯一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产生高能磷酸键的步骤。 GTP + ADP GDP + ATP

  7. 6.6.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第三步氧化还原反应,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氢受体:酶的辅基FAD 7、延胡索酸水化成苹果酸: 延胡索酸酶具有立体异构特异性,OH只加在延胡索酸一侧,形成L-苹果酸。

  8. 8. 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TCA中第4次氧化还原反应,由L-苹果酸脱氢酶催化,NAD+是辅酶。 在标准热力学条件下,平衡有利于逆反应。但在生理情况下,反应产物草酰乙酸不断因合成柠檬酸而移去,使其在细胞内浓度极低(小于10-6 mol/L),而使反应向右进行。 注:有氧氧化第3阶段即TCA循环的关键酶是: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 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有氧氧化第2阶段的关键酶: 丙酮酸脱氢酶系 有氧氧化第1阶段的关键酶:即糖酵解的三个关键酶

  9. 四、TCA中ATP生成与生物学意义: (1)供能:共产生12 ATP乙酰COA进入TCA ,每一次循环有: 4次脱氢反应 3 NADH 3*3 = 9 ATP 1 FADH2 2*1 = 2 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 1GTP 1 ATP (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的反应) 1乙酰辅酶A 209.1千卡, 7.3*12 = 84.6 千卡, 体外燃烧 有效利能率:84.6 / 209.1 *100 % = 42 % (见P 100 图13-10) (2)提供碳骨架:例 草酰乙酸 + NH2 Asp (见P101 图13-11) (3) 有氧氧化 G酵解:2ATP + 2 NADH肌细胞等:2*2ATP (穿梭) 肝细胞等:2*3ATP (可净生成36或38ATP) 2丙酮酸 2乙酰辅酶A :2 NADH 2* 3 ATP 2乙酰辅酶A TCA循环:12*2 = 24ATP

  10. 三.五、TCA中碳骨架的不对称反应 乙酰COA经TCA,产生2 CO2;草酰乙酸经循环可再次生成。但是用同位素 14C、 13C分别标记乙酰COA的甲基和羰基碳,发现在第一轮循环中没有标记的CO2释放,说明第一轮循环释放的二个碳原子并非乙酰COA的碳原子。(P101 图13-11、12) 有人解释其原因是顺乌头酸酶与柠檬酸结合不对称,脱水时 H 仅来自草酰乙酸,故TCA第一轮没有标记的CO2出现。

  11. 六、TCA的回补反应

  12. 3. 天冬氨酸及谷氨酸的转氨作用可以形成草酰乙酸和酮戊二酸;异亮氨酸、 缬氨酸和苏氨酸、甲硫氨酸可形成琥珀酰COA而补充TCA。 4. 苹果酸酶 : (胞液) (线粒体) NADPH NAD+

  13. 三.七、乙醛酸循环 特殊生理意义:(1)将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乙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可合成糖; (2)净结果为:2乙酰辅酶A 琥珀酸 回补TCA

  14. 第四节 磷酸戊糖途径(磷酸己糖支路)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955年Gunsalas发现并提出单磷酸己糖支路(HMP),又称戊糖途径。 二. 磷酸戊糖途径: 氧化阶段;G-6-P 脱氢脱羧 5-磷酸核糖 可分为 非氧化阶段:磷酸戊糖分子重排 磷酸单糖 酵解 1. 1、G-6-P脱氢脱羧转化成5-磷酸核酮糖 (1)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G-6-P脱氢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反应以NADP为氢受 体形成NADPH; (2)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在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酶催化下水解成6-磷酸葡萄糖酸;

  15. (3) 3)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催化下,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脱羧产生5-磷酸核酮糖,反应以NADP为氢受体形成NADPH;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此阶段的调控酶,催化不可逆反应,NADPH反馈抑制酶活性。

  16. 1.2、磷酸戊糖同分异构化生成5-磷酸核糖和5-磷酸木酮糖1.2、磷酸戊糖同分异构化生成5-磷酸核糖和5-磷酸木酮糖 ( (1)磷酸戊糖异构酶催化5-磷酸核酮糖同分异构化成5-磷酸核糖; (2)磷酸戊糖差向酶催化5-磷酸核酮糖转化成5-磷酸木酮糖 H

  17. 1.3、磷酸戊糖通过转酮反应及转醛反应生成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6- 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

  18. ((反应机制见P 105) (2)转醛反应 由转醛酶催化使磷酸酮糖(7-磷酸景天酮糖)上的三碳单位(二羟丙酮基)转到另一个磷酸醛糖(3-磷酸甘油醛)的C1上,生成6-磷酸果糖和4-磷酸赤藓糖。

  19. (3) 转酮反应: 4-磷酸赤藓糖经转酮反应接受5-磷酸木酮糖上的二碳单位形成 6-磷酸果糖与3-磷酸甘油醛

  20. 磷酸戊糖途径(简称HMP)可总结如下: 2(G-6-P)(2*6C) 2 NADP+2 NADPH+H+ 2(G-6-P酸) (2*6C) 2 NADP+ 2 NADPH+H++ 2CO2 2(5-P核酮糖)(2*5C) ( 5-P核糖) (5-P木酮糖 ) (7C)7-P景天酮糖 3-P甘油醛 (3C) 另1分子G-6-P(4C) 4-P赤藓糖 6-P果糖 (6C) 5-P木酮糖 3 C 3-P甘油醛 (3C) CO22 C 6-P果糖 (6C)

  21. HMP总反应式为: 3(G-6-P)+ 6 NADP+ + 3 H2O 2(6-P果糖)+ 3 CO2+ 6(NADPH+H+) 3-P甘油醛 ⊙ 糖醛酸途径 糖醛酸途径及生理意义:

  22. 第五节 糖原合成与分解 一. 糖原分解代谢

  23. ● 磷酸化酶 使(无活性)磷酸化酶 b磷酸化酶 a (有活性)

  24. 磷酸化酶催化的反应机制如下: 2. 去分支酶催化糖原分支点的1,6-糖苷键断裂:

  25. 3. G-1-P 转变成 G-6-P;由磷酸葡萄糖变位酶(活性中心有磷酸化丝氨酸) 催化完成。 G-1-P G-6-P 6-磷酸葡萄糖 + H2O 葡萄糖 + Pi 在肝的内质网上含有葡萄糖6-磷酸酶可催化此反应,而骨骼肌和脑组织细胞内缺乏此酶。故肝糖原可直接水解补充血糖,为其它组织细胞提供能量,而肌糖原则需通过乳酸循环才能转变成葡萄糖。 二.二、糖原的合成代谢 1. G-1-P在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催化下生成UDP葡萄糖

  26. 3. 合成具有1,6=糖苷键的有分支的糖原,反应由分支酶催化:

  27. 糖原分解与糖原合成二条途径总结如下: 糖 原 去分支酶 分支酶 转移酶糖原合成酶(关键酶) 糖原 (关键酶)磷酸化酶UDPG 焦磷酸化酶 糖原 分解合成 G – 1-P 变位酶 G – 6-P H2OADP (肝)葡萄糖-6-磷酸酶葡萄糖激酶(肝) Pi ATP 葡 萄 糖 注:(骨骼肌C内缺乏此酶,故肌糖原只能分解为G-6-P,经糖酵解生成乳酸,由乳酸循环运输到肝脏,再经糖异生转变成葡萄糖或肝糖原。)

  28. 第六节 糖的异生 糖的异生即形成“新”糖的意思,是指从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一、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3)生糖氨基酸可经此途径转变成葡萄糖,是氨基酸代谢途径之一。 例:天冬氨酸 草酰乙酸 丙酮酸……G

  29. 一.二、糖异生的途径

  30. 4. 6-磷酸果糖至葡萄糖 6-磷酸果糖至葡萄糖经酵解途径逆向变成6-磷酸葡萄糖,再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 化水解成葡萄糖。 Mg2+ 6-磷酸葡萄糖 + H2O 葡萄糖 + Pi 在肝的内质网上含有葡萄糖6-磷酸酶可催化此反应,而骨骼肌和脑组织细胞内缺乏此酶。糖异生的总反应式为:

  31. 骨 骼 肌 血液 肝脏 糖酵解 G -6- P 丙酮酸 乳 酸 5. 乳酸循环(Cori循环): 肌糖原 血 糖 葡萄糖 肝糖原 糖 G-6-P 葡萄糖 生 糖异生 肌乳酸 血乳酸

  32. 第七节 糖代谢的调节 一. 糖酵解的调节: 节。 1. 磷酸果糖激酶(酵解中最关键的限速酶)调节:

  33. 作用。 毒.

  34. 应.

  35. 二. 二. 二. 二. 二. 进行代谢。

  36. 二、糖异生作用和糖酵解的代谢协调控制

  37. F—6—P F—1,6—2P (-) ATP(+) 磷酸果糖激酶 (+) AMP(-)果糖二磷酸酶 (-)柠檬酸(+) (+)F—2,6—2P(-) ●丙酮酸羧化支路: 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草酰乙酸 丙酮酸羧化酶 PEP羧化激酶

  38. 进行水解。结果使ATP水解,消耗了能量,而反应物没有变化。这种循环称无效循环,它只能产生热量供机体所需。进行水解。结果使ATP水解,消耗了能量,而反应物没有变化。这种循环称无效循环,它只能产生热量供机体所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