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電腦與資訊之應用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電腦與資訊之應用. 陳以德助理教授 : 高醫大舊二棟 2101 07-3121101 轉 2586 itchen@kmu.edu.tw. 學習目標. 了解個人電腦相關配備,期能自組電腦 了解電腦運作原理及作業系統的基本概念 了解電腦軟體概念並善用基本的軟體工具 了解網際網路、網頁設計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 了解資訊化社會禮節 , 智慧財產權與法律規範 了解如何保護自身權益與資訊安全

jani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電腦與資訊之應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電腦與資訊之應用 陳以德助理教授: 高醫大舊二棟 2101 07-3121101 轉 2586 itchen@kmu.edu.tw

  2. 學習目標 • 了解個人電腦相關配備,期能自組電腦 • 了解電腦運作原理及作業系統的基本概念 • 了解電腦軟體概念並善用基本的軟體工具 • 了解網際網路、網頁設計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 • 了解資訊化社會禮節,智慧財產權與法律規範 • 了解如何保護自身權益與資訊安全 學習資源: 1. http://bcc.vexp.idv.tw 2. http://itchen.class.kmu.edu.tw/kmu/kmu_bcc.htm

  3. 電腦歷史簡介

  4. 電腦歷史 • 世界上第一部『 電腦 』是由 美國人毛琪雷與愛克特在 1946 年發明 • 第O代電腦(1939~1946) • 第一代電腦(1946~1958)--真空管時期 • 第二代電腦(1958~1963)--電晶體時期 • 第三代電腦(1964~1971)--積體電路時期 • 第四代電腦(1972~1990)--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 • 第五代電腦(1990以後)--人工智慧時期

  5. 第O代電腦(1939~1946) • 1944年艾肯教授完成於哈佛大學 • ASCC-MARK-I 為電氣機械式的電腦 • 使用3000個以上繼電器 (Relay)和多量的齒輪 • 程序轉換於紙帶上,成為打孔的組合

  6. 1944 Harvard MarkI www.computerhistory.org

  7. 第一代電腦(1946~1958)--真空管時期 • 1946年,美國賓州大學的毛琪雷(Dr.John W.Mauchly)與愛克特(J.Presper Echert) •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 長度50呎,寬30呎(佔地約42坪),重30噸 • 共用了18800個真空管 • 1945年,范諾曼(Dr. John Von Neumann)將程式(Program)全部記憶於計算機的內部

  8. 真空管(Vacuum tube) zh.wikipedia.org

  9. 第二代電腦(1958~1963)--電晶體時期 • 1954年遂有了以電晶體代替真空管 • 這時代的特色為編寫程式系統(Programming System )的運用 • 第二代的後半期,利用資料通信系統,作即時的資料處理者,稱為線上即時處理(On-line Real-time System)

  10. 電晶體 (Transistor) ucccap.myweb.hinet.net

  11. 積體電路 (IC,Integrated Circuit) www.electronetwork.org

  12. 積體電路 (IC,Integrated Circuit) • SSI (Small Scale IC) :含數十個元件 • MSI (Medium Scale IC) : 含102個元件 • LSI (Large Scale IC) :含104個元件 • VLSI (Very Large Scale IC) :含106個元件 • ULSI (Ultra-Large Scale IC) :含108個元件 • GSI (Gigantic Scale IC) :含109個元件

  13. 第三代電腦(1964~1971)--積體電路時期 • 1964 IBM 用積體電路 (IC) 研製IBM 360型電腦 • 初期 IC約20 個電晶體,40個電阻或電容器 • 電腦的速度又快了幾百倍 • 高性能化,高信賴化,動作的高速化

  14. 第四代電腦(1972~1990)--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 • 1970年以後,己經能在一片Chip上容納數萬個電子元件,就稱為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 • 1971年,Intel發表單片4位微處理器4004 • 採用10微米製程 • 2300個元件 • 最高時脈有740kHz • 最後一次成交價為US$1425.00

  15. CPU museum • 1974年, Intel發表單8bits微處理器8080 • 採用10微米製程 • 最高時脈有2 Mhz • 約US$395

  16. 超大型積體電路 www.intel.com, www.amd.com

  17. 第五代電腦(1990以後)--人工智慧時期 •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時代 • 可處理聲音,具有人工智慧,能夠累積知識 • 能聽、能看、有辨識、分析、思考與推理功能 • 以超導體、砷化鎵或生物晶片等全新的技術所開發的電子元件為主 • 體積更小,處理速度更快

  18. 計算機之分類

  19. 計算機之分類 - 1 • 依處理資料信號分為 • 類比電腦(Analog Computer) • 數位電腦(Digital Computer) • 混合型電腦(Hybrid Computer) • 依用途分為 • 一般用途計算機 • 特殊用途計算機

  20. 計算機之分類 - 2 • 依功能,速度之不同分為 • 超級電腦(Super-computer) • 大型電腦(Large-scale computer) • 中型電腦(medium-scale computer) • 迷你型電腦(mini-computer) • 工作站電腦 (Workstation) • 微電腦(micro-computer) • 筆記型電腦(NoteBook) • 個人數位助理(PDA)

  21. 超級電腦(Super-computer) IBM blue gene

  22. 大型電腦(Large-scale computer)

  23. 工作站電腦 (Workstation)

  24. 微電腦(micro-computer)

  25. 筆記型電腦(NoteBook)

  26. 個人數位助理(PDA) http://www.apple.com

  27. Central role of algorithms

  28. SUMMARY • 電腦歷史 • 第0~5代電腦及其所用元件 • 計算機分類 • 超級電腦 • 大、中、迷你型電腦 • 工作站電腦 (Workstation) • 微電腦(micro-computer) • 筆記型電腦(NoteBook) • 個人數位助理(PDA)

  29. 參考文獻 •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 • http://www.mynikko.com/CPU/ • http://wiki.kmu.edu.tw • http://web2.ctsh.hcc.edu.tw/~s9411101/r2.html • http://www.ibm.co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