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08 学年高三第一遍复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点 1: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点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 3: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 3: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类型. 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成因.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延伸.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低纬和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热量为主.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更替. 水平地带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南北方 向延伸.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中纬度地区. 水分为主. 更替方向:. 东西方向更替. 延伸方向:. 大体沿等高

ivor-tuck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08学年高三第一遍复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点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点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类型 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成因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延伸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低纬和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热量为主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更替 水平地带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南北方向延伸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中纬度地区 水分为主 更替方向: 东西方向更替 延伸方向: 大体沿等高 线方向延伸 海拔较高的山地 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条件垂直变化 更替方向: 自山麓向山顶

  3.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冰原气候 冰原带 苔原气候 苔原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带 北极圈 温带季风 气候 温带落叶阔 叶林带 温带海洋 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 草原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亚热带 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 北回归线 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 风气候 热带季 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带 赤道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4. A 70° 70° B 60° 50° E C H 40° F D G 30° 0° 0° 右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 1、图中表示同一种自然带的字母是 ,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气候,位于大陆西岸 的是气候。 C、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自然带的 气候类型相同,这两个字母是, 气候类型是。 E、F 温带大陆性气候 3、自然带D的名称是,自然带G的气候 类型是。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4、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有两个在南半球是缺失的,这两 个自然带的字母是,缺失的原因是。 A、B 南半球相应纬度绝 大部分是海洋(非地带性)

  5.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P81.活动: 1. 2. ⑴因为珠穆朗玛峰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的变化比北坡大,所以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⑵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大,因为南坡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 ⑶珠穆朗玛峰南坡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积雪量大,雪线较北坡低。

  6.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下面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 )

  7.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1.定义: 2.成因: 3.表现特点: 4.举例: 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的地方性分异 例:下列自然景观的变化属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是 ( ) A.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自然景观的变化 B.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岸的景观差异 C.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 D.由美国东海岸到中部大草原的景观变化 B

  8.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你发现自然带常以什么来命名的?

  9.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08山东文综)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谐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6.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B D

  10.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08宁夏文综)右图示意日本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2,完成7~8题。 7.符合纬度地域分异的表现是 A.T地与Q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B.樱花初放日期在Q地晚于R地 C.R地与P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D.樱花初放日期在T地晚于R地 8.影响乙岛M、N两地樱花初放日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N地接受太阳辐射较多 B.M地受南下寒流影响 C.N地地势较为低平 D.M地受北上暖流影响 D B

  11.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08海南)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图2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9~11题 9.图2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10.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11.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A C B

  12.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07山东文综)右图为世界某地区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该地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洋流属暖流 B.②处景观为荒漠 C.③处湿地为淡水沼泽 D.④处山顶有终年积雪 13.当太阳直射图中⑤所在纬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悉尼白昼将继续变长 B.雅典正值多雨季节 C.北京受亚洲低压影响 D.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B B

  13.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07江苏)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一纬线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该地区主要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D.西南地区 15.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B

  14.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06江苏)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17.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A B

  15.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06全国文综Ⅰ)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量的分布。读图2,回答18一20题。 18.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 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19.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20.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A B A

  16.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06广东)图 9 表示了我国 75°E—102°E 附近范围内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变化的情况。读图完 成 21—22 题。 21.我国高山林线的高度 A.在30°N 附近变化最为剧烈 B.在30°N 以北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 C.在30°N 以南降低是因为地形的影响 D.从高纬到低纬持续上升 22.沿30°N一线地区 A.热量条件优越,畜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B.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 C.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具有开拓南亚市场的重要意义 D.煤炭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A C B C

  17.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