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福建乡规民约

福建乡规民约. —— 摭谈福建乡规民约暨著录 福建省图书馆 特藏部. 课 程 安 排. 什么是乡规民约?. 中国基层社会组织中社会成员共同制订、 并要求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乡规民约不是法律规范,而是一种自治 规范,是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 “ 准法 ” 规范, 具有自治性、自律性、乡土性、地域性和一定 的强制性。作为一种 “ 广教化而厚风俗 ” 的文化 形态和非正式制度 , 传统乡规民约经历了一个 曲折而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 , 其形式从口耳相 传、约定俗成发展为文本化和系统化。. 乡规民约的内容.

i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福建乡规民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福建乡规民约 ——摭谈福建乡规民约暨著录 福建省图书馆 特藏部

  2. 课 程 安 排

  3. 什么是乡规民约? 中国基层社会组织中社会成员共同制订、 并要求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乡规民约不是法律规范,而是一种自治 规范,是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准法”规范, 具有自治性、自律性、乡土性、地域性和一定 的强制性。作为一种“广教化而厚风俗”的文化 形态和非正式制度,传统乡规民约经历了一个 曲折而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其形式从口耳相 传、约定俗成发展为文本化和系统化。

  4. 乡规民约的内容 • 在广大的农村,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制度。通过乡民受约、自约和互约来保障乡土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是一个理想,又称“乡约”或“社约”;而在城镇,则可称之为“街规民约”。 • 这些规约内容包括约定区域内的民众须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如社会公德、兴教助学、议事合同、会社规约、养护林木、兴修水利等方面,形制有教化性规约、告知性规约、禁止性规约、奖励性规约、惩戒性规约、议事性规约及合作互助规章,等等,十分丰富。

  5. “规约”存载于何处 历史上流传迄今的上述各类规约,基本上存留在各地史志、家族谱牒、 契约文书及碑刻题记等载质上。现分别予以简单的介绍: ㈠ 史志 各地方志,包括乡土志,以及前人的笔记、公牍等史料类文献,或有记载相关的史料,如(明)叶春及纂《惠安政书》等,可资查证。

  6. ㈡ 家族谱牒 各地各族姓所修纂的“家谱”、“族谱”及“宗谱”等谱牒,多辑有历代《祖训》、《族规》或《族约》,也应属“乡规民约”的一种形式,可适当甄选其中劝善、教化等符合现当代精神的内容,编列是集。

  7. ㈢各地前贤的文集 部分前贤较为关 注地方民情,在其各自的文集中,也有所涉及和记录,甚而是某位贤达自己就参与制订了某些规约,如《朱子家训》。 ㈣ 各地《文史资料》 此类《资料》也多收集有部分地方性规约(注:此类资料已经汇编入首辑)。

  8. 地方存留的碑刻题记多见载于各地的史志、文史资料等,并有后人的释读,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碑刻题记未及收录其中,这需要进一步访查核实并进行摄录存备,必要时应予采拓。地方存留的碑刻题记多见载于各地的史志、文史资料等,并有后人的释读,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碑刻题记未及收录其中,这需要进一步访查核实并进行摄录存备,必要时应予采拓。 ㈤ 碑刻题记 [永泰] 奉宪永禁溺女

  9. 『文儒坊公约』碑

  10. ㈥ 其他载体形态 还有许多民间文书,还葆存有涉及置产、贸易、养生恤孤、共济互助等内容的规约,或一纸规约,或洋洋簿册,或张榜劝诫,或昭告示众,以及民间各机构的规章,等等,不一而足,凡符合以上基本释义者,择优而予录用。

  11. [上杭沈氏]秋圃尝章程簿 告示 清乾隆五十四年上杭县颁 样 例

  12. 振成蚬埕股份执照

  13. 乐助福州市观巷刘公梦湜纪念堂基金证券

  14. 历史上存续迄今的“旧规约” ⑴历史文献:各地的史志、家(族)谱和契约文书等; ⑵历史遗存(构):居民区内的墙体、碑刻,以及古驿站/驿道、宗教寺院、宗族祠堂、山林和墓葬等田野存留的碑刻题记。 解放后所订立的“新规约” 载录文献:各地“文史资料”、新修的家(族)谱、乡土资讯及部分文史学者的专著或引述,等等。 老规约 & 新规约

  15. 如何采集 ⑴ 填写《<福建乡规民约>普查登记表》,根据工作表单上列具的各项要求,详细描述和填写相关信息。 ① 纸本表单:在纸质表单上,根据表单所列的项目填写相关内容。 ② 电子表单:在网站上打开相应的电子表单,填写方法同上。

  16. 纸本表单 电子表单

  17. ☆ 新界面 著录界面 http://192.168.3.198:8080/wcm/app/login.jsp 登录界面 著录界面

  18. 在[宗祠状况]界面录入时,著录 人员首先应判断当条规约是否与 该族姓祠堂关联,是,就在此界 面上点击操作;非,则应该另行 打开[《福建乡规民约》普查登记 表]著录。 注意事项

  19. 复制文献:将符合要求的资料予以复制(拍摄/复印/扫描);立体形制或田野间树立的大型碑刻题记等,则宜采取拍摄的方式予以采集,拍摄要求:影像取正、对焦/曝光准确、色彩自然、像素高(1000万像素/300dpi及以上)…要之,图像必须清晰,可以多拍摄几帧,以作备选。碑刻题记如系珍罕,亦可采用摩拓的方法予以采集。 ⑶ 检视并核实《<福建乡规民约>普查登记表》与复制的材料,确认无误后,提交寄至各设区县市级图书馆《福建乡规民约》编辑处;电子表单则在网络上直接提交。各设区县市级《福建乡规民约》编辑处负责文稿及附件的一级审校工作,在完成必要的审校、补充和完善后,统一提交至省图书馆《福建乡规民约》编纂组。

  20. ⑷《福建乡规民约》编纂组汇总各地上交的材料后,即予统一审阅,对于合格的资料即予采纳;对于基本可用,但需要再予补充完善的材料,则根据《<福建乡规民约>工作表》上的通联名址,要求原采集人补充完善有关资讯;而弃用的材料,拟另作处置。⑷《福建乡规民约》编纂组汇总各地上交的材料后,即予统一审阅,对于合格的资料即予采纳;对于基本可用,但需要再予补充完善的材料,则根据《<福建乡规民约>工作表》上的通联名址,要求原采集人补充完善有关资讯;而弃用的材料,拟另作处置。

  21. ⑴ 编目信息 ⒈ 题名:填写引述/摘录文献的正书名 ⒉责任者:即该书的编纂人;非书籍类的其他文献载体,如石/木题刻等,有明确责任人信息的,应当据实著录。 ⒊载体来源:引自书本的资料,宜在版本揭示一栏填写相关信息, 《<福建乡规民约>普查登记表》的填写说明

  22. 4. 附注栏:主要辅助说明上表未尽之处,以及按照说明文字需要注明的信息。需要指出的是:单册的书/报/刊,只需填写1册;而一部多册(如上下2册、上中下3册或更多册)的情形,应据实填写。张/幅的概念仅限于单件文献载体,诸如一张旧拓片,一幅宣传单/告示……页数则对应于书报刊而言,于此注明摘引的文篇所在的书页序码。

  23. ⑵ 内容信息 1. 文献篇名:一部书的分卷/篇/章之题名,以《将乐文史资料》(第六辑)为例:

  24. 2. 内容简述:言简意赅地概述此篇规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而碑刻题记等系用古文繁体字题镌者,则应当于此换作简体字进行释读。 3.附件说明:凡有照片、复印件等作附件,均当于此遵照表格中提示,填写相关说明。值得注意的是:题名须与文章篇名的主题相一致;摄录的照片也应当贴合主题进行题名,或以揭示照片主题的概要性说明,切忌赘述。复制件较多时,可进行序列编号,以利于释读与佐证。

  25. ⑶ 采集/编目员信息 • 此处应认真填写文献采集或编目员的个人信息,以便日后相关工作持续有效地推进。 2. 通讯地址一栏,宜标注上文献采集/编目员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

  26. 注意事项 网络著录,宜遵照《闽台宗祠文化系统平台操作指南》操作

  27. ⑴《福建乡规民约》普查登记表(书刊摘录) ⑵《福建乡规民约》普查登记表(碑刻) ⑶《福建乡规民约》普查登记表(铁牌) ⑷《福建乡规民约》普查登记表(祠规) ⑸《福建乡规民约》普查登记表(其他) 参见教材 著 录 样 例

  28. ☆ 闽台宗祠文化 ㈠ 《闽台宗祠大典》编辑组 ㈡ 《福建族规祖训》编辑组 《福建乡规民约》编辑组 ★福建乡规民约

  29. 咨询&交流 本次普查工作中,倘有辨析、著录等方面的问题,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交流、探讨: QQ交流群号:2092511081

  30.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