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育政策 第 25 章 生態工法在台灣的瓶頸與展望

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育政策 第 25 章 生態工法在台灣的瓶頸與展望. Ref: 於幼華,台灣環境議題特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5. 簡報人 : 陳炳宏. 簡報內容. 25.1 水域棲地品質的惡化 25.2 水患頻仍,是天災還是人禍? 25.3 生態工程 J 的意涵與分野 25.4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 國際趨勢 25.5 台灣生態工程的迷思與省思 25.6 台灣生態工程現階段的挑戰 25.7 台灣生態工程未來趨勢 25.8 結語. 25.1 水域棲地品質的惡化. 生態工法 台灣土木、環境工程界近幾年來最熱門的名詞。

Download Presentation

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育政策 第 25 章 生態工法在台灣的瓶頸與展望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育政策第25章 生態工法在台灣的瓶頸與展望 Ref: 於幼華,台灣環境議題特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簡報人: 陳炳宏

  2. 簡報內容 • 25.1 水域棲地品質的惡化 • 25.2 水患頻仍,是天災還是人禍? • 25.3 生態工程J的意涵與分野 • 25.4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際趨勢 • 25.5 台灣生態工程的迷思與省思 • 25.6 台灣生態工程現階段的挑戰 • 25.7 台灣生態工程未來趨勢 • 25.8 結語

  3. 25.1 水域棲地品質的惡化 生態工法 台灣土木、環境工程界近幾年來最熱門的名詞。 民87年台灣省特有生物中心舉辦工程人員生態保育研究班 可用於治山防洪、溪溝整治、污染處理、道路工程等 以溪溝整治工程為最甚。 整體環境品質的下降,已經到了民眾難以漠視的地步 生態風潮起因於水域棲地環境的惡化。

  4. 25.1 水域棲地品質的惡化 台灣的河川治理工程 歷經二、三十年,主要考量安全防洪 在全台灣水域棲地品質已經造成嚴重的傷害 溪流河川被水泥堤防圍堵,或澈底水泥化成為失去生命力的溝渠 河川上游支流也難逃攔砂壩的修築 這些攔砂壩、固床工、人工堤岸造成的傷害: 生物族群動態及生活史中斷。 流量劇變:造成物理性及化學性棲地環境的改變。 生物廊道阻斷與棲地島嶼化。 泥沙搬運與淤積平衡遭破壞。 濱岸植群退化,水溫升高超過生物容受範圍。 棲地多樣性消失,導致物種單一化。 護岸材質不利生物生息。

  5. 25.1 水域棲地品質的惡化 水域棲地品質的問題 不只是侷限於水域本身,而是整個集水區土地利用管理的最終呈現 七家灣溪是櫻花鉤吻鮭少數僅存的棲地,是國內少數受到大眾注意與合理管理的溪流 許多緊鄰水體的地方,仍到處見大面積農業開發行為 如果七家灣溪流域都沒有嚴謹管理,那更違論其他的野溪。

  6. 25.2 水患頻仍,是天災還是人禍? 台灣近年遭受嚴重水患 造成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開始質疑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世界各地都陸續傳出超越歷史紀錄的洪災 民眾發現過往不正確的治水理念 以台北市為例,基隆河截彎取直創造出土地 截彎取直讓上游暴雨造成的洪峰更快抵達市區,加上淡水河出海口的大潮,災害自然非同凡響。

  7. 25.3 生態工程J的意涵與分野 1989年Mitsch等所提出生態工程概念包含下列四大領域: 一、生態環境工程 利用生態自淨能力,進行污染削減。 以自然處理系統(NTS)、Green BMPs為代表。 二、生態工法 以生態復育、環境整治為主要目的。 內容廣泛,主要包括河川生態工法、坡地生態工法、海岸生態工法及道路生態工法等。

  8. 25.3 生態工程J的意涵與分野 三、生態技術 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以永續的原則滿足對可再生資源的需求。 如:生質能、生態耕作技術等。 四、人工生態系 複製生態系統,以達到保育、復育之處理目的。 人工溼地為當前主要範疇。

  9. 25.3 生態工程J的意涵與分野 台灣近幾年所大肆倡導的生態工法 事實上僅不過是生態工程整體的一個環節 未來應該以生態工程的大範圍為發展規劃的內涵,才更利於生態品質的維護與提升。

  10. 25.4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際趨勢 1800年代的歐洲 工業革命後,生活水準提升 ,環境問題也逐漸浮現 生態工程的概念緣起於歐洲為兼顧環境生態品質與災害防治 近代的歐美 1930年代德國的Seifert、1960年代美國的Odum、1980年代的Uhlamnn、Straskraba及Straskraba與Gnauck,陸續提出關於生態工程的闡釋 1989年美國生態工程協會主席Willam J.Mitsch與Jgrgensn合作出版《Ecological Engineering》一書,首次彙整了具共同特質的工程技術並賦予定義

  11. 25.4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際趨勢 2000年 國際生態工程協會(IEES)與美國生態工程協會(AEES)相繼成立 近代生態工程形成,並且逐漸顯現細部的差異 歐洲以坡地工法、河溪治理為主,主導IEEES的發展 AEEE則發展人工溼地與生態工程在水污染上的應用 AEEE發行Ecological Engineering期刊 生態工法應用於水質控制將成為國際趨勢 歐洲的水土保持、坡地整治,河溪治理等與土木、水利相關的工法,也是國際主要應用領域

  12. 25.5 台灣生態工程的迷思與省思 在公共工程委員會推動之下 生態工法在台灣已是公共工程的一部分 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等推展生態工法 這些生態工法案例的成效證據為何? 有任何相關的基礎研究探討台灣的生態環境讓鳥獸蟲魚的生活條件獲得實質改善嗎? 幾乎沒有對生態工法案例進行紮實的成效評估研究 沒有長期的生態追蹤調查 公共工程委員會 應讓所有基層執行者了解生態工法的內涵 許多人對生態工法的錯誤認知與不諒解

  13. 25.5 台灣生態工程的迷思與省思 現今台灣推行生態工法的迷思 一、生態工法=綠美化工法? 倒因為果,因: 成功的生態工程多半會是綠意盎然 果: 綠意盎然的工程是否就表示其為成功的生態工法? 至今許多示範案例,其實都只是做綠化而已。 像是在水泥護岸上噴植波斯菊、百慕達草等 這樣的作法是否符合生態工程的深層本意? 若綠化用的植物是外來種,恐怕原本的善意反要變成惡意。

  14. 25.5 台灣生態工程的迷思與省思 二、生態工法=蛇籠工法? 很多民眾都會以為蛇籠就是生態工法 景美溪就用了很多蛇籠 蛇籠比起以前唯一的水泥堤防是要好得多 更多的孔隙、更粗糙的表面、更自然的景觀 蛇籠用的石材是從哪來的? 一小段蛇籠會不會是另一條不得寵的野溪的災難?

  15. 25.5 台灣生態工程的迷思與省思 三、、生態工法=計算公式+通用圖籍? 為推廣,公共工程委員會積極建置參考圖籍與案例 恐怕很多生態工法最重要的因地制宜原則與生物多樣性都被遺忘 真正執行生態工法細部設計的是土木或水利工程師 生態多樣性對這些工程師是要難上百倍 若是通用圖籍與示範案例,真的被通用示範到全台灣,會不會造成另一種型態的水泥化的災難呢?

  16. 25.5 台灣生態工程的迷思與省思 四…生態工法=不安全、不耐用、不經濟? 已經完成的生態工法案例,有安全性或耐用性的問題 不少案例所費不貲 鋼筋水泥結構比較安全,這是因長久發展累積的成果 生態工法的失敗,是因為生態工法本身的問題,還是設計者因為不熟悉所犯的錯誤,或是遠超乎估計的天災所導致? 如果環境美質是民眾所希望的,那應該要對生態工法不斷研究、嘗試、學習與累積 經濟性的問題,根據應用生態工程的經驗 初期投資與維護費用的比例是接近1:1 長期而言,生態工法沒有維護費用

  17. 25.6 台灣生態工程現階段的挑戰 生態工程 是台灣未來必須走的路。 尤其是本土環境的生態工程 為了將來的發展,第一步就是要破除迷思

  18. 25.6 台灣生態工程現階段的挑戰 台灣生態工程面臨兩項主要挑戰 一 設計、施工與驗收等行政作業的配合與整合 採購法與工程驗收規範: 想要實現因地制宜與多樣性的目的,公務員所要面對的風險較大。 如果生態工法的成功與明哲保身只能二選一: 生態工法的成功將遙遙無期。 公共工程委員的要務: 針對生態工程的特性,建立適合的招標、設計、施工、驗收與操作維護規範。

  19. 25.6 台灣生態工程現階段的挑戰 二、基礎研究的扎根 生態工法的成果: 幾乎都沒有經過嚴謹的研究來驗證 需要各式各樣基礎研究: 生態工程需要了解背景生態環境、執行細部設計、規劃施工流程與維護的原則,都需要基礎研究 推廣應用卻無基礎研究: 早晚釀成更嚴重的災難 生態效益與工程參數的同步化: 必須建立長期詳細的實驗與生態研究才能得到

  20. 25.7 台灣生態工程未來趨勢 台灣生態工法未來趨勢: 一、水質水量兼顧 過去是水質與水量各行其政: 在工程規劃設計、行政職權管轄與法律條文的訂定的層面 要整合: 水量歸水利署管,水質歸環保局管 生態工程的時代: 水質和水量共同組成水域棲地環境,不可能當作互不相關的兩回事 未來挑戰: 如何將兩者由行政架構開始整合為單一系統,到以集水區為尺度進行流域管理

  21. 25.7 台灣生態工程未來趨勢 二、基礎學理的整合 教育制度: 工程與生態人才從高中開始分,以致兩邊難以溝通 教育的長遠挑戰: 如何讓工程師與生態學家能夠溝通 地方性多元化技術的發展 生態學講究多樣性: 工程應用反倒成了一大麻煩 多樣性: 有著80%的共通性與20%的地方特性 適當的使用規範: 通用圖籍的建置應該是利多於弊 重點: 如何妥善發展最關鍵的20%符合地方生態特性的工程技術 要仰賴長期的背景資料研究蒐集與生態系統分析。

  22. 25.7 台灣生態工程未來趨勢 三、應用領域的擴大 台灣目前應用: 河溪治理與崩塌地整治生態工法 未來期望: 能進展到水污染處理、道路工程、都市生態環境,及國土規劃的領域。 發展基礎資料蒐集與成效評估方法 隨著生態工法案例的增多,民眾對生態認知逐漸深化 對已完成的案例做詳實的檢討,包括背景資料的蒐集與後續追蹤調查研究 獲得可應用到日後工程設計中的有效資訊

  23. 25.7 台灣生態工程未來趨勢 四、Bottum-Up vs. Top-Down 公共工程委員會過去以主管單位之姿推行生態工法 Top-Down的推動方式引起不少質疑與反彈 最嚴重的問題是基本面的薄弱 執行面轉變成Bottum_Up是當今重要的議題 生態工法規劃層面 太侷限於地區性的問題,限於Bottum_Up的框架 例如河溪工法總是不脫單一河段,始終無法以整個流域或集水區為解決問題的對象 未來應當逐漸由國土規劃的最上位計畫,來衡量整體生態環境資源的規劃配置 讓生態工法在規劃面上具備Top_Down的宏觀視野。

  24. 25.8 結語 推動生態工法 勢將成為台灣未來長期的走向 如現階段的問題無法有效解決,愈推動反而問題愈多 要先謀定而後動

  25. 思考問題 1.就你所知,試舉一河川整治的生態工法之工程項目,此工程為何被稱為生態工法?如何評估其工程效益? 2.請討論生態工法如何應用在污水處理?怎麼用因地制宜與生物多樣性的原則?

  26. 提問討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