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第二讲 儒家

第二讲 儒家. .. 第一节.孔子 第二节.孟子 第三节.荀子 第四节. 《 易传 》. 第一节 . 孔子. 一 . 仁与忠恕之道 二 . 天命论 三 . 知与仁 四 . 中庸之道. 一.仁与忠恕之道. 1. 文质 2. 忠恕 3. “ 克己复礼为仁 ” 4. 仁的特征. 1. 文质. 《 论语 · 雍也 》 :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说, “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 ( 《 论语 · 先进 》 ) 孔子称 “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 《 宪问 》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讲 儒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讲 儒家 . 第一节.孔子 第二节.孟子 第三节.荀子 第四节.《易传》

  2. 第一节.孔子 • 一.仁与忠恕之道 • 二.天命论 • 三.知与仁 • 四.中庸之道

  3. 一.仁与忠恕之道 • 1.文质 • 2.忠恕 • 3.“克己复礼为仁” • 4.仁的特征

  4. 1.文质 •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 孔子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5. “直”德 •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刚毅木讷近仁。”(同上) •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6. 亲情 •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上)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上) •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7. 成人 •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尚书·尧典》 :“诗言志” 。 • 《礼记·乐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 • 《荀子·乐论》:“礼别异” 。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8. 2.忠恕 •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贯之道,曾子解为“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9. 内与外 • “为仁由己” 。(《颜渊》) • 《大戴礼记·小辨》:“丘闻之……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 • 又,“内思毕必(王聘珍《解诂》:“‘必’当为‘心’,形近讹也。)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内恕外度曰知外,外内参意曰知德。 ” • 朱熹讲“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卷二·里仁》) •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0. 忠恕之道是差异原则与沟通原则的统一 • 《中庸》引孔子语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 。《论语·宪问》“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11. 3.“克己复礼为仁” •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12. 教化与由己 • 《子罕》:“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 • 《雍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 《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13. 礼的本质:文质、形式与内容 •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观殷夏(之礼)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 《八佾》说:“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向!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子罕》也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14. 仁与礼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15. 4.仁的特征 • 《中庸》记载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16. 二.天命论 • “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 •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 •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17. 义与命 • 《孟子·万章上》:(孔子)“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18. 义与命 •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

  19. 人之本性亦出自天命 •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 •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

  20. 天道 • 《阳货》记载有孔子论天的一段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礼记·哀公问》所记孔子论天道的话,可以对此给出很好的解释。鲁哀公问孔子:“君子何贵乎天道?”孔子说:“贵其不已……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

  21. 天命与人的德行(德与福) • 《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 • 《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同上)

  22. 对鬼神的态度 • 《中庸》说得更明确:“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 《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 《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23. 对鬼神的态度 •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 •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24. 三.知与仁 • 《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 •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引) • 《宪问》:“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多问阙疑”、“多见阙殆”。(见《为政》)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上)

  25. 知与德:以德为本 • “赐也,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对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 《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游者,不迫遽之意。” • 朱熹说:“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论语集注》)

  26. 解除偏执,解蔽 •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 • 《子罕》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7. 教法 • “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 “求(冉求)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

  28. 学与思 • 《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9. 以道德为进路建立内在超越的基础 • 孔子说:“君子上达”,又,“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 《颜渊》:“问知,子曰:知人。”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30. “知”的意义 • 《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 《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31. 有关人性问题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 “人之生也直。”(《雍也》) • “绘事后素”。(《八佾》) •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

  32. 自由的境界 •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张》:“君子学以致其道。” • 《季氏》:“不学礼,无以立。” •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子罕》:“知者不惑。”

  33. 四.中庸之道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34. 时中 • 《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35. 适中、时中、中礼合道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礼记·仲尼燕居》记载了一段孔子论“中”的话。孔子认为子张太过,子夏不及。子贡问,怎样来决定“中”?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 《子罕》:“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 《里仁》:“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36. 中庸之为德、中庸之难 • 《中庸》引孔子语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关于“色难”,《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37. 思考题 • 1.谈谈孔子的仁学思想 • 2.孔子的天命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