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5

走进数学思维

走进数学思维. 郑毓信. 简介.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 1992 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数学哲学;科学哲学;数学教育与科学教育。 已出版著作 23 部,发表论文 260 多篇。. 引入 : 如何从事数学教学研究 ?. 一篇好文章:“关于数学教育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王凌、余慧娟, 《 人民教育 》 , 2008 第七期),第 39-45 页) 主要内容:对于若干“语录”的解读。.

hope-walk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走进数学思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走进数学思维 郑毓信

  2. 简介 •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主要研究领域:数学哲学;科学哲学;数学教育与科学教育。 • 已出版著作23部,发表论文260多篇。

  3. 引入:如何从事数学教学研究? • 一篇好文章:“关于数学教育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王凌、余慧娟,《人民教育》,2008第七期),第39-45页) • 主要内容:对于若干“语录”的解读。

  4. “这些笔记的确很精辟,但是我觉得您的解读更精彩,从某种角度讲,能用恰到好处的实例来解读理论的人,比只会给出抽象理论的人更伟大,因为这不但表明消化理论的能力,也代表了思考的透彻与思想的成熟。您使我们看到了浓缩的理论后面丰富的实践风景,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维风暴。”“这些笔记的确很精辟,但是我觉得您的解读更精彩,从某种角度讲,能用恰到好处的实例来解读理论的人,比只会给出抽象理论的人更伟大,因为这不但表明消化理论的能力,也代表了思考的透彻与思想的成熟。您使我们看到了浓缩的理论后面丰富的实践风景,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维风暴。”

  5. 数学思维:一个持续的热点 • 现实中的思想障碍与问题: 第一,由于小学数学的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 第二,在现实中我们并可经常看到“简单组合”、“随意拔高”等作法。

  6. 当务之急 • 如何针对小学数学的实际情况、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更为深入去开展工作,特别是, 第一,清楚的界定; 第二,很好处理具体数学知识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数学思维的教学之间的关系。

  7. 一、从数学抽象谈起 • 父:“如果你有一个橘子,我再给你两个,你数数看一共有几个橘子?” • 子:“不知道!在学校里,我们都是用苹果数数的,从而不用橘子。(《译林•文摘版》)

  8. 数学最基本的特性:抽象性 • “甚至对数学只有肤浅的知识就能容易地察觉到数学的这些特征:第一是它的抽象性,……。抽象性在简单的计算中就已经表现出来。我们运用抽象的数字,却并不打算每次都把它们同具体的对象联系起来。我们在学校中学的是抽象的乘法表——总是数字的乘法表,而不是男孩的数目乘上苹果的数目,或是苹果的数目乘上苹果的价钱等等。”(亚历山大洛夫)

  9. 数学与现实 第一,数学抽象源于现实生活,包括具体的事物与现象,以及人们的运作; 第二,数学抽象又高于现实,并是一种建构的活动,即是包含了与现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

  10. 分析与思考 • “数学,对学生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转引自衡锋,“‘错题’演绎的精彩”,《小学数学教学》,2007年第十期) • 对照:学习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是如何对主体已有的认知框架作出必要的调整或重建。

  11. [例一] 这个学生缺的究竟是什么?(楼文胜,“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 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求解这样一个问题:“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亩,问12天耕地多少亩?” • 一位学生是这样解题的:52×150×12=……

  12. 接下来的对话 • “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列式?” • “老师,我错了。” • “好的,告诉我,你认为正确的该怎么列式?” • “除。” • “怎么除?” • “大的除以小的。” • “为什么是除呢?” • “老师,我又错了。” • “你说,对的该是怎样呢?” • “应该把它们加起来。”

  13. 启而不发? • “我们换一个题目,比如你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 • “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 • “那你吃什么?” • “我经常吃粽子。” •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14. “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了两个粽子。” •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 • “吃半个就可以了。” •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学)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 “两个半。” • “怎么算出来的?” • “两天一个,5天两个半。”……

  15. 结论之一 • 学会数学思维的首要涵义:学会数学抽象(模式化)。 • 数学:模式的科学。这就是指,数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

  16. [例二] 这能否算一堂真正的数学课? • 这是关于“问题解决”的一个教学实例,教师要求一群三年级的学生求解以下的问题: “某女士外出旅行时带了两件不同颜色的上衣和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 教师鼓励学生们用“实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拿出了笔和纸,开始在纸上实际地画出各种可能的搭配……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可凭借自身的努力(单独地或合作地)得出正确的解答。

  17. 事后的思考 • 学生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究竟学到了什么,特别是,这些学生能否被认为已经掌握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18. 更多的问题 • 某人有两套不同的西装和三条不同颜色的领带,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 有两个军官和三个士兵,现由一个军官和一个士兵组成巡逻队,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组成方式? • 某女士外出旅行时带了三件不同颜色的上衣和四条不同颜色的裙子,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 有三个军官和四个士兵,现由一个军官和一个士兵组成巡逻队,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组成方式?

  19. 结论之二 • 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的关键:应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式。( “去情境化”) • 相关的论述: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情景化、去个人化和去时间化”。

  20. [例三] “找规律” (黄爱华、胡爱民) • “师: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鼓号队的鼓号曲里,我们把第一个音唱做‘咚’,第二个音唱做‘哒’,第三个音唱做‘啦’,所以这个乐句就变成│咚 哒啦│咚 哒啦│咚 哒啦│…… • “请想一想:第16个音符是什么?为了能让别人看得一清二白,请你在草稿本上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

  21. 方法一:用音乐简谱符号表示 X X X ,X X X,X X X,X X X,X X X,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 131415 X。 16 • 方法二:用图形表示 │□ ○△│□ ○△│□ ○△│□ ○△ │ │□ ○△│□

  22. 方法三:用数字表示 │1 2 3│1 2 3│1 2 3│1 2 3│1 2 3│1

  23. 结论之三 • 模式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引入适当的图形或符号,从而实现与具体情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

  24. 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变式理论 • 关键:对照与变化 (1)“标准变式”与“非标准变式” :变化中的不变因素。 特别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应唯一地局限于平时所经常用到的一些实例(“标准变式”),也应有意识地引入一些“非标准变式”,从而就可帮助学生切实地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

  25. (2)“概念变式”与 “非概念变式” 就概念的理解而言,“非概念变式”事实上起到了“反例”的作用,这样,通过与“正例”( “概念变式”)的对照,也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概念的本质。

  26. 二、数学中的分类 • 课改以来的一个共识:数学课应当很好体现数学课所应当具有的“数学味”。 • 相应的思考:究竟什么是所说的“数学味”?

  27. [例四] 几何模块的分类 • 常见的组织方式。 • 问题:我们是否应当同样地去肯定学生所提出的各种分类方法,包括按形状、颜色和材料等进行分类? • 什么是数学中的分类?

  28. 分析与思考 • 有益的对照:自然数的认识。 • 进一步的思考:数学中又为什么要进行分类?

  29. [例四] “100以内加减法练习” • “师:刚才全体小朋友认认真真地做好了六道100以内的加减计算题,并且做得很对。现在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六道题,如果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你有什么好办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分?

  30. 34+42 =76, • 37+17 =54, • 69 -15 =54, • 59 +17=76, • 91 -15 =76, • 83 - 29=54。

  31. 方法一:按照得数相同来分; • 方法二:按加法和减法来分; • 方法三:按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以及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来分; • 方法四:把 37+17、59 +17分成一组,把34+42、69-15、91-15 、83-29分成一组。 • 方法五:把34 + 42 = 76分成一组,剩下的为一组。……

  32. 教师的总结 •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让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从中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到不同标准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使学生的不同思想方法得到充分有效的交流。” • 但是,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进行分类?

  33. 结论之四 • 分类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一,归类:数学抽象的直接基础; 第二,不同类别的区分: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地去开展研究。 • 分类问题也需要优化。(用数学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 [例五] “三角形的分类” • 究竟什么应是这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角的度量?还是分类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35. 一个相关的研究:数学家与初学者(学生)的比较一个相关的研究:数学家与初学者(学生)的比较 • 问题的不同分类: 按问题的“表层结构”(事实性内容与表述方式)与“深层结构”(内在的数学结构、解题方法)。 • 学会数学地思维的又一重要内涵:由“表层结构”逐步深入到“深层结构”。

  36. [例六] 水池问题(祝中录) • “学生在解决水池问题时,往往会认为水池一边开进水管,一边开出水管,不论经过多长时间都不会注满水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不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实例。(1)追及问题。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客车在小汽车前25千米的地方,同时沿笔直的公路行驶,多长时间小汽车能追上客车?(2)储蓄问题。爸爸每月工资420元,妈妈每月工资300元,每月平均支出450元,余下的钱存在银行,几个月后能买一台价格1350元的电视机?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就容易弄明白只要进水量大于出水量,经过一段时间水池就一定能注满水。”

  37. 结论之五 • 学会数学思维的又一重要内涵:思维的必要优化。

  38. 三、数学中的类比 • 什么是类比(联想)? • 什么又是类比联想在数学中的主要作用?

  39. [例七] 数学中的类比 • 由一元二次方程必有2个实根或复根(重根计算在内),容易联想到:一元三次方程很可能具有3个实根或复根。 • 由(正)棱锥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的(正)棱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我们也可联想到:圆锥的体积很可能等于同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40. 结论之六 • 类比在数学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两个对象的比较由已获得的知识去引出新的猜测。 • 什么是类比联想的关键?

  41. 一个常见的“定义”:“我们观察到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许多属性上都相等,便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相同。这就是类比法。”一个常见的“定义”:“我们观察到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许多属性上都相等,便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相同。这就是类比法。” • 数学中类比联想的关键:求同存异!

  42. 为了应用类比,我们并不需要相关的对象在所有各个方面都完全一样,而只要求在这两者在某一方面或在某一抽象层次上是相似的,这就是所谓“求同”,也即如何能在抽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两个对象的“类似之处”。为了应用类比,我们并不需要相关的对象在所有各个方面都完全一样,而只要求在这两者在某一方面或在某一抽象层次上是相似的,这就是所谓“求同”,也即如何能在抽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两个对象的“类似之处”。 • 所谓的“存异”则是指新的猜测的产生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特别是,在由已知事实去引出新的猜测时,我们必须注意分析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也即必须依据对象的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正”。

  43. 结论之七 • 相对于归类与分类而言,类比联想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思维形式。 • 教学中的关键:如何能够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去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教学?

  44. 四、数学中的特殊化与一般化 • 什么是数学中的“特殊化”? “是从考虑一组给定的对象集合过渡到考虑该集合的一个较小子集,或仅仅一个对象。”(波利亚) • 什么是数学中的“一般化”? “是从考虑一个对象过渡到包含该对象的一个集合,或者从考虑一个该小的集合过渡到包含该较小集合的更大集合。”(波利亚)

  45. 小学数学中的特殊化与一般化 • 问题:小学数学中是否也有特殊化与一般化?

  46. [例八] “小数乘整数”与找规律(张勇成) • “师:有些小数和整数相乘很简单,同学们口算就可以解决了,请看—— 0.1×4=0.4; (师:“这样的8份呢?”) 0.01×4=0.04;(师:“这样的23份呢?”) 0.001×9=0.009。(“师:这样的129个呢?) •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乘法,都是哪些小数与整数相乘? “生:都是0.1,0.01,0.001与整数相乘。 “师:当0.1,0.01,0.001与一个整数相乘时,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得出了结果?有什么规律吗?

  47. “生1:乘得的结果越来越小。 “生2:都和几个零点几有关系。 “生3:乘得的结果都是小数。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当0.1,0.01,0.001乘一个整数时,它们的计算结果是几位小数和谁有关系呢?…… • “师:也就是说,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 • “生:就有几位小数。”

  48. 然后,教师又将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更为一般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情况。然后,教师又将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更为一般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情况。 • “师:谁知道0.8×3的积是多少? “生:0.8×3=2.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不看小数点前面的0,用8乘3等于24,再等于2.4。

  49. “师:先不看0.8前面的0,这里的8就表示—— “生:8个0.1。 “师:8个0.1怎样列式? “生:8×0.1。 “师:再乘3呢? “生:8×0.1×3。 “师:在这道算式里,可以先算8×3,对吗? “生:对。” • 板书:8×3×0.1=24×0.1=2.4。(下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