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心 理 健 康 扬 帆 远 航

心 理 健 康 扬 帆 远 航. 高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首届心理学家大会特邀嘉宾 六盘水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爸妈在线六盘水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钟山一中 专职心理老师 刘 玉 平. 触目惊心的数字. 留守儿童 2200 万 有行为问题的儿童 3000 万 厌学情绪的中小学生 6000 万 2003 年批捕的少年犯将近 69000 人 平均每年自杀人数 28.7 万,自杀未遂 200 万,其中青少年占 26 % 数据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告.

hisano
Download Presentation

心 理 健 康 扬 帆 远 航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 理 健 康 扬 帆 远 航 高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首届心理学家大会特邀嘉宾 六盘水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爸妈在线六盘水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钟山一中 专职心理老师 刘 玉 平

  2. 触目惊心的数字 • 留守儿童2200万 • 有行为问题的儿童3000万 • 厌学情绪的中小学生6000万 • 2003年批捕的少年犯将近69000人 • 平均每年自杀人数28.7万,自杀未遂200万,其中青少年占26% • 数据来源: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告

  3. 前 言: • 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4. 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而大学生则高达25%。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自残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而大学生则高达25%。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自残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5. 中小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事实。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中小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事实。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6. 一、 个 案 分 享 • 下面我想就自2002年9月专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所帮助的个案与老师们分享一下。 • 按儿童期、少年期、青春期主要的心理特点较典型的个案分别列举一两例。

  7. 儿童期的心理特点 • 1.儿童时期的情感交流最纯真、直率、毫无保留,不会转弯抹角。这种交流方式可以营造愉快性情。 • 2.儿童期的人际关系最单纯、最融洽、最纯真,不象成年人那样患得患失或整天为面子而战。 • 3.儿童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多元智能包括: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8. 4.儿童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不良习惯也容易在此阶段养成。(正所谓3岁看大,5岁看老)4.儿童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不良习惯也容易在此阶段养成。(正所谓3岁看大,5岁看老) • 5.儿童期是激发自我实现趋向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兴趣、发掘潜能、建立自信的最好时机。 • 6.儿童期是很多心理、行为障碍的好发年龄,仔细观察有利于早期发现、及早干预。

  9. 少年期的基本心理特征 • 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    •   少年过渡时期有三大心理表现和三个主要心理矛盾。    •   三大心理过度表现为:   

  10. (一)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这是由于少年期生理上的三个“巨变”,造成了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三个“巨变”是①性机能发育成熟;②身体外形急剧变化;③体内机能迅速健全。少年期生理上的这三大“巨变”,造成心理迅速成熟,开始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性意向的发展日趋明显。   

  11. (二)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儿童时期的自我评价,带有明显的外在性、情境性、依从性、尚处于“自我朦胧”的水平。进入少年期以后,自我评价的水平开始发生变化,从外在性向内在性过渡,从情境性向稳定性过渡,从依从性向独立性过渡。他们的自我评价开始侧重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盲从于成人的权威。  

  12. (三)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到了少年期,由于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和生活范围的日益扩大,其心理活动也逐渐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基本表现为认识从好奇性向探索性发展;引为由模仿型向创造性发展;生活所望由空想向理想发展;交友由自由性向选择性发展;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   

  13.  过渡时期的少年,内心深处存在着三个主要心理矛盾:   • (一)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   • 1、少年期心理上产生的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有了“成人感”,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自己与家长教师及其他成人的关系。这种心态在心理发展上被称之为“心理上的断乳”,即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14. 2、他们想独立自主,可又不具备独立自主和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他们想摆脱依赖,可又不具备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想让成人把他们当作大人对待,可许多言行举止依然带有孩子气,以致于他们越想摆脱依赖,越离不开照料和帮助。他们常常以孩子式的方法对抗父母或成人,故意与成人“唱反调”,或者采取不理采,无所谓的态度。   

  15. 3、 同时,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少年还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自我矛盾”。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但由于社会成熟程度较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迟缓,尤其缺乏社会生活的体验,常常碰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一会儿趾高气扬,一会儿又恢心丧气,情绪极不稳定。   

  16. (二)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 •   少年期的心是向成人关闭着的。这种闭锁性是少年期最显著的心理变化之一。因此,少年期希望有自己的房间,单独用的书柜或箱子,有的还把自己的抽屉、箱子、日记本加锁。这种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使少年们常常感到苦恼,甚至抑郁和焦虑,他们这种希望被人理解、渴求倾吐心声的需要,常常通过写日记、书信和选择知心朋友的方式来满足。  

  17. (三)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 由于少年期性器官和性机能迅速发育成熟,必然带来性心理的发展变化,但由于心理发展过程的限制,加上性教育滞后的情况,使得他们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少年期生理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多数少年在感到惊奇和兴趣的同时,又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不安、害羞,或者恐怕和不知所措的心理,这正是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幼稚的一种矛盾体现。

  18. 同时,性发育成熟,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开始关注异性,有的表现出对异性的故意疏远和排斥;有的却产生了朦胧状态下的“狂热初恋”,这都是性心理幼稚的不同表现,这种性生理发育成熟与性心理比较幼稚的矛盾,是少年期心理发展与性心理比较幼稚的矛盾,是少年期心理发展教育中一个值得深刻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19. 初二学生心理特点 •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

  20. 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初二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初二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种种状况表明 ,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21. 另外,初中二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初一那样规矩了。如果我们抓紧对初二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迎头赶上,与集体一起前进。绝大多数学生是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但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幼稚另外,初中二年级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熟悉了,人也熟悉了,一些学生就不像初一那样规矩了。如果我们抓紧对初二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迎头赶上,与集体一起前进。绝大多数学生是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但由于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幼稚

  22. 初二学生问题聚焦 • 1﹑早恋 •     某中学政教处主任介绍,早恋现象主要集中于初二年级,同学之间肆无忌惮地开玩笑,部分男女生表现过分亲密。

  23. 2﹑ 上 网 • 初中阶段,初二学生上网最多,尤其是男生,有的几乎整天都泡地网吧里,不停地打游戏,饿了就在网吧干吃方便面,有的甚至逃课上网。 •      这些同学往往很难管教,有时即使老师在网吧里把他们带回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或者惩罚,也往往收效甚微,没过几天,其中大部分同学就会重回网吧。

  24. 3﹑学 习 成 绩 下 降 • 老师们总结,在学习上,初二是一个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在初二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初三往往很难有所突破,中考的失利难以避免。

  25. 4﹑逆 反 心 理 严 重 • 老师们分析,初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

  26. 原 因 分 析 • 1﹑生理因素 • 初二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4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 •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性行为,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27. 2﹑学习压力 •      初二阶段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二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初一知识相比,初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

  28. 3﹑心理因素 •      初二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而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

  29. 初二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初二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30. 对 策 • (1)       对学生的变化应早有心理准备。如果老师对初二学生心理的发展充分了解,就会对学生的行为多一分理解,即使学生出现问题,也会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解决。 • (2)       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老师们一定要放下架子,跟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这样做的原因,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而不是强硬的说教。

  31. (3)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个别学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尤其不想和家长说学校里的情况,这样一来,家长往往不能从孩子那里知道他们最近的表现和变化,这就需要老师能够经常和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就一些问题与家长沟通,双方合作,为孩子保驾护航。

  32. 青 春 期 心 理 特 点 • (一)独立意向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接触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也日益变得强烈。家长和老师应针对青少年独立意向的发展,尊重他们正确的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逐渐给他们更多的独立权利,同时也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正确地发展其独立性,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33. (二)好奇心及模仿性强 • 这种心理状态使青少年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应该把对青少年的担忧变成了解、理解和关心,培养和发扬青少年的优点,如思想敏捷、对新生事物敏感、勇敢、热情、有朝气、积极向上等。

  34. (三)对性发育的困惑 • 在青春发育期,有些青少年对自身的性发育及性成熟的生理变化常感到神秘不解。家长和老师要根据他们生长发育的年龄特点及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性教育,让他们懂得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和性道德。在进行性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改善不良的外界环境,安排好青少年的业余生活,把他们引导到正当的活动中去,激发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

  35. (四)群体观念密切 • 青少年常感到在群体当中有一种安全感。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他们互相倾吐内心的秘密和苦恼。父母和老师应关心他们交朋友的情况,并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36.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 最新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16-18岁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最低谷,从19岁开始回升,到75岁之后随身体衰老而迅速下降。

  37. 主持该调查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首次自主研制了适合我国人群、有统一内涵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使用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调查在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共发放问卷18000份,回收16813份,有效问卷14798份,对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主持该调查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首次自主研制了适合我国人群、有统一内涵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使用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调查在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共发放问卷18000份,回收16813份,有效问卷14798份,对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38. 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在16-30岁之间会形成一个“谷底”。从12岁(初一)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底,19岁后开始较快上升,30岁后上升趋缓,直到老年阶段(55岁以上)。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在16-30岁之间会形成一个“谷底”。从12岁(初一)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底,19岁后开始较快上升,30岁后上升趋缓,直到老年阶段(55岁以上)。

  39. 研究小组分析“谷底”成因时指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好于其他青少年。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其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的学生。研究小组分析“谷底”成因时指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好于其他青少年。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其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的学生。

  40. 二、 教 授 寄 语 ●本质上,辅导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 种方式或一种媒体。凡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辅导的 责任,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更是辅导的 中坚,是决定辅导成败的关键。……打从上午七点 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四、五点钟学生放学回 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 手中。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 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 ——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

  41. 叶澜教授和肖川博士也曾追问到: • 当学生茫头无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 •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 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 • 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 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 我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 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 • 我能否使学生在思想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悠然心会”? • 我能否使学生在情感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百感交集”? • 我能否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界敞亮?…

  42. 心理辅导对于学生的意义 • 心理辅导对于学生来说,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帮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复习。 2、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3、帮助学生正确缓解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43. 三、班主任学生身、心、灵的守护神 ●班主任参与心理辅导,不仅有助于每一位班主任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学生观,更有助于每一位班主任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改变以说教、训导、约束、惩戒等方法来处理学生消极行为的德育工作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把握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干预,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班主任运用心理辅导的原理、方法和技巧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实践。

  44. 四、增进心理健康的四途径、六掌握、十技巧:四、增进心理健康的四途径、六掌握、十技巧: • 1、要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 2、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 3、要有爱好、 • 4、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关系。

  45. 心 理 特 点 六 掌 握: • 1、掌握中学生的过渡性心理 • 2、掌握中学生的闭锁性心理 • 3、掌握中学生的自尊心理 • 4、掌握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 5、掌握中学生的摇摆性心理 • 6、掌握中学生的模仿心理

  46.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多方面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去发现、去总结,以寻求更好的教育措施,把学生培育成真正的有用之才。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多方面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去发现、去总结,以寻求更好的教育措施,把学生培育成真正的有用之才。

  47. 心 理 辅 导 十 技 巧: 1、专注(接纳)——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 传递尊重、接纳学生的基本态度。 ● 平行面对学生; ● 保持视线接触; ● 采取开放姿势; ● 微微倾向学生; ● 面带微笑,保持轻松; ● 注意声调语气。

  48. 2、倾听—全神贯注于学生表达的信息 ●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渴望别人的关注与理解 是人之天性。 ●辅导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动机。

  49. 3、 重 述 ——教师以另一种表达方式来澄清或确认学生传达的信息. ● 重述语气不宜过于肯定,要保留适度的弹 性; ● 重述力求精炼,不宜过长; ● 重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表述,而不是中 断表述。

  50. 4、具 体 化 ——避免学生笼统抽象或漫无目标的陈述。 ● 学生表述模糊的部分往往是他想逃避的部分,因此 具体化不等于贸然对质,若是学生不想具体说明,可给予 接纳和关怀,待时机成熟时再深入聚焦; ● 具体化应采取开放式问句,不要用“对不对”、“是不 是”、“该不该”等封闭式问句; ● 避免连续发问,以免造成压力感; ● 避免严肃的态度或焦急的表情; ● 对学生的回答应予支持、鼓励或引导。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