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桃園縣的海岸地形與地質

桃園縣的海岸地形與地質.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 許民陽教授. 海岸分布與組成物質. 桃園縣的海岸北起蘆竹鄉海湖附近,西南至新屋鄉蚵殼港,呈東北東 - 西南西走向,略呈向外凸的弧形,全長約 43 公里,曲折度不大,僅各河口附近有凹入的河口或潟湖地形,缺乏天然良港,竹圍及永安漁港為人工圍築防波堤而成。海岸組成物質以沙、礫石及珊瑚礁為主。. 海岸分類. ( 一 ) 沙岸:占本縣海岸大部分,海底平淺,退潮時露出寬廣的沙灘及沙洲。 ( 二 ) 礫岸:分布北段海湖至竹圍沙崙一帶,海灘由粗大礫石組成,海岸坡度較陡,波浪侵蝕陸地的能量較大。

Download Presentation

桃園縣的海岸地形與地質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桃園縣的海岸地形與地質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 許民陽教授

  2. 海岸分布與組成物質 • 桃園縣的海岸北起蘆竹鄉海湖附近,西南至新屋鄉蚵殼港,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略呈向外凸的弧形,全長約43公里,曲折度不大,僅各河口附近有凹入的河口或潟湖地形,缺乏天然良港,竹圍及永安漁港為人工圍築防波堤而成。海岸組成物質以沙、礫石及珊瑚礁為主。

  3. 海岸分類 (一)沙岸:占本縣海岸大部分,海底平淺,退潮時露出寬廣的沙灘及沙洲。 (二)礫岸:分布北段海湖至竹圍沙崙一帶,海灘由粗大礫石組成,海岸坡度較陡,波浪侵蝕陸地的能量較大。 (三)珊瑚礁岸:分布北起大園內海南至新屋永安附近,退潮時局部露出珊瑚礁及藻礁,尤以觀音海水浴場南側及新屋溪口海岸最為典型。

  4. 沙丘 • 沙丘為最常見的風積地形,一般出現在乾旱的沙漠區,但在一般多沙的海岸及河口亦有分佈,。 • 常見的沙丘堆積型態受風向、沙源供應多寡與地表植被所影響,可分成下列數種:

  5. 新月狀沙丘:分佈於風向持續性良好,而沙源供應較少地區。新月狀沙丘:分佈於風向持續性良好,而沙源供應較少地區。

  6. 橫沙丘:分佈於風向持續性良好,而沙源供應豐富,此時新月丘橫向相連結而呈橫沙丘,沙丘走向與風向垂直。橫沙丘:分佈於風向持續性良好,而沙源供應豐富,此時新月丘橫向相連結而呈橫沙丘,沙丘走向與風向垂直。

  7. 縱沙丘:分佈於沙源供應不多,風向與沙丘分佈大致平行時,形成條狀的縱沙丘。縱沙丘:分佈於沙源供應不多,風向與沙丘分佈大致平行時,形成條狀的縱沙丘。

  8. 星狀丘:風向多變化,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呈輻射狀的星狀丘。星狀丘:風向多變化,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呈輻射狀的星狀丘。 • 袋形丘:形成於由海向內陸吹的海風強勁的海岸,沙由海岸向內陸側堆積形成口袋狀或拋物線狀。

  9. 海岸沙丘的成因 • 由縣內各河川攜帶入海沈積的漂沙,被波浪及沿岸流攜帶搬運後,向陸地方向沈積成廣闊的沙灘。由於本縣海岸潮差可達2~3公尺,退潮時露出寬廣的灘面,剛退潮時,灘沙間仍充滿水份,膠結砂礫,俟風吹及日曬後,沙灘表層水份蒸發,形成乾燥疏鬆的砂礫,被風搬運,即形成”風吹沙”,堆積於海灘內側,形成海岸沙丘。

  10. 海岸沙丘的分布 • 桃園縣的沙丘分佈於北起海湖,南至蚵殼港附近海岸,沙丘堆積最盛,最發達者為觀音以北海岸,主要因素是此段海岸為東北東方向,東北季風每年九月至四月來襲時,風向與海岸走向斜交約22、5度(東北東方向為67、5度─東北方向為45度=22、5度),而成向陸吹的風,沙灘上的風吹沙即向陸搬運,堆積於海灘內側。 • 沙丘的型態大致可分為新月丘與縱沙丘兩類

  11. 新月丘群:分佈自南崁溪以南至大堀溪南岸止的向內陸側,以埔心溪為界,以北為沙崙新月丘群及以南的草漯新月丘群。沙崙新月丘群僅存最北的一座,餘皆因興建中油油庫而被剷除。草漯沙丘也因闢建觀音工業區大半被削平。新月丘群:分佈自南崁溪以南至大堀溪南岸止的向內陸側,以埔心溪為界,以北為沙崙新月丘群及以南的草漯新月丘群。沙崙新月丘群僅存最北的一座,餘皆因興建中油油庫而被剷除。草漯沙丘也因闢建觀音工業區大半被削平。

  12. 濱海縱沙丘群:由最北端至最南端幾乎均有分佈,分佈最靠海岸側,與海岸線平行,常不止一列,多者可有三列,各列間以較低的沙谷相隔。

  13. 沙丘的分類(按規模與型態差異) • 鄭瑞壬(1993)按沙丘的規模與型態差異,將沿海沙丘分為五個地區 • 海湖沙丘 • 南崁溪出海口以北至縣界附近,長約5公里,海岸向內凹入成弧形,往昔地勢較為低窪,稱為「海湖」。沿岸沙灘寬可達30公尺,海底雖平淺,但常有暗流,每年均奪走不少在此戲水的人。灘沙受東北季風搬運,堆積於海灘內側,或受木麻黃等海岸防風林影響,堆積成1~3公尺不等高的沙丘。或者掩覆靠近海岸側的台地面上,冬季時,沙有時會堆積於公路上,造成交通障礙。

  14. 沙崙沙丘 • 位南崁溪和老街溪之間,常有2~3列沙丘並列呈複合狀,前列沙丘規模較大,高度達10公尺,中列沙丘距前列約120公尺,沙丘脊高7、5公尺,內列沙丘距中列約100公尺,高度約8公尺,前列沙丘為活動沙丘,中、內列則為安定沙丘帶。 • 近年由於防風林及防沙籬的修築,沙丘往內陸侵入的現象較輕微。但由於地處偏遠,對居民生活環境影響較小,大園鄉也利用沙丘的內陸側開闢垃圾掩埋場。

  15. 草漯沙丘 • 位老街溪和觀音溪之間,本區以前為低窪沼地,故地名稱「草漯」,即低窪泥濘長草的沼澤地之意,基盤低,故堆積的沙層深厚,大堀溪以北,沙丘最為發達,一般地形文獻記載的草漯沙丘即指此地,可明顯地看出分為內外兩列,外列為活動沙丘較內列高大,平均高約10~15公尺,夏季西南季風較弱時期,高度較低,攔沙的籬笆有時出露。冬季東北季風一起,高度明顯成長,將竹籬掩沒而成廣闊起伏平緩的一片台狀沙野,線條柔和,景緻幽美,局部有新月狀丘出現。 • 內列沙丘高度平均8~12公尺,為植被生長良好的固化沙丘,兩列沙丘兼有寬廣平緩的谷地,行走其間,兩側防風林夾道,夏天時悶熱異常,冬天時狂風偃息,時而傳來鳥雀啼叫悅耳的聲音,別有一番景緻。

  16. 觀音沙丘 • 位於觀音溪(海水浴場)以南,只新屋溪之間海岸走向與東北季風平行,雖沿海坡度緩,退潮後灘面廣闊,但風沙只在潮間帶運動,向內陸堆積較少,近年圍築籬笆,形成單列沙丘,高度不大,概在10公尺以下,寬度也只有20~30公尺左右。

  17. 防沙工程 • 桃縣沿海縱沙丘群常有數道沙丘,最外側一道(列)為活動沙丘,受植物的覆蓋的面積少,大半呈裸露狀態,每到東北季風盛行季節,風沙常向內陸遷移(或稱侵入),致掩蓋農地或侵入防風林,造成農作物或林木被掩埋而枯死,因此為了防止風沙入侵,林務局每年都編制預算做防沙工程,主要方式有下列幾種。

  18. 築籬:在沙丘上插下成排的竹籬笆,走向與風向直交,使風力遇阻,速度減弱而使沙粒沈積在竹籬兩側。築籬:在沙丘上插下成排的竹籬笆,走向與風向直交,使風力遇阻,速度減弱而使沙粒沈積在竹籬兩側。 • 掛塑膠網:功能與築籬相同,但因塑膠網的空隙較小,對風力的阻擋性較佳,效果較築籬好,網下的風沙堆積成一陡峭的長形沙丘,有若一堵高牆。

  19. 種植植物:選擇耐風、耐鹽、耐旱植物種植後成防風林,本區近年林務局選擇的樹種以木麻黃、黃槿、林投等為主,效果不錯,但因東北季風過強,生長至某一高度以上,被風吹襲導致頂部焦黃,故高度成長緩慢。

  20. 河口地形 1.影響河口地形的因素─年輸沙量 a.南崁集水區:集水區面積約206平方公里,年總輸沙量47萬立方公尺。 b.埔心沿海集水區:將埔心溪與新街溪流域合併而得,面積約129平方公里,年總輸沙量約29萬立方公尺。 c.老街溪沿海集水區:流域集水區約84平方公里,年總輸沙量約19萬立方公尺。 d.白沙屯集水區:將觀音附近諸小流域,如大堀溪、觀音溪等合併而得,集水面積約175平方公里,年總輸沙量約39萬立方公尺。 e.社子溪集水區:集水區面積約77、83平方公里,年總輸沙量約17萬立方公尺。

  21. 河口地形 2.影響河口地形的因素─沿海潮流及河川流量 桃縣沿海的漲潮流自東北東向西南西,落潮流反向而流,潮流流向約與海岸平行,做東北東←→西南西的往復運動。潮差方面,竹圍漁港每月大潮時平均潮差達3、34公尺,永安漁港大潮時平均潮差達3、41公尺。 至於河川流量方面,在本縣出海的河川集水區面積均小,流量不大,以唯一有水文觀測站的南崁溪為例,年平均逕流量2608、80秒立方公尺,其他流域流量相對更小。

  22. 沿海最常見河口地形─沙嘴和潟湖 基於以上年總輸沙量、沿岸潮流及河川流量等三因素,各河川集水區搬運出來的泥沙入海後,受沿岸潮流的影響,尤以冬季季風極盛期,每秒可達1公尺以上的沿岸潮流影響最大,致使平常水位時期,泥沙出海後,受最強沿岸潮流影響,在河口堆積成東北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沙嘴,形成河海之間方向相反營力的緩衝,河流僅以狹窄的出口入海,在新街、老街、雙溪口溪會合後的出口(許厝港)、大堀溪、觀音溪等小河出口皆可看到,沙嘴後方即成一潟湖。 早期閩南居民渡海至本區墾殖或經商,即以此類潟湖為船隻停泊的港口,因外有沙嘴的障庇,潟湖內風浪平靜,其中最大的為許厝港,即因大園的許氏家族在此登陸墾殖現今南港、北港村及大園市街一帶而得名。由於本區潮差3~4公尺,退潮時河道出口及潟湖的水位甚低,甚至成半乾涸狀態,漲潮時又汪洋一片,景觀截然有別。 事實上,沙嘴的形態也隨著河、海營力的消長而有變化,在冬季,風浪強大,河川水量少,沿海漂沙受沿岸潮流及波浪頂托搬運,沙嘴最寬而且長,甚至將河口阻堵而成”沒口溪”,夏季暴雨或颱風洪泛時,洪水營力大於波浪,河口沙嘴即會被沖失或縮短,殆洪峰退後,沙嘴又慢慢堆積加長回復原貌。

  23. 海岸變遷(後退) • 由於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海水面上升,加上各水庫攔沙,陸地河系抽砂,導致漂沙減少,海岸後退已成為全球性海岸的環境問題,大園鄉海岸也不例外,利用各年代航空照片套疊對比、地形圖對比,以及訪問當地耆老,本鄉有數處嚴重後退的地點,其後退的特性如下:

  24. 南崁溪口至老街溪口段 • 本段海岸亦屬礫灘海岸,海岸線全長8公里,屬於桃園臺地末端的礫石沖積層,在礫石層上方原有沙層堆積,但近年來海岸不斷受到侵蝕,最後侵蝕至臺地礫層而露出礫灘。本段海岸之高潮位置亦相當接近海岸線內緣崖腳的位置,這對海岸持續後退有相當的影響力。 • 據1904-1996年期間6個年代的地形圖資料,從南崁溪口至海尾附近,整段海岸大致呈現先堆後侵的狀況,至1996年止,海岸線大體呈現明顯性的內移。而從海尾至老街溪口段來看,在新街溪口附近的海岸有相當明顯性的變化,不但侵淤變化快速,新街溪口更有往東北方向移動的現象,而在內海的海岸線部分則有向內入侵的現象發生。

  25. 南崁溪口至老街溪口段 • 比對1978與1998年這20年期的航照圖發現:竹圍漁港因擴建漁港規模,遂使得漁港北側海岸明顯向外擴張,北側突堤長約450公尺,南側突堤長約600公尺,未來北側突堤右側可能會因為受到突堤效應及南崁溪河川輸沙的影響,而有堆積的現象發生。 • 漁港南側突堤左方的竹圍海水浴場,因為受到南側突堤遮蔽區的保護,致使進入本區波浪能量減小而能產生堆積,再往南一點則因受突堤效應之上游堆積下游侵蝕的特性影響,使得竹圍-沙崙一帶海岸有明顯的侵蝕現象發生,其後退量約在20-40公尺。

  26. 南崁溪口至老街溪口段 • 從沙崙至新街溪口這一帶海岸,大致是呈現後退的狀況,實地勘查發現碉堡原先建築在沙丘上方,後因受波浪、風等影響不斷侵蝕崩退,遂使得沙丘向內移動,各種營力的變化,沙灘也變成礫灘,而碉堡便座落在礫灘之上。 • 就1998年11月實測結果,碉堡距離沙丘崖腳已達24.5公尺,更甚者則有碉堡在海水漲潮時,已浸泡在水中。 • 在靠近海尾處的一棟海巡崗哨站,由於海岸後退嚴重,以危害到崗哨站的安全,利用1978年及1998年的航照圖比照計測,其後退量在20-80公尺之間,由此可知海岸後退情況相當顯著。

  27. 老街溪口至永安漁港段 • 此海岸線全長20公里,海岸組成物質主要是以沙灘為主,因本段海岸境內有老街溪、大堀溪、觀音溪、小飯壢溪、新屋溪等河川呈順向切割桃園臺地,海底地形平淺及盛行風向略成平行等沙丘生成自然要素的影響,遂使得海岸沙丘地形相當發達,而海岸內側的大型沙丘則成為本段海岸線第一道防線,由於海岸沙丘由鬆散未固結的沙粒所組成,致使沙丘易受風、波浪等自然營力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 比對1978年與1998年的航照圖,整段海岸大致上是呈現後退的狀況。現地觀察發現,在許厝港以南潮音附近有一排碉堡傾倒在沙灘上,每當漲潮時,海水便會漲至碉堡處,據實地測量結果發現,目前這些碉堡距離沙丘崖腳的距離已達17-33公尺。

  28. 老街溪口至永安漁港段 • 本研究在此找尋碉堡附近適當的定點,於1999年7月9日起,由沙丘前緣濱線向內陸側每隔5公尺訂一測量樁,利用水準測量儀測量每個月的高度變化,並繪製沙丘月變化圖,由測量一年的結果及每月形態變化的觀察結果得知,沙丘前緣受到東北季風及波浪雙重影響之下,已降低及後退3公尺以上,沙丘不斷後退的結果,便造成海岸線後退。現今臺電公司在潮音沙丘興建四個風力發電的巨大風車,但在海岸持續後退的趨勢下,數年後距沙丘崖僅十餘公尺的風車將岌岌可危。

  29. 老街溪口至永安漁港段 • 對比1978年及1998年的航照圖,發現二十年來本區海岸因沙丘內移侵入內陸及前緣侵蝕,已後退20-95公尺以上,例如:草漯海濱一帶的海岸,海岸線大致呈現後退的狀況,20年來已後退35-95公尺不等的距離。而草漯新村一帶的海岸,屬於海岸線與東北季風夾角較大的區域 (平均約30公尺),因此海岸沙丘的規模相當寬闊,其後退量亦達15-35公尺之多。由於沙丘不斷向防風林入侵,造成防風林前緣嚴重縮減,經比對1978與1998年的航照圖發現,近二十年來草漯海濱沙丘入侵量竟逹357公尺。

  30. 觀音海岸近20年來的後退狀況 比對1978年與1998年的航照圖,整段海岸大致上是呈現後退的狀況。現地觀察發現,在許厝港以南潮音附近有一排碉堡傾倒在沙灘上,每當漲潮時,海水便會漲至碉堡處

  31. 據實地測量結果發現,目前這些碉堡距離沙丘崖腳的距離已達17-33公尺。本研究在此找尋碉堡附近適當的定點,於1999年7月9日起,由沙丘前緣濱線向內陸側每隔5公尺訂一測量樁,利用水準測量儀測量每個月的高度變化,並繪製沙丘月變化圖 (圖3),由測量一年的結果及每月形態變化的觀察結果得知,沙丘前緣受到東北季風及波浪雙重影響之下,已降低及後退3公尺以上,沙丘不斷後退的結果,便造成海岸線後退。

  32. 觀音海岸近二十年來的侵蝕後退狀況

  33. 影響海岸後退的主要原因(1) 1.季風及颱風帶來的波浪侵蝕 西北部海岸由於海底較為平淺,破浪帶距海濱線甚遠,因衝濺 (up wash) 的力量大於回濺 (back wash),故能將海底的沙石帶往海灘堆積,而形成寬廣平坦的沙質海岸,但較強大的湧浪則反之,它會造成海岸的侵蝕。 西北海岸平常波浪高僅1至2公尺左右,但在強烈冬季季風及颱風吹襲之下,就會使波浪能量增加,波浪高度變高,根據中油公司沙崙觀測站實測1981-1990年最大平均風速及浪高結果,該區平均最大風速為6-7級,相當於10.8m/s至17.1m/s的風力 (鄭瑞壬,1991),根據蒲福氏風級分類標準,風力達到7級風即已接近輕度颱風的風力標準,而部分資料顯示風力更可高達8級 (17.2m/s-20.7m/s),在此強勁東北季風的吹襲下,即可引起平均高約2.8至4.4公尺的大浪,就極端值資料顯示更可高達4-7.5公尺的浪高。

  34. 影響海岸後退的主要原因(1) • 臺灣地區每年平均受3至4個颱風侵襲,如此高的侵襲機率,自然對本研究區海岸造成嚴重的衝擊。伴隨颱風而來的低壓、強風,往往在海岸地區引起高大的波浪,進而造成海岸結構物的破壞。據中央氣象局海象測報中心 (2006) 的資料,民國83-86年受到強烈颱風的侵襲,研究區中的淡水、竹圍及新竹測站都曾出現明顯的水位異常升高狀況。根據推估,輕度颱風即可引起5.5-11.5公尺的浪高,最大波高更可高達16公尺。 • 受上述強烈東北季風及颱風即可引起如此高大的波浪,此波浪攜帶強大的能量即可抵達沙丘前緣崖腳,並將崖腳侵蝕2-3公尺以上,因崖腳被侵蝕而失去支撐,而使得上方沙丘隨之崩落,造成海岸顯著後退,在八里挖子尾及潮音沙丘都是典型的例子。

  35. 影響海岸後退的主要原因(2) 2.季風對沙丘的侵蝕 本海岸東北季風影響時間長可達8個月之久,再者其風力又比夏季季風風力大了許多,在此長期且強風的影響下,沙丘前緣的沙層被風刮蝕並往下風側 (向陸側) 堆積,致使沙丘前緣不斷後退與矮化,且防沙離因沙丘刮蝕失去支撐而傾倒,被風刮蝕的沙粒被強風帶往後方堆積。根據本研究實地訂樁測量結果顯示,在觀音海水浴場附近的沙丘,從1999年7月至2000年5月沙丘已向後堆高5.76公尺並向後內移36.5公尺,後方的防風林因被沙丘掩埋而枯死,由此足見東北季風對於本研究區海岸後退有其相當顯著的影響

  36. 影響海岸後退的主要原因(3) 3.陸源沉積物供應減少,海岸收支不平衡 陸源沉積物主要指河川中、上游隨水攜帶入海的漂沙,若河川攜入海水的漂沙多於海水侵蝕所帶走的漂沙時,海岸即會增長,反之則會後退,此即為海岸收支平衡的觀念。(許民陽等,1999) 本區陸源沉積物最大供應源為淡水河系,據李錫堤等(1998) 估計淡水河全流域輸沙量每年約928萬立方公尺,惟測站係位於河川上游,且由於受石門及翡翠水庫修建攔沙影響,其輸沙量大幅度減少,據其推估淡水河中游實際輸沙量只約為185萬立方公尺。1981年左右,臺北盆地內淡水河內仍允許抽砂,直到1989年才全面禁採砂石,據黃清和等 (1997) 估計淡水河及蘭陽溪年抽砂量約各為500萬立方公尺,加上其餘注入本研究區的小河川如新街、老街溪、南崁溪等也曾在河床中開採建築用砂石,因此造成研究區整體輸沙量有明顯性的減少。以臺北縣八里鄉為例,由於淡水河上游興建石門水庫、翡翠水庫、青潭堰等水庫,造成近年來八里沿海海岸,近二十年內縮量達306公尺以上。

  37. 整體而言,上述因素致使本段海岸輸沙量大減,亦為海岸後退的主因。整體而言,上述因素致使本段海岸輸沙量大減,亦為海岸後退的主因。 • 因此在本研究中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才會藉由各年代地圖及航照圖的套疊、對比,以了解中長期的海岸變遷狀況。若以100年期淡水新港至南崁溪口段的地形圖比對為例,1904-1966年海岸大致呈現外移,但至1966-1996年這30年來,海岸線則不斷向內入侵,在時間軸上恰與石門水庫、翡翠水庫興建之攔沙、及抽砂、採砂等工程有關。 • 綜合多位學者論述及本研究成果可以說明:海岸後退與工程建設開發所引起的輸沙量劇減有關。

  38. 觀音海岸藻礁的特性 • 藻礁(algal reef)是由藻類所建造的礁體,它和「珊瑚礁」都是生物礁(biotic reef)的一種。 • 主要是由分泌及製造鈣質或矽質骨骼的生物,經過漫長時間堆積而成。 • 生物礁的發育必須是建設性作用大於破壞性作用的結果,也就是生物礁的造礁速率大於侵蝕速率,因此堆積並不快,絕大部分的礁體須經漫長時間形成,往往需要數千年以上(戴昌鳳、王士偉、張睿昇、鄭安怡,2009)

  39. 觀音海岸藻礁的特性 •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礁為在澳洲發現由藍綠藻所形成的疊層石(Stromatlite),形成年代在34.6億年前,它不但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礁,藍綠藻及其後各種藻類行光合作用所釋放出來的氧氣,又慢慢改造地球的大氣,使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逐漸增加,地球上的生物也隨著大氣中氧氣含量的增加,演化得更複雜,成為目前地球上多采多姿生命世界的現況。 • 生物礁的種類則以主要造礁生物來命名,例如以珊瑚為主的稱為珊瑚礁,以石灰藻造礁為主的稱為藻礁,事實上現今的珊瑚礁也不完全由石珊瑚堆積而成,充填其間的藻礁及其他生物碎屑充當膠結的角色。而在藻礁中,若環境適當,也有一些石珊瑚生長間夾其間。

  40. 觀音海岸藻礁的特性 • 觀音海岸潮間帶,主要生物組成為殼狀珊瑚藻。藻礁分布為西北海岸地區最廣者,藻礁生長的底質為原分布海岸的礫石層,草漯地區的藻礁分布較不連續,許多地方呈綴礁(patching coral)狀態

  41. 觀音海岸藻礁的特性 • 觀音海水浴場至小飯壢溪及新屋溪口海岸分布則連續一整片,退潮時最寬可達450公尺左右,前緣常被侵蝕成海蝕溝的形態,與一般的珊瑚礁非常類似,

  42. 觀音海岸藻礁的特性 • 但近觀可發現藻礁呈三種形態,一種為類似包心菜的圓圈狀殼狀珊瑚藻,另一種為細枝狀的殼狀珊瑚藻,其餘則成散亂的生物碎屑堆積狀態(貝殼、石灰藻、穿孔貝等)。

  43. 觀音海岸藻礁的特性 • 藻礁堆積的厚度可達6公尺餘(戴昌鳳等,2009),在藻礁層中,常可發現石珊瑚發育成薄層狀或碎塊。 • 戴昌鳳等(2009)將觀音海岸的藻礁命名為「潮音礁灰岩」,並依據造礁生物的組成,區分為「珊瑚藻-珊瑚黏結灰岩」、「珊瑚-珊瑚藻黏結灰岩」以及「珊瑚藻黏結灰岩」。

  44. 藻礁的發育和海岸變遷的關係 • 為了解藻礁的生成年代及過程,本研究於觀音海水浴場附近海岸,採得二個藻礁及珊瑚樣本(NW-7~NW-8),在新屋溪口海岸採得10個樣本(NW-9~NW-18)送往臺灣大學地質系碳十四定年實驗室定年,所得結果如下表5和表6所示。

  45. 藻礁的發育和海岸變遷的關係 表5觀音海岸藻礁及珊瑚C14定年資料 註:採集者:許民陽;碳-14定年: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系碳十四定年實驗室 資料來源:本研究匯整

  46. 表6新屋溪口海岸藻礁及珊瑚C14定年資料 註:採集者:許民陽;碳-14定年: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系碳十四定年實驗室 資料來源:本研究匯整

  47. 藻礁的發育和海岸變遷的關係 • 上表中NW-9~NW-11為採自中油公司所挖的天然氣幹管槽溝的藻礁剖面,NW-9為藻礁底部附著在卵石層上生長的部份,由NW-9採集點向上每隔20公分依序採得NW-10及NW-11標本。NW-12及NW-13為該剖面中段的藻礁及珊瑚樣本。 • 由該槽溝的剖面可知,新屋溪口的藻礁剖面底部最早生長的年代為距今6240±50年前,中段的珊瑚及藻礁年代大約在距今4471±40年前。 • NW-14~NW-16為靠近海岸內側,藻礁最內緣的突起地上的剖面,由頂部下向每隔20公分採集一袋,碳-14定年為2830±50至3280±50。NW-17為新屋溪口藻礁最外側的上部標本,NW-18為最內側上部的細枝狀殼狀珊瑚藻礁,兩者的定年都在兩千餘年。

  48. 藻礁的發育和海岸變遷的關係 • 由上述樣本的定年資料可推估觀音海岸(含新屋溪口海岸)的珊瑚礁發育年代始於距今六千餘年前,至距今二千多年前停止發育,現今海岸廣闊的藻礁也延伸至現今海岸的沙丘下方,在沿海許多開挖漁塭而露出來的剖面都可看到此層礁層,筆者多年前曾在觀音海岸內陸的某些剖面採集下部的珊瑚進行定年。 • 表7的珊瑚礁樣本大部分在內陸較薄層的珊瑚-珊瑚藻黏結灰岩的底部,且珊瑚礁發育良好,由碳-14定年可知均開始發育時間為距今五~六千年前之間。

  49. 表7觀音海岸珊瑚礁C14定年資料 註:採集者:許民陽;碳-14定年: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系碳十四定年實驗室 資料來源:許民陽、張智原(2007)

  50. 藻礁的發育和海岸變遷的關係 • 綜合上述表5~7的珊瑚礁及藻礁定年資料可推測觀音地區海岸近六千年來的海岸變遷如下: • 距今六千餘年的全新世為最後一次冰期結束,氣候較溫暖,海水面也較現今高2-3公尺,形成海進,沿海有珊瑚礁層生長。 • 距今四千至二千年左右,可能由於環境的變遷,珊瑚礁漸被藻礁代替,只局部夾於藻礁間生長。 • 距今二千多年隨後的海退,海岸的漂沙增多,珊瑚礁及藻礁上堆積灘沙及沙丘堆積層兩者皆停止生長,陸地也向外延伸。 • 但距今四十餘年,由於內陸水庫的攔沙及河川的採沙,導致沿海漂沙減少,加上人為的因素,觀音海岸又回復陸地消失,海岸後退的狀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