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曾营小学 六年五班

鸟 的 传 说. 曾营小学 六年五班. 胡馨兰. 关于鸟的传说. 长辈总是会告诉自己的后代,自己所听过的传说。 我听过许多传说,都是和百鸟的由来是有关的。刚开始,我半信半疑,可是后来我查找了许多书,证实了长辈所听过的传说。比如:布谷鸟的传说。先从布谷的叫声想起,布谷的叫声总是和自己的名字相似,人们就开始联想,联想到一位老汉是一个很勤快的人,因为怕自己死后没有人接班,就让儿子学习种田。可儿子不争气,在一次旱灾中逃难,老汉身体不好,没有收谷子,别人家已经收了谷子逃难去了。老汉死了,变成一只小鸟,时时提醒人们收稻谷。

Download Presentation

曾营小学 六年五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鸟 的 传 说 曾营小学 六年五班 胡馨兰

  2. 关于鸟的传说 长辈总是会告诉自己的后代,自己所听过的传说。 我听过许多传说,都是和百鸟的由来是有关的。刚开始,我半信半疑,可是后来我查找了许多书,证实了长辈所听过的传说。比如:布谷鸟的传说。先从布谷的叫声想起,布谷的叫声总是和自己的名字相似,人们就开始联想,联想到一位老汉是一个很勤快的人,因为怕自己死后没有人接班,就让儿子学习种田。可儿子不争气,在一次旱灾中逃难,老汉身体不好,没有收谷子,别人家已经收了谷子逃难去了。老汉死了,变成一只小鸟,时时提醒人们收稻谷。 长辈们听来的故事,一直传给下一代,让我们吸取其中的教训。 胡馨兰 写

  3. 八哥为啥能说会道, 传说和唐朝诗人李白学艺有关。李白小时候, 读完了他家里的所有的书还感到不足,他听说岷山有个很有学问又有法术的道士,就背着父母 偷的去了。到了岷山,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终于寻找到那位道士,并把自己千里求教之事说给了道士听。道士见他人小志大,也就把他收下了。 这老道还有一个小徒弟,是老道从山沟拣来的,。老道因为白天忙于化斋,只能夜间传艺。每天临出前就叮咛他二人自习、自练武、自做自吃自刷锅。 哥

  4. 李白好文,每天专心攻读。他常到寺后的大松树下学文,由于专心读书、吟诗,传说连鸟儿都围着他。有时读得连吃饭都忘了。小徒弟只好每次叫他,“白哥,吃饭。”后来,每到吃饭时,这小鸟就叫起来。久而久之,这鸟就学了很多人的语音。李白好文,每天专心攻读。他常到寺后的大松树下学文,由于专心读书、吟诗,传说连鸟儿都围着他。有时读得连吃饭都忘了。小徒弟只好每次叫他,“白哥,吃饭。”后来,每到吃饭时,这小鸟就叫起来。久而久之,这鸟就学了很多人的语音。 有次,这鸟又叫“白哥,吃饭了!”被一个樵夫听见了,传下山去,又传到一位地方官的耳朵里。于是地方官又叫差人上山捉了几只,献给当朝皇帝。当朝皇帝听鸟儿会说话,便问原由。地方官便说,有个少年名叫李白,在山中攻读诗文,使鸟儿随着学起人语。皇帝听了,令人请李白下山做官,李白觉 得自己学识还浅,怎么说也不去。后来 又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位大诗人。 由于鸟儿常叫“白哥”,人们听成“八哥”,于是就把这鸟儿取名叫“八哥”或“八哥鸟”。

  5. 爱惜米谷鸟 在关中,常听一种鸟儿不断地叫着:“爱惜米谷!爱惜米谷!”这是咋回事? 传说从前渭河岸上有个村子,村中有个媳妇,平日做饭,用一升米得撒一半,做上一顿饭,老剩几老碗,今天吃不完,明天发了酸,她不知可惜,就随手倒上粪堆尖。她婆婆看不惯,爱说她的不是。为了这件事,这媳妇老是嘴噘脸吊,哭哭闹闹,有时屁股一扭,包袱一夹,走她娘家去了,一住就是几个月。她的老公是个老好人,明知自己媳妇不对,也不敢得罪。帐不敢常算,年月怕的过半,海水怕的勺舀,大囤怕的斗量。天久日长,这个富裕的家叫这个大手大脚的媳妇给弄败了。

  6. 有一年,关中遭了年馑,饿死了不少人。但死的最早的就是这个铺张浪费的媳妇。她快咽气的时候,才回心转意,想到自己平日的错处,便流着可怜的泪水对婆婆和丈夫说“爱惜米谷!”刚说完就死去了。 这个媳妇死后不久,关中就出现了一种鸟,常常东村飞到西村,南村飞到北村,在人们头顶上不断地叫“爱惜米谷!爱惜米谷!”因而人们把这种鸟叫做“爱惜米谷”鸟儿。

  7. 大 雁 冬去春来,一队队的大雁从天空飞过,但见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人”字形。大雁为什么要排这样的队形呢?讲来可有趣呢。 相传老早大雁飞来飞去也不排队,它们白天寻食,到晚上累了,就飞到沙滩去睡觉。有只老雁知道猎人常来用火枪打它们的家族,因此,就在大伙都入睡时总要派一个守夜的雁。 一天,天黑了,雁群又到河滩里过夜,老雁便派了个守夜的小雁,叮咛它说:“今夜轮你哩,一定要眼放亮,如听见脚步声或发现火光,你就快点拍翅膀报警,好让大伙飞走。”守夜的小雁不耐烦地说:“好爷爷哩,别罗嗦咧,你就放心睡觉吧,这些话我早就知道啦。”这天晚上,

  8. 偏偏天黑夜冷,不时地飘着雪花,守夜的小雁看大家睡的又香又甜,自己又累又困,再一想,每天轮这轮那的守夜,可从来没见过猎人的面。今晚天气不好,猎人可能也不来了!它就把头伸向翅膀下,也就呼呼地睡起觉来。偏偏天黑夜冷,不时地飘着雪花,守夜的小雁看大家睡的又香又甜,自己又累又困,再一想,每天轮这轮那的守夜,可从来没见过猎人的面。今晚天气不好,猎人可能也不来了!它就把头伸向翅膀下,也就呼呼地睡起觉来。 因为猎人也摸索出规律,知道大雁天明前就困了,遇上不好的天气,它们定会粗心大意,因此猎人常在此时来打雁。只见他把火枪一架,对准这群大雁一扣扳机,“叭”的一声,烟火冒出枪口,就打死了不少的雁。 老雁刚醒来,准备去查哨,忽见猎人发火了,已来不及向大伙报警了。后来,它把这小雁粗心大意守夜不留心,被人伤害了不少同伙的事告诉了大雁。大雁们知道后就每天夜里轮流派守放哨,它们怕后代忘记这个痛心的事,就想了个永远牢记的法子,每当飞行,就排成“一字”和“人字”形。

  9. 太 平 鸟 乌鸦没有五彩斑斓的羽毛,也没有婉转 悦耳的歌喉,一般人都不喜欢它。可是,它 却有一段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历史,因此,获得一个光荣的称号——太平鸟。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宋初年。 当时,金兀术发兵大举进攻,宋高宗赵构军臣避金兵南下,一路上敌人马不停蹄,跟踪追赶,形势十分危急。 君臣连日奔波,匆匆来到绍兴。这天,刚刚下马歇鞍,众人山呼万岁,庆幸摆脱敌人,准备就将息人马。突然,一只乌鸦停在赵构对面,朝他“哇哇哇”地叫了三声。赵构见它生得难看,叫得难听,心中十分不快。谁知乌鸦又“哇哇哇” 地叫了三声,一连三遍,总是不肯飞走。

  10. 赵构心中发火,一把从卫士手中取过弓箭,去射乌鸦。乌鸦见箭飞来,脖子一伸,啄住了箭杆,朝南而飞,飞出百步之外,停下来对着赵构直瞪眼。这一来,赵构更加生气了,张弓搭箭,上马追去。乌鸦一拍翅膀,在赵构面前不远不近、不高不低地飞了起来。众人见皇帝骑马追赶,也只好骑马跟上去护驾。赵构心中发火,一把从卫士手中取过弓箭,去射乌鸦。乌鸦见箭飞来,脖子一伸,啄住了箭杆,朝南而飞,飞出百步之外,停下来对着赵构直瞪眼。这一来,赵构更加生气了,张弓搭箭,上马追去。乌鸦一拍翅膀,在赵构面前不远不近、不高不低地飞了起来。众人见皇帝骑马追赶,也只好骑马跟上去护驾。 乌鸦一连飞了三 四十里,飞过老岭,进入上旺无名岭。赵构一 时性起,策马扬鞭,一直追上那无名岭。就在 这时候,突然听山下一声炮响,众人回头一望, 只见岭下金兵挥动旗帜慢慢退走。原来金兀术探得赵构行踪,一路日以继夜,紧追不放,直到无名岭下,见群山连绵,山峰重叠,一条山弄忽隐忽现。金兀术疑有埋兵,便放炮传令,收旗回兵。从此这条无名山岭就叫“旗收岭”。 图片来源(http://images.google.com/)

  11. 众人脱险以后,都说要不是这只乌鸦引路,大家全当俘虏了。高宗惊愕地叹道:“我平时偏爱喜鹊,厌恶乌鸦,原来喜鹊报喜不报忧,倒是乌鸦在危难之时,及时向人们报警,这真是太平鸟啊!”从此,乌鸦便有了太平鸟的称呼。众人脱险以后,都说要不是这只乌鸦引路,大家全当俘虏了。高宗惊愕地叹道:“我平时偏爱喜鹊,厌恶乌鸦,原来喜鹊报喜不报忧,倒是乌鸦在危难之时,及时向人们报警,这真是太平鸟啊!”从此,乌鸦便有了太平鸟的称呼。 直到今天,人们外出或归来,如果听到乌鸦高叫,便会自觉地引起警惕,处处检点,时时留意,连最粗心的鲁莽的人也不敢疏忽大意了。这真是“鸦声逆耳利于行”啊!

  12. 演示结束 再 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