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第二节 蛔虫及蛔虫病

是动物体最常见的一种土源性寄生线虫,各种动物皆有其各自的虫种寄生。 虫体分布广,感染强度大 , 对幼龄动物感染率高,致病性强。 有些种蛔虫是人畜共患病原。. 第二节 蛔虫及蛔虫病. 大型虫体 ; 口孔一般由三片唇组成 ; 少数种有肛前乳突 ; 虫卵表面常有一层在子宫内形成的蛋白膜 , 排出时尚末形成胚 , 在外界不孵化 , 感染性虫卵内含第2期幼虫 ; 食道简单,肌质、柱状 , 某些种有小胃 ; 直接发育生活史 , 多需要宿主体内移行。. 一、蛔虫 ( 目)一般特征.

hest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节 蛔虫及蛔虫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是动物体最常见的一种土源性寄生线虫,各种动物皆有其各自的虫种寄生。是动物体最常见的一种土源性寄生线虫,各种动物皆有其各自的虫种寄生。 虫体分布广,感染强度大,对幼龄动物感染率高,致病性强。 有些种蛔虫是人畜共患病原。 第二节 蛔虫及蛔虫病

  2. 大型虫体; 口孔一般由三片唇组成 ; 少数种有肛前乳突; 虫卵表面常有一层在子宫内形成的蛋白膜, 排出时尚末形成胚,在外界不孵化, 感染性虫卵内含第2期幼虫; 食道简单,肌质、柱状, 某些种有小胃; 直接发育生活史, 多需要宿主体内移行。 一、蛔虫(目)一般特征

  3. 科 种 宿主 蛔科Ascaridae 猪蛔虫Ascaris suum 猪 马副蛔虫Parascaris equorum 马属动物 狮弓蛔虫 Toxacaris leonina 猫和犬 禽蛔科Ascaridiidae 鸡蛔虫 Ascaridia galli 鸡 弓蛔科Toxocaridae 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 犬 猫弓首蛔虫T.cati 猫 牛弓首蛔虫T. vitulorum 牛 二、分类

  4. 猪蛔虫病 Ascarissuum 猪蛔虫病是由蛔科(Ascaridae)的猪蛔虫(Asuum)寄生于猪的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猪蛔虫是猪最常见的肠道线虫,呈全球性分布,感染普遍,分布广泛,危害养猪业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不卫生的猪场和营养不良的猪群中,感染率很高,一般都在50 %以上。 它主要侵害2~6月龄的仔猪,导致其发育不良、生长受阻,是造成“僵猪”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导致仔猪的死亡;是危害养猪业发展,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一种主要寄生虫病。

  5. 一、病 原 1.成虫 • 雌雄异体,大型虫体,雌虫长30-35cm ,雄虫长12-15cm • 颜色: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死后转为苍白色 • 形状:圆柱形,虫体呈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形,形似蚯蚓

  6. 猪蛔虫模式图 2 3 1.虫体 2.头端顶面 3.雌虫尾端 1 4 5 6 7 4.雄虫尾端侧面 5.雌虫尾端腹面 6.受精卵    7.未受精卵

  7. 新鲜排出的蛔虫成虫

  8. 头部 • 三片唇,排列为品字型,每唇上有乳突

  9. 雄蛔虫交合刺 • 雄虫尾部向腹面弯曲,生殖系统为单管型无交合伞,有两个等长的交合刺及尾乳突

  10. 雌虫尾部尖而直,雌虫为双管型,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雌虫尾部尖而直,雌虫为双管型,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

  11. 2 蛔虫卵示意图及学习要点 • 大小 • 形状 • 颜色 • 卵壳 • 内容

  12. 受精蛔虫卵 • 平均大小50-75×40-80μm • 短椭圆形 • 棕黄色 • 卵壳较厚,自外向内分四层:外层为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被胆汁染成棕黄色,第二层为受精膜,第三层为卵黄膜,第四层为内膜。 • 内含一大而圆的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13. 未受精蛔虫卵 • 大小90×40μm • 长椭圆形 • 棕黄色 • 蛋白质膜较薄 • 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

  14. 两种蛔虫卵比较

  15. 生活史 • 其生活史可分为3个阶段 • 虫卵在外界发育 • 雌虫产卵→虫卵→含一期幼虫的虫卵→二期幼虫的虫卵→猪吞食→卵壳破裂,幼虫出来: 蛔虫卵在外界 的发育过程

  16. 蛔虫含蚴卵(感染期虫卵)

  17. 幼虫在猪体内移行和发育 移行经三条途径: 1.大多数钻入场壁血管随血流到门静脉→肝→肝静脉→后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喉→小肠发育为成虫 • 2.少数随淋巴液进入乳糜管→肠系膜淋巴结 • a.腹腔→肝→肝静脉→后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喉→小肠发育为成虫 • b.胸导管→前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喉→小肠发育为成虫 • 在以上生活史中,在肝蜕皮一次为三期幼虫,在肺蜕皮一次为四期幼虫,在小肠蜕皮一次为五期幼虫。

  18. 成虫在小肠内寄生 成虫在猪体内寄生7~10个月后,自动离开宿主随粪便排出体外。 蛔虫在肠腔 内寄生状态

  19. 生活史过程 (10d) (1 周) 受精卵 (粪便) 含蚴卵 感染期卵 (适宜的温度、湿度、O2) 经 口 感 染 ---- 小 肠 (外界土壤中发育3周) 虫 卵 (肠道) (人体内发育60~75天) 成 虫 (小肠) 幼 虫 (组织移行) (小肠-胃-咽-气管-肺-心-肝-血管-肠壁)

  20. 流行病学 • 分布 全球性分布。在温暖、潮湿、卫生条件不良的地方,易感染发病,极易造成地方性流行。一般农村散养猪的感染率高于集约化饲养猪的感染率。

  21. 感染来源与途径 • 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泥土、饲料和饮水,是猪蛔虫感染的主要来源。 • 经口摄入虫卵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 本病感染主要是由于猪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母猪的乳房易沾染虫卵,仔猪在吃奶时易受感染。另外,感染性虫卵可随飞扬的尘埃而被猪吸入,进入消化道而感染。如果蚯蚓和粪甲虫吞食虫卵,虫卵孵化之后,第二期幼虫移行到这些储藏宿主的组织器官中,并保持很长时间的感染力,猪摄食了这些储藏宿主也会被感染。

  22. 感染季节 猪蛔虫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温暖、潮湿的地区以及温度较高的夏季发病率较高;而在低温、干燥的地区以及温度较低的秋天、冬天、春天,发病率相对较低。

  23. 与流行有关的因素 猪蛔虫分布广,猪感染率高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 猪蛔虫的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 • 猪蛔虫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每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产虫卵10~20万个,产卵旺盛期可产卵100~200万个,因此环境污染极重,极易引起猪的感染。 • 猪蛔虫虫卵不仅卵壳厚,而且卵壳外有蛋白质膜,虫卵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 • 猪蛔虫具有粘性,可借助粪甲虫、鞋靴等机械性传播。 • 猪场的饲养管理不善和卫生条件较差,有利于本病的流行。

  24. 猪蛔虫病的致病作用 • 幼虫致病: 源于体内移行,造成各器官和组织的损害,其中对肝和肺的危害较大 • 成虫致病 • 肠蛔虫病 • 蛔蚴性肝炎 • 蛔蚴性肺炎 • 吸收营养导致消瘦、营养不良 • 游走习性(发热、妊娠、饥饿或 • 饲料变化) • 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神经症状和 • 过敏反应 • 肠阻塞,肠破裂、肠穿孔

  25. 蛔虫幼虫在肺组织内切片(H.E) 蛔虫幼虫在肺组织内

  26. 肺出血引起水肿,蛔虫性肺炎。

  27. 肝包膜上的纤维素渗出

  28. 蛔虫幼虫在肺泡内穿行

  29. 蛔虫寄生于脑引起脑脓肿

  30. 蛔虫异路游走到胆管和胆囊内

  31. 蛔虫钻入胆道与肝脏

  32. 蛔虫性肠梗阻与肠穿孔 蛔虫导致的肠穿孔

  33. 大量蛔虫阻塞 肠管造成肠梗阻

  34. 症 状 • 仔猪感染早期有轻度咳嗽,体温升高到40度左右 • 较为严重的病猪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心跳加快,食欲不振,异嗜,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无光,全身性黄疸,成为僵猪 • 感染严重者呼吸困难,呕吐,拉稀 • 蛔虫穿胆,腹部剧痛,经6-8天死亡 • 蛔虫过多阻塞肠道,表现为疝痛

  35. 呆立不动,营养不良,背毛粗乱,生长缓慢

  36. 病 理 变 化 • 初期有肺炎病变,肺组织致密,表面有大量出血斑点。肝、肺和支气管等处可发现大量幼虫(用幼虫分离法处理后)。 • 在肝脏,移行的第二、第三期幼虫可导致肝组织出血、变性和坏死,在肝脏表面形成直径达1.0 cm的浑浊白色的星状白斑,又称“乳斑”。 • 成虫少量寄生时没有可见病变,寄生多时可见有卡他性炎症、出血或溃疡。肠破裂时,可见有腹膜炎和腹腔内出血。因胆道蛔虫症而死亡的病猪,可发现蛔虫钻入胆道,使胆管阻塞。病程较长的,有化脓性胆管炎或胆管破裂,胆汁外流,胆囊内胆汁减少,肝脏黄染和变硬等病变。

  37. 肺 部 病 变 肺组织致密,表面有大量出血斑点

  38. 幼虫在肝肺移行时,可引起肝出血、坏死(左),最后形成星状白斑,称乳斑肝(右)幼虫在肝肺移行时,可引起肝出血、坏死(左),最后形成星状白斑,称乳斑肝(右)

  39. 肝星状白斑

  40. 成虫大量扭结时,可见肠管阻塞

  41. 粪便检查 直接涂片或漂浮法 EPG>1000时,可诊断为蛔虫病 幼虫检查二月龄以内的仔猪患蛔虫病时,其体内没有性成熟的蛔虫,不能用粪便检查法做生前诊断。在剖检时,采取肺脏,用幼虫分离处理,可发现大量蛔虫幼虫。 蛔 虫 病 的 诊 断

  42. 变态反应 用蛔虫制成抗原,以其稀释液注射于被检猪耳部皮内。经5分钟,皮肤上出现红至深红色的丘疹时,即可判为阳性。 • 剖检 发病初期,呈现肺炎病变,肺表面有大量出血点,呈暗红色,肺内有大量猪蛔虫幼虫。成虫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肠粘卡他性炎症。肠破裂时伴发腹膜炎和腹腔内出血。

  43. 治 疗 (1)精制敌百虫:每千克体重0.1 g,最大量不得超过7 g,以免中毒。可将敌百虫溶于水中,均匀地混于饲料内让猪采食,必要时隔两周再给药一次。对大群猪治疗时,应防止个别猪因吃得过多而中毒。对怀孕母猪应慎用,以防流产。 (2)左咪唑:剂量为7.5~8 mg/kg ,一次内服或肌肉注射。 (3)驱蛔灵(哌嗪化合物):剂量为200 mg/kg ,混入饲料内,一次喂给。 (4)噻嘧啶:剂量为20 ~40 mg/kg ,混入饲料内一次口服,对成虫及幼虫均有效。 (5)噻苯唑:剂量为100~150 mg/kg ,混饲料内口服。 (6)甲苯唑:剂量为10~20 mg/kg ,混饲料内喂服。

  44. 预 防 • 对本病须采取综合措施,主要是:消灭带虫猪,及时清理粪便,讲求环境卫生和防止仔猪感染。 • 预防性定期驱虫 在流行地区,猪场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两次全面驱虫。对2~6月龄的仔猪,在断奶后驱虫1~2次,以后每隔1.5~2个月再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这样可以减少仔猪体内的载虫量和降低外界环境的虫卵污染率,从而逐步控制仔猪蛔虫病的发生。 • 保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 尽量做好猪场各项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减少感染;增强猪的免疫力,供给猪只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这样可以减少他们拱土和饮食污水的习惯;饮水要新鲜清洁,避免猪粪污染。 • 保持猪舍和运动场的卫生 猪舍应通风良好,阳光充足,避免阴暗、潮湿和拥挤;猪圈内要勤打扫,勤冲洗,勤换垫草,以减少虫卵污染。定期消毒。运动场面应保持平整,排水良好。 • 猪粪的无害化处理 猪的粪便和垫草清除出圈后,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 • 控制引入病猪 引入猪只时,应先隔离饲养,进行1~2次驱虫后再并群饲养。

  45. 鸡蛔虫病的病原是禽蛔科 Ascaridiidae 的鸡蛔虫 Ascaridia galli寄生于鸡小肠内而引起的鸡常见的一种线虫病。除鸡外,还见于火鸡、珠鸡、孔雀及野禽。本病常常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 鸡蛔虫病(Ascariasis in chicken)

  46. 病原特征 • 虫体甚大,黄白色,线状,表皮有横纹,雌虫长65-110mm,雄虫40-70m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