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2

传染病学总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谢冬英 2008 年 03 月

传染病学总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谢冬英 2008 年 03 月. 中山大学肝脏病医院. 传染病学 ( 临床学科 ) 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 转归的原因与规律;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 传染病: ⒈ 由病原体 ( 致病微生物 或寄生虫 ) 感染而致病 ; ⒉ 具有传播的特性;可造成流行 ( 两个最基本的要点 ).

Download Presentation

传染病学总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谢冬英 2008 年 03 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传染病学总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谢冬英 2008年03月

  2. 中山大学肝脏病医院

  3. 传染病学( 临床学科 ) 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 转归的原因与规律;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 传染病:⒈ 由病原体(致病微生物 或寄生虫)感染而致病; ⒉ 具有传播的特性;可造成流行 (两个最基本的要点)

  4.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5. 感染过程 感染:指人与病原体之间在人体内的相互 作用的过程。 几个概念: 感染谱 重复感染 机会性感染 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 构成传染过程的主要因素: 人 病原体 所处的环境

  6.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 (感染谱 infection spectrum) •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 大多数传染病: •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7. ㈠ 病原体被清除(elimination of pathogens) • 入侵病原体,受到人体各种防御机能的作用,被消灭、被排出体外而清除。 • 不出现疾病状态,不引起传染病。

  8. ㈡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 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没有(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 病原体可被清除并留下特异性的(主动)免疫能力,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9. ㈢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传染病发作) 病原体入侵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免疫,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与病理组织改变,出现特定临床综合病征。 结局:痊愈;病原携带;慢性化;死亡。

  10. ㈣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长、繁殖,并可能向体外排出。无临床症状。可以成为传染源。 并非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者的意义在不同传染病大不一样。 携带病原体>3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

  11. ㈤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被局限,长期潜伏,等待时机(免疫功能↓)而致显性感染。 特点: 机体不足以清除病原体; 不足以引起隐性感染; 不向外播散病原体(有别于病原携带状态) 亦可与病原携带并存。 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潜伏性感染

  12.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影响病原体致病能力的主要因素: ㈠ 侵袭力(invasiveness) 定义:入侵人体并在组织内扩散的能力。 菌毛、定植因子、粘附作用等。 ㈡ 毒力(Virulence) 毒素(内毒素、外毒素)、毒力因子 ⒈ 病原体的致病力 反映引起疾病轻重程度的能力。

  13. ⒉ 不同病原体毒力强度不一,毒素性质 不同,产毒量不等。 ⒊ 细菌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外毒素: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产生。 • 蛋白质成分,对热较不稳定; • 有亲组织性,选择作用某些 组织器官,引起特定病变; • 反应较专一,不同的外毒素 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 • 毒性强,但可被同系属抗体中和。

  14. 内毒素: • 细菌外层细胞壁的组分; • 极大部分在细菌死亡时释出; • 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 • 对热相对较稳定,毒性相对较弱; • 不同来源的内毒素病理生理反应相近似. ⒋ 酶: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分泌各种酶的毒力作用。

  15. ㈢ 数量(quantity) • 感染或发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病原体。 • 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 一般病原体数量越大,感染可能性越大,潜伏期较短,病情较重。

  16. ㈣ 变异性(variability) • 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发生变异。 (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性变化…) • 利用人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体变异: 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

  17. ㈤ 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 • 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特定途径 • (侵入门户) • 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 • (特异性定位)

  18. 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㈠ 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屏障作用: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TNF、IL等

  19. ㈡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属于获得性免疫; • 免疫作用有针对性; •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 属于主动免疫。 • 包括:细胞免疫 (cellular immunity) 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

  20.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发生与发展过程有一定阶段性。 ● 发病机理的阶段性与临床过程的阶段性 一般是相对应的,有时也不同步。

  21. ㈠ 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 ⒈ 入侵门户适当才能使病原体定居繁殖、致病变。 ⒉ 病原体有一定的定位与扩散, 不同传染病各有特色与规律。 ⒊ 病原体排出体外的特定途径: 排出途径与该传染病的传染方式、传染性有重要关系; 排出时间长短不一,与传染期有关。

  22. ㈡ 组织损伤机理 ⒈ 直接侵犯:HIV、阿米巴 等 ⒉ 毒素作用:白喉、破伤风 等 ⒊ 免疫损伤:肾综合征出血热 等 ㈢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⒈ 发热 ⒉ 代谢改变 ⒊ 内分泌改变 4. 水电介质代谢

  2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形成 一种群体现象,研究传染病的 这种群体现象,就是传染病的 流行病学。

  24.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 传播与终止的过程。 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受两个因素影响: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25.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㈠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定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把病原 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 • 传染源类型不同在传染病中的重要性不一,传染性有差异。 • 同一类传染源在不同时期传染性也不一样。

  26. ㈡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以一定方式侵入 易感者,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不同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一定相同, 同一传染病可以有不止一种传播途径。

  27. 呼吸道传播:由飞沫、尘埃等传播 消化道传播:食物、饮用水受病原体污染 接触传播:接触疫水、被污染的土壤 虫媒传播:又称节肢动物传播(通过叮咬) 血液、体液传播:输血和血液制品 不洁注射 分娩、性接触等

  28. ㈢ 易感人群 人群易感性 (population susceptibility) •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易感染该种传染病的特定人群。 易感人群由易感者构成。 •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 力的个体。

  29. 人群易感性:指特定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群易感性:指特定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 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人群中易感者占的比例大小,受许多因素所影响。 • 人群易感性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与 流行有重大影响。

  30.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㈠ 自然因素(Natural factors) 地理条件 气候因素 生态环境 自然因素对病原体与人体都产生影响, 与流行过程关系甚大。 传染病的地区性与季节性分布与自然 条件密切相关。

  31. 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对自然条件 的依赖尤其明显。 ㈡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经济发展水平 生活水平 文化教育水平与卫生习惯 社会保健制度

  3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指传染病特有的一些征象: 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作为综合鉴定是否为传染病的指标) ㈠ 具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特异的病原体 (微生物或寄生虫)

  33. ㈡有传染性 (infectivity) 所有传染病都有传染性。 病原体排出体外,经一定途径入侵易感者,把疾病传染给别人。 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34. ㈢ 有流行病学的特征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流行性: 散发性发病 流行 大流行(世界流行) 暴发流行

  35. 地方性: 地方性传染病:局限在一定的地理 范围内发生的传染病。 (外来性或输入性传染病,imported) 季节性: 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与季节有关。 (季节性上升与气温变化、 虫媒的存在、人的状态有关)

  36. ㈣ 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对同一病原体产生特异性保护性免疫。 • 一些传染病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水平,可从特异性保护性抗体检测确定。 • 感染后(或病后)免疫的稳固程度在不同的传染病有差异。

  37. 下次再见!

  38.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㈠病情发展的规律性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39. ⒈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病原体侵入人体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的时期。 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功能改变,直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过程。 不同传染病潜伏期不同;同一传染病在不同个体潜伏期不尽相同。

  40. ⒉ 前驱期 (prodromal period) 从临床起病至症状明显表现的时期。 多为非特异性临床表现。 • 起病缓慢的病者可有较明显前驱期 • 起病急骤者常无明显前驱期

  41. ⒊ 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 该种传染病的特征性的临床综合病征(包括症状、体征与各种功能异常表现)都充分地表达的时期。 • 紧接在前驱期后,经过本期后进入恢复期。

  42. 结膜出血(钩端螺旋体病) 皮肤巩膜黄染 巩膜黄染 皮肤巩膜黄染

  43. ⒋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 临床表现逐步消退 • 体内病理生理过程与组织损伤正在调整、修复,最终回复正常 弄清几个概念:复发(relapse) 再燃(recrudescence)

  44. ㈡ 常见的临床表现(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⒈ 发热(fever) 许多传染病都有不同程度发热,颇为共同而突出的表现; 对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有重要价值。 常见热型: 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 回归热、不规则热

  45. ⒉ 发疹 (rash, eruption) 许多传染病发病过程出现皮疹(发疹性传染病) 表现形式:皮疹(外疹);粘膜疹(内疹) 形 态:斑丘疹;疱疹、脓疱疹; 荨麻疹;玫瑰疹;出血疹;焦痂等; ▲ 注意出疹时间、分布部位、先后次序及 形态改变。皮疹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有些疾病的皮疹对诊断甚至有决定性价值。

  46. 抓痕样出血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 瘀斑(流脑) 麻疹 多形性皮疹 (登革热)

  47. 恙虫病的溃疡

  48. 肺炭疽 皮肤炭疽 炭疽杆菌

  49. 皮肤型利什曼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