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2

第四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四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四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养生物:利用外界的无机物作为原料合成有机物质。自己制造食物。包括植物和光合细菌。. 生物. 异养生物:从已经存在的有机物中获得营养,从食物中获得能量。. 第一节 光合作用概述. 一、定义及公式 1  定义: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  公式:. 光. CO 2 + H 2 O *. ( CH 2 O ) + O 2 *. 叶绿体.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宇宙大爆炸. H2 和 He. 太轻,逃逸到太空. 火山爆发.

haami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2. 第四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养生物:利用外界的无机物作为原料合成有机物质。自己制造食物。包括植物和光合细菌。 生物 异养生物:从已经存在的有机物中获得营养,从食物中获得能量。

  3. 第一节 光合作用概述 一、定义及公式 1 定义: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 公式: 光 CO2 + H2O* (CH2O)+ O2* 叶绿体

  4.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宇宙大爆炸 H2和He 太轻,逃逸到太空 火山爆发 火山气体:CO2,N2,CH4,NH3,H2O,H2S 米勒实验:CH4+H2+NH3+H2O 电击 原始汤 氨基酸 放出O2 植物 大气层:CO2,H2O,N2

  5.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 环境保护:空气净化器,保持CO2和O2的平衡。植物减少,CO2增加,产生温室效应。 干旱沙漠化 冰川融解

  6.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2 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是合成有机物的绿色工厂。 3 蓄积太阳能:能量转换站 • 利用率极低,如石油、煤碳。 • 秸秆等则付之一炬,应还田或发酵成沼气。

  7. 三、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实验一: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 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 了,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   他把两盆植物分别放 到两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能够长 时间地活着,蜡烛没有熄灭,小鼠活动正常。 •  植物可以在光下净化“坏了”的空气 光合作用

  8. 实验二: • 1782年,瑞士人有化学分析的方法弄清了光合的反应物是CO2和H2O,产物是糖和O2。但认为糖是CO2的简单聚合: n(CO2) C C C C 实验三: • 1905年,Blackman研究光合效率与光强和温度的关系时,对光合过程是否一直需要光产生了疑问。也使人们对CO2的同化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9. 强光 光合效率 低光 温 度 实验四: • 1 低光时,温度再高光合效率也不增加。说明光是必须的。 • 2强光下,温度升高,光合加快,说明在高光强下,温度是光合的限制因素,也说明光合作用涉及酶促反应(暗反应); • 3 温度相同时,随光照增强,光合加快,特别是在低温时,光照增强,光合加快,说明光合作用中存在与温度无关的反应,也就是非酶促反应。(光反应) •  光合有两个反应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 光能吸收 CO2同化

  10. 实验五: • 1937年,希尔用体外的叶绿体和水反应得到了O2,为光反应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光 4Fe3++2H2O 4Fe2++4H++O2 叶绿体 ?? •  说明叶绿体在光下可分解H2O,产生电子,产生还原能力,使物质还原,即光反应可产生电子将物质还原。

  11. 实验六: • 1951年,发现体内物质NADP+可被光合作用还原为NADPH。 光 NADP++H2O NADPH+H++1/2O2 叶绿体 •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因为科学家们早已知道,NADPH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的还原剂。

  12. 实验七: • 1954年,发现ADP在光合作用下可形成ATP。 光 ADP+Pi ATP 叶绿体 • 在光下叶绿体合成的NADPH和ATP,是用来同化CO2的。

  13. 光合作用的总过程 光 光反应 NADP+ NADPH ATP ADP+Pi 暗反应: CO2 糖类

  14. 第二节 叶绿体及光合色素 一、叶绿体的结构 1 双层膜:内膜为选择性屏障。 2 基质:CO2同化;淀粉形成 3 基粒:由类囊体垛叠而成的绿色颗粒。

  15. 一、叶绿体的结构 3 基粒 • 类囊体:压扁了的囊状体 • 基质类囊体:(基质片层)连接两个基粒的类囊体。 • 类囊体膜:(光合膜)四大颗粒 • PSⅡ、Cytb6-f复合体、 PSⅠ和ATP合成酶

  16. 二、光合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1 叶绿素:Chlorophyll,Chl Chla:蓝绿色,大部分用于捕光,少部分用于转化光能 a.分类 Chlb:黄绿色,全部用于捕光 b.结构:四个吡咯环围绕镁形成卟啉环的头部,亲水,位于光合膜的外表面      还有一个叶绿醇形成的尾部,亲脂,插入光合膜内部(见书61页)

  17. 二、光合色素 2 类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a.分类 聚光作用,消耗多余光能 叶黄素:黄色 b.结构:(见书61页)

  18. 思考一: • 植物体内有绿色和黄色两种色素,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而不是黄色的? • 因为植物中Chl:类胡萝卜素=3:1,Chl含量更高,绿色强于黄色,所以叶子是绿色的。 思考二: • 为什么秋天或植物受害时,叶子是黄色的而不是绿色的? • 因为衰老和受害时,Chl更为敏感,首先受损,绿色消失,呈现出黄色。

  19. 三、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对光的反应) 1 光自身的特性:波粒二相性 • E=L/λ,即波长越小,能量越大 • 蓝光能量大,红光能量小 • 从太阳辐射到地球的光波长范围为:300-2600nm • 植物光合能吸收的光波长范围为:400-700nm

  20. 三、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 叶绿素是绿色?? 2 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 两个吸收峰430-450nm蓝紫光区 640-660nm红光区 类胡萝卜素是黄色?? 连续双峰400-500nm

  21. 三、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 3 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 叶绿素吸光后光能的去向: 热能 光能散失:荧光、磷光 光能 电能 化学能(贮藏)

  22. 三、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 3 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从第一单线态以红光的形式回到基态所发出的光 从第一三单线态回到基态所发出的光 第一

  23. 第三节 光合作用的机制 分三步 原初反应 光能 电能 光反应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ATP和NADPH) 电能 不稳定化学能 暗反应 CO2的同化 稳定化学能 不稳定化学能

  24. 一、原初反应 1 定义:指从光合色素分子被激发到引发第一个电子传递为止的过程。 光能 电能 2 过程:吸收、传递、转换 a.吸收:聚光色素(天线色素) 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包括大部分Chla、全部Chlb和全部类胡萝卜素

  25. 一、原初反应 2 过程: b.传递:方式是诱导共振     方向从高能向低能,从短波色素向长波色素。 类胡萝卜素 Chlb Chla

  26. 一、原初反应 2 过程: c.转换:反应中心色素 • 反应中心:D--原初电子供体 P—反应中心色素 A—原初电子受体 具有光化学活性,既是光能的捕捉器,又是光能的转换器。由少数特殊状态的Chla组成。 e e 光 DPA DP*A DP+A- D+PA- 光能 电能 ??

  27.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1 两个光系统: • 人物:爱默生 • 事件:测定不同波长光的光合效率实验 • 结果:1) 大于685nm的远红光照射,光合速率下降。--红降 • 2)远红光与650nm的红光同时照射,光合速率增加,大于两者单独照射的和。--双光增益效应(爱默生效应)

  28.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1 两个光系统: • A.PSⅡ:反应中心色素P680、聚光复合体和放氧复合体 • B.PSⅠ:反应中心色素P700、聚光复合体和电子受体

  29.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2 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电能转化为不稳定的化学能) • 光合电子传递链:(光合链)是指在类囊体膜上,由PSⅠ,PSⅡ和其它电子传递体相互衔接,所构成的电子传递体系。

  30.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2 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 1)PSⅡ的电子传递 H2O Mn聚合体 2e Z(Tyr) 原初反应 P680 光 P680* Pheo(去镁叶绿素) QA OEC(放氧复合体) QB

  31.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2 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 2)PQ:质体醌,利用光能将PQ还原成PQH2,将H+(质子)带进囊内腔,2个e传递给Cytb6-f。 • 特点:有亲脂性,能在膜内自由移动,又称为PQ穿梭。 • PQ + 2H+ PQH2 2e

  32.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2 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 3) Cytb6-f复合体 • Cytb6-f复合体包括三种电子传递体,Cytb6,Cytf,Fe-S蛋白。 4)PC:质体蓝素,含铜蛋白质。 • 特点:可在类囊体腔一侧移动,通过Cu+的氧化还原传递电子。

  33.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2 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 5)PSⅠ的电子传递 PC 原初反应 光 P700 P700* A0(叶绿素a分子) A1 Fe-S蛋白 Fd(铁氧还原蛋白) +5 +3 2e H++NADP+ NADPH Fp

  34.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2 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 • 主要传递体 H2O → PSII → PQ → Cytb/f → PC → PSI → Fd → NADP+

  35. -1.6 -1.2 -0.8 Fp (FAD) Cytb6 -0.4 NADP+ NADPH 从基质吸取质子 0 Cytf 激子 Fd PQ PC +0.4 H+ H+ (从基质吸收) (释放到腔内) Fe-S +0.8 e- e- e- e- +1.2 +1.6 * P700 A0 A1 Fe-Sx Fe-SA Fe-SB * P680 Pheo PQA PQB P700 激子 H2O 锰串 P680 质子释放在腔内

  36.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3 光合磷酸化 利用贮存在跨类囊体膜的质子梯度的光能把ADP和无机磷合成为ATP的过程。与电子传递相偶联。 • 1)光合磷酸化机理 • 普遍被接受的是米切尔(Mitchell)的化学渗透学说。根据化学渗透学说,光合电子传递的作用是建立一个跨类囊体膜的质子动力势,在质子动力势的作用下,类囊体膜上的ATP合成酶合成ATP。 • 根据化学渗透学说,光合磷酸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质子动力势的建立,二是ATP的合成。 Peter Mitchell (1920 - 1992) The 1978 Nobel Prize laureate in Chemistry

  37. PMF(质子动力势) ADP+Pi ATP ATP合成酶

  38.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3 光合磷酸化 2)光合磷酸化的形式 • A.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电子从H2O传递给NADP+,这一开放通路式的传递过程。 • 产物:NADPH、O2和ATP • B.环式光合磷酸化: PSI的激发态电子经 Fd → PQ → Cytb6/f → PC → PSI的环式传递过程。 • 产物:ATP • 作用:补充ATP的不足

  39.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3 光合磷酸化 2)光合磷酸化的形式 C.假环式光合磷酸化: • 假环式电子传递的过程与非环式电子传递过程相同,唯一的区别是电子的最终受体是O2,而不是NADP+ • 产物: 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TP和O2 • 作用:当细胞中NADP+供应不足或光强过强时,接受多余电子,用SOD可清除。

  40. 三、碳同化(暗反应) 场所:叶绿体基质 C3途径(卡尔文循环) 基本途径,所有植物必经之路 C4途径(四碳二羧酸途径) 同化途径: CO2固定的分支,C4植物特有 CAM途径(景天科酸代谢途径) CO2固定的分支,CAM植物特有 CAM途径 C4途径 固定CO2 CO2 CO2 C3途径 糖

  41. 三、碳同化 1C3途径 CO2被固定的最初产物是三碳化合物的途径。 1)研究历史: • Calvin领导的研究小组给小球藻提供14CO2(同位素示踪),光照不同时间后杀死细胞,观察14C在哪种化合物中,以确定CO2固定的最初产物。 Melvin Calvin, (1911-1997) Nobel Laureate, chemistry, 1961

  42. 三、碳同化 1C3途径 • 照光60秒:14C分布于许多化合物中,有C3、C4,C5,C6,C7化合物。 • 缩短到7秒时:几乎所有的14C集中在一种化合物上 PGA(3-磷酸甘油酸) •  确定了CO2固定后的最初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PGA)。由于PGA是三碳化合物,所以这一途径被称为C3途径。 COOH HCOH CH2O(P) ?? CO2 PGA

  43. 三、碳同化 1C3途径 • 假设1 三个CO2聚合而成 14COOH HCOH CH2O(P) PGA的结构: 只有羧基上有14C,说明不是完全由外界的CO2组成。 • 假设2 一个CO2与另一个二碳化合物聚合而成。 •  几年时间过去了,也没找到这个二碳化合物的最初受体。

  44. 三、碳同化 1C3途径 • 后来他们设想,在光合作用中,最初受体是源源不断的产生的,在CO2供应充足时,CO2与受体结合,受体含量下降。 • 当突然停止供应CO2时,受体不能与CO2结合,受体的浓度就会增大。 • 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试验。首先,他们让小球藻在高浓度的CO2下进行光合,然后实然转入低浓度的CO2下,再来检测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突然降低CO2浓度,体内的一个五碳化合物含量升高 核酮糖-1,5-二磷酸(RuBP) CO2+RuBP 6碳糖(不稳定) 两分子PGA 羧化 水解 •  确定了最初受体是RuBP,进一步弄清了整个C3途径的细节。又称之为卡尔文循环。

  45. 三、碳同化 CH2-O- P H2O 2 H+ H-C-OH + CO2 CO2- CH2-O- P ribulose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ubisco) C=O CO2- CH2-O- P H-C-OH H-C-OH H-C-OH CH2-O- P ribulose-1,5-bisphosphate 3-phosphoglycerate (2 molecules) 1C3途径 2)反应过程:羧化、还原和更新 A.羧化阶段: Rubisco(RuBP羧化酶) RuBP PGA(2分子) 酸能量低,不能贮存更多的能量

  46. 三、碳同化 NADPH NADP+ O=C-O- P ATP ADP CHO H-C-OH H-C-OH CH2-O- P CH2-O- P Pi 1,3-bisphosphoglycerate CO2- H-C-OH CH2-O- P 2)反应过程 1C3途径 B.还原阶段: PGA GAP (3-磷酸甘油醛) DPGA

  47. 三、碳同化 2)反应过程 1C3途径 • GAP是一种三碳糖,可以稳定的贮存能量,至此,消耗的光反应的ATP和NADPH,使光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光合的贮能过程结束。 淀粉或葡萄糖(贮存形式) 叶绿体内 GAP的出路 蔗糖(运输形式) 细胞质

  48. 三、碳同化 1C3途径 2)反应过程 C.更新阶段:大部分GAP经一系列转化,重新形成RuBP的阶段。见书75页 • C3总反应: • 3CO2+9ATP+6NADPH+H+PGA+9ADP+6NADP++8Pi • 6个ATP用于还原,3个ATP用于再生。同化1CO2,需3ATP, 2NADPH。

  49. 三、碳同化 1C3途径 3) C3途径的调节 A.自身催化:增加中间产物的浓度,加速光合。如:增加ATP和NADPH B.光调节:光调节酶,如:Rubisco C.光合产物转运: Pi 蔗糖 • Pi增加促进转运 •  蔗糖合成促进转运 • Pi不足时,输出受阻,形成淀粉,抑制光合。 放出Pi 叶绿体膜 磷酸丙糖 磷酸转运体

More Related